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次人口普查
这次人口普查是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3年4月3日发布《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指示》进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科学的人口普查。
〔目的〕按政务院规定:“为准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做好选民登记工作,并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确实的人口数字。”(注:刘铮主编《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4页。)
〔标准时间〕确定公历1953年6月30日(旧历癸已年5月20日)24时。(注:刘铮主编《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4页。)
〔调查项目〕与户主关系、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以及本户住址6项。
〔组织机构〕在中共安徽省委选举委员会的领导下,设立“安徽省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注: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1953年33卷,省档案局。)主任由安徽省公安厅副厅长邢浩担任。办公地点设在省民政厅。各专区、市、县相应建立人口调查领导小组,下设人口调查办公室,县以下成立人口调查领导组。经统计,专区成立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7个;市、县成立人口调查小组或办公室81个;县以下成立人口调查机构5128个。(注: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1953年33卷,省档案局。)
〔宣传动员〕在调查登记前,各地都深入的宣传教育,向广大群众宣传了人口普查的意义和调查登记的内容。引导群众分清人民政府的人口调查与旧政府调查人口的本质区别。但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不久,多数人民群众对人口调查不得而知,又因为有极少数坏人有意造谣破坏,说什么人口调查是“清乡”、“重新查成份”、“要实行婚配”、“要重新搞土地改革、重新分土地”等等,还有一些老年人有忌讳某些年龄的迷信习惯,如“二十三,罗成关,三十三,韩信关,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造成调查登记的年龄差错很多。针对极少数坏人的造谣破坏和群众的误解以及思想疑虑,反复进行宣传动员,除广播、报纸外,其他所能采用的宣传形式都充分地运用起来。经过认真的宣传,消除了群众顾虑,推动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注:1953年安徽省《人口调查工作总结》)
〔物质准备〕开列户口一览表。根据群众住地情况,排好登记次序、时间、地点(包括流动登记站)及准备表格、文具。
〔经费〕未查到有关文件和资料
〔普查人员培训〕培训目的:使每个普查员弄通人口普查文件精神,并根据当地人口特点,对照文件,结合实例进行研究,对调查的意义、项目、立户的原则,常住人口与在外人口的界限,年龄的计算,填表的说明及此项工作细致性、复杂性暨如何遵守调查登记的纪律,均有正确统一的认识,对调查登记的方法、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培训步骤:骨干力量少数由区训练,一般均由县训练,然后派往各试点,以这些骨干为核心,以带徒弟的方式,吸收当地具有填表能力的财粮员、积极分子、小学教师及其他人员等,在乡、镇选举委员会统一领导下,集中学习,个别试点,亦有以选区为单位分散学习的。经验证明,吸收当地人参加当地调查登记工作,不但与当地群众口音相同,问话方便,并或多或少了解当地人口情况,尤以财粮员对人口情况更熟悉,参加调查登记工作更为适合。
培训时间:有的以整天时间连续学习,有的利用早晚生产空隙时学习,最长者为三个整天到五个整天,一般在两天左右。亦有少数试点只学了一个半天或两个晚上,最少者只学了一个小时。
〔普查经过〕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1953年6月至8月,建立普查机构,进行物资准备,普查试点;第二阶段为复查试点阶段,1953年9月至1954年元月,对各试点进行复查、重新登记,总结经验;第三阶段为全面登记阶段,1954年2月至3日;第四阶段全面复查阶段,1954年3月至4月;第五阶段,1954年4月至6月,总结并发布公报。(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委员会皖发(64)60号文件。)
〔结果〕安徽全省7051881户;总人口30343637人,其中男16109956人,女14233681人;户平均4.30人;男女各占百分比53.09%和46.91%。
〔特点〕整个人口普查工作在选举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人口普查登记与选民登记同步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工作在标准时间半年后进行的;由于这次普查是建国后第一次,登记项目少;试点、复查面广,时间长。
二、第二次人口普查
国务院确定在1964年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研究,并于1964年5月召开了安徽省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人口普查工作。
〔目的〕为编制国民经济建设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搞清人口底数,为适应国家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标准时间〕1964年6月30日24时。
〔普查登记项目〕姓名、与户主的关系、性别、年龄、民族、本人成份、文化程度、职业和本户住址。其中本人成份、职业两项未作汇总。
〔组织机构〕全省人口普查机构,经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1964年3月26日批准,成立安徽省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下设省人口普查办公室。
安徽省人口普查领导小组:
组长:张恺帆(省委副书记、副省长)
副组长:彭宗珠(副省长)
伍彤(省人委秘书长)
张苏(省统计局副局长)
办公室主任:伍彤(兼)
副主任:张苏(兼)
各专区、市、县根据省委、省人民委员会皖发(64)60号《关于认真做好我省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建立了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由分管的专区副专员、副市长、副县长担任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其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从有关单位抽调集中办公。同时,各专区、市、县还从有关部门抽调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组成人口普查工作队,深入基层帮助指导,负责检查、督促人口普查工作(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委员会皖发(64)60号文件。)。仅六安专区统计,全区县、区、社三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共抽调在职机关干部2246人。(注“安徽省第二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办公室工作人员,县一级配备15人,区一级5人,社一级3人。
〔宣传动员〕各地党委作了专门研究,运用了各种形成和宣传工具、宣传力量,按照中央宣传提纲,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宣传教育。
从试点起,各地即注意了思想摸底,发现少数人认识不清,有猜测或误解。有的认为是查坏人,要发放夏荒口粮,发放工业品,办食堂;有的怀疑要征兵、移民、节制生育、重划成份;的有怕增加征购,不多报人口吃亏;怕过去多报、多领物资,查实要退赔、受处分、丢面子;怕收回自留地;怕按年龄分口粮,重订口粮标准;怕七月一日以后生的小孩,不发口粮和布票;怕提高结婚年龄;怕麻烦和耽误生产;有的怕下放到农村或改变为农业人口;有问题的人,怕暴露身份。
有少数地区还发现反坏分子造谣:“老年人要杀掉”;“政府派人来查长尾巴的老太婆”;“普查是一次小肃反”:“六月卅日半夜要查户口,七月一日要大逮捕”;“每人要出一块钱还苏联的债”;“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爆发,普查是了解有多少人能参军”等。
检举揭发和抵制多报人口。据4市29县调查,登记前宣传教育期间,即检查揭发出1963年底多报人口209919人。临泉县的队干部自动检查出18316人,干群揭发出16115人;有的群众原在两地报有户口,亦主动作了检查纠正。
通过广泛的宣传,干群受到很大教育。据统计,全省受教育人数2296万人次,90%以上成人受到了教育。阜阳县新华公社小学生编了一个歌:“人口普查真正好,国家计划落实了,落实计划办事强,人民生活有保障”。六安县汪神公社传开一个顺口溜“共产党领导真英明,一切事情为人民,十年一次大普查,意义宣传亮人心;人口普查好处大,男女老少笑盈盈,毛主席呀毛主席,你为人民真操心”。
〔经费〕此次人口普查经费,中央拨给全省71万元。这项经费专款专用,实报实销。抽调人员尽量抽调脱产人员,以减轻财政负担;对于山区和偏辟地区,确需抽调不脱产人员,其补助费每人每天不超过6角。(注:中共安徽省委员会、安徽省人民委员会皖发(64)60号通知。)
〔普查人员的选调和培训〕全省普查队伍218381人,各县每大队平均普查员8.2人;各市平均每206人中有1名普查员。在普查队伍中,脱产干部89674人,各县每大队平均有脱产干部3.3人;各市平均每311个人口中有脱产干部1人。在脱产干部中,从党、政、群机关抽调的32252人,从企事业单位抽调21029人,社教工作队10391人,部队官兵184人,教师16821人,其他8997人。不脱产干部128707人,其中:大队、生产队干部88818人,雇用人员30768人(内有社会青年24757人),其他9121人。(注:安徽省第二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普查人员的培训,由市、县集中进行。有的由市(县)、区、公社三级培训。多数是两级培训;市县培训公社、派出所以上骨干力量,再由公社、派出所训练所有基层普查队伍。培训时间,均为3至5天;有的4至6天。训练内容和方法:一般先由党政负责人传达中央和省的指示,针对具体思想情况,组织学习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等文章,进行政治教育,端正思想认识,提出纪律、要求,然后学习《普查办法》、统计办法及填表说明、问题解答等业务文件和研究登记,最后实习登记。对学习成绩较差的给予补课,直到大家学深学透为止。
〔试点〕市、县试点选择工作基础较差,流动人口较多,问题较多的街道、大队、水上和集体户口等不同类型的地区和单位进行(注:安徽省省人口普查办公室(64)民普办字第9号。)。从报来的13个农村试点单位(7个公社5个大队1个园林场)材料,发现虚报人口的现象比较严重。平均虚报人口4.1%,最低1.3%,多的达8.7%。蒙城县小涧公社尖山大队,连续多报4年,1961年底多报30人,1962年底多报40人,1963年底多报30人,1964年5月上报人口数1023人。经普查试点,核实是996人,多报27人。多报人口主要是基层干部所为。有的为了不使虚报人口被发现,采取瞒上不瞒下,订立“同盟”不准外讲等。多领的物资,平均分配。虚报人口多种多样,比较普遍的是出生、迁入申报,死亡、迁出不销;流入申报,流出不销;假造姓名,安排到户(注:安徽省人口普查工作简报第三期。)。各市地多报人口数:见下表
表6—2—11963年末多报人口数(注:安徽人口普查工作简报第十二期。)

〔经过〕从1964年3月26日建立安徽省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后,即在全省范围内展开,首先建立省、专、市、县以及基层普查机构;做好普查前的准备工作(计划部署、宣传教育、印制表格、培训普查人员,试点等);7月1日至15日的半个月内,完成普查登记、复查工作;7月16日至8月29日为逐级统计汇总;8月29日完成统计汇总,历时5个多月完成全省第二次人普查。最后为巩固普查成果,建立与健全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复查与验收〕复查验收,查出和纠正了登记中差错,有效地保证了普查质量。据1市46县统计,查出继续多报人口123743人,占其总人口22483709人的0.55%,主要是继续隐瞒1963年底多报人口;另重登3573人,漏登4396人(重、漏是不完全统计)。此外,据5个县统计,在总人口1831167人中,登记项目有错、漏的94632人,其中:与户主关系7826人,姓名1262人,性别705人,出生年月日16585人,年龄11616人,民族139人,本人成分12341人,文化程度11049人,籍贯23761人,职业8150人,其他1199人。(注:安徽省第二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复查时间,一般7至10天,有的半个月。复查次数,一般为2至4次,最多的达10次以上。
复查的方法主要是:①查表;②访问;③开会;④张榜;⑤对外联系;⑥上级验收。
复查中,各地还组织了普查区之间或社队之间互查。同时逐级组织抽查,防止草率收兵。如蚌埠市郊区,自认为复查深透,经市抽查,还有少量差错,又重新组织了复查。
〔结果〕这次普查,全省总户数7651705户,总人口31241657;男16181927人,女15059730人。每户平均人数4.08人,男性人口占总人口51.80%,女性人口占总人口48.20%。
三、安徽省自行组织的人口普查
1970年安徽省自行组织实施了一次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从元月2日开始,到4月底结束,历时4个月完成,这次普查实质是户口普查,查“阶级敌人”为主,辅以清查人口数。
〔目的〕“这项工作做得好坏,关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加强国防建设、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编制国民经济计划,计划供应人民生产和生活资料,调配劳动力,或是进行文教、卫生等方面建设,都需要准确的人口资料。近几年来,全省人口有很大增长和变化,户口工作由于登记制度不严密,人口底数不清,情况掌握不住,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和战略需要,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对常住户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注:安徽省革命委员文件,革保字(70)186号。)
〔标准时间〕1971年2月10日零时。(注:安徽省革命委员文件,革保字(70)186号。)
〔组织领导〕在省革命委员会领导下,由省革命委员会人民保卫组负责组织实施,会同省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组、办事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军区以及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等单位临时成立办事机构,具体负责人口普查实施工作。办事机构的工作人员由有关单位临时抽调。各地、市、县照省里的做法,相应地建立机构。地、市、县成立领导小组92个,其成员688人;人口普查办公室96个,工作人员1148人。县以下共成立人口普查领导机构23795个,成员有122009名;人口普查办公室共10962,工作人员44052人。(注:安徽省革命委员文件,革保字(70)186号。)
〔项目〕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家庭出身、本人成份、文化程度、职业、1970年出生人数、1970年死亡人数、迁出、迁入。(注:安徽省革命委员文件,革保字(70)186号。)
〔步骤〕整个普查登记分三个步骤,即:第一步从1970年12月至1971年2月9日为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建立机构、抽调人员、宣传、调查摸底、培训;第二步从2月10日至22日为登记阶段。前7天登记,后5天核对复查;第三步从2月23日到3月10日为统计汇总、总结、建立和完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阶段。(注:安徽省革命委员文件,革保字(70)186号。)
〔试点〕在普查登记前,全省都进行了试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单位,“深入一点,取得经验”。徽州、芜湖地区以及合肥市、淮南市、蚌埠市和怀宁县、庐江县等,共选点138个,其中人民公社13个,派出所2个,集镇1个,居委会1个,生产大队4个,街道委员会16个,户口段1个,矿区1个,医院1个;生产队98个。通过试点,摸清了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弄清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二是重点抓住了无户口人员的政治审查;三是掌握了有关了人员情况。(注:1970年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表6—2—21970年安徽自行组织的人口普查组织机构统计表


注:①组织机构情况统计表来源省公安厅资料室70~85卷。②芜湖市和安庆市的部分数字在统计表上缺,在该市简报上摘录添加。全省总计数是抄者加总的。
〔普查人员〕在城镇,组织派出所民警和街道干部;在农村,组织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干部、中小学教师、下放干部、知识青年参加,全省共抽调普查人员500696人。(注:安徽省革命委员文件革保字(70)186号。)〔培训〕对普查人员的培训,“采取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方法,组织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座谈讨论,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统一政策,统一做法”。(注:安徽省革命委员文件革保字(70)186号。)共培训普查人员1514588人。(注: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1970年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普查结果〕总户数8725038户,总人口39396457人,其中:男20366058人,女19030399人;非农业人口4176318人。男性人口占总人口51.7%,女性占48.3%。性别比(以女为100)107。出生人口1431877人,死亡人口248399人,迁入563275人,迁出427029人。(注: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1970年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此外,在当时的政治斗争环境中,“阶级斗争”的主要对象是那些“五类分子”(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右派分子)。为了掌握这些人的情况、摸清人数,通过普查共查出:“全省共有戴帽子的五类分子判刑、监外执行的罪犯426824名,占总人口1.08%,其中:五类分子共419925人,占总人口1.06%;判刑、监外罪犯6899人,占0.17%。在五类分子中,地主分子194375人,占五类分子总数的46.28%;富农分子99287人,占23.64%;反革命分子67531人,占16.08%;坏分子5255人,占12.51%;右派分子6177人,占1.47%。在清查户口中还发现来历不明,历史不清行迹可疑的人员1714名,经过内查外调和政策攻心斗争,挖出隐藏的阶级敌人217名。其中:地主分子91名,富农分子38名,反革命分子31名,坏分子22名,右派分子5名,叛徒3名,特务11名,流窜犯名,劳改释放分子1名,劳改逃跑犯2名,判刑监外执行犯12名。”①
四、第三次人口普查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安徽省从1980年7月至1984年底,历时4年半圆满完成了此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工作分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普查登记阶段;手工汇总和编码阶段;数据处理和编印资料阶段。普查结果,质量全部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目的〕进行这次人口普查,是为了准确地查清我国人口数字,人口的地区分布和社会经济构成情况,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提供可靠的资料。
〔标准时间〕1982年7月1日零时(即6月30日24时)。
〔项目〕共19项,按人填报的项目为13项。每个人都填报的项目有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等6项,第7项为文化程度,由6岁以上的人填报;行业、职业、不在业、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总数、存活子女总数及1981年生育胎次。按户填报的项目为:户的类别(家庭户或集体户)、本户住址、本户人数、本户1981年出生人数、本户1981年死亡人数和有常住户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人数等6项。
〔组织〕经安徽省人民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安徽省人口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名单:
安徽省人口普查领导小组
组长:程光华(副省长)
杨纪珂(副省长、中国科技大学教授,1983年10月接任)
副组长:郑淮舟(省政府秘书长)
赵保先(省公安厅副厅长)
章臣权(省统计局副局长)
韩寅(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办公室主任:章臣权(兼)
〔宣传〕宣传工作分两步展开:第一步从1981年1982年5月为普及性宣传。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墙报、专栏以及层层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宣传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和目的,使广大群众了解什么是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有什么作用,如何支持和配合搞好人口普查。第二步从1982年6月1日至30日为人口普查宣传月。1982年5月26日省人口普①安徽省革命委员人保组关于人口普查工作总结。查办公室召开地、市、县分管宣传的领导人会议,具体部署了宣传月活动。
宣传工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不仅领导亲自带头宣讲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而且还亲自到基层演讲,充分发动群众。同时,各地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组织了专业和业余文艺宣传队,编排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相声、花鼓戏、黄梅戏、快板、说唱等,下乡下队,深入机关、工矿、大街小巷演出。各地在6月份掀起宣传月高潮,组织了人口普查专场演出,邀请知名演员参加演出。按照宣传月的部署,由省教育厅和省人口普查办公室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所有的中小学增设“人口普查课”,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的力量,对社会、对家庭进行宣传。在整个宣传中,各地都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诸如农村中的有线广播、宣传广告、张贴宣传口号和标语、放映人口普查片;在城市设立宣传站、宣传流动车、过街横幅、条幅、标语、口号、挂条幅、插彩旗,锣鼓喧天,形同盛大节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基本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7月1日普查登记时,联合国官员重松敏男来安徽考察人口普查,先后在合肥市和徽州地区及九华山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合肥市考察了淮河路居委会、矿机厂居委会、大兴集大队,在徽州地区走访了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生产队,在九华山走访了寺庙和尚。经过实地考察后他深有感触地说:“人口普查的组织工作和宣传深度如此深入,只有中国能办到,在人口普查史上也是罕见的,我深信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一定会园满成功。”
广泛深入的宣传,取得了实效。此次人口普查距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有18年的时间,因此不仅群众对人口普查不甚了解,而且也产生了很多误解,群众中有忧虑。萧县有谣传说“这次人口普查是把稠密地区的人口,通过查正后,向唐山(注:唐山市系河北省,1982年发生强烈地震,死亡人数甚多。)稀少人口迁。”因而群众对人口普查有抵触情绪,“趁早吃点喝点算了,万一人口普查登记后,政府把我们迁到唐山去,什么东西都没有了。”(注: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印《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发生的问题》。)经过周密细致地宣传解释,说明人口普查的重要性,消除了疑虑和抵触情绪,使群众积极主动地支持和配合。广大群众一致反映:“政府花那么多钱,动员这么多干部搞人口普查,是为国家摸家底,为俺们老百姓办实事,只有摸清了家底,国家才好统筹安排我们的生活,这件大事也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事,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注: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印:《人口普查简报》第27期(1982)年。)在登记中,普查员和工作人员走街串巷,深入农宅,每到一处都受到热情接待。沿江淮河部分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水灾,但广大群众一手抢险救灾,一手配合普查员,主动申报登记,在编辟山区,群众自发出来当向导,配合普查员挨家挨户地登记。正是由于宣传工作的深入,广大群众才真心实意为人口普查工作出力。
〔普查经费〕国家财政部规定,此次人口普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级负担。据此,国家下拨安徽普查专项经费550万元,省财政拨款420万元,合计970万元。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财政部规定,对全省的普查经费又作出规定,地、市、县所需经费按照省财政和地方财政两级负担的原则,由地、市、县财政拨款1036万元,合计用于普查经费2006万元。县以下用于人口普查经费,由单位自理,未作统计。
〔物资准备〕此次人口普查的物资主要集中在省,数量多,种类繁;其中人口普查登记表、登记表封面、封底、死亡人口登记及封底、摸底表、过录表、各种手工汇总表、资料验收表、交接单等,仅表类用纸360吨。其次是普查员工作袋,必备用品,资料的内外包袋(箱)、普查员证、普查指导员证等物资。均由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印发,而且必须在5月底发到基层普查员手中。所有一切准备工作在6月20日就绪。
〔人员的选调和培训〕人员的选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调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人员主要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选调,任务完成后仍回原单位工作。二是选调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条件是“必须具备初中或相当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准确、公正、清楚地填写普查登记表;身体健康,能坚守工作岗位;认真负责,工作细致;作风正派,待人和气。普查指导员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要具备有一定的社会知识、组织能力和群众工作经验。(注:国务院人普办颁发的《选调和配备工作细则》。)
人员的配备。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按本地人口数多少配备。50万人口以下的,办公室人员配备20—25名;50万以上的配备30—35人;100万以上的配备35—4人。配备人员最多的是阜阳地区的太和县有103人。地、市、县一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共12546人,平均每县33.7人。
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编码员的配备是按照《细则》规定结合当地地形居住情况而配备的;普查员原则上城市按400:1,农村300:1配备,水上和山区、边远地区适当放宽,另外,全省还配备普查员5%的机动人员,以应付突然情况。全省共配备普查员162500人,普查指导员按4:1配备,共有37061人,编码员7505人,号称“三普”20万大军。
普查员的培训工作,主要在公社(区)一级进行,教员由县统一派出,采用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一编印的教材,讲解时结合本地实际和试点中的实例,培训时间5—7天。人口普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的培训,则按照上一级培训下一级的方式进行。1982年3月26日由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组织召开《人口普查实施细则》业务培训会,各地市县选派5名业务骨干参加受训。他们经过严格培训后,分别担任各地再培训的教员。采取层层培训的方法,根据各自担任的任务进行授课;对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还进行组织实施的方法培训,以便能独立处理问题,开展工作;对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培训,则按照《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培训教材》的内容,以授课为主,并通过测试、试填的实际加深理解。授课重点讲解人口普查对象和各项指标中的逻辑关系,以填好一张人口普查表为目的。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最后的登记质量,关系着人口普查的成功与否,所以在认真选调后,再经严格培训,测试后成绩合格者,由政府颁发给普查员证或普查指导员证,不合格者再培训,仍不合格者,退回原单位。
〔试点〕此次人口普查的试点工作采用滚雪球的方式逐级进行。
国家级试点是1980年6月在江苏省无锡市进行的,安徽省当时由于人口普查机构未建立,由省人民政府指定省公安厅、省统计局、省电子计算站各派一人参加了国家级全过程的试点工作。
省人口普查办公室成立后,于12月份会同合肥市人民政府在该市中市区安庆路街道进行了试填,试登了424户,1434人,初步摸索了普查登记的一些要领,掌握了普查登记工作的基本技能,为省级人口普查试点及试点现场会摸索了路子。
省级试点于1981年6月在蚌埠市和凤阳县进行。试点范围:蚌埠市选定在东区和西区,凤阳县在城南公社和门台子派出所。试点规模共计106618人。参加这次试点工作的,除与会代表368人外,试点的市县共选调普查员、普查指导员158人直接担负普查登记工作,与会代表现场观摩,普查登记结束后,各地、市、县留下一名业务骨干参与手工汇总和抽样检查、复查工作。试点工作历时15天结束。这次试点是按照国家指定的《人口普查办法》第二稿组织实施的,试点结果质量符合要求,户数、人口数基本不重不漏。
地市级试点从1981年12月相继展开,试点范围一般都选择在城乡结合部或户口状况比较凌乱复杂的地点进行的;试点规模为105125人,时间安排一般在7—10天;参加试点的共1435人,平均每个地、市90人。
县级试点。省、地、市级试点后根据国务院正式颁发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和《实施细则》,于1982年5月全省74个县(市)开展全过程试点,总规模359214人,平均每县4457人。参加的工作人员共13946人。通过逐级层层试点,熟悉了《普查办法》,掌握了普查业务,为全面人口普查打下坚实基础。
〔经过〕此次人口普查,分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普查登记阶段;复查验收和手工汇总、编码阶段;机器汇总和编印资料、分析阶段。在步骤上根据《人口普查工作流程表》一环扣一环地进行。全省人口普查工作经过是:建立省级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1980年9月);省暨合肥市进行人口普查试填(1980年12月):建立地市县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1981年4—5月);省级制定人口普查流程表(1981年2—3月);省级进行试点及召开试点工作现场会议(1981年6月);户口整顿试点及全面铺开户口整顿工作(1981年9月—1982年1月);地市级试点(1981年12月);地市县制定工作流程计划(1981年月);省级和市县分别编制地址码并付印(1981年2月—1982年5月);人口普查电子计算机房建成并安装调试(1980年4月—1982年3月);进行人口普查普及性宣传(1980年10月—1982年5月);开展宣传月高潮(1982年6月1日至6月30日);省级召开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人口普查工作(1982年3月);地、市、县分别召开人口普查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省工作会议精神,布置人口普查工作(1982年3月—4月);省级负责印制《人口普查登记表》和各种表格、文件、教材、宣传品、包装物资(1980年10月—1982年4月),包装物料分发到市县(1982年4—5月);建立区、镇、公社、街道、大队人口普查办公室(1982年4—5月);省级制定县级普查工作示范日程表(1982年3月);省级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分赴各地检查人口普查准备工作(1982年4—5月);地市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及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工作队、检查团巡回检查(1982年5月—6月);地市县派出工作组分赴基层蹲点抓落实,迎接普查登记(1982年6月中旬),省级召开人口普查实施细则培训会议(1982年4月);市县培训普查员、普查指导员(1982年6月15日至25日);普查员、普查指导员进点摸底登记(1982年6月25日—30日);全面进行人口普查登记(1982年7月1日—10月);普查登记复查、验收(1982年7月11日—20日);普查质量抽查(1982年7月15日—8月31日);县市完成1%抽样资料编码和验收(1982年7月—9月);培训编码员和集中在县市进行编码(1982年7月20日—10月30日);各级进行手工汇总(1982年7月21日—10月20日);普查资料运送到省级人口普查资料库(1982年9月—11月);省级召开手工汇总会审会议(1982年9月);手工汇总数字上报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1982年9月);省人口普查办公室手工汇总数字报请省人民政府审批发表公报(1982年10月下旬);普查资料的验收、整理和预审(1982年10月—12月);省级电子计算站进行资料的录入(1982年10月—1984年3月);省10%的抽样资料录入和数据处理(1982年10月—1983年4月);90%的资料进行数据处理(1982年12月—1984年6月省级召开人口普查资料分析、预测培训班(1983年8月);全面部署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面总结,资料归档(1983年6月—1984年12);普查资料印刷分发(1984年8月—1985年8月);根据工作实际,省级部署各地善始善终搞好后期工作,人员大多数回原单位工作;个别同志留守处理善后工作(1983年5月);全面完成安徽省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5年3月)。
1982年7月1日全省20万普查员在几十万基层干部的配合下,正式全面普查登记。各级党政领导、人口普查机构的负责人以及工作队、检查组,纷纷深入基层督促检查。据统计,全省共设立人口普查登记站354800个,其中城市1800个,农村353000个,到登记站申报登记的人数占总人口数的75%;由普查员挨家逐户登记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7%;其它的占总人口的8%。
正式登记期间,正逢梅雨季节,绝大多数地区梅雨连绵,造成大范围的水灾,严重影响人口普查进度。党和政府的领导及各级普查机构的负责人,采取应急措施,坚持一手抢险,在10天内如期完成一手抓好普查登记。政府指挥机关组成两套班子,一套抓抢险救灾,一套班子抓好普查登记。人民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把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完成,全力以赴支持和配合,确保了普查登记按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在10天内如期完成。此次人口普查中,奋战在普查第一线的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全体普查员、普查指导员中涌现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怀远县有的普查员在涉洪水上堤逐人登记,返回后洪水淹没公路,他们用塑料布捆扎好普查登记表顶在头上,宁肯自己泡在水中,也要保护好普查资料。(注: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安徽人口普查大事记》。)和县一位大队支部书记,正在房间里复查登记表,龙卷风席卷整个村庄,房子被刮倒,为保护普查登记表,房子倒塌时把腿打断,仍然紧紧抱住普查登记表不放。(注: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安徽人口普查大事记》。)萧县普查指导员赵绍印,带病坚持工作,昏倒在普查岗位上,送往徐州医院抢救,经抢救后苏醒,立即吵着要出院。他说普查工作正在关键时刻,我一个指导员要负责四个普查员的登记质量,党交给我重任那能睡在医院,死也得死在普查登记的第一线。返回后继续坚持白天随普查员登记,晚上进行质量检查,忘我地工作。终因劳累过度,第二次昏倒在现场,再度被送进徐州医院,经医生诊断已无法挽救,但赵绍印还念念不忘登记质量,为人口普查工作献出了宝贵生命。为了纪念他、学习他,中共萧县县委和萧县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号召全县党员、团员,群众学习赵绍印,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共萧县县委追认他为优秀共产党员。(注: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安徽人口普查大事记》。)
〔复查验收和质量抽查〕此次普查登记,经层层把关和采取各种措施,确保了质量。在复查中,天长县采取普查区对调的“推磨式”复查,又采用“登记表回娘家”突击性大检查南陵县的复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13个生产队、2356户、12320人的样本组织人员复查,结果有22.12%的不合格,引起县政府的重视,立即组织力量,从基础工作抓起,将全部资料反馈各公社,要求重新返工,把差错消灭在基层。第二次集中到县后,先进行大范围的检查,然后再按随机原则抽取一定数量的生产队资料分专项检查,结果100%合格。后经省、地联合检查验收,质量全部合格,一次通过,得到联合检查验收组的一致公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淮南市在复查验收中,提倡带着放大镜找问题,查出一笔差错奖励1元钱。他们提出宁肯多辛苦,查它十遍八遍,也不让有一笔差错的资料进入省资料库。经全省组织16个检查验收组,由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和省电子计算站派出业务骨干分赴各地,带领检查验收组检查验收。这次普查的质量见表6—2—3。

为评价普查登记质量,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按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安徽10个县市为事后质量样本单位。省随机抽取每个市县4个生产队(居民小组),共抽40个生产队,样本量总人数为6599人。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直接派员分赴各地,当场封存原始资料,重新选调抽查员经短期培训后,省里派出的人员直接参于和监督抽查员,按抽查登记表的项目到该抽查的生产队(居民小组)逐户上门重新登记。登记完成后,返回县城,拆封原始登记表逐项比较;属于抽查登记有差错的,再上门核实。确属事后抽查差错的,予以更正,属于普查登记差错的,按差错笔数计算普查登记差错率,作为对普查登记的质量评价。事后质量抽查结果见表6—2—4。
编码质量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基础。为控制编码质量,严把“三关”:一是登记资料预审关;二是编码员的自查复查关;三是验收关。在编码期间,省地两级派出巡回检查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12月初,全省组织16个复查验收组,分赴各市、县,随机抽取3%—5%的样本进行检查,共抽14223册,生产队资料共388996户,1820616人。
表6—2—41982年安徽省人口普查登记事后质量抽查汇总表

摘自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印的《安徽人口普查简报》第39期。
质量达到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提出的要求标准。编码质量结果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比全国平均实际误差率好。见表6—2—5。
表6—2—5编码验收结果及对照

手工汇总工作质量。手工汇总(又称快速汇总)是分6级逐级由下而上进行的,即:生产队(居委会)级;公社(街道)级;市、县级;地区级;省级;国家级。全部手工汇总工作上报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后,由省召开手工汇总会审汇编会议,质量全部符合要求。其结果见表6—2—6。
表6—2—6手工汇总差错率

摘自1987年9月16日《安徽人口普查简报》第47期第4页。
〔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由电子计算机对全部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在历史上是首次。为了对数据处理工作加强领导,省成立了数据处理领导小组,并建立了数据录入和质量控制组。
数据处理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10%提前抽样资料的录入和处理;第二步是90%的全部资料录入和处理。
数据录入工作从1982年11月开始。到1983年10月结束,时间达一年,实际有效工作日207天。共计录入9455万条(录入6280万条校验3175万条),校验率50%,比国家规定的20%多校验30%。从16707片次软盘中,按5%抽查,总项目差错率为1.47‰;年龄项为2.93‰;性别项为1.199;民族项为0.109。录入质量很高,得到国家计算中心和专家的好评。
数据处理:从1983年1月29日至10月15日共260天,主机运行836小时,处理总记录6018万条(户记录1052万条,人记录4966万条),平均每小时处理记录72万条,机器汇总结果与手工汇总相差636户,误差率为0.69,总人口与手工汇总差223人,误差率为0.049。在机器处理过程中的地址码,完全与普查资料地址码吻合。机器自动纠错29438项;户记录511项;人记录28927项。机器制表:省表1份86种,地(市)级表16份41种,县(市)级108份40种,总计69900页,质量符合要求。
〔特点〕规模大。此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是第一次的1.62倍,是第二次的1.59倍。
项目多。这次人口普查的项目共19项,人记录13项,户记录6项。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项目只有6项。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项目9项,其中民族一项只调查不汇总。项目不仅增加了,而且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有的项目分类复杂;如行业、职业中分为大类、中类、小类。
首次使用现代化的电子计算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在我国也是第一次。前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汇总完全靠人工汇总,因项目少,汇总工作容易。而此次人口普查资料,有些项目是交叉分组,仍然用人工加总是无法进行的。为了使现代计算设备正常运转,还必须对普查登记的原始资料,按照电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语言,将项目编成数码,才能进行数据转换。
〔结果〕全省总人口为49665947人,男性人口为25763836人,占总人口51.87%;女性人口为23092111人,占48.13%,全省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95%,仅少于四川、河南、山东、广东、湖南、河北七省,居全国第八位。(注:《安徽省第三次人口普查报告书》。)
人口最多的是阜阳地区,占全省总人口的21.12%;人口最少的是徽州地区,占总人口的3.51%。全省城镇人口为708万人,占总人口14.3%,比全国的平均水平20.6%低。人口密度在全国属密度较高的省份,每平方公里为357人,比全国的107人高2倍以上。除京、津、沪三大城市外,仅次于江苏、山东、河南、浙江四省,居全国第五位。(注:《安徽省第三人口普查报告书》。)
性别比偏高。以女性为100,性别比107.79,高于全国性别比106.3的平均值。市镇人口性别比高于县。市镇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其中市人口性别比113.62,镇人口性别比116.71,而县(农村)人口中,男性人口相对较少,性别比为106.71,比市镇低5.91和10;出生性别比112.45,是全国最高的。与全国平均108.47相比高出3.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26个县市,其中超过120的有肥东(130.73)、定远(126.31)、怀远(125.96)、长丰(123.93)、寿县(121.16)。(注:《安徽省第三次人口普查报告书》。)
全省人口的文化程度有很大提高,与1964年相比,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增长2.26倍。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安徽省人口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按每万人口拥有文化程度人口数计算,大学文化程度比全国的60人少19人,差31.7%;高中文化程度比全国的662人少264人,差39.9%;初中文化程度比全国的1776人少353人,差19.9%;小学文化程度比全国的3538人少566人,差6%。全省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33.70%,占全省12岁及12岁以上人口的46.23%(即文盲率),文盲率比全国的31.90%高15.14%,居全国倒数第六位。从年龄上12—14岁4495364少年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有946476人,文盲率为21.05%;在4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率达到77.37%,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文盲率高达87.12%。(注:《安徽省第三次人口普查报告书》。)
全省共有40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9.47%,少数民族共有261814人,占总人口0.53%。(注:《安徽省第三次人口普查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