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计划管理
合肥的科技规划管理工作是从无到有,在条件差的基础上起步的,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编制的科技发展规划,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合肥市科技事业的发展。即使在“大跃进”的年代,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从科学理论上总结工农业生产中的经验,再把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合肥市的科技规划工作,是沿着“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战略方针指引的方向逐步深化提高的。规划的求实精神、科学性、可行性和指导性不断得到强化。一批科技成果在推广应用中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规划对合肥市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规划尤其是早期规划,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大计划、高指标,脱离市情、国情的现象非常突出,主观经验性决策排斥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决策,加上信息量少,准确性差,使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以致造成一些项目的决策失误,影响了规划的战略指导作用。
1978年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端正了科技规划的指导思想。“七五”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方面,规划的整体功能都优于以往的规划。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软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科技规划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理性决策的高度。合肥市的科技规划的编制,采用了“近细远粗”的原则。规划的实施,通过年度计划不断地对规划进行滚动式的调整、修正。
1959年以前,合肥市未编制过科技规划。1959年,合肥市科委开始负责科技规划制定和管理工作。1959~1992年间,合肥市科委先后组织编制了《合肥市1960~1962年科学技术跃进规划(草案)》、《合肥市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草案)》、《合肥市“七五”科技发展规划》、《合肥市科技发展十年规划》、《合肥市“八五”科技发展规划(草案)》;专业性或部门性的中期规划有:《合肥市主要新产品试制计划》、《合肥地区淡水渔业科技规划》、《合肥市微机应用“七五”科技发展规划》、《合肥市生物技术“七五”科技发展规划》、《合肥市新型金属材料“七五”科技发展规划》、《合肥市非金属材料“七五”科技发展规划》、《合肥市激光技术“七五”科技发展规划》。
科技规划编制的一般过程是:确定指导思想;各区、县、局(公司)报任务;市科委会同计委分析综合;中共合肥市委、市人民政府审批下达。
合肥市1960~1962年科学技术跃进规划
合肥市编制的第一个综合科技发展规划。规划强调响应中央号召,苦战3年,力争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改变合肥市的科技面貌,追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要求加强领导,全面规划,推动科技的发展。围绕工业、农业、科研原子能和半导体等4个方面,规划了科技发展的图景。
工业科技大力贯彻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方针,实现高产优质低成本的要求,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从6个方面规划了科技发展的重点。
一、冶金工业:重点抓好钢铁的高质优质,掌握新的冶炼和轧钢技术;扩大合金钢的冶炼,实现钢铁生产机械化、自动化,要求在3年内能够试制成功300~500种高级合金钢,在某些产品的质量方面,要求达到国家先进水平,以满足我市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掌握各种耐火材料的生产技术。
二、机械方面:加速对机械工业的技术改造,消除机械工业的薄弱环节,扩大机械产品设计能力,采用新的工艺方法,改革工艺和工具,改装设备,推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采用新材料,加强机械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生产机械化和部分自动化,在3年内,掌握万瓦发电机和水内冷发电机的制造技术;试制成功50~100种精密机床,并大部分投入生产;生产5000吨锻造水压机,以满足我市机械工业发展的需要。
三、化工方面:主要研究和试制各种合成橡胶、塑料、合成纤维及高级化肥农药等,要求在3年内,掌握尼龙59、耐纶66、聚甲醛等5~10种产品的生产技术并要部分投入正式生产;掌握硅橡胶、氯丁橡胶等生产技术,其中丁钠橡胶要成批投入生产;掌握现有高级塑料的小型生产技术;为支援农业试制30~50种高级农药;生产10~20种活性染料,300~500种化学试剂,50~100种溶剂,并要完成半导体塑料的试制任务。
四、轻工业方面:主要研究高产、优质、低成本轻工产品,扩大花色品种和野生植物的综合利用,3年内要求在主要产品的质量方面赶上国内先进水平。能够生产70~100种高级玻璃,以适应科学研究工作发展的需要;能够生产较高级的纸张5~15种;完成超声波印染的研究;成批生产半导体收音机,以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五、建筑工业方面:着重研究机械化施工,预应力混凝土的试制,提高设计能力,进行耐酸热等高级材料和各种代用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以节约水泥、钢材和木材,降低造价。并积极扩大对煤灰和矿渣的综合利用。
六、交通工业方面:加速交通运输事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交通运输事业的技术水平。要求在3年内完成装、卸、运输工具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扩大土、铁路的运输,提高运输能力,做到交通运输车量化、轴承化、轨道化、装卸快速化。
农业科技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围绕农业“四化”和农业“八字宪法”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大力研究和试验风力、沼气、水力和农药,实现农业生产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充分发挥河网化的作用,研究农田水利和合理灌溉等具体措施;要求做到旱不缺水、涝不成灾。并在1962年内基本上消灭小麦锈病、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玉米螟铃虫、蚜虫等主要病虫害,总结农业“八字宪法”的经验,深入研究农业增产规律,并积极地对林、牧、副、渔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验工作。
科研工作在现有的6个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所基础上,建立机械、纺织、橡胶、塑料、光学、原子能、火箭、半导体、化学化工、稀有金属、建筑、畜牧、水产、农业、林业、医药卫生、气象等科学研究所。争取成立合肥市科学分院。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培养科技人员。开展半导体、同位素、喷气技术和火箭等新兴的尖端科学研究,并使原子能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应用
合肥市“七五”科技发展规划
根据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以现有的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狠抓大专院校成果向企业,军工技术向民用,国外技术向国内,先进技术向郊县转移,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积极研究解决合肥市经济社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有计划地发展新产品、新技术、软科学、高技术,开辟科技新领域,逐步由生产型城市向科教主导型城市过渡。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壮大国民经济实力,为公元2000年合肥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半作贡献。
合肥市“七五”科技发展规划目标是:开发三个科技新领域,逐步形成自己特色的技术体系,为建设合肥科教基地奠定基础。以当前国内最新技术为标准,将我市拳头产品分期分批地进行技术改造。到1990年拳头产品质量普遍提高到一个质量等级。电子、机电、轻纺、建材、农村经济、食品等行业的产品品种不断更新、升级、换代。为满足国内市场和打开国际市场服务。
合肥市“七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是:优先开发电子、仪器仪表工业,机械电器工业,建材建筑业,食品工业,轻纺工业,农村乡镇经济6个重点行业;抓好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科教基地的工程建设三大社会工程,为2000年我市科技、经济的腾飞奠定基础。
优先开发领域一、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发挥合肥地区的智力优势,加强软件技术开发及产品智能化。在我市一些产品中(重点是机电产品)应用微机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增强产品国内外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强技术改造,重点放在化工、轻工、纺织、城市交通等系统的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和生产过程自动化。在冶金、公安、科技、物资等有条件部门逐步建立计算机网络,以提高管理水平。
二、生物技术方面,在工业生产方面大力抓好发酵产品、酶制剂和抗菌素种选育及工艺改革,啤酒系列产品及活性干酵母、鲜啤母的研究等,并对酵母制剂系列产品在各部门(包括环保部门)的应用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在农牧业方面推广生物防疫和固氮技术,引进开发单细胞蛋白、维生素、激素、牲畜育种的技术。同时,开展以细胞工程来改良农作物和生物品种的研究,改变生态环境。开发生物能源技术。
三、新材料、新技术方面,计划扩大激光仪器和器械的研究和生产,逐步形成工业体系。筹建激光加工和激光医疗中心。
优先发展行业一、电子、仪器仪表工业方面,发展多种传感器件和敏感器件。研制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和低温仪表。用光、电、磁、声、核等新技术改进现有仪器仪表产品,发展体积小、性能稳定、自动化程度高的新产品。到2000年在我市初步形成一个仪器、仪表新的工业基地。研制为电子仪器配套的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
二、机械电器工业方面,电机电器产品应以节能为目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改造老产品,积极研究开发新一代的节能产品。机械工业产品以80年代新技术(电子、光学、液压)新结构改造老产品,为打开国际市场作出新贡献。农机产品主要开发拖拉机系列和农用运输车系列。
三、建材建筑业方面,选用和发展适用的建筑体系。重点对砖混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尽快配套标准配件和制品,多层次建筑选用内浇外砌、内板外砌、框架轻板、大型砌块、内浇外挂等体系。试验大开间建筑结构体系,为今后住宅改造创造条件。引进开发建筑机械新产品,充分利用我市机械工业的技术优势,发展大型整体吊装机械,开发电动磨光、除锈、绞丝、切刈、刨光、胀管、喷涂泵等电活工具,逐步形成建筑机构生产新体系。大力研究复合材料和化学建筑材料。
四、食品工业方面,发挥合肥地区农业优势,将粮、油、大豆、花生等的深度加工作为行业开发的重点,并大力研究各种派生产品和综合利用,发展乳制品工业和豆制品深度加工。开发薄利多销的方便食品。大力发展食品添加剂(凝固剂、增香剂、抗氧剂、防腐剂)和食品包装原材料生产。
五、轻纺工业方面,纺织工业,大力研究推广新花色、新产品和新工艺。日用家电行业充分利用企业设备潜力,抓紧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质量,降低能耗,开发高质量的新一代产品,开发家用空调,争取早日投放市场。日用化工方面,研制新一代药物牙膏,研制高效多用途的洗涤剂和中高档日用化妆品,利用省内天然资源发展香精香料,为日化和食品工业配套。
六、农村乡镇经济方面,目前重点发展杂交稻,引进培育优质稻以及以优质稻为主要原料开发食品工业,建立啤酒大麦新品种试验基地,为发展啤酒工业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料(1985年已发展到7万亩)。利用城乡余资,成立油料技术开发中心,从新品种培育、推广、粗加工到油料派生产品建设“一条龙”的开发体系。逐步建立水果栽培和加工基地,到1990年水果自给率由现在5%提高到30~50%。进行西瓜新品种培育和四季供应的研究,在1985年开发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深度加工,开展以西瓜为原料的新型系列食品,供应国内城乡市场。大力发展猪、鸡、鱼新品种的同时,逐步增加以草食为主的牛、羊、兔等牲畜的比重。提高蔬菜的质量和产量,寻求解决淡季不淡、周年供应的综合措施,加强蔬菜、瓜果良种基地和实验基地建设,探讨钻60对蔬菜、水果食品的保鲜效果。利用当地现有资源条件(龙王山紫砂页岩和肥东天然石料)开发农村建筑业和建材工业。
三大社会工程一、环境保护方面,通过转炉的技术改造,研究治理合钢二厂的“黄龙”。调查治理丝绸厂、印染厂的废水的方案。充分利用发电厂粉煤灰作建筑材料,减少粉煤灰的污染。调查提出合肥水泥厂对市区污染的治理方案。
二、医疗卫生方面,提出胃电诊断标准的研究,改进提高胃电图仪诊断性能。扩大激光在医疗方面的应用。癌症早期发现、治疗和调查研究(重点在胃癌、食道癌)。开展对职业病普查和防治技术的研究。
三、科教基地的工程建设方面,建立科学馆,为国内外科学家提供活动场所。建立科学家新村,为国内外科学工作者提供居住、休息场所。建立科学情报信息中心,收集和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情报信息。
合肥市“八五”科技发展规划(草案)
传统工业技术一、机械制造工艺方面,大力加强对基础工艺技术的研究与攻关,主要包括:铸、锻、铆、焊大件技术,研究特厚大断面铸锻沓件探伤技术,提高工业窑炉加热控制技术及保温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摩擦、磨损、润滑及密封技术,解决泄漏问题。精密与超精加工技术研究,其中有1秒级的分度技术、1微米级的精密位移技术、0.1微米级的不圆度加工技术,2~3微米/米级的不直度加工技术及齿轮噪声轴承等精密及超精加工技术。加强对工程塑料、复合材料及粘接剂等非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数控、数显应用在各类加工过程中的检测技术和自控技术CAD、CAM技术应用研究。
二、基础件技术方面,机械基础技术主要是:基础件(齿轮、轴承、轴瓦、液压器件、密封件、低压电器等)加工及检测技术和辅助的CAD技术。
三、模具技术方面,重点开展精密、高效、高寿命模具的设计与生产技术研究,消化吸收、引进国外的模具技术。
四、原材料加工技术方面,努力提高冶金技术装备水平,组织百万吨钢的系统配套。加强炉外精炼连铸研究,努力提高轧钢的成材率。
五、化工技术方面,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品,重点研究开发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中的精细化学品发展大品种通用型塑料的改性技术,开发技术、经济综合性能好的高分子结构材料,开发塑料合金新品种。
六、支农工业技术方面,大力发展农用化学品,积极开发高浓度复合肥生产技术,重点做好尿素—磷铵系列高浓度复合肥、普钙—尿素系列复混肥的开发。研究开发农用地膜、农业耕作机械、粮食生产加工设备和机械、系列化排灌机械。
七、轻纺技术方面,家用电器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提高产品质量。要致力于产品升级换代,向高档豪华方向发展,做好控制智能化,性能、品种多样化。积极研制开发微型家电技术。应用食品维生素添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纺织工业重点研究开发机电一体化,性能稳定、先进的纺织机械。
八、电子技术方面,重点发展投资产品、移动通讯、图方传真机、程控交换机、通用和专用测试设备。重点开发录像机、大屏幕高清晰度彩色电视机、数字音像设备,以及集电视、CD唱机、影碟机为一体的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等产品生产技术。
农业技术包括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等)新品种的选育和引种、提纯复壮,以西瓜育种为主的果蔬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畜禽杂交优势和地方畜禽良种资源的保存利用研究与推广,特种水产综合养殖技术的开发。开展先进的饲料加工技术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农副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
高新技术一、信息技术方面,开展工业生产过程的检测控制技术、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发展商品化的应用软件。广播电视系统重点发展MTV彩色电视图形字幕制作系统设备、DVA教学视听技术系列产品等。邮电系统重点发展卫星电视接收机FAX—92传真数字通讯系统、CL光缆成缆机等。
二、生物技术方面,动用生物技术进行主要农作物品种的选育与改良,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
三、机电一体化方面,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经济型数控机床、数显机床和智能化医疗器械、CK—1型机床数控系统、TH6380卧式加工中心。
四、新材料方面,重点发展高纯Mnco3等金属材料及制品铬系合金微球微段等。
五、其他技术方面,主要是辐射技术及应用,对于农作物育种技术食品保鲜方面的应用研究与开发,新型化学合成医药、农药的研究与开发。
软科学研究加强合肥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研究,分析和评估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现状,了解促进与制约的因素,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便及时采取协调措施。研究合肥高新技术发展战略,做好重大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可行性研究,提高选择项目的成功率,减少风险,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服务。进一步加强科技政策的效力分析及评估,为深化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开展对科技系统管理的研究。
“八五”前3年安排科技项目102项,其中自筹资金61项,实际下达89项,投入经费86.9万元,获得合肥市1991年科技进步奖的有87项,荣获1991、1992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奖的有65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有13项。一批科技成果已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年增产值达15亿元,创利税3.8亿元,出口创汇3500万元。
年度科技计划
合肥市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始于1959年。内容包括:年度科技计划的编制、科技三项经费和物资的管理、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
合肥市科委根据市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提出编制年度科技计划的指导思想和重点要求。
1958年,本着中央提出苦战3年基本改变我国科学技术面貌,争取提前完成12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赶上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编制了合肥市1959年的科学技术计划,作为各单位编制科技计划参考。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合肥市1961年重点科研计划项目表。直至1973年前,科技计划编制基本上是以“赶超”为主导思想,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重点来安排科技计划项目。这一时期,科研事业在机械、冶金、半导体、纺织工业及农业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绩,但因“左”的影响,科技计划有要求过急、指标过高、脱离实际的缺点,计划完成率低。1974年后,强调“科研、生产、使用”三结合和“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搞好科研选题,决策失误较前减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强调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科技计划着重于生产技术的研究,加强了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
编制程序合肥市年度科技计划编制程序,基本上是自上(省、市科委)而下(各主管部门)部署重点并提出要求,自下(承担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而上(市科委)提报项目(部分项目是由上而下协商安排),上下结合确定任务,市科委综合汇总下达计划。这种编制程序延续多年。1980年,开始运用技术经济预测,实行专项管理、分级负责、同行评议、签订合同的管理办法。科技计划编制过程中增加了开题论证和签订合同两道程序。基层单位提出的科技项目,经市科委初选同意后,在正式列入科技计划前均需进行开题论证。承担单位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该项研究的初步方案,由市科委或主管部门主持,邀请同行业专家对该项研究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及经费物资概算的准确性等内容进行方案论证,在综合多数专家意见后写出论证报告,经专家签字盖章和主管部门盖章,分别报送省、市科委,进一步综合平衡,编制出计划草案,经主任办公会讨论通过后即行签订合同。其甲方(市科委为委托方)、乙方(承担单位)、丙方(主管部门为保证单位)就合同中关于项目研究的技术目标、技术工艺路线、预期达到的经济指标、完成时间、经费供给与偿还数量和偿还时间等内容协商一致,共同签字盖章后,计划项目方可组织实施。
内容1959年,合肥市制定了第一个年度科技计划,安排的主要科研项目是:工业方面有静电纺纱的研究试制,高速无梭织布机试验,钢的脱硫脱磷方法研究,万能车床设计和试制,自动降雨机的研究试制,煤的综合利用研究;农业方面有早稻、小麦、棉花、油菜大面积丰产试验;蔬菜病虫害的防治;医药卫生方面有癌症(主要是食道癌、子宫癌)的病理性质研究,血型的研究;其他方面有城市污水泊综合利用,锗的提炼,电子计算机的试制研究,无线电遥控遥测的研究。
合肥市1960年重点科研项目计划是第一个内容较为全面的综合性科技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冶金、精密铸造、电机的研究;大、中型精密高效率机床设备的研制;各种机床零件的挤、拔、冲压、辗、轧等工艺研究;改进、提高造纸技术研究及高档纸用品的研制;纺织老厂设备改造并进行高速、高效、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土肥生产技术研究;合成橡胶及塑料的试制研究;煤综合利用的研究;热敏电阻的研究;光学重复显微镜的试制;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试制;炼铁、炼钢、轧钢技术研究;高级耐火材料的试制研究;半导体材料及半导体元件和无线电元器件的研究;电力、电讯、交通、建材、建筑、医药卫生、“三废”治理及野生植物与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研究;木材综合利用的研究;改进简易矿山设备和高效率的矿山设备的研究试制;农业机具系列化,农业机械化试点的研究;大型变压器的试制。
1961~1966年间的科研工作,侧重于不同的专项研究。经济困难时期重点是为农业服务,发展代用食品解决人民吃穿用的问题。
1970~1985年间,科技计划的内容主要向电子轻工方面倾斜,主要安排的项目是:硅材料的研究;水稻直播机的研究;化学除草剂使用技术的研究;印染污水生化处理及综合利用的研究;矽钢片的研制;有线载波综合测试仪的研制;离子交换树脂的研制;X52K立式升降台铣床的研制;可控硅元件的试制;可控硅龙门刨床的研制;1.7千瓦直流电机变速的研制;可控硅在丝绸等行业,工程塑料在仪表工业上应用的研究;射流控制专用机床的研制;浸出油新工艺的研究;鲢鱼人工繁殖的研究;氮分子激光器的研究;轴承内、外径分选仪的试制研究;高性能铅蓄电池的研制;胃电图仪的研制;10KW真空渗碳、渗氮炉的研制;合成冰片生产新工艺的研究;人工养殖蚯蚓越冬技术的研究;人体蛋白的研究试制;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炎的疗效探讨;钢球表面质量自动分选仪研制;低损耗电力变压器研制;人工合成除虫菊酯的研究;半导体应变片式加速传感器的研究;数字式压力计的研制。
1986~1990年,安排的主要项目有:生化出水深度处理(包括色度去除)达到工业用水标准的研究;漂炼废水回用,为印染废水半封闭循环创造条件的研究;工业废水脱色除臭应用研究;制药废水工业化稀有元素鳌聚物处理1000T/月废水中试;新吸附净化剂应用研究;印染污水的深度脱色和回收利用的研究;农、牧结合,发展草食动物的研究;高产奶牛群饲养综合技术的研究;高档日用化工新产品,主要是研究新一代的药物牙膏,高级营养系列化妆品的研究;蔬菜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研究;蔬菜无虫害防治技术研究;CO60保鲜技术的研究;粮食作物优质高产的研究;西瓜保鲜、贮藏、深度加工技术研究;薄荷的综合技术开发,薄荷油深度加工技术研究;农用运输车的研制;Y60液压挖掘机研制;快速液压机研制;花岗石板材研磨材料配置的研究;房屋基础施工工艺改革的研究;安徽地区血红蛋白病防治与试验研究;人用针剂产品的研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