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团的主要工作

第四节 青工工作


一、青工教育
青工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提高青年职工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改革意识,提高职业道德;带领青年投身经济建设,提高职业技能,培养一代企业新人;维护代表青工利益,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
各级团组织围绕生产,根据党、团工作中心,针对青年特点,确定每个时期的工作中心。1954年上半年,党在厂矿的工作中心是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团组织围绕党的工作中心,在厂、矿青年中开展学习王崇伦的社会主义劳动态度和革新精神,动脑筋,找窍门,订出学习计划。不少团员青年成为王崇伦式的先进人物,如罗法端、陈玉华、顾思仁、李正基、杨永德等。据淮南、蚌埠铁路分局团委统计,90%以上的团员、青年都参加了各种技术学习。1995年下半年,围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团组织建立节约队、节约组,推动厂、矿节约运动,据芜湖、淮南、合肥等5市、3矿,梅山水库工地、铁路、省城建公司等单位不完全统计,共组织427个青年节约队,有队员16630人,为国家节约近100万元财富。
1949年到1956年,团组织在厂、矿、企业中对青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文化教育,开展“劳动创造世界”、“谁养活谁”等讨论以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针对厂矿、企业中存在劳动纪律松驰,对青工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的教育,通过教育,青工的政治思想觉悟有了提高,更加热爱自己的岗位,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和各种制度,团组织在厂、矿、企业中组织青工学习技术和推广先进经验,1954年淮南、合肥、蚌埠等地有49940人参加了技术学习。1956年,仅芜湖一地就有29000名青工在团组织的帮助下参加技术学习。通过技术、文化教育,青工的技术、文化水平有了提高,掌握新的技术和操作方法。
各级团组织大力培养青年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1956年,根据厂、矿基建的生产需要,全省建立两个青年工段和一个青年车间、174个青年突击队、124个青年生产班车间、150多个青年监督岗和检查队,有队、组、岗员7500多人,培养3927个青年先进人物。芜湖市、省城建设公司、梅山水库工地等27个青年突击队,在接受1100次任务中有1070次超额完成。蔡家岗机厂101青年铆工组改进48件工具和操作方法,使生产效率提高1至7倍,蚌埠市东海烟厂1955年6月份全车间有7个组在31个青年小组带动下,完成生产计划,1955年冬至1956年春,各厂矿开展“青年突击手”和“青年优秀产品质量生产者”运动。1958年,团组织在部分工矿企业中开展以“五好”为标准的思想教育(“五好”,即思想品德好、完成任务好、勤俭节俭好、学习技术好、团结协作好),贯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提出开展新的“五好”(五好青年、五好支部)活动。五好青年思想教育活动普及全省80%以上的工矿、企业,各地市有5%~10%的青年在基层被评为“五好”青年,团省委于1963年表彰奖励20个“五好支部”和40名“五好”青年,先进典型的树立,推动了“比、学、赶、帮”活动的开展。
改革开放后,各级团组织对青年职工进行为“四化”献身的教育,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道德、法制的教育。把青年职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从1980年开始,团省委号召在全省开展行业树新风活动,各级团组织在各行业制定职业道德规范和条例,如《青工守则》、《职业道德守则》、《营业员岗位责任制》等,要求青年职工做到爱厂如家、勤学业务、严守纪律、文明用语、安全生产。各级团组织与有关部门配合,对落后失足青少年进行耐心热情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认识错误,确立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成立帮教小组,开展“一对一”、“群帮一”、“一对红”等活动,对失足青少年进行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挽救失足者,安排部分待业、失业的青年走上工作岗位。
1990年3月,全省青工工作会议在蚌埠召开。会议就如何稳定青工思想进行讨论,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统一团员青工的思想,认清形势,振奋精神,为保持社会稳定做好工作,进行国情教育,使青工坚定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引导青工诚实劳动,无私奉献,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199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开展“学习党,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热爱党,歌颂党的丰功伟绩;紧跟党,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青工部与省旅游局联合开展“缅怀先烈遗志,建设安徽献青春”旅游教育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参观瞻仰革命纪念地,邀请老红军、新四军老战士作传统教育报告。
从1989年始,团省委将每年3月5日至3月10日定为学雷锋活动周,在全省开展以“举雷锋旗帜,倡奉献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在厂、矿企业中开展岗位雷锋活动。1990年命名并表彰合肥市粮食局东市分局陈老岗粮店团小组等21个“安徽省青少年学雷锋先进集体”和郭承友等33名“安徽省青少年学雷锋先进个人”。
1994年3月,团省委对16个地市申报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评审、筛选。同年5月,部署开展“百万职工爱岗建功”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同企业生产经营结合起来。1995年6月8日至9日,组织合肥钢铁公司、安庆石化总厂、美菱集团等5家企业在合肥美菱集团召开全省爱国主义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介绍交流企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况和经验,推动了全省企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二、青工生产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团省工委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号召,1952年,增产节约运动在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及每一个基层单位开展。厂、矿企业中各级团组织和厂矿企业团组织,通过建立节约队、节约组、节约手册等,开展各种群众性活动,通过回收等方式,推动整个厂矿企业的节约运动,为国家节约大量财富。仅1956年,全省建立的青工节约队、组,通过回收钢铁、煤、有色金属等活动,为国家节约121万多元。1958年,全省青工响应团省委“增产节约500万元”号召,完成增产节约任务。1959年、1960年,各级团的组织围绕党的中心开展“十”字(增、办、改、代、省、收、检、综、找、管)增产节约原材料活动。1961年至1962年,开展以“支援农业,增加日用品,解决短缺原材料”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1963年至1965年,各级团组织帮助青工克服“厂里潜力已挖得差不多,再榨也榨不出什么油水”的错误思想,本着“一厘钱”精神,帮助落实车间、小组和个人增产指标,制定个人保证条件。
〔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开展主义劳动竞赛,是团在青工中的一项长期性工作。1958年至1960年,团在工矿企业中开展青年小高炉竞赛。全省25座青年小高炉中有21座被评为“红旗炉”和“标兵炉”。其中江南汽车厂青年红旗炉、省政法一厂青年先锋炉、马钢5号青年炉和15号青年炉被评为全国红旗高炉。1959年,团在厂矿企业中开展了“十比”(即比思想、比干劲、比钻研、比产量、比质量、比品种、比效率、比成本、比安全、比协作)红旗竞赛。围绕这项运动开展增产节约、攻技术关和攻设备关3项活动。
〔协助党精简职工,克服经济困难〕
60年代初期,团协助党在厂矿企业中开展精简职工工作。1961年,全省精简职工137万人,到1962年5月上旬,又精简职工27.18万人,占原计划的79.3%。其中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19.32万人,占已精简职工数的71%。精简职工,为调整国民经济,克服经济困难,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作出贡献。
〔组织“五小”活动〕
1982年,共青团中央和国家轻工业部联合决定在全国青年中开展以“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为内容的“五小”活动。围绕产品的更新换代、工艺设备和操作技术的改进、降低能耗,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立足于本企业车间,进行发明创造和革新。厂矿青年职工成立科技攻关小组,进行技术革新,取得丰硕成果。一些成果填补了国家、省、市空白,部分项目在全国评比中获奖并获得国家专利。少数项目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如马钢公司青年职工赵福安的《高炉烟气回收利用》参加了1985年10月保加利亚举办的“国际青年发明成果展览”。“七五”期间,全省在“五小”活动中共取得科技成果10余万项。在“五小”活动中,各地还开展“我为厂长(经理)献计献策”活动,青年职工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数万条。
“五小”活动自1982年在全省青工中开展以来,每两年一届。1990年,第五届全省青工“五小”活动,共完成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成果6万余项,创造经济价值约2亿元,有199项成果获奖,26个项目在第三届全国“五小”智慧杯竞赛中获优秀成果奖;1992年,第六届全省青工“五小”竞赛共完成“五小”成果3.6万项,创造和节约经济价值约2亿元,评出211项优秀成果;1994年,第七届全省青工“五小”竞赛,共评出165项优秀成果,15个先进集体,并授予一等奖成果的发明者“全省青年发能手称号”。1990年以来,全省有45万青工投身“五小”活动,评出优秀成果近千项,创造经济价值约10亿元。
〔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
1979年,团省委发起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全省工交、基建、财贸系统团组织发动青年职工“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为“振兴中华,建设安徽”作贡献。青年职工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比武活动,有的厂矿开展“一队四手”、“争献立功”活动。有的厂矿开展“拜师月”活动,师徒签订合同,搞“传、帮、带”。有的厂矿举办技术培训班、技术夜校,请工程师、技术人员、老工人讲课。有的厂矿开展“五比五创”为内容的“青年一条龙”和“争当十能手”活动。1984年,全省厂矿企业青年职工开展“为重点工程、重点企业献青春”活动。到1988年底,全省有50余万青年职工投入这一活动。
〔开展“双增双节,修旧利废”活动〕
自1980年起,团省委号召在全省青年职工中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风气。团组织鼓励青年职工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通过革新技术,更新设备,降低能耗,提高原料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回收利用旧废品等活动,实现双增双节。一些厂矿开展“生产周”、“优质高产低耗月”、“青年流水线”等活动。
〔参加企业民主管理〕
厂矿企业的团组织要求青年职工以主人翁的态度,本着“厂兴我兴,厂衰我衰,厂荣我荣,厂辱我辱”的精神,关心企业的生产、管理,鼓励青工在管理制度和方法上探索新思路,提出合理化建议,围绕生产上“急难新”问题,献计献策。
〔开展“技术竞赛,建功奉献”活动〕
1990年,团省委联合省劳动局、省总工会、省机械厅、省纺织厅、省建设厅,在合肥举办全省青工技术比赛。全省有50多万名青工投身岗位练兵和技术竞赛,其中10万青工参加9个工种的层层选拔。190名优秀选手参加省级比赛。17名种子选手代表安徽参加首届全国青工技术大赛,授予比赛中9个工种的前5名选手“安徽省青年车工(钳工、焊工、细纱档车工、织布档车工、瓦工、抹灰工、烹调、美发)技术能手”称号。
1990年,在工矿、公交、财贸、街道开展“奉献杯”争夺赛活动。马鞍山钢铁公司等26个企业团委,被授予“奉献杯争赛优胜单位”称号。蚌埠等5个地市团委被授予“奉献杯争夺赛”活动组织奖。1994年至1995年,团省委在全省城镇妇女中开展“巾帼建功”活动,城镇妇女立足本职岗位建功。蒲玉华等97人被评为“省城镇妇女巾帼活动”先进个人。
〔培养青年岗位能手〕
1994年,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企业青工中开展岗位能手活动的通知》,团省委在全省青工中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在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大中型企业中开展试点工作,取得成效。1995年2月,“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在全省推广,制定《青年岗位能手奖励办法》等规章,保障活动顺利开展,提出“争当青年岗位能手,争创青年文明号集体”口号,并把每年9月定为“青工技能月”,开展岗位训练和技能竞赛。到1996年底,全省75%的大型企业开展了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在企业中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省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印制《培养青年岗位能手师徒合同书》,举行拜师仪式,建立省级“青年岗位能手培训中心”,1996年9月中旬分两批对全省300家企业团干进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知识培训。
〔评选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1991年,国务院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团省委在全省广大青工中开展了质量管理小组(QC)活动,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不良产品损失的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进行表彰。1991年新注册的QC小组为13530个,取得成果7253项,创造经济价值达1.71亿元。经各地区推荐和综合评审,合肥无线电二厂八车间等160个QC小组被授予该年度安徽省优秀管理小组称号。到1996年底,全省注册的QC小组累计91401个,评出优秀QC小组459个,取得经济价值1.2亿元。
〔开展质量宣传月活动〕
1993年起,团省委把每年的9月定为质量宣传月,联合省经委、省科协等部门开展宣传活动。宣传《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关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提高企业质量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向全国推荐安徽名牌,表彰安徽省“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在青工中,开展“五查一访”活动,积极组织青工收看中央电视台在《经济半小时》专题节目中安排的《创名牌启示录》专题片和《大效益经济茶座》,动员青年职工开展“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把住质量源头”活动。
〔青年企业家协会工作〕
安徽省青年企业家协会成立于1988年8月底。1988年至1990年为起步阶段,召开两次理事会,编发会员通讯录和会员证。1990年后,青年企业家协会,围绕为青年厂长(经理)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为会员企业克服困难、发展生产创造条件这一工作重心开展活动。表彰一批优秀青年厂长(经理),树先进典型;组织青年厂长经理参观考察。1996年3月,推荐、组织会员参加“中国青年企业家赴美考察团”,“中国青年经营管理人才赴澳大利亚考察团”,赴美及澳大利亚进行为期14天的国外考察;组织研讨、交流,为会员企业间的合作铺路搭桥。活动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管理人才。1990年至1996年,全省有500多名优秀青年企业家走上主要领导岗位。
〔开展青年文明号活动〕
“青年文明号”活动是共青团中央组织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1994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亲自为“青年文明号”题字。1994年初,团省委制定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意见》,对开展活动的宗旨、目标、要求,创建的基本条件,活动的实施步骤作明确规定。1994年,制定《安徽省“青年文明号”命名和管理办法》,使活动制度化,并设置监督电话,每年年底检查一次。开展不同行业间的交叉检查,对不合格的青年文明号集体按照《管理办法》进行摘牌。1994年,“青年文明号”活动先在商业、金融、税务等“窗口”行业开展。1995年,向工矿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推进,创建范围涉及、粮食、公安、物资、供销、建设、工商、个体、邮电、铁路等21个行业系统,并开展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马鞍山钢铁公司开展“青年文明班组竞赛”活动;芜湖纺织厂开展以“创青年文明号机台”为主要形式的“成才在岗位,奉献在芜纺”竞赛活动;淮南矿务局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大巷”等活动。1996年,团中央要求在全国的各级“青年文明号”中,开展“推行服务卡、优质服务”活动。团省委于1996年8月20日,在合肥、蚌埠、芜湖、淮北、铜陵5市举办服务卡发放仪式,向群众发放服务卡4000多个。通过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出承诺,并通过群众性实践活动,实现优质服务,通过群众直接参与和监督兑现承诺。截至1996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青年文明号30个,省级青年文明号252个,地市级青年文明号1685个,全国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优秀组织单位6个。三、青工文化生活
团组织鼓励青年职工补技术、补文化,开展“双补”活动,向科技文化进军。各级团组织创办业余技术学校和培训班,请技师、专家、老师给青工上课,通过学习,40%至60%的青工合格。同时,各级团组织本着学习、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创造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引导青工自学的过程中,因人施教,采用启发式、疏导式、讨论式、激励式等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用。
安排好业余生活,组织歌咏、诗朗诵、电影展、棋类、球类等比赛活动,培养青年职工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节假日期间,举办为青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如狮子舞、舞龙灯、踩高跷、电影报告会等。创办青年之家、青年俱乐部。
帮助青年解决婚恋、家庭问题。团组织鼓励青年职工打破传统旧观念,移风易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抑制男尊女卑、买卖婚姻、包办婚姻等封建思想。宣传《婚姻法》,开展“模范丈夫”、“五好家庭”等评比活动。在宣传《婚姻法》的同时,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生育观,鼓励青工晚婚晚育、计划生育。团组织成立婚姻介绍所、婚姻服务所,充当红娘,为大龄男女青年牵线搭桥。


上一篇:第三节 青农工作
下一篇:第五节 学校工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