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口移交的福利企业
自1960年7月至1969年,市民政部门先后归口移交的福利工厂共10个。
三八花边厂位于长江路59号,1958年7月由7位家庭妇女筹办。起初由市妇联让房2间,工商联支援2000元资金,职工自带工具生产花边、枕套。后因产品质量差而滞销,以致开工数月人员不领工资仍难维持。杜炳南市长决定,为该厂贷款3万元,调拨3层楼房1幢;市民政局投资1万元,建设漂洗车间,安装烫台。不久,该厂因生产品种增多,质量提高,被转为国营工厂。继而与上海口岸签订合同,将产品外销西欧各国。1960年初,该厂设肥东、肥西、巢县3个分厂,有职工600余。旋因国际市场关系紧张,出口受阻,职工骤减。1961年6月,该厂100余人,连同固定资产7万余元并入市美术工艺厂,归属市手工业管理局。
合肥保温器材厂原名红光热水瓶厂,于1958年3月由市民政局在濉溪路农药厂对面兴建,占地15亩。大办钢铁时,厂址让给省委钢铁厂。翌年9月,新厂房在东七里站光荣铁厂东侧重建,并更厂名为保温器材厂。该厂有粉碎、配料、镀银、抽气等车间,拥有职工160名,资产总值203757元,可年产竹壳水瓶100万只。1960年8月,与市晶光玻璃厂合并更名为合肥玻璃厂,归属市轻工业局。
合肥光荣砖瓦厂系1951年8月由市烈军属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兴办,初名为光荣窑厂,办厂目的是安排烈军属就业。9月,在东郊杨老岗征地41.72亩建窑,10月出砖。在厂做工的烈军属、复员军人有100余名,每人月工资二、三十元(计件工资)。翌年,该厂开始从利润中提取资金,作为烈军属生活补助费。此后,经3次征地,共建窑17座,年产砖290余万块。1955年,因厂周围工厂林立,不能扩展,遂于东七里站(现合肥玻璃总厂地址)征地53亩重建,并更名为合肥光荣砖瓦厂。1959年,该厂有职工389人,设人保、生产、供销、总务4科,拥有资产总值928169元。1961年,因缺原料土而并入南郊人民窑厂,归属市城市建设局。
合肥光荣制球厂位于金寨路66号,前身为西市区篮排足球加工组,建立于1956年10月。翌年元月,市民政局投资3万余元对加工组进行扩建,扩建后更名为光荣制球厂。1958年11月,该厂转为地方国营厂。1959年,有职工55人,内复员军人13人、军属工和聋哑残人3人、贫困户32人;人月均工资为28元。1961年春,该厂并入合肥皮革厂,归属市轻工业局。
合肥八一机械修配厂系市民政局于1958年7月投资58000元筹建,8月1日建成投产。该厂生产设备多系工人修旧利废制造。主要业务先是修理汽车、摩托车和农业机械,而后是制造鼓风机、车床等。建厂后职工从19人迅速发展至327人,其中多半为农村复员军人。1960年7月,该厂更名为市八一交通机械厂,归属市交通局。
合肥红光五金厂位于东七里站,1959年1月筹建。初时由合肥开关厂支援38名技术工人及部分机器,生产弹子锁、铁包锁及拉练。1960年,该厂在蚌埠路建设新厂房。1962年9月迁入新厂房后,与原冶金机械厂合并,职工达200人,资产值31万元,当年产值为44万元。是年冬,归口移交市手工业管理局。3年后,更名合肥锁厂。
合肥民光印刷厂位于徽州路南门菜市对面,前身为中市区社会福利印刷纸捻厂。1965年3月,印刷纸捻厂由市民政局接管,更名民光印刷厂。该厂有职工118人,业务以印刷为主,兼营书刊装订和纸盒生产。1969年,移交归属市轻工业局。
合肥光荣织毯厂位于东五里井,1957年3月筹建。初名市车站区棉毯厂,年末更名光荣织毯厂。该厂以安徽纺织厂、合肥针织厂下脚棉为原料,用手摇车纺线,织成棉毯。1958年,有职工361人,分设弹花、大轮、提花、织毯、染色、整修、刮绒、机修8个车间;另有500余人领料在家纺线,每斤工资2角6分。1961年,并入市棉毛纺织厂,成为织毯车间。1年后,恢复独立,复名光荣织毯厂,归属市轻工业局。1968年,更名合肥被单厂
合肥光荣制盒厂位于金寨路17号,系1959年2月以光荣印刷厂制盒车间为基础分立建厂。该厂初始仅8名工人,制造胶布筒、药盒等。年末,有职工46名,资产值14000元,年产值48000元。1961年初,迁至宿州路。5月,移交归属市手工业管理局。8月,并入公私合营合肥丽华化工厂。5年后,更名合肥日用化工厂。
合肥光荣陶器厂前身系西市区陶器生产组,建立于1956年9月,位于五里岗西。该组有职工251人,靠露天制造坛、罐、壶、盆等起家,生产常被雨阻。翌年春,更名合肥光荣陶器厂,隶属市民政局。1959年7月,于厂址西侧征地15亩兴建厂房,生产菜坛、瓦壶等8种产品。1961年秋扩建,产量增加1倍。1963年10月,归口移交市手工业局,时有职工71人,资产值3万余元。
曾经开办过的福利企业
自1958年5月至1960年6月,市民政部门先后曾经开办过的福利企业有7个。
合肥光荣棉麻纱窗厂厂址在双岗,后迁至宿州路306号,于1958年10月初由市民政局投资25752元筹建。该厂有织机15台,职工51名(内烈军属、复员军人10名,贫困户39名)。初始生产窗纱及蚊帐布,不久因原料缺乏造成亏损而于1959年9月撤销。
合肥电讯仪器厂位于淮河路文化馆附近,筹建于1959年7月,是合肥市首家以残疾人为生产主力的工厂。该厂有职工20余名,其中聋哑人占70%。开始生产电话机和5门、100门交换机。接着生产三灯、五灯收音机及小型变压器和日光灯镇流器。翌年4月因原材料缺乏不能批量生产,于6月中旬撤销。工人们有的被调至其他福利工厂,有的人在原址设电器修理门市部。
合肥光荣饭店位于市工人文化宫东侧,筹建于1958年8月初。该店有职工28人,其中烈军属17人、复员军人3人、残疾人2人。1959年春,因粮、油、肉计划供应少而撤销。
合肥东风炼焦厂系1958年10月,由市民政局投资在濉溪路南侧征地兴建。初名光荣炼焦厂,旋即更名东风炼焦厂,并迁往东郊螺丝岗。该厂有职工304人,拥有炼焦窑32座及电动机、破碎机等设备,日产焦碳百吨。1959年9月因亏损而撤销,人员另行分配,房屋移交归属市临时收容所。
合肥光荣炼铁厂1958年7月,市民政局建0.5立方米小高炉一座,后增建1.5立方米高炉2座,成立光荣炼铁厂。该厂有职工40人,其中复员军人15人;当年产铁22吨,产值3520元,年末亏损39010元。翌年春,撤销。
合肥光荣钢铁厂位于东七里站,建立于1958年9月,隶属省民政厅。该厂有职工287人,年末增至1292人,其中复员军人420名;拥有13立方米高炉4座、8立方米高炉2座,资产值107.7万元;年产生铁718吨,产值11.1万元。因亏损严重,于翌年春撤销。
合肥光荣造纸厂位于长江路347号,系1956年以西市区豆汁生产组分立出的造纸组为基础,于1957年7月兴建。该厂有职工70余名,年产值1.4万元,1958年5月撤销,设备移交市造纸厂。初具规模的福利企业
1989年,经过清理整顿,合肥市区符合条件的福利企业共有27个,其中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有5个。
合肥电镀厂位于濉溪路西段,前身是合肥低压电器厂,系由市民政局投资于1966年就着市社会福利院旧址筹建。该厂初始生产30~200A负荷开关、15~600A管状熔断器等。“文化大革命”初期,连年亏损。1969年,转亏为盈。1976年,产值77万元,盈利11.84万元。1977年,转产HF—130型载重汽车驾驶室,兴建新车间。1979年,将业务项目转为电镀。翌年,更名合肥电镀厂。1980~1984年,因厂区地势低连遭3次水灾而亏损。1985年,因按照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调整厂领导班子,并采用经济承包、联产联质计奖、联责计奖等方式进行管理而扭亏转盈。1987年,该厂有职工259名,其中盲、聋哑、残人95名。厂区总面积43.84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固定资产231万元,年产值162万元,利润17.8万元。
合肥民政综合厂建立于1963年10月,由市社会福利院的飞跃酿造厂、豆制品厂、跃进五金厂、幸福制鞋厂合并而成,称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生产综合厂。该厂位于宿州路145号,生产化学酱油、豆制品、电动机、服装等。1965年,有职工63人,其中盲哑残及成年孤儿34人。1966年,将豆制品、服装、电机生产及自行车装修门市部撤销,部分人员、设备支援新办低压电器厂。1968年3月,更名市民政综合厂,兴建新车间酿造酱油,将厂部移至二里街。1971年,建立化验室,配专人检测酱油质量。翌年,更新生产设备,废置老式小锅炉,安装0.4吨立式水管锅炉。1976年,兴建新
,年产酱油近200万斤。1984年,实行经济承包制,建立酿醋车间,以碎米为原料制醋。翌年初,设立食用菌服务部、民政服装厂。
合肥光荣印刷厂系1957年4月由中市区印刷组、西市区印刷制本组合并组成。厂址在宿州路105号,厂房面积407平方米。该厂原为集体所有制,后由市民政局投资扩建,并转为地方国营厂。1959年2月,迁至长江路160号,隶属省民政厅。1969年,改属省轻工业局。2年后,与省供销社印刷厂合并,归属安徽生产建设兵团。1975年,归省民劳局。1985年,有职工174人,其中聋哑、残人46名;拥有厂房4723平方米,固定资产值53万元,年营业额60余万元。
安徽省假肢厂于1951年建立,位于安庆路235号,初名“安徽省革命残废军人整形工厂”,隶属皖北行署民政处,属地方国营福利工厂。该厂有职工16人,制造上下假肢及轮椅、木拐、病理鞋、围腰、背心等,专为省内革命残废军人服务。1972年,更名红光假肢厂,迁至霍邱路新厂房,设金工、综合2个车间生产假肢、矫形器、辅助器等60多种产品。1977年,更名安徽省假肢厂。1985年,拥有资产总值41.8万元,职工72人,年产值18.2万元。
合肥工矿电器总厂前身是东市区盲哑制钉厂,位于滁州路100号,创办于1968年3月。初由残废军人王胜昌、李富淼带领王棠英等6名盲人,在东市区革委会民劳组帮助下,借草房2间加工元钉。他们3个月不取报酬,苦练技术,造出合格产品。1971年,该厂转为地方国营,开发研制民用高级电表箱、电缆热补机、芳香灭蚊片、蟑螂笔等新产品,年产值逾百万元。2年后,与高压开关总厂、省家具工业公司、舒城家具厂联合生产开关柜、铝合金柜台、货架等,同时注意智力投资,提高职工素质。1985年,所产元钉等产品获省优称号,并外销东南亚、中东地区。1986年,有职工376人,其中盲、聋哑、残138人;拥有资产总值215万元,生产设备200多台,还建立了高压开关、篷布、人造大理石等6个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