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货币

第三节 货币流通

合肥解放初期,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种类较多,银元使用仍很普遍。通过肃清金圆券、严禁外币和金银计价流通,以及逐步收兑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到1949年底,合肥地区的币制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现金收支
自1953年到1990年底,合肥银行部门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的年份多于净投放的年份,净回笼的累计金额大于净投放的累计金额。在38年中有26年是回笼,累计回笼金额67741万元;12年是投放,累计投放金额19068万元。投放回笼金额相抵,净回笼48673万元。
在银行现金支出的渠道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工资性支出,1990年工资性支出现金达140880万元,相当于1953年的167.7倍,比1980年增加近4倍。工资性支出所占比重,50年代多数年份未达到一半;1959年到1980年均超过一半;80年代支出绝对数虽逐年上升,但比重有所下降,从未达到过一半。
在银行现金收入的渠道中,以商品销售收入居首。从1953年到1990年38年中,有36年超过现金收入总额的50%,其中超过60%以上有29年,超过70%有8年。1989年市场疲软,商品销售收入占现金收入总额的比重由上年占50.3%降为48.1%。1990年,降至43.4%,绝对数减少了12485万元。
在银行现金收支共同的项目中,以城镇储蓄存款的收支数额最大。在38年中收大于支18年,支大于收16年(另有4年因统计归属变动未列)。50年代多为收大于支;60年代至70年代末均为支大于收。改革开放后,一直是收大于支,而且差额越来越大。1953年至1990年,通过城镇储蓄累计收入现金677646万元,累计支出现金589227万元,收支相抵,净回笼现金88419万元。其中,1980年至1990年收入累计617699万元,支出累计526766万元,收支相抵,净回笼现金90933万元。
货币流通量
1990年底,合肥市流通货币量为81000万元,比1983年末增加1.5倍。其分布状况是:集团单位库存现金5848万元,占总量的7.2%;城乡居民手持现金75152万元,占总量的92.8%,其中农民、城镇居民、流动人口手持现金分别占总量的31.2%、31.8%、29.8%。
合肥市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周围地区有较强的吸引力,流动人口不断增多,货币流通相应扩大。1980年底,来肥旅客18800人,人均持币72.86元,合计携入现金137万元,分别比1977年增加135%、15%和168%。1985年末,合肥市区流动人口17000人,持币量6634万元,相当于1980年末的48倍。1990年末流动人口手持现金24127.7万元,比1985年增加2.63倍。
1983、1985、1990年末合肥市货币流通量分布状况表
单位:万元

1980年,合肥农副产品交易市场35个,成交额3816万元,相当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9.6%。1983年,合肥城乡集市贸易额达15382万元,超过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9.94%的幅度。1986年,合肥城乡集市贸易额50378.2万元,较上年增加67.7%,当年通过城乡集市贸易流出货币29565万元,流入货币10000万元,出入相抵,净流出货币19565万元。
合肥地区历年现金投放回笼统计表
(1953~1990年)单位:万元
上一篇:第二节 纸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