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团的主要活动

第二节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团的活动


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又进一步决定了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接着,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安徽青年在这一时期积极投身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潮中,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土地革命时期,安徽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等斗争。
一、响应“五卅”运动,开展反帝斗争
“五卅”运动前,安徽的反帝斗争此起彼伏,民国12年(1923年)4月24日,以安徽省学联为中心的“安徽省国民外交后援会”,向全国各地发表宣言,严正指出:“对于举国否认之二十一条,誓必取消,租约期满之旅大,誓必收回,在此两个问题未解决之前,……誓与强暴贪婪、悖公理灭人迫之日本帝国,完全继绝国民经济商业各种关系,换言之,本会即国民对日绝交之大同盟也。”宣言表示,“吾人既以绝交为国民外交之唯一手段,外交政策一日不战胜,由绝交态度一日不撤销。南山可移,此志不改也。”芜湖《工商日报》,1923年4月24日。5月4日,安庆团组织发动安庆学生开展抗日斗争。号召市民坚持抑制日货,警告东新洋货叼,不准贩卖日货。店主置若罔闻,引起学生公愤,当即群起将该店橱窗打碎。民国13年“五九”国耻纪念日(袁世凯承认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之日——编者),安庆团组织发动各校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反日活动,联合工人、农民、市民、商人举行游行示威。安徽法政专门学校、安庆一中、安庆第八师范、第一农校、第一商校等9所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不顾军阀陈调元和省政府的种种阻挠,组织反日宣传小组,分赴轮船码头和主要商店,一面进行反日宣传,一面检查日货。民国12年春,以团员为骨干的芜湖学联,联合工商和教育界人士成立“芜湖国民外交后援会”,领导全市各阶层实行对日经济绝交,开展抑制日货运动,同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团组织联络各校学生和工人,举行庆祝大会。同年9月6日,芜湖团组织发动全市团员,联合芜湖学联在各校召开会议,进行反日宣传。民国13年4月,中国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来到芜湖,指导芜湖党、团组织开展反帝斗争。恽代英在芜湖五中、二农等校作多次演讲,号召学生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根据恽代英的指示,芜湖团组织团结广大青年和各界人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反帝斗争,当年“五一”、“五四”、“五九”等纪念日,各校学生组织宣传队和演讲队,进行反帝宣传,“五九”国耻纪念日这一天,芜湖五中、二农、二女师、芜关中学、敬业中学等校学生和工人、市民四五千人,联合举行反帝游行示威。队伍到日本驻芜湖领事馆、芜湖县政府、警察厅等处,高呼反帝、反封建口号。
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安徽后,安徽青年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支援这场反帝爱国斗争。
〔集会游行,开展反帝宣传〕
“五卅”惨案后的第二天,安徽省会所在地安庆的广大青年,抗议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6月2日,安庆法政专门学校、第一师范、第一女师、女子职业学校、第一中学、第一农校学生,在安庆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冲破安徽军阀政府的阻挠,齐集菱湖公园召开大会。会后游行,高呼:“打倒英、日帝国主义!”“实行对英、日经济绝交!”、“打倒卖国军阀!”,学生们广泛进行宣传演讲。
在安庆青年学生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的同时,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向全国通电和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各界人民“通力合作,誓死力争,以保国权。”
6月2日,芜湖各校学生从《工商日报》上看到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的报道,立即行动起来,抗议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这一天,第五中学、第二农校、敬业、职业等学校学生及圣雅各、萃文等教会学校退学的学生,联合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
6月4日,芜湖学生联合会召开会议,声援“五卅”运动,决定:(一)立即组织各校学生演讲团,上街讲述“五卅”惨案经过,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唤起人民群众的觉悟;(二)联络各界团体,恢复芜湖国民外交后援会,作为芜湖各界人民支援“五卅”运动的指挥机构。
在芜湖党、团组织的领导和学联的发动下,芜湖广大青年和各界人民于6月10日联合举行游行示威,参加者有各校学生、各界青年、工人、市民一万多人。
蚌埠各校学生听到“五卅”惨案的消息,组织演讲队,痛斥英、日帝国主义的罪行,号召各界同胞,万众一心,打倒帝国主义。6月15日,蚌埠10多个学校一千多人,联合举行示威游行。
宣城省立八中、第四师范、皖南中学等校学生,得到帝国主义屠杀上海同胞的噩耗后,组织演讲队,上街宣传演讲,控诉帝国主义的罪行。
巢县各校学生和各界青年千余人,6月9日召开援助“五卅”惨案大会,成立巢县“五卅”惨案后援后。6月21日,巢县各校学生和各界群众两万多人,举行露天大会和游行示威。
合肥各校学生和各界青年6月20日举行声援活动。6月23日,各校学生和工、农、商各界,召开国民反帝大会,到会人数达一万余人,超过以往任何一次集会。
6月12日,无为各校学生和各界群众一万多人,举行反帝集会,控诉英、日帝国主义罪行。会后,举行游行示威。
贵池县各校学生和各界人民,在6月7日成立贵池县“五卅”惨案后援会,开展声援“五卅”运动反帝斗争。
歙县省立第三中学学生,发表宣言,呼吁全国同胞“作长期运动,非达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销领事裁判权、收回租界之目的不止,号召国人奋起抗争,以雪奇冤,而维国权”。
泗县各校学生,6月9日成立泗县沪案后援会,致电北京军阀政府,要求对英、日帝国主义提出严重交涉,6月12日,各校学生和各界群众一万多人,在孔庙召开反帝群众大会。
桐城各校学生和广大青年2000多人,在县城召开声援大会。痛斥英、日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
宿松县各校学生接到省学联援助沪宁的通电后,召开会议,商讨声援办法。各样学生组织演讲队,宣传演讲,唤起民众,团结起来。
当涂县各校学生6月19日成立当涂沪案外交后援会。
六安县在外地求学的学生,返回六安,揭露帝国主义的罪行,呼吁人民支持上海工人的斗争。在进步学生王绍周的发动下,成立六安县沪宁后援会。于6月8日在孔庙召开有1000多人参加的声援大会。
在“五卅”反帝运动中,安徽全省不仅城市和县城广大青年起来声援,而且乡村集镇的青年,也投入反帝斗争。
宣城县湾镇学生成立救国宣讲团,发动民众起来开展反帝斗争。6月12日,湾镇各校学生和各界群众,联合举行反帝游行示威,抗议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
繁昌县荻港学生成立“五卅”惨案后援会,6月17日举行反帝大会和游行示威,参加者有各校学生和工人一千多人。
桐块县大通镇学生响应“五卅”反帝斗争。6月27日,大通商业学校和悦洲镇各校学生2000多人,在悦洲镇大操场召开反帝大会,会后举行游行示威。
泾县乡镇青年积极参加“五卅”反帝斗争。6月13日,泾县南乡茂林养正学校、育英学校、福群学校、培坤女校,以及凤村、潘村等地学生共2000多人,在养正学校操场举行反帝大会,会后,举行游行示威。6月19日,泾县东乡黄田村培凤小学师生80多人,到柳桥向农民宣传,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号召农民起来开展反帝斗争。6月29日,马头镇、张村、邓村等学生和农民,成立以马头镇为中心的沪案后援会。
含山县铜城闸各校学生,6月16日举行罢课,并举行游行和集会,参加者3000多人。
肥西县三河镇学生听到五卅惨案消息后,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
六安县毛坦厂各校学生7月10日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参加者有1000多人,游行时,每人手持各种旗帜,上写:“誓雪奇耻”、“群起救国”、“不买英、日货”、“收回租界”、“取消不平等条约”、“打倒英、日帝国主义”。
“五卅”惨案发生后,从淮北平原到皖南山区,从皖东洪泽湖畔到皖西大别山区,安徽青年和学生奋起声援。寿县、含山、和县、滁县、全椒、定远、凤阳、怀远、阜阳、涡阳、蒙城、萧县、砀山、太和、霍山、霍邱、潜山、庐江、南陵、繁昌、泾县、郎溪、广德、宁国旌德、太平、休宁、黟县、祁门等60多个县的学生和各界青年,成立沪案后援会,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开展“三罢”斗争〕
在芜湖党团组织的直接领导下,芜湖学生联合会组织各校学生,深入各工厂、商店、发动工人起来罢工,商人起来罢市。6月10日,芜湖各校学生实行总罢课;同天,芜湖各工厂、商店,一律实行罢工,罢市,全市开展“三罢”斗争。日本在芜湖设的石川钮扣工厂的30多名中国工人,举行罢工。英、日在芜湖开设的太古、恰和、日清等轮船公司的中国工人,也举行罢工。
芜湖全市实行“三罢”斗争后,各中小学生、工人和商人、市民共3万多人,联合举行大规模的反帝爱国斗争。
6月13日,安庆各界青年举行反帝示威游行。各校学生游行时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收回租界”、“取消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在华的陆海军”、“对英、日实行经济绝交”、“为死难同胞复仇”。
6月25日,安庆各校学生与工人、商人响应“上海工商学联会”的号召,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罢工、罢课、罢市,参加“三罢”斗争的青年和各界群众达几万人。
合肥各校学生、工人、商人,响应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关于全国实行总罢课、罢市的呼吁,举行罢工、罢课、罢市。
无为县的各界青年、工人、商人,6月12日举行罢工、罢课。同一天,泗县各工厂、企业、学校、商店,下半旗向上海死难烈士致衰,同时举行罢工、罢课、罢市。6月25日,泗县各校学生和各行各业,响应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号召,再度举行罢业、罢课。宿松县各校学生接到省学联关于援助沪案的通电后罢课3天。在学生的运动下,宿松县各行各业罢市1天。
安徽各地学生和各界青年,在“五卅”运动中,举行罢工、罢课、罢市,声援“五卅”运动。据芜湖、安庆、蚌埠等9个城市不完全统计,在6月23日参加全省性游行示威的各界青年和人民群众达20万人以上。
〔开展募捐活动〕
在“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安徽各界青年除发表宣言、通电,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实行罢工、罢课、罢市,还开展募捐活动,从经济上援助上海罢工工人。安庆女校发起募捐义演,在三个星期内,就募捐现金5000元,汇给上海罢工工人。安庆学生除向各界募捐外,自己节衣缩食,支援上海工人。仅安庆法政专门学校的学生,就从伙食费中节约300元。
芜湖二女师和二女师附属小学学生,在“五卅”惨案后两星期,募捐现金1000多元。6月18日一天,芜湖学生就汇给上海罢工工人2000元。
安徽其他学校学生和各界青年,也开展幕捐活动。宣城学生在水东、孙家埠、洪林桥、水阳、新河庄、油榨沟、裘公渡等地,共募捐1500元。休宁县各小学学生,两天内募捐1000多元。南陵县学生募捐1000多元。宿县省立第四农校学生募捐600元。祁门县各校学生和各界代表在旧学宫召开大会时,当场募捐408元。泾县马头镇学生募捐团在6月底成立不久,募捐317元。泾县东乡黄田村培风小学师生80多人,6月19日赴柳河向农民演讲捐款80多元。肥西县三河镇学生和各界青年,7月份募捐500多元。六安县毛坦厂学生和群众7月10日举行反帝游行,沿途募捐百余元。无为县沪案募捐团,在县城募捐两天后,又至襄安、开城等乡镇募捐,共募捐240元。石台县各校学生和群众,6月21日召开群众反帝大会,募捐80多元。繁昌县荻港学生7月上旬一天募捐100多元,该县东乡峨桥镇学生,募捐90多元。怀远县学生组织新剧团,自编自演以反帝斗争为中心内容的戏剧,演出收入援沪罢工斗争。除去县城演出外,还到蚌埠等地演出。6月25日至27日在蚌埠演出3天,演出收入全部支援上海罢工工人。
6月7日至8月11日,安徽学生汇给上海罢工工人的捐献共19705.95元。二、动员组织青年参军参战,保卫革命根据地
苏区各县、区、乡成立“拥护红军委员会”。各级团组织派代表参加。团组织通过宣传,号召团员在“拥红”和“扩红”运动中起带头作用。开展团支部之间、团区委之间、团县委之间的“拥红”和“扩红”竞赛活动。苏区团员青年积极参军参战,保卫革命根据地。据民国20年9月14日《皖西北特委报告》载:“当年7月28日以后仅23天时间,皖西苏区参军的青年就达2166人,内有共青团员207人”。另据同年10月12日少共六安县委《接受少共特委10月份工作计划的决议》称:“在10月内,……六安要完成(参军)700人”,其中“三区150人(内团员50人),四区250人(内团员60人),七区150人(内团员40人),八区80人(内团员20人),九区70人(内团员10人)。”当时不仅在数量上完成“扩红”任务,而且注重在政治上、成份上、身体上的选择。
团组织动员青年参军参战的同时,组织青年在物资上支援红军。民国20年8月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向苏区青年发起号召;每个革命青年每月要替红军做一双草鞋或布鞋,每月要帮红军一斤或一碗粮食,经常替红军家属耕田或做其他事情。少共六安县委10月12日《接受少共特委10月份工作计划的决议》称。“在10月内拥护红军的物资决定:三区布鞋300双,布草鞋200双,钱10元,袜底100双。四区布鞋600双,布草鞋300双,钱20元,袜底150双。七区布鞋400双,布草鞋150双,钱15元,袜底100双。八区布鞋150双,布草鞋100双,袜底50双。九区布鞋100双,布草鞋60双,钱10元,袜底40双。”三、组织少年先锋队和儿童团
少年先锋队是在共青团领导下的苏区群众性的青年武装组织。凡16岁至23岁(一度定为15岁至25岁)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子弟均可参加。主要任务是补充红军,配合赤卫队地方武装保卫革命根据地。以乡建立少先队模范连、营,以区设立团部,以县设立纵队。少共六安县委民国20年10月12日决议指出:“整顿少先队组织,配合赤卫军行动”,“少先队的武器在10月20日前须一律制齐,武器最好是钢锥,并加紧学习武器的使用”;“团员(除县、区常委外)在10月15日前统统参加少先队”;“在10月20日日前将没有加入少先队的青年,特别是青妇,从宣传鼓动中,一律吸收进来。”《接受少共特委十月份工作计划》、少共六安县委,1931年10月12日。当时六安二区、三区、六区、七区共有少先队员1700多人。皖西地方游击队在徐家集、南岗头、武涉山、窑缸咀、二天门等地战斗中都得到当地少先队的支援。
儿童团,又称童子团或劳动童子团。凡8岁至15岁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子弟都可加入。皖西苏区各乡村均成立儿童团。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盘查来往行人;发现坏人即送当地苏维埃政府查办;搜集情报,维护治安,巩固革命后方。四、组织侦察队和袭击队
皖西各级团组织把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加侦察队和袭击队等军事组织,视为经常性工作。少共六安县委民国20年10月12日作出的决议中,对侦察队、袭击队的队员条件、主要任务、组织领导工作方法作出明确规定:“侦察队员的资格——忠实勇敢,灵敏活泼,最好与非苏区有社会关系”;“侦察队员要分布到各地(白区)”;“袭击队在与白区交界的乡成立一队(30人),队员是从少先队中选择的,在行动时脱离少先队,平时仍属少先队”;“袭击队(里)须有四分之一的团员”;“袭击队的武器要制齐,最好一律用钢锥”,“袭击队每期至少要去袭击3次”;“袭击队去袭击时,须举行会议检查成绩和缺点”;“区委每星期要向县委做关于袭击工作报告一次”。《接受少共特委十月份工作计划》、少共六安县委,1931年10月12日。五、开展非苏区工作和敌军兵运工作
苏区各级团组织重视开展非苏区开展和敌军兵运工作,藉以达到瓦解敌军、动摇敌人后方、增强革命力量之目的。少共六安县委民国20年10月12日的决议中强调指出:“加紧非苏区和兵运工作”。具体规定:“在10月内,决定三区要派3人、四区要派2人、七区要派1人、八区要派2人、九区要派1人到白区工作”;“赤白界边(团)支部须在10月12号前,将白区工作冲锋队建立起来”;“(团)县委在10月内,须开设短期的白区兵运工作训练班”。少共皖西北特(道)委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动员团员、少先队员利用同乡、同学、亲友等各种关系,深入白区联络白军士兵,做好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启发白军士兵提出“发清欠饷”、“反对克扣军饷”、“反对打骂”以及“穷人不打穷人”、“工农都是一家人、不分赤白份子”、“士兵不打红军和苏区兄弟”、“开地主的仓,分地主的田,抗捐抗税抗租抗粮”、“穷人要翻身,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并在敌军士兵中秘密组织“士兵委员会”、“红军之友”、“反日会”等组织,号召敌军士兵掉转枪口一致对外,抗击日本侵略者和亲日派卖国贼。六、参加土地革命和苏区建设
皖西各级团组织紧紧围绕土地革命开展工作。首先对广大团员青年做好教育宣传工作。要使一般团员对土地法令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和坚决的执行。在各种青年群众的组织中和会议上广泛地宣传解释,动员广大的劳苦青年积极地来参加平分土地的工作。其次对动员和组织各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参加土地革命进一步作出了具体部署:(团)支书、支干及上级巡视员须加紧对同志的土地法令的解释,使每个同志都读熟;青工未分得土地的须向苏维埃要求分给土地,如分得土地而无生产工具,由苏维埃将没收地主和征收富农剩余的生产工具分给青工;发动广大劳动妇女参加分配土地的斗争;切实调查分配土地中的错误和缺点,并随时确定纠正的办法。皖西苏区广大团员青年踊跃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揭露地主瞒田、转移田的不法行为及某些地方分田不均的现象。
苏区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参加土地革命的同时,参加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及其他各项建设,为巩固根据地作贡献。为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监督和帮助苏维埃工作,反对苏维埃机关中某些腐化和脱离群众的现象,在党的领导下,皖西苏区各级团组织成立轻骑队组织。少共鄂豫皖中央分局《给少共皖西北特委指示信》中指出:“团要派得力同志参加里面(轻骑队——编者)工作,要使轻骑队成为广大的劳动青年群众的组织,特别要成为反对苏维埃各机关中的官僚化与脱离群众现象的主要力量。民国20年9月,皖西苏区团协助党”改造了9个区苏,74个乡苏,这一改造中发动了广大青年群众的斗争,很多的官僚腐化分子,以及富农流氓分子,已大部分清除出去”。《皖北特委报告》,1931年9月14日。皖西苏区各级苏维埃机关中,有一大批团员和青年骨干担任各部门领导职务。
皖西苏区各级团组织和团员青年响应少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提出的“一寸苏区土地不要荒着”的号召,参加生产劳动和生产竞赛。少共六安县委民国20年10月12日的决议中,把“加紧秋耕运动”作为一项任务,并提出搞好秋耕的八条具体任务,即:“迅速地将过去的割谷队改作秋耕的生产队,并普遍地扩大起来”;“团员须一律加入生产队,区委、县委负责人亦尽可能的参加”;“首先替红军家属犁田、种麦”;“每个团员须开辟一块荒地,并切实负责去耕种”;“生产队在生产(休息)的时候,要多唱歌、多读革命故事”;“县委和各区委机关须在10月15号前,将生产队成立起来,并切实去生产”;“实行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的生产竞赛”;“无情的洗刷不参加生产的、怕吃苦耐劳的分子出去,从生产中将较好的青年工农吸收进来,并决定每个团员在秋耕中须介绍一个新团员”。《接受少共特委十月份工作计划》、少共六安县委,1931年10月12日。为了战胜粮荒,各级团组织响应党、团鄂豫皖中央分局提出的“粮食运动周”的号召,多开荒多种粮食和瓜菜。民国20年夏,苏区遭受特大水灾,团组织派出大批团干部和团员,深入村户,发动青年生产自救,恢复和发展生产。由于苏区团员青年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战,战胜水灾和粮荒,解决粮食问题,满足苏区军民生活上的需要。七、开展宣传教育
皖西苏区团组织开展的宣传工作:一是出版团刊——《赤色先锋》。各县、区、乡都有报刊发行网,成立读报小组和阅报室。二是定期散发各种宣言、传单,张贴各种标语。当时皖西苏区的《告红军战士书》、《告妇女书》、《告青年书》、《告国民党士兵书》等宣传品,在苏区的赤白界区广为流传。三是组织宣传队和文艺演出队。定期进行宣传演讲,表演戏剧和文艺节目。演出的新剧有《独山暴动》、《夺取政权》、《土豪自叹》、《革命好家庭》。歌曲有《国际歌》、《庆祝苏维埃》、《劝郎参军》等。
皖西苏区团组织注重发展苏区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皖西苏区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文化委员会,团要随时考察它的工作成绩。各级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中团要成为主要领导者,应看成为第二团校,要随时检查他们的教材和教授方法与方式。同时,普遍建立列宁小学,各县最低限度建立一个模式小学校,皖西北特区设立一个规模较大的两级小学。并在各种青年群众中普遍成立识字班、读报班、青年儿童游戏场和列宁室,使之成为广大的劳动青年、儿童娱乐场所。团组织还在广大群众中开展反家教迷信和讲卫生运动。
上一篇:第一节 “五四”前后团的活动
下一篇: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运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