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文化素质

第二节 建国后


一、文化素质的提高
建国后,安徽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提高,历年学龄儿童入学率有明显增长,1985年达94.8%,各级各类学校和在校学生数成倍增长。
建国前高等院校只有2所,1958年发展到34所,1965年调整为15所。“文化大革命”中砍掉了8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等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5年底达到36所。
中等专业学校1949年只有24所,其中4所师范,1985年底增加到138所,其中师范59所。它的具体发展过程曲折,1958年发展到426所,其中83所中等师范。1961—1964年调整为62所。1965年总结了1958年以来的经验,积极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各级各类半工(农)半读学校大量增设,又发展到213所,“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大砍中等专业学校188所(包括168所半工(半农)半读中等专业学校),到1970年只剩了34所,其中24所中等师范。几乎全办成了普通中学,使中等教育结构畸形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调整和逐步解决普通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之间比例的不合理状况。普通中学1949年143所,1982年增加到4440所。1985年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一部分高中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一部分高中改为中等专业学校。到1985年底普通中学减少到4180年。小学1949年12,399所,1982年增加到41,122所,1985年减少到了6,940所,1958年增设了农民及职业中学976所,1965年增加到2554所,1966年全部停办,直到1979年才恢复重建37所1985年共有412所。技工学校1977年兴建39所,1985年增加到79所。
幼儿园教育,1949年幼儿园有102所,1985年增加到1665所。(注: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局编《1949—1978年教育统计资料》。安徽省统计局编《安徽省“六五”时期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生,由1949年的707921人,增加到1985年的9988438人,与1949年相比增长了14.11倍。其中高等学校增长了52.81倍,中等专业学校增长了9.7倍,普通中学增长了68.53倍,小学增长了9.96倍,盲聋哑学校增长了26.68倍。幼儿园的在校生增长了48.37倍。1985年农业中学及职业学校的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03%,技工学校在校生占0.22%。见表4—2—2。
在建国后30多年中,“文化大革命”中的1966年到1969年,全省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及部份中小学中断招生,许多学校被砍、搬、迁、并、散,大量校舍被占,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严重散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在此期间至少为国家少培养了2万多大专毕业生,造成了以后各条战线上青黄不接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安徽人口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在科学技术事业方面,建国前安徽几乎是一片空白,建国后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迅速。
在自然科学方面:1978年11月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设有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及计算站,1983年全省已建立科研机构158个,职工962人,其中科技人员4567人。另有中央部属机构41个,职工9104人,其中科技人员453人。科研成果方面,从1978年至1982年底,各地市、各部门及大学和科研单位通过初步筛选向省科委申报成果1372项,得到省人民政府授奖的优秀科技成果303项,蛇伤蛇种的早期快速诊断研究还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3年至1985年底,各地市、各部门及大学和科研单位通过筛选向省科委申报成果660项,有500项荣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36项、三等奖62项、四等奖209项,荣誉奖183项。
二、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程度的构成
〔不同文化程度人口在全省总人口的比重及其变化〕根据1964年人口普查,安徽省每千人口拥有大学文化程度2.58人,高中10.1人,初中38.6人,小学193.1人。1970年全省人口普查,大学文化程度为2.49人,高中文化程度为11.59人,初中文化程度为55.6人,小学文化程度为204.84人。1982年人口普查,大学上升为4.1人,高中升为39.7人,初中上升为142.4人,小学上升为297.1人。见表4—2—3。
各地市每千人中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以省辖8个市间进行比较,每千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明显看到合肥、马鞍山、蚌埠、芜湖4个市比其它4个市高其原因,合肥是省会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马鞍山、蚌埠、芜湖这3个市由于原有基础比较好,交通运输方便,是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以8个地区间进行比较徽州、滁县、巢湖、宣城4个地区高于宿县、安庆、六安、阜阳4个地区。说明沿江和皖南山区从总体上看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其次是江淮丘陵,淮北平原和大别山区较低。见表4—2—4。
表4—2—4建国后各地、市每千人口中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

根据安徽省1964年、1970年、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汇集整理。
安庆市、芜湖市1970年时为地辖市,为了统一对比口径,列入省辖市。
1985年全省人口抽样调查,市的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抽样调查总人数的百分率大学是3.37,高中18.22,初中35.48,小学27.13。县(包括镇)的各种文化程度占抽样调查总人数的百分率,大学是0.03,高中2.36,初中15.26,小学37.78。除小学文化程度外市的各种文化程度都高于县。

〔各种不同文化程度人口的性别构成〕1982年人口普查始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安徽总人口中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性别构成,男性的比重为66.4%,女性为33.6%在由低到高的文化程度的人口中,男性各种不同文化程度所占的比重,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增大趋势,男性在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为64%,初中为70.2%,高中为69.2%,大学为77.89%。
〔各种不同年龄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1982年人口普查,各种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构成,35岁以下的人出生在建国后,受教育人数多,文盲少,但从大学文化程度人数不多也可看到十年动乱的影响;35岁到49岁的3个年龄组人口,正值国家重视教育,大学文化程度人数就比较多;55岁以上人口,青少年期生长在建国前,文化程度明显低,文盲比重大,这反映了建国前安徽教育事业的落后。详情见表4—2—5。
三、各地市的文盲与半文盲人口
〔文盲与半文盲人口数及其变化〕建国前全省人口中的90%以上是文盲。建国后1982年人口普查同1964年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12.9%,但在绝对数上却增加了2186468人1985年人口抽样调查此项指标占抽样调查总人数的32.18%。百分率同1982年人口普查相比略有下降。(见表4—2—6)。说明安徽教育事业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文盲、半文盲人口在全省总人口的比重还相当大,并出现了新文盲人口,如以1982年安徽人口普查与同年全国平均数的23.5%相比,高出了10.2%。
〔文盲与半文盲人口的地区分布和性别构成〕根据安徽省1964年、1976年、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整理。另,1985年抽样调查,文盲、半文盲7560人,占抽样调查总人数的32.18%。1982年人口普查,全省12周岁以上的文盲率为46.3%,其中:省辖8个市(不含县)为23.25%,县(包括镇和地辖市、省辖市的县在内)为49.03%,两者之间的差别比是1∶2。
表4—2—61982年安徽省不同年龄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


表4—2—7建国后安徽12周岁及以上文盲与半文盲人口的变动

1982年安徽文盲率的性别及地区差异表4—2—8单位:%


根据安徽省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
在全省12周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中男性占29.57%,女性占64.12%。省辖8个市(不含县)12周岁及以上男性文盲率为13.92%,女性文盲率为34.04%。如把市辖县包括在内,男性文盲率则为22%,女性文盲率为46.76%。8个地区的男性文盲率为30.86%女性文盲率为67.16%,性别文盲率女性高于男性。女性文盲率在省辖8个市(不含县)之间存在着差异。最高的是淮南、淮北两个矿区城市,最低的是合肥、芜湖两个市。在8个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最高的是阜阳地区71.99%,最低的是徽州地区47.76%,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数64.12%的水平,这同该地区在历史上文化昌盛有关。
女性文盲率,县地大大高于省辖市,农村高于城市。全省最高的是淮北平原,其次是江淮丘陵;沿江和皖南山区相对较低。六安地区也低于全省平均数。见表4—2—7。
1985年全省人口抽样调查结果,12周岁以上的文盲率为41.74%,女性文盲率为56.73%(表4—2—7)。与1982年人口普查同类指标相比,有所下降。
〔文盲与半文盲人口的年龄构成〕建国后文盲率逐步下降,1982年人口普查,从30岁以下的各年龄组依次向下降低。40—44岁组以上各年龄组的文盲率依次上升,到60岁及以上,市(不含县)高达74.04%,县的文盲率则高达88.45%。新文盲率,县大大高于市,女性高于男性。新文盲主要在县,尤其是女性。见表4—2—8、表4—2—9。
表4—2—91982年安徽所辖市按性别和年龄分组的文盲、半文盲人口

摘自“安徽省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表4—2—101982年安徽所辖县按性别和年龄分组的文盲、半文盲人口

摘自安徽省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
上一篇:第一节 建国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