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工会组织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工会组织


一、安徽省总工会民国38年(1949年)5月,安徽全境解放,依据当时的皖南、皖北行政区划,分别着手筹备建立工会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命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是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凡在中国境内一切企业、机关和学校中以工资收入为其主要生活资料之全部或主要来源之体力与脑力的雇佣劳动者及无固定雇主的雇佣劳动者,均有组织工会之权”。为工人组织工会提供了法律保证。安徽省总工会就是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在皖南、皖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皖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
1949年10月6日成立。筹备委员会由李步新等9人组成,李步新任主任,郝桐生任副主任。1950年由郝桐生任主任。1951年11月与皖北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合并。
〔皖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
1949年11月8日成立。由出席皖北区第一次工会工作会议的80余位代表推选出委员41人,常委9人。李世农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唐晓光任副主任。1951年6月,由王宇任主任,张式楷任副主任。1951年11月与皖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合并。
〔皖南、皖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
1951年11月20日,皖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迁至合肥与皖北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合署办公,由原皖南区总工会筹委会主任郝桐生和原皖北总工会筹委会主任王宇、副主任张式楷临时负责。1952年6月10日,中共安徽省委任命陈雨田为皖南、皖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主席,郝桐生、张式楷为副主席。
〔安徽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
1952年8月19日成立。筹备委员会由39人组成,陈雨田为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主任,郝桐生、张式楷为副主任。
〔安徽省总工会〕
1953年3月成立。同年9月1日,根据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之规定:“安徽省总工会”改称“安徽省工会联合会”。1961年7月21日,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安徽省工会联合会”又改称“安徽省总工会”。
从安徽省总工会正式成立以来的40年中,安徽省的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既经历过兴旺发达的黄金时代,也经历过较长时期(1958年至1976年10月)受“左”的影响和干扰,历经坎坷和磨难的时期。直到1978年10月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后,特别是自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工作重点的转移和职工队伍的发展壮大,工会的各项建设步入了健康发展的新时期。从1953年到1993年,安徽省职工人数由40万人发展到494万多人(其中女职工176万多人),工会会员由28万多人发展到315万多人(其中女会员111万多人)。截至1993年底,安徽省总工会机关设有13个部门,10个直属事业单位,17个产业工会。安徽省总工会下辖合肥、蚌埠、淮南、淮北、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黄山、滁州等10个市总工会,阜阳、宿县、六安、巢湖、宣城、池州6个地区工会办事处,68个县(市)总工会,以及安徽省直属机关工会。全省基层工会由1953年的5306个发展到20577个。
二、安徽省工会历次代表大会
〔安徽省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安徽省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3年3月16日至23日在合肥市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406人,列席代表126人,代表会员28.16万多人。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建国以来安徽省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贯彻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动员全省职工投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向大会作政治报告,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主任陈雨田作《四年来安徽省工会工作基本总结》和《一九五三年工会工作方针与任务》的报告,张式楷作《三年来工会财务工作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大会传达了全国总工会第六届第二次执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决议,在讨论中充分发扬民主,揭发工会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和违纪现象,明确了工会的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使大会成为一次思想建设会议。大会还通过了《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致敬电》、《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司令彭司令: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暨全体指战员的致敬电》。
大会选举产生了安徽省总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选出执行委员45人,侯补执行委员11人,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人。同时选举陈雨田等12人为出席中国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经省总工会一届一次执委会选举主席1人,副主席3人。正副主席及其变更情况如下:
主席陈雨田(1953年3月至1955年4月)陈庆泉(1955年4月至1956年4月)
副主任张式楷(1953年3月至1953年底)陈庆泉(1953年3月至1955年4月)李振友(1953年3月至1956年4月)
根据中国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安徽省总工会”于1953年9月1日改称“安徽省工会联合会”。
〔安徽省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
安徽省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安徽省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于1956年5月10日至18日在合肥市合并举行。出席会议的工会会员代表470人,先进生产者代表338人(其中122名代表以双重身份出席会议),代表会员30.53万多人。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七届执委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议和中共安徽省委第九次工业会议精神,批判工会工作中的右倾保守思想,纠正官僚主义作风,进一步动员全省职工大力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把社会主义竞赛推向新高潮,争取全面提前和超额完成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给予安徽省的任务。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到会讲话,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李世农作《为提前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报告,陈庆泉作《安徽省工会联合会三年来的工作情况及当前工作任务》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安徽省工会联合会三年来工作情况及当前工作任务的报告的决议》、《安徽省工会联合会三年来工会财务工作的报告的决议》、《关于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决议》、《关于动员职工支援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的决议》、《关于加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工会工作的决议》。大会号召全省职工,广泛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大力支援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加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
大会选举产生了安徽省工会联合会第二届执行委员会,选出委员43人,侯补委员13人;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人,侯补委员2人;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30人。经省工会联合会二届一次委员会议选出常委17人,主席1人,副主席3人。正副主席及其变更情况如下:
主席陈庆泉(1956年4月至1964年6月)
副主席李振友(1956年4月至1959年1月)杨健(1956年4月至1964年6月)应宜权(1956年4月至1960年初)夏陶然(1956年12月至1961年11月)赵还(1961年4月至1964年6月)
1961年7月21日,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安徽省工会联合会”又改称“安徽省总工会”。
〔安徽省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
安徽省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64年5月30日至6月10日在合肥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437人,代表会员79.98万多人。同时邀请各条战线的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和职工家属代表共416人列席大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决定和指示,认真学习解放军和大庆的经验,在总结过去几年工会工作的基础上,全面研究改进工作,促使工会在今后工作中,更自觉地贯彻执行“四个第一”“四个第一”:指人的因素第一,政治思想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的原则,牢固地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发挥共产主义学校的作用,更有力地促进广大职工思想革命化。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张恺帆代表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向大会致祝词,陈庆泉作《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为促进全省职工和工会工作革命化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孙曙作《安徽省总工会第二届执行委员会财务工作的报告》,并通过相应决议。大会号召全省职工,大学毛泽东主席著作、大学解放军、大学大庆、大搞以“五好”(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遵守纪律好、经常学习好、团结互助好)为目标的比学赶帮竞赛,站在三大革命运动的最前列,为迎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大发展而奋斗。
大会选举产生了安徽省总工会第三届执行委员会,选出执行委员57人,侯补执行委员22人;选出了经费审查委员会。经三届一次执委会选举常委17人,主席1人,副主席6人。正副主席及其变更情况如下:
主席陈庆泉(1964年6月至1965年10月)
副主席杨健(1964年6月~)赵还(1964年6月至1965年9月)王化东(1964年6月~)张西春(1964年6月~)左政(1964年6月~)
〔安徽省工人代表大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8年3月12日,安徽合肥首届工人代表大会成立。省领导机关和省军区负责人李德生等出席成立大会。李德生在大会上作重要讲话。大会通过了《向全省革命工人倡议书》。
1968年6月19日,合肥工代会常设委员会发出《关于砸烂旧省、市总工会的通告》,通告说:“工代会常设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决定,并报请省、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宣布砸烂旧省、市工会”。规定“旧省(市)总工会不得再以‘省总工会’、‘市总工会’名义张贴标语、大字报和传单。不得再打起‘省总工会’、‘市总工会’的破旗参加任何集体活动”。“旧省(市)总工会和所属机构所有一切旧印章全部作废,停止对外承办业务和联系工作。旧省(市)工会节余工会经费一并冻结,按中央有关政策精神处理。”
1969年2月21日至3月2日,安徽省首届工人、贫下中农、大中学校红卫兵代表大会在合肥市举行。出席大会代表6200多名,其中工人代表1293名。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在大会上作了《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充分发挥革命群众组织的作用,夺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的讲话。3月3日,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安徽省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委员107人(暂缺5人),常务委员29人(暂缺6人),主任1人(暂缺),副主任4人(暂缺2人)。安徽省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是由各工人造反派组织联合组成的,基本上被造反派头头所控制。其宗旨是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因而它在组织上和政治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省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取代了省总工会第四届委员会的职权。其负责人名录如下:
副主任徐文成(合肥钢厂工人,1969年3月至1973年5月)张秀英(安徽纺织厂工人,1969年3月至1973年5月)
〔安徽省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
安徽省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73年5月30日至6月5日在合肥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1511人,特邀代表75人。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和任务是:以批林整风为纲,以中央(1973)17号文件为指针,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工会的有关论述,深入批判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及其在工人运动中散布的种种反革命谬论,总结我省工人运动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讨论和确定工会工作的任务,选举产生省总工会第五届委员会。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杨效椿致开幕词;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宋佩璋向大会作了《高举“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讲话,中共安徽省委常委潘启琦作了《进一步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奋斗》的报告,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光宇致闭幕词。大会通过了《进一步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奋斗的决议》。《决议》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继续抓紧抓好批修整风这个头等大事,进一步搞好工会的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努力完成党所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
大会选举产生了安徽省总工会第五届委员会,选出委员113人,常委21人,主任1人,副主任5人。正副主任及其变更情况如下:
主任吴从树原是铜陵有色公司工人,1977年11月停职受审查,1984年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作出审查结论:造反起家,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73年6月至1977年11月)
副主任李定山原是合肥钢厂工人,1977年11月停职受审查,1984年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作出审查结论:造反起家,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73年6月至1977年11月)徐文成因“文化大革命”中问题严重,1984年开除党籍。(1973年6月至1978年6月)张秀英(1973年6月至1979年5月)孙曙(1973年6月至1975年11月)江惠珍(原是蚌埠市淮河路三八商店营业员,任副主任期间没有到省总工会主持过工作,现在蚌埠。1973年6月至1976年10月)高敏因“文化大革命”期间犯有严重错误,1986年被撤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内外一切职务,取消中共党员资格。(1976年10月至1977年11月)
由于省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召开的,名义上虽然恢复成立了安徽省总工会,但领导权仍被造反派头头所把持。当时中共安徽省委决定,1969年成立的安徽省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作为省工会代表大会届次计算,故该次代表大会为第五届。
粉碎“四人帮”后,中共安徽省委于1978年先后为省总工会派来主席、副主席3人,名录如下:
主席陈庆泉(1978年6月至1979年5月)
副主席张西春(1978年1月至1979年5月)左政(1978年11月至1979年5月)
〔安徽省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各条战线拨乱反正,实行工作重点转移,工会组织经过整顿,基层工会和各市、县工会都相继召开了代表大会或会员大会,改选了领导机构,充实和加强了领导班子,文教科卫等单位和系统也开始恢复、建立工会组织,广大知识分子又回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新形势下,安徽省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79年5月14日至19日在合肥市举行。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省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继续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国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999人,特邀代表43人,代表151万多会员。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万里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并就“工人阶级怎样管理好企业?”召开了代表中部分劳动模范座谈会。陈庆泉作了《全省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报告,并通过相应决议。大会号召全省职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全省人民一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创造优异成绩,迎接全国职工劳模大会的召开,迎接建国三十周年,为加速安徽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
大会选举产生了安徽省总工会第六届五次委员会,选出委员129人,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19人,并经省总工会六届一次委员会选举常委22人,主席1人,副主席8人。正副主席及其变更情况如下:
主席陈庆泉(1979年5月至1983年5月)
副主席张西春(1979年5月至1983年4月)左政(1979年5月至1983年6月)吴渤(1979年5月至1983年6月)黄桂兰(1979年5月至1983年6月)张秀英(1979年5月至1981年2月)倪则耕(省经委副主任,兼,1979年5月至1983年6月)胡向农(省劳动局局长、省计委副主任,兼,1979年5月至1983年6月)马典周(中共淮北矿务局杨庄矿采煤二区总支副书记兼四队支部书记,兼,1979年5月至1983年6月)王凤林(1981年3月至1983年6月)刘影(1981年3月至1983年6月)
1983年5月和6月,中共安徽省委先后任命了安徽省总工会主席1人,副主席4人(原副主席均免职),并经省总工会六届五次委员会选举通过他们的任职。名录如下:
主席刘淦(1983年5月至1983年12月)
副主席王凤林(1983年6月至1983年12月)诸宗智(1983年6月至1983年11月)杨文友(1983年6月至1983年12月)黄桂兰(1983年6月至1983年12月)
〔安徽省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
安徽省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于1983年11月30日至12月6日在合肥市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998人,列席代表23人,特邀代表132人,代表全省213万工会会员。这次大会的任务是: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中国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精神,审议和通过省总工会第六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审议和通过省总工会第六届委员会关于财务工作的报告,选举产生安徽省总工会第七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通过大会,动员全省职工为振兴中华,建设安徽,实现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袁振代表省委和省政府向大会致词,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苏桦向大会作了《发扬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为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作出积极贡献》的报告。他们在致词和报告中,要求各级工会教育广大职工认识工人阶级在新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责任,树立起80年代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的新风貌,深入开展创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社会主义竞赛,努力把安徽经济搞上去。刘淦代表省总工会六届委员会作了《发扬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为振兴中华、建设安徽而奋斗》的工作报告,王凤林作了《关于财务工作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关于财务工作的报告的决议》。
大会选举产生了安徽省总工会第七届委员会,选出委员87人,侯补委员11人,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19人。并经省总工会七届一次委员会选举常务委员16人,主席1人,副主席4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黄璜在省总工会七届一次全委会上作了讲话,他要求当前主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班子建设。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干部“四化”“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依据中发(1981年)24号文件,抓紧配备好工会的干部。对工会领导成员的选配,一般说应是从事工业生产、熟悉工人运动、热爱工会工作、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志,不要硬性拼凑,从照顾出发。二是抓好中国工会十大和省工会七大精神的贯彻,努力把全省工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省总工会正副主席及其变更情况如下:
主席刘淦(1983年12月至1988年12月)
副主席王凤林(1983年12月至1988年12月)高前清(1983年12月至1986年3月)高蔚青(1986年4月至1988年12月)杨文友(1983年12月至1988年12月)黄桂兰(1983年12月至1988年12月)
〔安徽省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
安徽省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于1988年12月17日至21日在合肥市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622人,特邀代表50人,列席代表22人,代表全省288万工会会员。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三中全会和中国工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精神,总结第七次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提出今后5年的工会工作任务,选举产生新的一届省总工会领导机构。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长卢荣景向大会致祝词,他指出:“十年来,省总工会和全省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发挥党联系工人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和发动广大职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积极参政议政;为职工说话办事,表达和维护职工利益;努力改善和加强职工教育工作,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广大工会工作者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努力探索,在工会的各项工作中作出了显著成绩。”他要求“各级工会要认真学习、广泛宣传中国工会十一大精神,把贯彻全国工会十一大精神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统一起来,同贯彻落实省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统一起来,动员广大职工为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贡献力量”。刘淦向大会作了《推进工会改革,团结全省职工,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中作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王凤林作了《关于工会财务工作的报告》,余筱伯作了《关于经费审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并就上述三个报告通过了相应决议。
大会按照《中国工会章程规定》,差额选举产生了安徽省总工会第八届委员会,从101名侯选人中选出委员96名,选出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19名。并经省总工会八届一次委员会选举常务委员9人,主席1人,副主席4人。正副主席及其变更情况如下:
主席卞国福(1988年12月至1993年12月)
副主席王凤林(1988年12月至1992年4月)高蔚青(1988年12月至1993年3月)杨文友(1988年12月至1993年12月)黄桂兰(1988年12月至1993年12月)郭永生(1992年4月至1993年12月)
〔安徽省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
安徽省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于1993年12月26日至29日在合肥市举行。出席大会正式代表688人,特邀代表67人,代表全省315万多名工会会员。这次大会是在安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进入关键时刻召开的。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中国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和中共安徽省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总结安徽5年来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部署今后5年的工会工作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省总工会领导机构。大会开幕前夕,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接见大会主席团全体成员,并作了重要讲话。他希望大家遵照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中国工会十二大常务主席时的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的要求,把大会开好。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杨永良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会致祝词,他指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我省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工会十二大精神,同全省人民一道,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他要求全省广大职工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争取自身素质的更大提高;各级工会组织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卞国福向大会作了《团结动员全省职工为加快安徽发展而奋斗》的工作报告,班胜满作了《安徽省总工会第八届委员会财务工作报告》(书面),郭永生作了《安徽省总工会第八届经费审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并通过了上述3个工作报告的决议。大会号召全省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省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实现安徽省第二步战略目标,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会选举产生了安徽省总工会第九届委员会,选出委员99人,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23人。在九届一次委员会上,选举常务委员9人,主席1人,副主席4人。正副主席名录如下:
主席卢声道
第一副主席卞国福
副主席杨文友、黄桂兰、郭永生
三、中共安徽省总工会党组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总工会党组始建于1953年1月,称“中国共产党安徽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党组”。从1953年3月起称“中国共产党安徽省总工会党组”,9月起,改称“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工会联合会党组”。1961年7月,又改称“中国共产党安徽省总工会党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共安徽省总工会党组已不能行使职权。省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后,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于1974年2月成立中共安徽省总工会党组。历任党组正副书记、成员及变更情况如下:
〔中共安徽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党组〕(1953年1月~3月)
书记陈雨田
成员张式楷、史略、朱泽、史增明、应宜权、宣育华、刘宝善、单彪、王孟强、董筱川、陈华
〔中共安徽省总工会党组〕(1953年3月~9月)
书记陈雨田
成员张式楷、史略、朱泽、史增明、应宜权、宣育华、刘宝善、单彪、王孟强、董筱川、陈华
〔中共安徽省工会联合会党组〕(1953年9月~1954年2月)
书记陈雨田
成员张式楷、史略、朱泽、史增明、应宜权、宣育华、刘宝善、单彪、王孟强、董筱川、陈华
〔中共安徽省工会联合会党组〕(1954年2月~1959年4月)
书记陈雨田(1954.2~1955.4)陈庆泉(1955.12~1959.4)
代理副书记陈庆泉(1954.2~1955.12)
成员李振友、杨健、史略、崔玉堂、葛许光、史增明、应宜权、宣育华、董筱川、陈光明
1956年12月26日,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刘泽清、裴华、孙颂山、孙国发参加党组,免去陈光明党组干事职务。
〔中共安徽省工会联合会党组〕(1959年4月~1961年7月)
书记陈庆泉(1959.4~1961.7)
副书记杨健(1960.8~1961.7)
成员杨健、应宜权、夏陶然、崔玉堂、王有钊、黎光祖、赵还、吴渤
〔中共安徽省总工会党组〕(1961年7月~1964年6月)
书记陈庆泉(1961.7~1964.6)
副书记杨健(1961.7~1964.6)
成员应宜权、夏陶然、崔玉堂、王有钊、黎光祖、赵还、吴渤
〔中共安徽省总工会党组〕(1964年6月~)
书记陈庆泉(1964.6~1965.10)
副书记杨健(1964.6~)
成员赵还、王化东、杨震、张西春、左政
〔中共安徽省总工会党组〕(1974年2月~1979年6月)
书记吴从树(1974.2~1977.11)
陈庆泉(1978.6~1979.6)
第二书记徐文成(1978.6~1979.6)
第一副书记张永成(1974.2~军代表)
副书记孙曙(1974.2~1975.11)石宝玉(1974.2~1975.8,军代表)张秀英(1975~1979.6)张西春(1978.1~1979.6)
成员徐文成、张秀英、高敏、吴渤、黄桂兰、张秀瑛、左政(1978.11任职)
〔中共安徽省总工会党组〕(1979年6月~1983年6月)
书记陈庆泉(1979.6~1983.6)
副书记张西春(1979.6~1983.4)左政(1979.6~1983.6)王凤林(1981.3~1983.6)
成员吴渤、黄桂兰、张秀英(1981.2免职)、王彬、刘影(1981.3任职)
〔中共安徽省总工会党组〕(1983年6月~1988年8月)
书记刘淦(1983.6~1988.8)
副书记王凤林(1983.6~1988.8)诸宗智(1983.6~1983.11)
成员杨文友、黄桂兰、高前清(1983.11~1986.4)、高蔚青(1986.4任职)
〔中共安徽省总工会党组〕(1988年8月~1993年12月)
书记卞国福(1988.8~1993.12)
副书记王凤林(1988.8~1992.4)高蔚青(1992.4~1993.3)
成员高蔚青、杨文友、黄桂兰、郭永生(1992.2任职)
四、省总工会机关机构设置
〔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1952年8月~1953年3月)
设办公室、组织部、文教部、女工部、劳保工资部、财务部。
〔省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1953年3月~1956年4月)
设正副秘书长、办公室、政策研究室、组织部、文教部、女工部、劳保部、财务部、宣传部、生产部、工资部。
〔省总工会第二届委员会〕(1956年4月~1964年5月)
设正副秘书长、办公室、生产部、组织部、劳动保护部、工资部、宣传部、财务部、劳动保险部、生活福利部、教育部、女工委员会。
〔省总工会第三届委员会〕(1964年6月~)
设正副秘书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生产部、生活福利部、教育部、财务部、女工委员会。
〔省总工会第五届委员会〕(1973年6月~1979年5月)
1973年6月设办公室、组织组、宣教组、生产组。1975年11月,组改称处,撤销生产组,增设女工处和工宣队领导小组办公室;1977年4月,增设顾问组;1978年5月,增设生产处,女工处改为生活女工处;1978年11月,处改称部,宣教处分为宣传部和教育部,生活女工处分为生活部和女工部。
〔省总工会第六届委员会〕(1979年5月~1983年11月)
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生产部、教育部、生活部、女工部、财务部(1980.4成立)、劳保部(1980.4成立)、顾问组(1981年撤销)。
〔省总工会第七届委员会〕(1983年11月~1988年12月)
设办公室、组织部、人事处、宣教部、生产部、生活部、女工部、财务部、劳保部、老干部处(1984.6成立)
〔省总工会第八届委员会〕(1988年12月~1993年12月)
设办公室、中共安徽省总工会机关党委、人事处、老干部处、组织部、宣教部、经济工作部、女工部、劳动工资社会保障部、财务部、劳保部、审计处(1990.12成立)、事业工作部(1993.5成立)。
五、省总工会直属事业单位
〔省总工会法律顾问处〕
1984年6月成立。主要承担参与涉及职工利益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负责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接待职工来信来访;培训工会法律干部等。至1993年。
〔安徽省职工技术协作站〕
1984年8月成立。同时承担安徽省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办事机构的职能。至1993年。
〔安徽省工人运动调查研究室〕
1984年9月成立,除承担安徽工人运动史和工会志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编纂任务,工会工作方针、政策、理论和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外,还负责编辑出版《安徽工运》刊物。至1993年。
〔安徽省总工会干部学校〕
1981年4月筹建,1982年底开始办班,1984年8月组建领导班子,1987年5月正式开学。最大办学规模600人,教学、生活和文体活动设施基本配套,现有图书近3万册,报刊杂志200种,设有学员阅览室、教学资料室、图书室等。该校与安徽省工会干部中等专业学校系两块牌子一个机构,下设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工会建设教研室,马列基础教研室、保卫科等6个职能部门。党组织为党总支。全校现有教职工34人,其中高级讲师4人、讲师7人。该校自开办以来,举办岗位培训班培训学员3808人次,其中校内办班23期,培训学员800人次,与各地、市联合举办培训班培训学员3000余人次。该校还开办学历班12个,567人就学。1988年下半年至1993年底,还先后与8所兄弟院校和单位联合办班23个,就学人员1150余人。两次被全总授予“工会干部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安徽省工人泮汤温泉疗养院〕
又名安徽省职工矿泉理疗医院,是省内规模最大的一所治疗慢性疾病为主的职工疗养院。筹建于1958年,1964年开院,现在已拥有高、中、低档床位600张,专业技术人员130人,其中高、中级医务人员47人,形成了以医疗、疗养、复康、休养相结合的办院模式,建立了较好的服务体系,1992年被全总授予“全国先进疗休养员之家”称号。
〔安徽省黄山工人疗养院〕
该院位于黄山温泉区,始建于1956年,现有休养楼两幢,面积约4000平方米,床位200张,并备有餐厅等配套设施。该院服务对象为工会系统的省内外职工。职工自费休养者凭工会会员证可享受优惠。
〔安徽省黄山职工旅游俱乐部〕
又称江心洲宾馆,是由安徽省总工会主办,面向社会的综合旅游服务中心。该宾馆位于黄山市屯溪江心洲岛上,是一座二星级旅游涉外宾馆。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客房有标准单人间、双人间、豪华套间,另有大小会议室、卡拉OK厅、美容厅、电脑打字、复印室等。餐厅提供中、西餐服务并可举办宴会;商场部出售各种生活用品、文房四宝、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等。宾馆还为宾客代购机票、车票,安排导游等,实行一条龙服务。
〔中国职工旅行社安徽分社〕
经国家旅游局批准的二类旅行社。该社自1987年组建以来,已与国内外几十家旅行社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拥有以英、日、德、粤等语种为主的导游队伍,主要接待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及澳门、香港、台湾同胞等旅游团,还接待国内外工会系统组织的疗(休)养团、劳模团和国内各种会议、旅游团体等。该社与江心洲宾馆联为一体,为海内外宾客提供全方位服务。
〔安徽省天苑贸易公司〕
即省工会机关劳动服务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下设天苑印刷厂、天苑酒家、合肥天苑贸易公司等4个经济实体,职工50多人,实用营业面积600多平方米,主要经营百货、香烟、建筑材料、装饰材料、金属材料、化工产品、机械设备、汽车配件、煤炭、木材及农副产品等的批发、零售业务,采取自营、联营和门面出租等,年获固定收入达百万元。
〔安徽工人报社〕
《安徽工人报》是省工会主办的面向广大职工群众的综合性报纸。该报于1985年4月5日创刊,四开4版周报。1989年元月1日改为对开4版周2报,1993年元月1日起改为对开4版周3报(含周末刊《展望》。)该报贯彻党的新闻路线和“团结、鼓劲、稳定”的根本方针,坚持“鸣时代强音、展主人风采、替职工代言、为各界服务”的办报宗旨和“求实、写真、匡正、布新”的编辑方针,具有关注社会热点、贴近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沟通经济信息等鲜明特色。
〔安徽工运杂志〕
安徽省总工会机关刊物,由安徽省工人运动调查研究室编辑出版。该刊于1955年6月1日创刊,1984年,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改为内部发行,1992年7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以来,除1966年至1973年停刊外,截至1994年底共出刊322期。《安徽工运》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坚持以党的工运路线为指导,全面、客观地反映全省工人阶级和各级工会组织在改革、建设中的精神风貌和辉煌业绩,研究、探讨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理论政策问题和新趋向、新经验,反映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意见、要求。该刊本着指导性、群众性、社会性的原则,坚持以“在立足工会,当好工会喉舌,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各级工会和广大工会干部、工会积极分子服务的同时,面向社会,面向职工,努力开阔视野,贴近生活,顺应时代,为提高职工的素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尽心尽力”为办刊宗旨。现为月刊。
六、省产业工会和省直属机关工会
〔中国邮电工会安徽省委员会〕
其前身为中国邮电工会安徽区委员会,1950年11月成立,1953年改称中国邮电工会安徽省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1979年初恢复。
〔中国教育工会安徽省委员会〕
1953年1月,由皖北教育工会筹备委员会和皖南教育工会工作委员会合并,成立安徽省教育工会工作委员会。后改称中国教育工会安徽省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1979年恢复。
〔中国交通运输工会安徽省委员会〕
1952年,成立安徽省交通运输工会工作委员会,1954年,改称安徽省公路运输工作委员会,1959年撤销。1961年,恢复安徽省交通运输工会。1980年,成立中国交通运输工会安徽省委员会。
〔安徽省电力工会委员会〕
1956年6月,成立中国电业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1961年10月,改称安徽省总工会水电工会工作委员会,1963年5月撤销。1964年5月,成立安徽省总工会电业工会工作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作停顿。1973年7月,成立安徽省水利电力局工会,1981年6月,成立安徽省电力工业工会工作委员会,1983年2月,成立安徽省电力工会委员会。
〔中国财贸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其前身为安徽省店员工会和安徽省商业工会。1952年,成立安徽省店员工会,1954年撤并。1956年5月,成立安徽省商业工会,1959年10月,改称中国财贸工会安徽省委员会,1979年,改称中国财贸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中国建设建材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1952年11月,成立安徽省建筑工会工作委员会,1958年12月撤并,1960年恢复。1980年,成立安徽省基建工会工作委员会,后改称中国建筑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1992年,改称中国建设建材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中国金融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1952年12月,成立安徽省财政金融工作委员会,1954年7月,改称安徽省金融贸易工会,1956年3月,又改称安徽省财政金融工会,1958年12月撤销。1985年9月,成立中国金融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中国纺织工业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1956年3月成立,1958年4月撤并,1959年恢复。“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1984年7月,成立中国纺织工业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中国轻工业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1956年,成立安徽省轻工业工会工作委员会,1958年4月撤并,1959年恢复。1964年与安徽省重工业工会合并,成立安徽省轻重工业工会。1979年,成立安徽省轻工业工会工作委员会。1983年,成立安徽省总工会轻纺工会工作委员会,1984年8月撤销,成立中国轻工业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中国机械工业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1956年,成立安徽省机械工业工会工作委员会,1958年4月撤并,1959年4月恢复,1963年又撤并。1983年10月,成立中国机械工业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质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1958年6月,成立安徽省工会联合会地质工会工作委员会,1962年1月,改称中国地质工会安徽省委员会。1984年12月恢复。1985年3月,改称中国地质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中国煤矿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1961年,成立安徽省总工会煤炭工会工作委员会,1963年撤并。1981年,成立安徽省煤矿工会工作委员会,后改称中国煤矿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中国冶金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1961年,成立安徽省冶金工会工作委员会,1963年撤并。1984年10月,成立中国冶金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安徽省总工会农林水工作委员会〕
其前身是安徽省农业工会和安徽省林业工会。1956年,成立安徽省农业工会,1957年,改称安徽省农水工会。1956年9月,成立安徽省林业工会。1959年,农水工会和林业工会撤销。1961年,恢复安徽省林业工会,1963年,改称安徽省农林工会。1980年8月,成立安徽省总工会农林水工作委员会。
〔中国国防工业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1980年10月成立,至1993年。
〔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1981年6月,成立安徽省总工会石油化学工业工作委员会,1984年,改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工会安徽省工作委员会。
〔安徽省电子工业工会工作委员会〕
1984年12月成立,至1993年。
〔安徽省直属机关工会工作委员会〕
1955年,成立安徽省直属机关工会委员会,1958年12月撤销。1984年10月,成立安徽省直属机关工会委员会。1991年,改称安徽省直属机关工会工作委员会。
七、省总工会地区办事处
〔阜阳地区办事处〕
民国38年(1949年)5月,皖北区总工会阜阳专区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改称皖北区总工会阜阳专区分区办事处。1952年10月,易名为安徽省总工会阜阳专区办事处。1953年9月,改称安徽省工会联合会阜阳专区办事处。1961年10月,又改称安徽省总工会阜阳专区办事处。1968年9月和1969年12月,先后召开两届工人代表大会,取代了专区工会办事处的职权。1973年7月,成立安徽省总工会阜阳地区办事处。
〔六安地区办事处〕
1950年成立皖北总工会六安专区办事处。1953年3月改称安徽省总工会六安专区工会办事处。同年9月,改称安徽省工会联合会六安专区办事处。1961年7月,又改称安徽省总工会六安专区办事处。1969年至1973年,专区工会办事处被专区革命委员会群工组隶属的“工代会”所代替。1973年7月,成立六安地区工会办事处。1977年3月,改称六安地区总工会。1980年6月,撤销六安地区总工会,成立安徽省总工会六安地区办事处。
〔宿县地区办事处〕
民国38年7月,成立皖北宿县分区职工筹备委员会。1952年1月,成立宿县专区总工会,后改称皖北总工会宿县专区办事处。1953年3月,改称安徽省总工会宿县专区办事处。同年9月,改称省工会联合会宿县专区办事处。1961年7月,又改称省总工会宿县专区办事处。“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宿县地区“工代会”取代。1973年5月,成立安徽省总工会宿县地区办事处。
〔宣城地区办事处〕
民国38年9月,成立皖南区宣城专区工会办事处。1952年,皖南、皖北区合并,宣城专区与巢湖专区合并,称芜湖专区,成立安徽省总工会芜湖专区办事处。1953年9月,改称省工会联合会芜湖专区办事处。1961年10月,又改称省总工会芜湖专区办事处。1969年10月,芜湖专区“工代会”成立,取代专区工会办事处。1973年8月,成立安徽省总工会芜湖地区办事处。1980年2月,改称省总工会宣城地区办事处。
〔巢湖地区办事处〕
1950年3月,成立皖北区总工会巢湖专区办事处。1952年2月,巢湖专区撤销,工会办事处并入芜湖专区办事处。1965年7月,重设安徽省总工会巢湖专区办事处。1968年4月,工会办事处工作并入巢湖专区革命委员会政工组群工小组;1970年11月,成立巢湖地区“工代会”;1973年9月,设立巢湖地区工会办事处。1977年3月,成立巢湖地区总工会。1979年8月,地区总工会撤销,成立安徽省总工会巢湖地区办事处。
〔池州地区办事处〕
1949年下半年,成立皖南区池州专区工会办事处,1952年1月撤销,工会工作并入安庆专区工会办事处。1965年5月,重设池州专区工会办事处,1980年1月撤销。1988年8月,成立安徽省总工会池州地区办事处。
八、省辖市总工会
〔合肥市总工会〕
民国38年(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18日,合肥市职工总会筹备委员会成立。5月1日,合肥市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合肥市总工会。1953年,改称合肥市工会联合会。1961年又改称合肥市总工会。1968年3月,工人造反派召开的“合肥首届工人代表大会”,成立了“合肥地区工人代表会”,取代了合肥市总工会。1973年5月,合肥市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恢复成立合肥市总工会。
〔淮南市总工会〕
1951年5月9日,成立淮南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1953年8月,市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淮南市工会联合会。1961年,改称淮南市总工会。1968年7月,成立“淮南市革命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取代淮南市总工会。1973年6月,市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恢复成立淮南市总工会。
〔芜湖市总工会〕
民国38年7月1日,芜湖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950年11月,市工会首届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芜湖市总工会。1953年9月,改称芜湖市工会联合会。1959年12月,市工会联合会与芜湖专区工会办事处合署办公,次年6月又分开。1961年9月,又改称芜湖市总工会。“文化大革命”期间,芜湖市先后召开两次革命职工代表大会,成立两届“市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取代了市总工会。1973年5月,市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恢复成立芜湖市总工会。
〔马鞍山市总工会〕
1950年3月,马鞍山矿山工会成立。1956年11月,马鞍山市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后,与矿山工会合署办公。1962年3月,市工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马鞍山市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1968年3月和1969年9月,马鞍山市召开两次革命职工代表大会,分别成立一届、二届职工代表大会委员会,取代了市总工会。1973年4月,市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恢复成立马鞍山市总工会。
〔铜陵市总工会〕
铜陵市前身是铜官山市。1956年6月,成立铜官山市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与铜官山矿区工会合署办公)。1958年9月,铜官山市与铜陵县合并,成立铜陵市。1962年12月,市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铜陵市总工会。1964年,铜陵市改称铜陵特区,市总工会随改为铜陵特区总工会。1968年4月,成立铜陵特区工人代表大会,取代特区总工会。1971年3月,特区改为市。1972年2月,由两派工人造反组织召开的市工人代表大会,成立了铜陵市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1973年5月,市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恢复成立铜陵市总工会。
〔黄山市总工会〕
其前身是省总工会徽州地区办事处。民国38年8月,徽州专区工会办事处成立。1956年1月,徽州专区建制撤销,工会工作并入芜湖专区工会办事处。1961年4月,重设徽州专区工会办事处。1968年7月,成立徽州地区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取代专区工会办事处。1973年6月,成立徽州地区工会办事处。1988年10月,徽州地区工会办事处撤销,成立黄山市总工会。
〔安庆市总工会〕
民国38年7月,成立安庆市工人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0年2月,改称安庆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1951年1月,安庆市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市总工会。1953年又改称市工会联合会,1961年又改称市总工会。1968年9月和1971年1月,先后召开两届市工人代表大会,成立一届、二届市“工代会”常设委员会。1973年5月,市工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恢复成立安庆市总工会。1988年8月,安庆地区工会办事处撤销,工作并入安庆市总工会。
〔淮北市总工会〕
淮北市前身是濉溪市。1958年7月,淮北矿区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960年5月,随着濉溪市的建立,濉溪市总工会和濉溪矿区工会成立,两枚公章,一套班子。1962年1月,濉溪市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市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1969年4月和1970年5月,先后召开了濉溪市第一、第二届工人代表大会,分别成立市“工代会”一、二届委员会。1971年4月,濉溪市改称淮北市。1973年4月,淮北市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恢复成立市总工会。
〔蚌埠市总工会〕
民国38年2月,蚌埠市职工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950年3月,蚌埠市首届工人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市总工会。1953年9月,改称市工会联合会。1961年7月,又改称市总工会。1968年和1970年,先后召开两届市工人代表大会,成立蚌埠市“工代会”委员会。1973年,恢复成立蚌埠市总工会。
〔滁州市总工会〕
其前身是滁县地区工会办事处。1950年12月,成立皖北总工会滁县专区办事处,1953年3月,改称安徽省总工会滁县专区办事处。同年9月,改称省工会联合会滁县专区办事处。1961年7月,又改称省总工会滁县专区办事处。“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滁县地区“工代会”取代。1973年,成立滁县地区工会办事处。1993年9月,滁县地区工会办事处撤销,成立滁州市总工会。
九、县(市)总工会
1993年末,全省共有68个县(市)总工会,分别归属省总工会6个地区办事处和10个省辖市总工会领导。
阜阳地区办事处辖阜阳、界首、亳州3个市总工会和利辛、颍上、阜南、临泉、太和、涡阳、蒙城7个县总工会。
六安地区办事处辖六安市总工会和寿县、金寨、霍山、霍邱、舒城5个县总工会。
宿县地区办事处辖宿州市总工会和砀山、萧县、灵璧、泗县4个县总工会。
宣城地区办事处辖宣州市总工会和郎溪、宁国、绩溪、广德、旌德、泾县6个县总工会。
巢湖地区办事处辖巢湖市总工会和庐江、无为、和县、含山4个县总工会。
池州地区办事处辖贵池市总工会和东至、青阳、石台3个县总工会。
合肥市总工会辖肥西、肥东、长丰3个县总工会。
淮南市总工会辖凤台县总工会。
芜湖市总工会辖芜湖、繁昌、南陵3个县总工会。
马鞍山市总工会辖当涂县总工会。
铜陵市总工会辖铜陵县总工会。
黄山市总工会辖休宁、祁门、黟县、歙县4个县总工会。
安庆市总工会辖宿松、怀宁、枞阳、桐城、太湖、望江、潜山、岳西8个县总工会。
淮北市总工会辖濉溪县总工会。
蚌埠市总工会辖怀远、五河、固镇3个县总工会。
滁州市总工会辖天长市总工会和全椒、定远、凤阳、来安、嘉山5个县总工会。
十、基层工会
1949年10月和11月,皖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和皖北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根据全国工会工作会议“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把全国工人阶级,首先把产业工人组织起来”的要求,分别在该辖区内有重点地在蚌埠、芜湖、淮南、马鞍山等城市、矿区和县镇建立基层工会组织。到1951年,全省建立基层工会2711个,1965年,发展到8645个。1973年,开始恢复和重建厂矿企业单位的基层工会。到1993年,全省基层工会发展到20577个。

上一篇:第二节 民国时期工会组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