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安徽人民民主政权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抗击。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华民族进入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时期。
民国26年7月15日,红二十八军代表、中共皖鄂特委书记何耀榜与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督办卫立煌的全权代表、少将高级参谋刘刚夫进行谈判。27日,双方在岳西县青田畈正式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协议生效后,国民党围剿军队主动撤离。从8月上旬始,由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出面召集所属部队和地方武装、便衣队及各地党组织共约1800余人陆续下山,分别集中在黄安县(今红安县)七里集、礼山县(今大悟县)宣化店等地休整待命。
散布在皖浙赣边的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民国26年11月,中共皖赣特委派代表李步新、江天辉同国民党闽浙赣皖主任公署代表、中校参谋兼驻瑶里别动大队长张甫成在祁门舍会山和瑶里谈判后,达成合作抗日协议。12月,陈毅由南昌专程到舍会山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合作抗日的指示精神,使部队干部、战士进一步明确了抗日方向。此后,皖浙赣各地红军游击队奉党的指示陆续下山,集中在瑶里休整待命。
为东进抗日,开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民国26年冬,国共两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各省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全军下辖4个支队加1个特务营,共计10300多人。从民国27年2月起,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奉命由南方各省陆续开赴歙县岩寺及周围一带集中。至4月,集中整训完毕。
民国27年(1938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根据华中地区的形势,发出了《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指出:徐州失守后,长江以北地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迅速建立党的领导机构,武装民众,准备与发动游击战争。在此前后,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中共中央长江局、中原局、东南分局、山东分局先后派出大批党员干部到安徽地区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到民国29年底,在皖中、皖南、皖西、皖东、豫皖苏、皖东北等地区,先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工委、省委、区委、地(特)委、县委和基层党组织,并相继建立各级政府和军事组织。
根据中共中央战略部署,在岩寺的新四军陆续开赴抗日前线担负作战任务。第一支队深入苏南敌后,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第二支队进入苏皖边,活跃于当涂、芜湖、宣城等地区;第三支队进驻皖南担负正面防御作战任务;新四军军部机关先后由岩夺移驻太平、南陵土塘和泾县云岭一带,指挥大江南北新四军对敌作战。
长江以北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则由鄂豫皖边开赴皖中之庐江、无为、舒城、桐城、巢县等地区对日作战。
民国28年2月23日至3月14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赴泾县云岭,代表中共中央向新四军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确定了新四军的战略方针。
民国30年(1941年)5月,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新四军和华中地区的领导,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华中局。在华中局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群众,配合新四军第二、第四、第七师在长江南北安徽地区坚持对日作战,由开始的游击战,逐步建立了淮北、淮南、皖江三块抗日根据地及抗日民主政权。一、淮北抗日民主政权
民国27年(1938年)5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滁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要求在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内发展游击战争,抗击日军侵略。同年10月,中共安徽省工委,根据中央这一指示,通过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派江上青等一部分共产党员干部,随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盛子瑾赴皖东北地区开展抗日工作,从此为淮北抗日根据地创建阶段。民国28年3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根据中央“巩固鲁南、发展苏皖”的方针,派杨纯(女)南下,组建了中共皖东北特委,直属山东分局领导。特委利用当时皖东北地区统一战线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发展党和群众组织。6月,在苏北邳睢地区组建了中共苏皖边区委员会。9月,区党委南移皖东北的泗县,皖东北特委遂结束。10月,成立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委员会,主席彭雪枫,委员吴芝圃、张震、肖望东、岳夏,秘书长岳夏。党政军委员会统一领导豫皖苏边区党政军民工作。11月,在涡北新兴集成立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机构——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主任委员吴芝圃、副主任委员刘宠光、秘书长周季方(由王子光代理)。联委会下辖淮上行署(辖怀远、凤台、蒙城、宿南4个县政府和宿东办事处)、边区直属县政权:萧县、永城、涡阳、亳县、夏邑5个县政府和宿西、砀南两个县办事处。12月,中共中央决定以陇海铁路为界,苏皖边区党委改属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民国29年2月底,盛子瑾在国民党省政府的压力下被迫出走。3月24日,苏皖边区党委召开皖东北第一届各界人士代表大会,宣告皖东北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独立自主地建立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专署名称仍用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代专员陈粹吾,专员刘玉柱。9月,区党委东进淮海区后,专署由中共淮北苏皖军政委员会皖东北军政分会领导。专署下辖:泗宿、淮泗、泗南、泗北、泗五灵凤、盱凤嘉6个县办事处,以及泗(县)五、泗(县)北两个直属区署。民国30年5月,皖东北区党委成立时,原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机构仍然保留,又称皖东北专员公署,作为皖东北地区的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机关。此时,专署下辖除原有县区级机构外,又增加洪泽湖管理局的县级政权机构。同年8月,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成立,第六区行政督察专署遂撤销。民国29年7月,为了扩大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四旅和第五旅第十四团进军淮上地区,开拓了津浦铁路以西、宿蒙凤公路以东、淮河以北、浍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成立了淮上抗日政权——淮上办事处,主任李丰平,副主任张百川、任崇高。办事处属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领导。民国30年1月,淮上办事处易名为淮上行署,谢邦治任主任。下辖怀远、凤台、宿南、蒙城4县政府和宿东县办事处。民国30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在豫皖苏边区反摩擦斗争失利,转移到皖东北地区,党政军委员会遂结束工作。豫皖苏边区党政干部随新四军第四师撤往皖东北地区,边区联防委员会、淮上行署也结束工作。
民国29年9月,八路军第五纵队东进淮海地区,留下新二旅第六团坚持皖东北抗日斗争。民国30年2月,张爱萍率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从淮海西返。18日,攻克泗县东部的青阳,歼灭伪军一个团;继攻克马公店,然后向西南和西北地区扩大战果。经过40余天的连续作战,收复了被日伪军蚕食的地区,基本上恢复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至此,淮北抗日根据地进入巩固阶段。5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撤销苏皖边区党委,成立了中共淮海和皖东北两个区党委。8月23日,中共华中局根据新四军第四师转到皖东北地区后,根据地不断扩大的情况,决定成立淮北苏皖边区军政党委员会,书记邓子恢,委员刘子久、彭雪枫、刘瑞龙、刘玉柱、吴芝圃、张爱萍,统一领导淮北苏皖边区党政军民工作。为加强淮北抗日根据地政权工作的领导,撤销了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9月13日,淮北行政公署正式成立。由第二届淮北苏皖边区参议员大会选举,主任刘瑞龙,副主任刘玉柱(后为陈荫南),秘书长张辑五。同时建立区内党团组织,刘瑞龙兼任书记,刘玉柱兼任副书记。行署机关驻泗南县张塘。行署管辖范围:津浦铁路以东、运河以西、淮河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广大地区。
民国31年9月,淮北抗日根据地成立精简委员会,刘瑞龙任主任委员,领导并检查根据地的精兵简政工作。至民国32年1月,淮北行政公署进行了三次精简,机关人员由原来的156人减少到50人,精简了68%。同时,部队也进行了缩减编并。精兵简政的实施,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提高了机关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开支,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
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和华中局指示,撤销淮北苏皖边区军政党委员会,对淮北区党委成员作了重大调整,邓子恢为区党委书记,刘子久、刘瑞龙先后为副书记。
民国32年3月起,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在安徽,国民党军韩德勤部和王仲廉部于3月中旬大举进入淮北抗日根据地,被新四军击败。至7月中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决反击和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下,第三次反共高潮被击退,保卫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从民国33年春季开始。至民国34年10月止,淮北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开展局部和全面反攻,收复了豫皖苏边区失地,解放了淮北地区全境,成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阶段。民国33年8月15日,为恢复被国民党汤恩伯部强占的豫皖苏边区,彭雪枫率新四军第四师主力5个团,从半城奉命西征。西进部队越过津浦路,首战萧县小朱庄,合歼拦阻的国民党第四十纵队1500余人。9月11日,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歼灭国民党第二十八纵队千余人。在这次战斗中,师长彭雪枫不幸中弹牺牲。为配合西进部队作战,路东部队于9月12日发起了宿灵北阻击战,击溃国民党第三十三师及第十四纵队共6个团的兵力,粉碎其西进计划。9月13日,中央军委任命张爱萍为第四师师长,韦国清为副师长。9月14日,国民党暂一军军长王毓文率3个师及6个纵队由涡蒙北上,第四师西进部队在八路军冀鲁豫部队的增援下,发起涡北战役,击溃了王部万余人的合击,并乘胜向南、向北扩大战果。至同年12月,基本上收复了原豫皖苏边区失地,解放人口250万,使淮北抗日根据地扩大了一倍,建立了淮北二地委和二专署。民国34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中分局成立,撤销了中共淮北区委员会。29日,成立苏皖边区政府,淮北行署奉命结束工作。其所辖地区改为华中第七、第八专署,下辖22个县政府。至此,淮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到东自运河、西到商亳公路、南跨淮河、北抵陇海铁路,辖有4个行署,共22个县政府,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600万,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淮北抗日根据地积极发展商业贸易,抗活流通,促进了生产,保障了供给,增加了财力,取得了很大成就。根据地政府大力发展公署商业和合作商业,保持、支持合法的私营商业,公营经济、特别是合作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几乎各区、乡、镇都办了消费合作社。仅民国33年,整个根据地拥有347个合作社,社员总数达23.4万人,股金总额为1635万元。私营和个体商业受到保护,发展也很快。根据地的集市贸易十分繁荣,皖东北的泗城当时是颇具规模的商业中心。为了保障根据地粮食供给,民主政府禁止粮食外流,需要出口的粮食,由政府贸易管理局统一组织,以粮食换回布匹、纸张、西药等急需物品。各根据地之间也开展贸易活动。如淮北根据地盛产烟叶、牛皮;苏中根据地盛产土布、棉花、盐,双方以物易物,互通有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资供应不足的困难。为了发展生产和调剂金融,民国31年6月,成立淮北地方银号,刘瑞龙兼任董事长,陈至星任经理,银行发行边币。
在农业生产方面,政府开展大生产运动和互助合作运动,发展农业生产。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政府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
为了培养地方干部,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于民国30年9月至民国34年10月,在泗东阳景庄创办了一所淮北中学,对建设和发展根据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民国34年2月,淮北二专署将萧县、永城两所中学合并成淮北建设中学,校长由专员彭笑干兼任。学生达千余人,一边学习,一边参加边区的“双减”、土改运动和生产、军训等。
淮北抗日民主政权机构一览表
表2—4—4




二、淮南抗日民主政权
民国27年(1938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挺进皖中、皖东地区。8月,中共皖东工委成立。民国28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后,新四军第四、五支队开赴皖东津浦铁路两侧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以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游击根据地和以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游击根据地。12月初,根据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于12月上旬,经涡(阳)北新兴集到达皖东地区的定远县藕塘,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等人会合,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了大力发展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等主要任务。为贯彻这一精神,民国29年1月,中原局决定撤销苏皖省委,分别成立了皖东津浦路东省委和皖东津浦路西省委。4月以后,在反“扫荡”、反摩擦斗争胜利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路东、路西联防办事处和参议会,独立自主地委任了皖东15个县政府的县长,创建了皖东津浦路东和皖东津浦路西两块抗日根据地。
民国30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二师成立,张云逸兼任师长(后由罗炳辉担任)。5月,中共中原局和中共东南局合并成立中共华中局,刘少奇任书记。此时,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将中共路东、路西省委改为区党委,在以郑位三为书记的皖东军政党委会协调下进行工作。这一时期,由于我军反“扫荡”的胜利以及粉碎了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使皖东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并有了新的发展。
民国32年2月,遵照中共中央“九一”指示和华中局决定,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撤销了皖东军政党委会及皖东津浦路东、津浦路西区党委,统一成立中共淮南苏皖边区委员会,即淮南区党委,谭震林任书记,刘顺元任副书记。同时成立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方毅、汪道涵分任正、副主任。下辖路东、路西两专署。这一时期,淮南(先称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不仅粉碎了日、伪多次“扫荡”,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而且使根据地得以进一步巩固。民国34年,为配合抗日战争的局部反攻和战略反攻,淮南党、政、军、民齐心协力,向津浦、淮南铁路沿线的日、伪据点展开攻击,扩大了解放区,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淮南地区抗日根据地至抗日战争胜利时,已发展到包括现在江苏省的六合、仪证,盱眙、金湖县及邗江、江浦、江宁县的一部分,安徽省的天长、来安、嘉山、滁州(市)、凤阳、定远、全椒、肥东、长丰县和怀远县、巢湖市的一部分,共计17个县级政权,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达330万。淮南地区抗日根据地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为华东抗日根据地的中枢地区,为中共领导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淮南抗日根据地从民国28年冬和民国29年春开始,有领导有步骤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一般按照“二五”减租减息,即将抗战前的租息额减去25%。为了贯彻这一政策,各地成立有农民、地主和民主政府3方代表参加的评租委员会,逐田察看,评出产量,确定减租后应交的租额。“双减”政策实行后,削弱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加强了各阶层的团结,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去。
民国30年至民国31年,为战胜日军“扫荡”和国民党封锁带来的困难,中共中央发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华中地区抗日民主政府及时提出大生产的6大任务;多种粮食、组织植棉、植树、纺织、兴修水利和开荒垦殖,自力更生解决给养问题,以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同时,继续实行精兵简政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半塔民众合作社。合作社在路东抗日政府的扶持下迅速发展,资金由民国29年的174万元;发展到民国33年的877万元。合作社由半塔乡发展到古城、旧铺、屯仓4个乡,之后建立了半塔合作总社及6个分社,在乡以下很多设立代销处,被中共淮南区委员会誉为“淮南合作社先锋”。淮南抗日根据地还成立了淮南银行,主要从事货币发行和存放业务。
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于民国30年4月成立淮南行政学院,方毅任院长,祁工潜任副院长,校址设在天长县大通镇,后曾迁到赵庄。学员有学生和基层干部。学员学习结业后,被派充乡村行政干部和财会干部。该院艺术系(附属艺术班)后来改为淮南艺术专科学校,为路东根据地培训了600多名文艺干部。民国29年10月,路西、路东联合中学合并为淮南联合中学,方毅兼任校长(后为郑伯川),吕惠生任副校长(后为王昭铨、方章、张威),学生曾达200余人。民国31年冬,因实行精兵简政而停办。此外,淮南抗日根据地还创办有淮南公学和淮南师范学校等。为淮南抗日根据地培养、训练大批党、政、军、群等干部和学生。
淮南抗日民主政权机构一览表
表2—4—5




三、皖江(皖中)抗日民主政权
皖江地区包括长江以北的巢县、无为等地区和皖南的沿江各县、市,先后直属长江局、东南分局、东南局、中原局、华中局领导。
抗日战争爆发后,原中共沪西区委书记张恺帆,受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派遣,回家乡无为县开展工作。不久,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又派李世农来无为,于民国26年(1937年)11月成立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李世农任书记,张恺帆、桂蓬为委员。民国27年1月改属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中共皖中工委建立后,在无为、巢县、庐江、舒城、桐城、合肥等县积极恢复和建立中共组织,领导抗日救亡运动。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皖中舒城、桐城、庐江一带开展游击战争,5月12日,在巢县蒋家河口抗日首战获胜。同年底,张云逸来皖中组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民国30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四军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挺进团和由皖南突围至江北无为地区的新四军人员一部,于5月1日组建为新四军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未到职),政委曾希圣。同时还成立了第七师地区党政军委员会,协调和领导这一地区的党政军工作。以巢(县)无(为)地区为中心,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7月,成立铜(陵)繁(昌)行政办事处,主任张伟烈,领导敌后地区的抗日民主政权的工作。
民国31年4月,中共皖鄂赣区(又称皖中区)委员会成立,何伟、李步新任正、副书记。7月,皖中地区在普选基础上召开第一届参议会代表大会,制订了根据地的施政方针和有关政策。金稚石、李步新先后任参议长。会议议决成立皖中行政公署,选举吕惠生任行署主任,唐晓光(后为张恺帆、魏文伯)任副主任。行署机关驻无为县严桥区恍城乡。皖中行署先后辖铜(陵)繁(昌)行政办事处、和(县)含(山)行政办事处、和(县)含(山)专员公署、临江行政办事处、皖南专员公署。下辖9个县政权。
民国32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民国31年“九一”决定,皖中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撤销了皖中(原第七师地区)党政军委员会,由中共皖鄂赣边区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区党政军群组织,书记曾希圣。全区分为沿江、和含、皖南3个地区及巢无、巢合庐两个直属县委,下辖16个县委。
民国33年,中共皖鄂赣边区委员会指示沿江地委率部进入江南的贵池、东流、至德、彭泽等敌后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同时,指示皖南支队进入铜陵、繁昌、南陵、青阳、宣城等地,发展和巩固抗日游击根据地。在这些新开辟的地区内,均建立了党和抗日民主政权组织,发展了抗日武装。年底,根据中共中央“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和华中局的具体部署,区党委制定了民国34年“巩固皖中地区,发展皖南地区”的工作任务。为适应新任务和扩大新的解放区的需要,民国34年3月初,皖中区正式改称“皖江区”。皖江行署领导和含、皖南两个专员公署和13个县级政权组织。到抗战胜利时,皖江抗日根据地以巢县、无为地区为中心,北到合肥、滁河,西至大别山,东达江浦、溧水,南越长江至贵池、太平,辖3个专员公署和14个县级政权,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为240万,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民国34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共皖江区委、皖江行署与新四军第七师率党政军人员,分批撤离皖江解放区,转移到苏北淮阴地区。10月,奉中共中央华中局指示,皖江区党委及其所属组织一并撤销。
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党组织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在抗日救国的同时,开展大生产和互助合作运动,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民主政府规定地主可以雇工,但是必须提高雇工工资的65~145%,提高皖江地区的采茶工的工资,减轻对童工的剥削。在此基础上,号召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很快就形成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互助合作高潮,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民国32年,为了消除洪水威胁,中共皖中区委和皖中行署决定兴修黄丝滩长江堤坝。在著名爱国人士、皖中行署主任吕惠生的主持下,于11月底动工,到翊年5月初胜利竣工,先后动员无为、临江、湖东、含巢等县民工20多万人,费工100余万,挑土40余万方,江堤长6.5公里,高6米多,底宽40米,被认为是抗战时期华中敌后水利史上的奇迹。为了表彰吕惠生的贡献,皖中党组织和人民将这段大堤命名为“惠生堤”。
皖江根据地紧邻南京、芜湖、安庆等大中城市,与敌占区、国统区犬牙交错,这些地区物产丰富,工商业比较发达,发展对外贸易有着良好的条件。民国32年皖江贸易总局成立,发展对外贸易,为筹集物资和奖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发展经济,搞活流通,民国31年,皖中地区成立了大江银行,发行26种大江币,用以抵制日、伪、顽利用纸币对抗日根据地物资的掠夺。大江币信誉较高,是比较稳定的货币之一。在党政军机关北撤前,大江银行用法币和物资回收了绝大多数大江币。但仍有许多群众把它珍藏起来,建国后献给了博物馆。
皖江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还创办了皖中联立中学,金稚石、吕惠生先后兼任校长,学生90多人,为抗日根据地培养行政干部。
皖江(皖中)抗日民主政权机构一览表
表2—4—6


四、皖南抗日民主政权
皖南地区自抗战爆发到民国30年(1941年)5月前,在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东南局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中共皖南特委、苏皖特委、宣当芜中心县委、广郎中心县委,领导新四军活动地区、日军占领区、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民众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发展武装,建立中共和政府组织,直到民国31年4月划归皖鄂赣区党委领导,继续进行党、政的组织发展和抗日活动。
皖南抗日民主政权机构一览表
表2—4—7



上一篇:第一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政权
下一篇: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政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