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团的主要工作

第二节 宣传工作


团的宣传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广大团员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队伍建设、指导和开展群众性的青少年文化娱乐活动。一、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教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安徽各级团组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配合党在一定时期内的中心工作,照顾青年特点,宣传和教育广大青少年,投身到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去,这是安徽团组织宣传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1949年,皖北区团工委和皖南区团工委相继建立后,把宣传动员青年投入土地改革运动为中心工作,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皖北区团工委自成立后一年多时间内,组织团员青年参加抗美援朝、土改、治淮等中心工作,发动青年工人、学生报名参加军事干校,在各界青年中普遍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时事宣传教育,动员团员并发动青年农民参加土改。在沿淮地区通过有组织宣传鼓动,发动青年上河工。仅在皖北第一期治淮工程中,上河工青年有20万人,占民工总数的三分之一。组成治淮团支部1231个,团小组3795个。1951年春,动员上河工青年达到35万人。团员成为治淮工程的骨干力量,治淮中发展6000多名青年入团。皖南区团工委宣传抗美援朝的意义,通过张贴标语,开动员大会,层层宣传动员,号召青年开展捐献活动。同时,还在农村贯彻以爱国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劳动发家”、“爱国增产”的宣传教育,针对农村中存在对农业互助组、合作化的怀疑观望心态,宣传农业互助组、合作化的先进经验,教育团员青年做好家庭工作,动员家庭加入互助组、合作社。
1952年,团安徽省工委为响应毛泽东同志“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号召,针对农村团员情况,开展农村团员学懂农业生产十大政策和抗美援朝、增产节约及向周围群众做好宣传等活动,提出每个团员要学会一种生产技术,每人多养一只鸡,“比去年多积五担肥”。向家庭成员讲明防治螟虫、小麦病虫害的方法。每人种活三颗树。1953年9月,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团安徽省工委根据中宣部《学习和宣传提纲》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学习和宣传国家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示》,把组织全省团员青年学习和宣传总路线当作是“当年和今后长时期内”最根本的思想建设任务,1953年12月,团安徽省工委下发《关于协助党大张旗鼓地宣传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工作意见》,并就团员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过高过急”简单粗暴作法等情况,转发了《关于在团员中进行总路线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使全省团员青年在党的政策正确引导下,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努力学习,积极劳动,力争做一名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9年10月,团省委下发《关于继续深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通知》。针对各级组织对真理问题讨论不深入、不普遍、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要求各级团委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组织团干、团员青年继续深入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团省委还组织各地上报典型和先进经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团省委调整宣传方针,宣传支持在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真本领的年轻人,宣传青年改革典型。团省委宣传部建立先进青年群体专栏,向新闻媒介和有关单位提供线索,利用社会舆论力量宣传先进青年,扩大社会影响。团省委先后开展了“七·五”建功者奖章活动、“奉献在八五、成才在岗位”竞赛、“江淮十大杰出青年”、“安徽十大行业杰出青年”评选等活动,适应农村青年要求的“学科学用科学”、“一团两户”、“实用技术培训”、“农业小开发”等科技活动,大力宣传和表彰青年科技示范户、青年星火带头人,为农村青年脱贫致富奔小康大造声势。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团省委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根据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培育造就以跨世纪人才工程为重点,启动实施《建设安徽,建功成才——跨世纪青年工程推进计划》,各地市团委在团省委指导下,纷纷推出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启动方案,围绕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宣传树立一批青年标兵。在学校团队中着重开展中学生实践活动和少先队劳动实践主题活动。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和理想教育
1954年,团省委下发《关于协助党动员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指示》,组织召开高小、初中毕业生代表会议,向高小、初中毕业生进行“劳动光荣”宣传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自觉的社会主义劳动态度。1955年5月,召开高小、初中毕业生劳动和自学积极分子代表会议,邀请治淮特等模范金秀兰、渡江支前模范马毛姐与代表见面谈心。会议向全省高小、初中毕业生致信,希望不能升学的同学自觉愉快地参加生产劳动,不能升学又暂时不能从事生产劳动的学生组织自学小组,努力学习,为将来从事劳动或继续升学做准备。
1955年,团省委与省委宣传部联合下发《关于集中进行青年道德教育的具体步骤》、《关于向青年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宣传要点》。经过教育,广大青年提高了觉悟,增强了抵御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能力,向团组织积极靠拢,争取入团。
1958年始,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在安徽全面展开。团省委学习毛主席著作,作为开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运动的重点内容列入1959年工作要点。1959年11月,省委书记处书记曾庆梅在团蚌埠地、市干部大会上作关于加强对团员青年以两条道路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1960年1月,团省委在芜湖市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现场会,总结交流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把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活动推向高潮。当年,团省委在青年中开展“比革命志气”、“比艰苦奋斗”、“比勤俭节约”、“比高尚品德”的“四比”教育。1966年3月,团省委召开全省青年、妇女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大会,表彰一批毛主席著作学习标兵。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广大青年提高了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1963年,共青团中央发起学习雷锋活动。3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全省上下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团省委在城乡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通过印发专题学习材料、报告会、广播会、座谈会、墙报、黑板报等各种形式,宣传雷锋的生动事迹,用雷锋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少年。树立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雷锋式的好战士、好学生。运用典型教育青少年。宣传安徽雷锋式英雄人物事迹有:为抢救战友光荣牺牲的省生产建设兵团焦岗湖农场副排长、上海下放知青黄观顺;为抢救落水少年光荣献身的太平县新华公社大保小学学生、模范红小兵王春贵;勇排险情,光荣牺牲的怀远县水运公司第一船队七号拖轮副驾驶员、共青团员王福云;舍己救人而英勇牺牲的亳县皮毛厂青年工人魏红亮;“雷锋式的优秀青年”、颍上县永坡公社白果大队个体兽医李学敏等。80年代,全省开展“学雷锋、创三好”、“学雷锋、树新风”,“学雷锋、比奉献”,“我学雷锋送温暖”等活动,各级团组织用雷锋对党,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教育广大青少年坚定地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用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引导和激励青少年努力学习,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用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教育青少年正确对待和处理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人际关系;用雷锋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严要求的思想境界,教育引导青少年勤俭节约、艰苦创业。90年代,学习雷锋,突出以“发扬雷锋精神,培养四有新人”为主要内容。
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增强团员青年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1978年6月,团省委与省教育局等单位联合发文,要求在暑假期间对青少年通过请三老(老工人、老贫农、老干部)做报告,进行四史(厂史、社史、村史、家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1979年,安徽各级团组织在青少年中开展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此项活动1981年以后又与文明礼貌活动相结合,习称“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79年,团省委集中一年多时间,大宣传、大发动,强化青少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共产主义理想前途、爱国主义教育。1980年8月,团省委与省青联组织“青少年教育报告团”,到8个直辖市、两个地区做巡回报告。1986年6月,团省委召开“首届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研讨会”,收到论文53篇。全省12个团地市委先后召开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研讨会。围绕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团省委指导各级团组织,通过座谈会、对话会、专题讲座、轮训班、短训班、知识竞赛、演讲会、业余党校、少年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形式,层层宣传,层层教育。80年代中期之后,正面教育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抓理论教育,组织团员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马列、学党章”,学习《邓小平文选》以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二是抓实践教育。把“举雷锋旗帜、倡奉献精神”的青少年学雷锋活动普及化、正常化,做到“学在岗位、学在社会、学在人生”。在农村青年中开展“助耕包产”、“小开发”、“科技培训”、“两个开发、两个进军”等活动,调动团员青年建设家乡的积极性。
请老红军、老八路、老战士做报告,开忆苦思甜座谈会,办英雄事迹展览,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五六十年代团组织经常性宣传教育形式之一。1985年8月,全省各级团组织开展以“学英雄、树理想、比贡献”为主题的“英雄在我心中”活动,一年时间,全省各地组织英雄报告团、演讲团一百多个,举行大型报告会、演讲会一千多场,受教育者达百万之多。省青联、省学联发动全省团员青年通过参加义务劳动,筹集慰问活动经费3万多元,此项活动开展,改变了青年的精神面貌。
团省委坚持典型教育,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广泛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争挂七五建功者奖章”、“为重点工程重点企业献青春”、“奉献在八五、成才在岗位”、“江淮十大杰出青年”和表彰优秀团员、团干等活动。1991年安徽遭到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团省委组织团员青年参加抗洪救灾。灾后组织抗洪救灾青年英模报告团,为全省大中学生作巡回报告。抗洪救灾中涌现出的以熊业林、章冬林、陆建民、熊俊峰等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成为全省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加强阵地建设。从1949年皖南区团工委创办的《皖南青年》、皖北区团工委创办的《皖北青年》,到五六十年代创办的《安徽青年报》、《安徽团报》,成为团省委向青少年宣传教育的重要舆论阵地。《安徽团讯》在团中央举办的全国内刊展评中,连续5次被评为全国“十佳”省级优秀团刊。《安徽青年报》成为全省青少年受欢迎的报纸之一。各地的青少年宫、青年之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各级团组织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三、文明礼貌宣传教育
1981年2月,共青团中央与全国总工会等9个单位联合倡议,在全国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3月,团省委常委会决定,在全省团员青年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文明礼貌活动周”活动,引导青少年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3月5日,团省委与省总工会等单位联合向省委建议贯彻团中央等9单位的倡议。各级团干和团员青年从我做起,在文明礼貌周活动中起带头作用,做出表率。团省委表彰在学雷锋活动中的95名先进个人,22个先进集体;20个少年先进集体,98名先进少年个人。8月,团省委与省财办等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发动财贸部门职工,深入开展文明礼貌活动”。并于11月对全省8市财贸部门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检查评比,把文明礼貌活动向行业深入。12月,团省委响应中央领导关于五讲四美重点先从清洁卫生做起,治理脏乱差的指示精神,要求各级团组织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周末卫生检查制度,在单位内开展卫生循环红旗竞赛活动。
1982年2月,团省委向各团地市县委提出办好“文明礼貌月”的6项具体要求。3月,“百万群众送温暖”活动在全省展开。5月,团省委在合肥召开全省青少年“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月活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1983年,团省委为组织好第二个文明礼貌月活动,组成6个工作组,到地、市和基层检查活动开展情况。还组织全省8大百货公司开展优秀服务对手竞赛活动。
1984年3月,团省委组织全省5万青少年统一行动,开展学雷锋、学张海迪、传播精神文明服务日活动。团省委还组织省团校、安徽青年报社、合肥团市委、省直团委、大专院校团委的团干部1000多人,在合肥地区开展“尊老敬贤”活动。
1985年3月,团省委邀请合肥地区11个单位有关人员召开座谈会,讨论在全社会推广礼貌用语工作。
1986年,团省委、省商业厅联合开展“青年优秀服务示范柜组”检查活动。到1992年,全省涌现出省、市级青年文明经营示范柜组100多个,青年文明经营示范柜组活动扩展到各个窗口行业。1994年,全省大中学生青年志愿者以“′94新春热心活动”拉开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序幕。1995年1月,团省委与省学联组织全省大中学生“把热心带进春天”主题活动,通过大中学生铁路春运志愿服务、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提高道德素质。1996年3月,团省委在全省倡导“美化家园三月行”活动,地市团委积极响应。铜陵团市委开展“建文明城市,做文明青年”青年志愿者行动,组织100支青年突击队,对全市3区1县的卫生死角突击整治。市学校系统的1000多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通过发布市政府《关于创建文明城市的通告》,散发传单等方式,广泛开展“铜陵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宣传,教育市民和团员青年倡导文明行为,提倡文明用语,不乱扔杂物,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团市委还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团组织和团员青年在“建文明城市,做文明青年”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事迹。蚌埠团市委积极配合市政府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编发创建活动简报,强化宣传,教育团员青年树立现代文明卫生意识及公德意识。另外还在青少年中开展“文明市民公约及礼仪知识竞赛”,争做“文明青少年”大型承诺签字仪式等活动。六安地区各县、市团委,地直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铺开“增强创建意识,美化市容环境,倡导文明行为”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金寨、寿县团县委把“便民服务一条街”、“送温暖”活动与“美化家园”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繁昌团县委在城关地区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热爱繁昌、美化家园、争当文明青少年”万人签名活动。四、普法宣传教育
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行。全省各地团组织积极行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皖北区团工委、皖南区团工委分别在辖区内做了具体布置。
1953年3月,团省工委向全省转发团合肥市委关于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工作的打算,并对宣传贯彻婚姻法工作队中的团干应注意事项向各地下发通知。
1978年12月,团省委与省高等法院、省总工会、省民政厅等7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用社会主义思想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宣传的通知》。
1979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森林法,确立3月12日为植树节。团省委向各地市团组织下发《关于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团组织在植树节前后,组织团员青年学习森林法,贯彻森林法,宣传植树节的意义。自此之后,动员组织青少年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成为团组织经常性的工作。全省团员青年营建绿色工程活动成为实现省委、省政府“五八”绿化规划的主力军。
1980年11月,安徽省成立宣传执行婚姻法领导小组,确定12月为婚姻法宣传月,利用冬春时间在全省开展宣传贯彻新婚姻法活动。12月,团省委发文要求各地团组织进一步做好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宣传、执行新婚姻法。1982年元旦,由团省委办公室、《安徽青年报社》、省青联共同组织“安徽青年元旦集体婚礼”,全省280对新婚夫妇在省体育馆举行婚礼,省委第一书记张劲夫、省长周子健等出席祝贺。
1991年9月4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定于1992年1月施行。团省委把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共青团维护广大青少年合法利益,开展社会监督工作的重点,组织青少年认真学习和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团省委会同省有关部门,结合全省实际情况,促进并参与制定全省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细则;在全省上下设置机构组织,健全维权和社会监督工作系统和运行机制;做好文化市场的监督工作,清扫黄色文化,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1994年2月26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并定于当年6月1日起施行《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团省委于3月6日至12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以宣传《条例》为主要内容的“安徽省青年志愿者维权与奉献宣传活动周”活动。全省城镇、工厂、部队、学校、机关、科研所的团员青年,打着团旗,组织大批青少年志愿者,运用板报、墙报、文艺演出、设立咨询服务、宣传一条街、巡回宣传车、播放录音磁带、印发宣传册、问卷调查等形式,在街头巷尾、道路、村头进行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介,开办专题节目,设立专栏。编发图文并茂的“一法一例”宣传图册,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普及“一法一例”。各地市团组织还利用“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组织区域性宣传活动。中央5部推出以“孩子、明天、责任”为主题的“保护明天行动”,团省委发动宣传攻势,全省近百万团员、青少年参加此项活动。宣传教育全社会都来关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1995年底,全省已有14个市,83个县(市、区)建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部分市还设立“青春热线”,直接迅速地为未成年人提供咨询和服务。1996年3月,共青团中央在合肥市召开“全国共青团权益工作会议”。9月,全国人大《未成年人保护法》执行检查组来安徽进行执法检查,认为安徽“一法一例”宣传工作扎实,形式生动活泼,成效显著。五、青少年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
团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文化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并举的工作方法,在全省青少年文化工作的基本格局上,把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青年服务、为共青团工作服务的“三为”主旨,倡导服务、引导、建设、提高的“八字”工作方针,形成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导向,以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和活动组织为“两翼”,以专兼职青年文化干部和青年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为骨干,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的基本格局。
各地青少年宫、青年俱乐部、活动中心是团的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一环。建国后,全省各地建立了一批俱乐部、图书室、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团的文化工作本着以文化为载体、以阵地为依托、以活动为抓手的思路,积极推动全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建设,从1995年开始陆续建立了一批省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建立了全省青少年宫协会。从1993年至现在,全省已建成青少年宫26所,计划每年重点扶持1至2所县(市)青少年宫。1996年度,各地青少年宫积极参与团中央组织的“千宫百万”活动,合肥、淮北、马鞍山、桐城4所青少年宫符合“千宫百万”行动青少年培训标准而被团中央授牌,团省委宣传部还不断对已建成的青少年宫加强宏观指导,充分发挥它们在青少年舞蹈、音乐等方面的培训优势,并倡导“以文养文、以商养文”的文化工作的思维,争创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
解放初期,全省青壮年文盲、半文盲占85%,约有1350万人。经过50年代扫盲活动,到1960年普查,全省农村青年文盲、半文盲下降24.5%。70年代末,团省委针对青年特点,开展各种形式文娱活动,寓教于乐。1978年,在各大学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文艺汇演。1980年在合肥、芜湖、淮南举办“三好杯”排球赛、青少年五项运动会。1981年,团省委组织全省高校交响乐普及演奏会,在合肥6所大学巡回演出,对大学生进行情操陶冶。同时又举办大学生“三热爱”演讲比赛。1983年7月,团省委联合省总工会、省出版局等单位倡议发起“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9月,全省有8个省辖市7万多青年职工参加,成立读书小组9000多个。团淮南市委向全市青年推荐30本书,开展“读好书、唱好歌、做好事”活动。团蚌埠市委发起“读一本好书,抓三个专题教育,开展四项活动”。各地团组织引导青年,由读史入手,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团省委组织振兴中华青年讲演团“百团讲演”活动,以“振兴中华”为主题,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青年“振兴中华、建设安徽”的热情,推动全省读书活动,促进“四有”新人的成长。团省委联合省青联、省学联、省少工委先后举办7届安徽省“青少年文化艺术节”,以此作为实施跨世纪青年工程,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头戏。



上一篇:第一节 组织工作
下一篇:第三节 青农工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