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主要工作与活动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年)


安徽全境解放后,从1949~1952年,皖南区和皖北区各市、镇接收旧商会成立起来的市、镇商会筹委会(后均改为工商联合会筹委会),在中共各级组织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协助政府辅导私营工商业恢复和发展生产经营,并组织参加各种政治运动,在运动中接受教育。
一、帮助私营工商业恢复和发展生产经营
〔开展宣传教育〕
解放初期,私营工商业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还不了解,顾虑重重,消极情绪严重。加之战争创伤、特大洪水灾害,私营工商业遇到很大困难,生产萎缩,市场萧条。为了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活跃城乡经济,中共皖南、皖北区委和行署均发出号召和指示。各市镇商会筹委会在中共各级组织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工商业者学习《共同纲领》,宣传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政策,帮助私营工商业者消除思想顾虑,安定生产经营情绪,提高恢复和发展生产经营的信心。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解放初期,很多私营工商企业,因资金、原料、销路等实际困难,难以维持生产和经营。特别是水电厂、纱厂、面粉厂、火柴厂等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原料困难,不能正常生产,工厂发不出工资,不仅工人生活困难,也影响群众的生活供应。对此,市、镇工商联筹委会积极向政府反映,政府于是贷给大米,作为工资维持工人生活;调拨原料,支持恢复生产。对有些厂则给予原料加工,收购产品。在一些工厂恢复和发展生产过程中,市、镇工商联组织还具体帮助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
〔动员增资、集资、联营恢复发展生产〕
为了适应人民生活的需要,由市、镇工商联筹委会出面,召开工商业者会议,动员增资、集资兴办(或扩建)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企业。芜湖市工商联筹委会协助政府动员裕中纱厂原资方(驻上海)增资恢复生产,得到赞同,将存在香港整套纺织设备运来芜湖,投入裕中纱厂;并多方筹资扩建芜湖纺织厂,使该纺织厂较快恢复并扩大了生产。亳州市组织部分工商业在福华烟厂的基础上成立中国新华烟草股份有限公司,还创办华明电灯公司。安庆市私私联营和集资兴办印染厂、火柴厂。蚌埠市工商联配合有关部门推动私营工商业组织联营和联购,对较快地恢复生产、繁荣市场经济,都起了较好作用。
〔组织收购土特产和参加物资交流〕
安徽以农村经济为主,1949~1950年遭受特大水灾,农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城镇经济也陷入困境。而农村有大批农产品和土特产品销不出去。大力组织农土产品的收购和推销,实为生产救灾、沟通城乡经济的重要环节。中共皖南、皖北区委和行署把组织推动私商下乡收购农副、土特产品作为贯彻巩固物价、稳定市场与调整公私关系的基本措施之一。各市镇工商联积极协助这一工作。由工商联出面,召开工商业者座谈会,宣传动员他们下乡收购土产,并动员游资投入收购土产活动。由于大批私营工商业者下乡收购土产,打破了土特产品滞销局面,调节了物价,沟通了城乡经济,也调整了公私关系。
由各级政府组织举行的土特产展览大会和物资交流大会,各市、镇工商联筹委会积极动员组织私营工商业者参加。还充分利用他们旧的交易关系,组织访问团或推销组,到产地和销地沟通情况,建立新的或恢复旧的贸易关系。为解决私商在购销土产上资金不足的困难,市、镇工商联还按照自愿两利的原则,帮助组织联营联购,扩大经营范围,进行远地购销。在一些土产山货比较集中的小市镇,工商联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推动组织私商开办信托货栈,作为土特产品产销的媒介。1952年,在“五反”后开展起来的城乡物资交流大会,规模空前。各市、镇工商联积极组织私营工商业者参加,并协助解决购销中一些具体问题,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据147次交流大会统计,在交流业务中,国营占39.3%,供销社占23%,私商占47%。通过交流大会,消除了私营工商业者“五反”后的顾虑和消极思想,激发了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协调公私、劳资关系〕
1949年下半年后,加强了市场管理,国营、供销社经济迅速发展。1950年3月,国家实施全国财经统一,制止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市场上虚假购买力消失。加之安徽省遭受严重水灾,影响了人民的购买力。到1950年上半年,私营工商业呈现出严重困难:资金短缺、产品滞销、生产萎缩,一些工厂关门,商店歇业。一时公私关系(也影响劳资关系)十分紧张。各市、镇工商联对私营工商业者的实际困难,提出意见和要求,向政府反映;在皖南、皖北行署和各市、县举行的各界代表大会上,对改善公私关系写出提案。中共皖南、皖北区委和行署根据中央调整工商业的指示精神,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对公私关系进行了调整。各市、镇工商联在工商业调整过程中,协助工商管理部门,根据本市、镇实际情况和公私兼顾的原则,经过细致调查,提出适当调整幅度的意见和建议,供政府调整参考,一般都受到重视和采纳,使紧张的公私关系得到缓解。
建国后,旧的劳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根据《共同纲领》“发展生产,劳资两利”的政策精神,确定了新的劳资关系。但在建立新的劳资关系过程中,既受到旧的劳资关系的影响,也产生某些矫枉过正的倾向。因而时常发生劳资纠纷(多为解雇、提高工资、改善伙食等),影响生产经营。各市、镇工商联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代表工商业者的合法利益出发,协助工会、劳动局解决影响生产经营的劳资纠纷,协调劳资关系,责无旁贷。为了协调劳资关系,1950年各市、镇工商联都成立劳资协商委员会,各行业也成立了劳资协商分会。加强对私营工商业者宣传有关政策法令,辅导帮助签订劳动契约、合同和协议书。同时对一些确实困难的工商业户,本着维持生产,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劳资协商会议,动员工人(店员)降低工资或留职停薪、降低生活待遇。同时教育资方,提高生产经营信心,改善经营管理,克服困难,争取尽快搞好生产经营。对缓和劳资矛盾,恢复和发展生产,收到较好效果。
二、协助市场管理
〔协助稳定金融、物价〕
安徽解放后,伪金圆券迅速崩溃,但由于伪币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人民币还未能及时占领市场。一些不法之徒,操纵银币,扰乱市场,带动物价上涨,造成社会混乱。民国38年(1949年)6月,皖南、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贯彻中共华东局《金银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了群众性的禁用银元与缉查运动。在这场斗争中,各市、镇工商联积极配合政府,召开私营工商业者座谈会,宣传解释禁用银元的政策,动员工商业者遵守银元管理办法。特别对与金银黑市有密切关系的银楼钱庄,召开专门座谈会,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训诫,提出警告,使之遵守政策法令。还动员广大正当工商业者对银元贩子进行检举密报。对稳定金融,起到了一定作用。
1949年由金银投机而带动七月涨风,一些不法商人,乘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搅乱市场。中共皖南、皖北区委和行署,对打击投机、稳定物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市、镇工商联积极协助,成立了物价评议委员会,根据国营牌价,负责本市、镇私营商业物价评定工作。核定合法利润,并规定实行明码交易。还组织物价大检查,并把稳定物价列为工商业者爱国公约内容。
〔办理工商登记〕
为整顿市场秩序,了解私营工商业基本情况,以利于国家计划经济的统一安排。皖南、皖北区各市、镇自1949年下半年至1951年,先后进行了私营工商业登记。登记内容为资本总额(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从业人员、经营范围、经营地址等。这项工作,各市、镇工商行政部门都委托市、镇工商联办理。市、镇工商联积极行动,召开工商业者大会、座谈会和登门走访,宣传工商登记的目的意义,消除思想顾虑。使工商业者如实申报。经过行业审查,由登记委员会复审,合格者发给登记证。在登记发证的基础上,各市镇根据业务性质,对同业公会进行了整顿合并,重新划分了同业公会,作为工商联的基层组织。凡私营工商户的开、歇、转业、迁移、人事和经营范围的变更等,亦先向工商联申请,转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协助税收工作〕
建国初期,政府对私营工商业者的税收,只征收营业税和所得税两种,废除一切苛杂,并简化征税手续。征税办法分为:查账计征、民主评议(月报季评)、定期定额三种方式。征税任务很大程度上由市、镇工商联协助完成。既要保证国家税收完成任务,又要贯彻税收负担合理政策。各市、镇工商联都成立民主评议委员会,在行业中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宣传、评议、督促、检查和催缴等工作。为帮助工商业户争取按账纳税,各市、镇工商联还成立了建账建证委员会,辅导私营工商户进行建账建证工作。为缩小滞纳,防止新欠,一些市、镇还成立纳税互助小组,进行“储税”。1951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省各市、镇开展了全面的税源调查,要求私营工商业者对企业的所有财产和帐外资金盘点清算,重估财产,调整资本,如实报税。重估财产,特别是盘点清算帐外资金,工商业者顾虑很大。各市、镇工商联协助政府,对私营工商业者进行宣传教育,消除顾虑,使这一工作顺利完成。
三、组织工商界参加各项运动
〔土地改革〕
1950年冬开始,到1952年7月,安徽在全省分期分批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各市、镇工商联积极组织工商业者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有关文件、社论。因私营工商业者很多人与土地改革有关联,对土地改革心存疑虑,通过学习,帮助他们弄清政策界限,消除思想疑虑,并动员在农村占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尽快地把土地契约送交当地人民政府,争取在土地改革中当促进派。土地改革运动开始,皖南区和皖北区都成立了土地改革工作团,组织各界人士参加,各、镇工商联都推派工商界代表参加土改工作团(队),在土改工作中受到阶级教育。还有些市、镇工商联负责人,作为工商界代表被推选为土改工作委员会委员。
〔镇压反革命〕
1951年开展的镇压反革命运动,是一次全国性的肃清残余的反革命分子、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运动。运动开始后,各市、镇工商联积级组织工商业者学习《惩治反革命条例》及有关社论、文章,帮助工商业者认识这场运动为社会主义建设扫清道路的重大意义。在学习提高认识,划清敌我界限的基础上,动员过去曾参加反动组织的工商业者,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向政府坦白登记,澄清自已的历史问题,轻装前进。各市、镇工商联还组织工商业者及其家属参加控诉大会,控诉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的罪行。并发动广大工商业者及其家属进行揭发检举,以实际行动协助政府肃清反革命残余分子。
〔支援抗美援朝〕
1950年6月,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战火烧到中国边境。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并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安徽各市、镇工商联积极行动,开展了支援抗美援朝的活动。向工商业者及其家属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组织工商业者举行抗美援朝示威游行,发动慰问活动,成立慰问中朝战士救济朝鲜难民劝募委员会、捐募慰问金、征募赠送人民志愿军慰问袋及现金、物品;成立捐献武器委员会,发动工商界捐献飞机大炮,蚌埠市工商界捐献45亿元(旧人民币,下同),芜湖市捐献32亿元,安庆、合肥市各捐献15.4亿元,屯溪市捐献13亿元,其他市、县工商界亦都踊跃捐献。安徽工商界订立了爱国公约,以实际行动表现爱国热情。
〔“五反”运动〕
1950~1951年国民经济恢复的头两年,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大力扶持下,私营工商业者得到了较好地恢复和一定地发展。部分私营工商业者的消极因素也膨胀起来,出现了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不法行为。中央认为有必要在工商界进行“五反”教育。1952年1月,在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了“五反”运动。安徽的“五反”运动从1952年2月开始,首先在合肥开展,而后扩展到蚌埠、芜湖、淮南(田家庵)、屯溪、阜阳等市、县,没有在全省全面铺开。在这场运动中,开展运动的各市、县工商联,都积极而慎重地投入了运动。工商联、同业公会负责人和工商界骨干分子,在坦白交代和检举揭发方面,一般都起了带头作用。在定案过程中,各市、县工商联根据所了解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向领导运动的办事机构提出处理意见,供定案参考。促进了运动的健康发展和胜利结束。没有开展运动市、县的工商联,也都积极组织工商界学习,并作了一些“五毒”情况的调整。1952年7月,运动基本结束。“五反”运动使安徽广大工商业者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守法教育。
〔防汛救灾〕
1949年、1950年,安徽连续遭受特大水灾,皖北区尤甚。各市、镇工商联在当地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积极筹集防汛器材,组织人力上堤参加防汛抢险,协助安排灾民、发放救济粮,并响应政府生产救灾的号召,成立工商界生产救灾分会。推动工商界捐献生产救灾款,劝募寒衣,筹集资金,帮助修复被洪水冲坏的堤坝桥梁。1950年淮河泛滥,蚌埠市工商界生产救灾分会发动工商界劝募寒衣8500套、救灾粮小麦90万斤、大米、杂粮6万多斤、人民币6000多万元。1949年大水后,芜湖市工商联发动工商界捐助复堤土方3万方,代金350担大米,捐献社会救灾基金2亿元。其他各、镇工商联都积极组织发动工商界参加防汛抢险,捐献防汛器材及救灾物资。
〔推销认购公债〕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安徽各市、镇工商联立即在工商界广泛宣传动员,积极接受推销任务。蚌埠市工商联推销认购244440份,芜湖市工商联推销认购148078份,安庆市推销认购67664份。其他各市、镇工商联皆踊跃接受推销任务,积极发动工商界认购,大都超额完成了任务。以后国家发行的经济建设公债,各市、县工商联在当地公债推销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了工商界公债推销分会,各行业成立了支会或小组,积极推销认购,有效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
下一篇:第二节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 年)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