今天是

第一章 身体素质

第二节 建国后


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营养状况有了改善,同时全省成立生产救灾委员会各地、市、县根据灾害情况相应设生产救灾专门机构,负责生产救灾工作和发放救灾粮、款和物资,切实安排灾区群众的生活,同时又严禁烟毒和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并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了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中心的除害灭病工作,使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天花、霍乱、回归热、斑疹伤寒、黑热病、性病等在建国后不久便被消灭或基本消灭。历史上长期严重危害人民的血吸虫病,经过长期积极防治,流行范围明显缩小,流行程度及其危害大大减轻。在全省流行范围面广而又量大的丝虫病,得到了控制。地方性甲状腺病和克汀病人经过多年的碘盐防治,病情明显减轻。1958—1961年一度营养状况极差,患病者除浮肿外,还有干瘦病和妇女子宫下垂病,经过全省及时普查治疗,到1962年初,由营养不良所致的疾病得到了控制。建国后36年,人民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由民国27年(1938年)的27.2‰,降到1985年5.37‰。全省应征男青年18—22岁体检合格率1984年达到50.3%。(注:安徽省军区军事志办公室提供。)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1981年男性上升为67.58,女性上升为70.72岁。与建国前相比约增长了1倍。身高、体重、胸围等方面指标,由于营养条件的改善也有较大增长。
一、儿童人口状况
卫生部(1979)妇幼字46号文件《为儿童健康检查使用统一表格及组织汇总10万名儿童体检资料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安徽省提供1万名儿童体检资料。1979年5月中旬到7月上旬,合肥市妇幼保健所在合肥地区对城区的71个托幼机构集体儿童、8个街道散居儿童及农村(郊区、市属长丰县)的5个公社的51个大队、1个镇的7岁以内儿童进行体检和体重、身长测量。共检查10558人,其中男性6029人,女性4529人;0—3岁6422人,3—7岁4136人。城区5450人,男性3186人,女性2264人;0—3岁3271人,3—7岁2179人。农村(郊区及市属区)5108人,男性2843人,女性2265人;0—3岁3151人3—7岁1957人。按照1975年全国9省市(注:9省市分别为安徽、四川、广东、湖南、陕西、黑龙江、上海、南京、武汉。)儿童发展标准对比进行评价,结果城区男女儿童体重、身长发育与9省市相似。略高于1959年合肥城区的平均值。农村男女体重、身高在中偏高以上均超50%。体重与身高的年龄组平均值,城区高于农村,男高于女。详细见表4—1—1至4—1—4。
1983年安徽根据国家向联合国提供儿童基本情况资料的要求,在人口抽样调查中增添了这项内容。对1市7县进行人口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人口总数为25968人,其中14岁以下儿童总数为8455人,占调查人口总数的32.56%。7—14岁的学龄儿童有5355人占调查儿童数的63.34%,其中在校学生3732人,占69.69%,不在校1623人,占30.31%。调查结果见表4—1—5。
二、大、中、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数值的变化
〔中、小学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变化〕建国前无全省性统计资料,建国后,分别在1958年、1979年、1985年进行了三次全省性的调查。见表4—1—6。
表中1979年同1958年相比,身高、体重胸围三项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村男生身高平均增高4.17厘米,城市男生增高2.30厘米;农村女生身高平均增高4.20厘米城市女生增高2.28厘米。农村男、女生的身高增长速度均超过城市男,女生;发育间的城乡差别愈来愈小。男生体重平均增加1.21公斤;女生平均增加0.98公斤;男生比女生增长幅度大。胸围增长变化中的性别差异也是男高于女,男生平均增长1.54厘米;女生平均增长0.66厘米。
1985年同1979年相比。城市男生身高:除7岁、10岁、16岁、17岁四个年龄组略低于1979年外,其余各年龄组都有所增长。特别是13~15岁年龄组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2.86、1.97、1.68厘米;城市女生身高除7岁、10岁、15岁、16岁、17岁五个年龄组略低于1979年外,也都有所增长,特别是9岁、11岁、13岁、14岁这四个年龄组增长幅度较大,分别是1.48、1.19、1.34、0.96厘米。农村男生除7岁、8岁、10岁三个年龄组外也都有所增长,特别是11岁、13岁~16岁这五个年龄组增长幅度较大,分别是1.05、3.41、2.01、2.57、1.22厘米。农村女生7岁、17岁二个年龄组比1979年有所降低,幅度也较大,分别是- 1.16、-1.45厘米,而11~13岁这三个年龄组增长幅度却特别大,分别是1.581.49、3.87厘米。
城市男生体重,除10岁组外,各年龄组都有增长,特别是12~16岁五个年龄组增长幅度较大,分别是0.81、2.16、1.64、1.99、0.84公斤。城市女生除7岁、10岁、16岁、17岁4个年龄组外,各年龄组都有增长,特别是11岁、13岁、14岁三个年龄组增长幅度较大分别是0.96、1.06、1.35公斤。城市男、女生胸围,都有增长,女性比男性增长幅度大,女性最低增长幅度是1.17厘米,最高3.34厘米;男性最低增长幅度0.67厘米;最高是2.5厘米。
〔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数值变化〕建国前对大学生体格调查缺。建国后1963年安徽医学院医学体育教研组曾对该院1190名18至25岁的男、女学生做过形态和机能等项目的调查研究,此后在1979年、1985年分别进行了全省性的抽样调查。见表4—1—7
表4—1—7安徽省大学生历年体格情况(注:《安徽省体育科技资料》(安徽省青少儿体质调研专辑)1980年5月;《安徽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汇编》1987年6月。)

说明:X表示平均数S为标准差cm为厘米cc为毫米kg为公斤。
以1979年同1963年安医调查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四项指标作比较,除身高一项男性平均增长2.34厘米;女性平均增长1.16厘米,有显著差别外,其余三项男生的体重只增加1.37公斤;胸围、肺活量还有所减退。突出的是女性这三项都减低了。原因是1979年的大学生多出生于1959年到1961年,响了体质,高中毕业后又上山下乡、生活不安定,缺乏合理营养。1977年大学恢复招生考试后,多数学校较片面强调升学率,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较为严重。尤其对一般不甚爱好体育运动的女生影响更大,导致体格倒退。
以1985年同1979年七项指标比较。由于年龄组段不一,只能大致反映大学生中的状况。身高:男性无显著差别,女性增长0.17厘米。体重:男女都略有减低。胸围:男性增长5.89厘米,女性增长1.89厘米。肺活量:男性增长154cc,女性增长100cc。骨盆宽:男性增长0.2厘米,女性增长0.17厘米。坐高:男女都略有减低,无显著差别。肩宽:男性增长0.21厘米,女性增长0.29厘米。
三、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全省对学生体质状况多侧重于生长发育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缺乏完整的资料。
1985年4至6月份安徽与全国同步对小学(7~12岁),中学(13~18岁)、大学(19~22岁)的汉族学生30006人进行了体检。结果是:
〔视力〕1980年安徽省卫生防疫站对全省53036名中、小学学生进行视力调查。小学受检总眼数52080,视力低下占11.26%;中学受检总眼数54032,视力低下占18.11%1985年小学受检总眼数21546,视力低下占13.41%,同1980年相比,提高了2.15%;中学受检总眼数24352。视力低下占39.53%,同1980年相比,提高了21.42%。
1980年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程度呈轻度高于中度,中度高于重度的逐渐下降趋势。1985年中学生的视力低下程度则呈重度高于中度,中度高于轻度的上升趋势,而小学阶段则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状态。
1985年受检学生视力低下的11175人,视力低下率为37.24%。视力低下率随学习阶段的上升而增高。在城乡中小学生间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视力低下率高于男生,但中学生中城市男学生却反高于女学生。来自农村的男女学生间则无显著差别。在不同学习阶段中,城市学生视力低下率均高于农村学生。视力低下程度的总趋势,城乡男女学生轻度所占的比重随着学习阶段上升而逐步下降,重度则是逐年增加。见表4—1—8、4—1—9。
表4—1—81980—1985年安徽省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的比较(注:安徽省卫生防疫站王敏杰《安徽省53056名中小学生视力调查报告》。)

表4—1—91985年安徽省学生视力低下情况(注:根据1987年6月安徽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进行整理。)

农村学生沙眼检出率比城市高(除个别年龄组外),城市以中学生为最高,小学生次之,大学生较低,农村小学生沙眼最高,中学生次之,大学生最低。见表4—1—10
表4—1—101985年安徽省城乡大、中、小学生沙眼状况(注:根据1987年6月安徽省学生体质调研资料整理。)

〔脊柱侧弯〕全省中小学生受检总人数为22949人,其中男生11753人,女生11196人,共检出脊柱侧弯98人(男50人,女48人),检出率为0.43%。
〔异常特征〕在全省30006名学生中检出有异常特征的785人,总检出率为2.62%。按城乡大、中、小学划分,其异常体征的总趋势是小学生高于中学生,中学生高于大学生。农村的大、中、小学生的异常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城市学生。见表4—1—11。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男女学生皆以肝大的检出率为最高,占33.5%,其次是收缩期杂音占16.69%,脾大占第三位次13.67%。肺部疾患占第四位次12.23%。
〔各种疾病〕受检学生除视力低下、沙眼、脊柱侧弯外共检出12种疾病354人。总检出率为11.80‰。各种疾病检出率高低顺序为“其它疾病”,主要为外科疾患(肢体或关节扭伤、感染、骨折等)、上感、各种疾病后遗症、各种皮肤病及消化系统等疾病;“血压偏高偏低”;心脏病待诊;其它先心病;肝炎;肺内外结核,房室间隔缺损;其它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肾炎待诊,其它疾病待诊,城乡大中小学生各种疾病检出率高低趋势基本一致。城乡中小学生均以“其它疾病”、血压偏高偏低检出率为最高,大学生以肺内外结核占首位。见下表。
表4—1—111985年城乡大、中、小学生异常特征分性别情况表(注:根据1987年6月安徽省学生体质调研资料整理。)

表4—1—121985年安徽省城乡大中小学生各种疾病检出率比较(‰)(注:根据1987年6月安徽省学生体质调研资料整理。)

注:N疾病检出人数,P疾病检出率。
四、营养缺乏病状况
1982年10~12月安徽省卫生防疫站、安徽省营养调查队进行了全省性营养状况的抽样调查,体检人数1961名。其中患营养缺乏病132名,发病率为6.7%。城市体检134人,患营养缺乏病88人,发病率6.6%;农村体检619人,患营养缺乏病44人,发病率为7.1%。发病率呈现南低北高的现象。在全省患各种营养缺乏病132人中,VB 2缺乏病人为最多,有100人,占病人总数75.8%;其次患佝偻病有20人,占15.2%;其它营养缺乏病人较少。
不同人群营养缺乏病发病率,最高的是幼儿园达22.63%,最低的是大学8.43%,职工中轻工业则高于重工业。见表4—1—13。
表4—1—131982年安徽省不同人群营养缺乏病发病率(注:安徽省卫生防疫站:《1982年安徽省营养调查研究报告》。)

五、残疾人口
省民政厅1959年统计全省盲人73159,聋人95848。(注:安徽省民政厅档案1960年274号(长期卷)《出席全国第一届聋哑人代表会文件》。)1979年盲聋哑人数283615。其中包括残疾军人30113。剔除残疾军人数,盲聋哑残人数为253502,其中盲人43755,聋哑人83756,残疾人125951。城乡分布状况:农村盲、聋哑、残人数241941,其中盲人41952聋哑人80834,残疾人119115;城镇盲、聋哑、残11561人,其中盲人1803,聋哑人2922,残疾人6836。(注:安徽省民政厅办公室提供。)
六、人口身体素质提高的因素
〔疾病防治〕建国前安徽省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民国35年(1946年)八月省级卫生事业单位仅6所,计有省立医院、省会卫生事业所、医疗防疫大队和省立传染病医院等工作人员322人;55个县卫生院只有工作人员686人。广大集镇和农村缺医少药,劳动人民得不到最起码的疾病预防条件和治疗照顾。建国后36年,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安徽省已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和机构、人员、设备三配套的医疗预防网络。到1985年底,全省卫生机构共达7113个,其中医院4575个,医疗床位数95263张;卫生技术员122776人,其中医生46452人,卫生防疫人员3954人,血防技术人员2418人,妇幼保健人员1703人;每千人拥有病床数1.63张,其中城市为4.23张,农村为1.20张。由于广泛开展了预防接种工作和及时得到治疗,许多传染病的发病人数有了明显下降。如白喉发病率到1983年降为0.10/10万,小儿麻痹症发病率到1983年降为0.20/10万;疟疾发病人数到1983年降为50.03万人;乙脑发病率在1966年前控制在16.48/10万以下,到了1983年又下降为6.10/10万;钩端病到1983年降为0.2/10万,基本得到了控制;含山黟县、旌德、黄山、太湖、屯溪、庐江、巢湖等8个县市消灭了血吸虫病,还有15个县(市)和4个省属农场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急性血吸虫病感染已在绝大多数地方得到了基本控制,人群最高感染率由防治初期的52.78%,下降到6.9%。从而使成千上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参加了工农业生产。东至县流传民谣“毛主席真英明,发动搞血防,增产又除病,生产大跃进,光景日日新,家家户户变了样”;“寡妇村变成兴隆村”。休宁县有首民歌:“过去人人患着大肚病,走投无路求神灵,家破人亡知多少,田园荒芜多凄清。自从有了共产党,人民有了救命人,关心人民疾与苦,血吸虫病一扫清,五谷丰登人增寿,子孙万代乐融融。”地甲和克汀病人,据人群抽样调查推算,全省约有地甲病人120余万人;克汀病4万余人。经过30多年的碘盐防治,病情明显减轻。如“石台县七井公社1957年前在青春期年龄以上的人群中,几乎普遍患有地方性甲状腺肿,1957年普遍服用碘化钾片和食盐加碘。在1970年这组人群中85%的甲状腺肿已消失。在1957年时还不到青春期年龄的那组人群中也只有3.8%患甲状腺肿。”(注:1978年《安徽省地方性疾病防治研究座谈会会刊》。)丝虫病1980年全省调查约有228万多人。(注:1980年安徽省卫生防疫站《安徽省丝虫病流行情况调查》。)自1979年以来已有蚌埠、屯溪、宿松、石台、黟县、休宁、祁门等7个县、市达到了基本消灭的标准。(注:《安徽省情》(1499—1983)。)
由于对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的积极防治,提高了安徽人口的健康水平和体质。
〔严禁烟毒〕1950年2月24日政务院为了保护人民健康,恢复和发展生产,发布了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责成各地人民政府限期禁绝。全省当时因忙于生产救灾,推迟到1952年开展了肃毒运动。是年安徽省统计,宿州市、界首市、滁县、淮南市、阜阳县、蚌埠市、芜湖市、亳县、合肥市、安庆市等10个县市吸毒人数有10254人,烟毒犯6173人。为此在烟毒较盛的县市如界首市、蚌埠市及阜阳、宿县、巢湖3个专区设立了5个戒烟所,收容烟民8000人,要求在12个月内全部戒除,经戒除后实行劳动改造。并“逮捕毒犯1280人其中判处死刑15人,无期徒刑1人,有期徒刑301人,收缴毒品计有烟土19855斤,海洛英197斤”。(注:1952年10月10日《安徽省公安局禁烟禁毒运动情况统计表》。)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171条中对制造、贩卖、运输鸦片、海洛英、吗啡或其它毒品作出了具体的刑处规定,由于严禁烟毒措施得力,影响安徽人民体质这一社会因素得到了消除。
〔营养水平的提高〕建国前安徽广大人民生活贫困,抗御疾病能力很低,严重影响身体素质和寿命。建国后,生活改善,营养水平提高。安徽先后在1959年和1982年进行了两次全省性的营养调查,调查结果:1959年居民的日常膳食中谷类每人年平均89公斤1982年增加到177公斤;杂粮和薯类则由200公斤减少到116公斤;乳蛋鱼肉等动物性粮食总摄取量由1959年的每人平均2.5公斤,增加到1982年的18.5公斤,增长了664倍;豆类和油脂类分别比1959年增加了84.4%和273%;摄取的热量全省每人平均每日从2202大卡增加到2560大卡,其中农村每人平均每日摄取的热量由2208大卡增加到2659大卡,城市由2158大卡增加到2532大卡;热能的食物来源构成比,谷类由34.4%增加到65.2%,薯类由52.8%减少为15.2%,动物性食物由0.4%增加到6.0%,蛋白质热量占总热量的比例在9.3~10.3%基本上没有变化,脂肪产热比例则由5.14%增到加15.43%,在重工业工人中已达33.2%。幼儿园和城市居民均超过23%,动物性脂肪的比例由3%增加到47%。(注:1986年6月30日《中国食品报》黄士雄等人,“试论安徽人民的营养现状和营养策略”;安徽省卫生防疫站《卫生防疫》1983年)《营养调查专辑》。)
两次全省性营养调查资料相比,1982年的调查范围和内容比1959年详细完整。它是在1959年营养调查的基础上对7个县市、20个不同单位,8110人的膳食共30494.50人日进行了调查,平均每人膳食3.76日,其中城市调查6397人,23629.63人日,平均每人3.70日;农村调查1731人,6864.87人日,平均每人3.97日。经调查,淮北地区以吃面粉为主,其次是杂粮,如红薯等;江淮和江南地区以吃米饭为主,杂粮较少。全省人均每日摄入食量总量为1088.8克。其中谷类占499.6克,薯类占93.5克。城市摄入食物总量为1023.4克,其中谷类占500.0克,薯类占14.6克。农村摄入食物总量为1312.6克,其中谷类占498.1克,薯类占365.0克。主食、杂粮摄入量都是北方比南方多。城市中各人群薯类摄入量一般不超过主食量5%,而农村农民则占主食量10~77%,平均为48.9%。
副食主要有蔬菜、豆及豆制品和鱼肉蛋等食品。城乡各人群水果和食糖进食量均较少。城市和江南地区副食品比淮北地区品种多,农村副食品种从南向北减少。全省主副食比例为1.2:1;城市为1:1;农村为2.3:1。城市中以幼儿园主食所占比例最小为0.6:1,中专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为1.4:1。凡主副食比例较大,生活水平较低。城市比农村好,幼儿园、居民又比其它人群好。
动物性食品以猪肉为主,全省人均每日摄入量为90.7克,农村为40.1克。城市中以大学生和重工业工人摄入量较高,而以中专学生摄入量最低。农村各县摄入量从南向北减少。若将各种动物性食品按每人每月平均摄入量计算,肉类全省为3.6斤,城市4.2斤,农村1.3斤;蛋类全省为0.9斤,城市1.1斤;农村0.1斤;鱼虾类全省为0.7斤,城市0.6斤,农村0.9斤;乳类全省为0.3斤,城市0.4斤,农村则没有。
豆和豆制品全省人均每日摄入量46.5克,城市49.2克,农村37.0克。农村豆类摄入量从南向北增多。
油脂类全省人均每日摄入量21.5克,占食物总量2.0%,城市占2.3%,农村占1.0%,农村油脂摄入量从南向北逐渐减少。城乡均以植物油为主。城市人群和江南地区以菜油为主,淮北地区则以豆油为主。现摘安徽省卫生防疫站《卫生防疫》1983年“营养调查专辑”资料,见表4—1—14、4—1—15、4—1—16。
1982年安徽省不同地区和人群平均每人每日食物摄入量。
表4—1—14单位:克

表4—1—151982年安徽省不同人群人均、主要营养素摄入量

1982年安徽省不同人群热量食物来源表4—1—16单位:%

食物和热量摄入量增加,营养水平提高。这是建国后安徽人民身体素质提高的主导因素。
此外,建国后,安徽体育事业,特别是群众性的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文化素质的提高,科学、卫生知识和优生优育知识的逐渐普及,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等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

上一篇:第一节 建国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