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安徽人民民主政权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政权


一、皖西解放区政权
民国34年(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皖江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七师北撤山东,留下桂林栖和钟大湖率领部分武装人员坚持斗争。10月中旬,由于国民党军队的“清剿”,这支部队辗转进入皖西大别山区的桐(城)潜(山)边区,与张伟群等领导的游击队会合,成立了中共皖西工作委员会,桂林栖任书记。皖西工委隶属中共华中分局。民国36年8月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了皖西大片地区。10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成立皖西区党委。11月15日,皖西区党委、皖西行署及皖西军区在岳西县汤池畈正式成立。行署主任罗士高。皖西行署隶属中共中央中原局。行署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专员公署。皖西行署机关经常活动在舒城县晓天一带,民国38年1月21日六安解散,机关迁进六安城。其管辖范围:东到巢湖裕溪河,西至大别山,南抵长江,北至六(六)合(肥)公路。民国38年4月,随着皖北行署成立,撤销了皖西行署。
皖西解放区政权机构一览表
表2—4—8




二、淮南解放区政权
民国34年(1945年)10月29日,华中地区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各行政区参议会、行署负责人及各界人士在淮阴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统一机构,成立苏皖边区政府。选举李一氓为边区政府主席,刘瑞龙、季方、韦悫、方毅为副主席。机关驻天长县城。苏皖边区政府共辖苏皖地区8个专署,安徽境内为4个专署:淮南津浦路东为第三专署,淮南津浦路西为第四专署,淮北津浦路东为第七专署,淮北津浦路西为第八专署。民国35年5月,国民党军队先后大举进攻淮南路西和路东地区。8月,新四军主力转战苏北,淮南地区形势十分严重。9月,根据华中分局的指示,淮南苏皖边区党委和区政府等党政军群机关撤退到苏北地区,后又转移到山东。淮南区党委和淮南区政府结束工作。淮南地区留下周原冰、孙传嘉和赵凯等领导的少数武装人员坚持游击战争。
民国35年12月23日,在山东(鲁南)成立中共淮南工作委员会,黄岩任书记(民国36年3月李世农任书记),开展恢复淮南解放区的斗争。民国37年4月,成立了淮南津浦路西专署,罗平任专员。5月下旬,为了统一江淮地区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成立中共江淮区委员会。在此期间,江淮区没有建立政权组织,其所辖各地、市和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均建立政权组织,隶属江淮区党委领导。
淮南解放区政权机构一览表
表2—4—9


三、淮北解放区政权
民国34年(1945年)10月,华中分局决定,将淮北一、二地委、专署分别改为华中第七、第八地委、专署。该年冬至次年夏,淮北地区党政干部开展了时事教育、整风、惩奸反霸、生产救灾、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等项工作,扩大了基层组织,培养提拔了一批干部。民国35年7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淮北地区,解放区军民奋起抵抗。11月25日,华中七地委,七专署撤到运河以东的苏北地区。12月,华中八地委、八专署从淮北西路奉命转移到河南省睢县平岗。于20日正式宣布改为中共豫皖苏边区第三地委、第三专署。
民国36年1月,以饶子健为书记的中共淮北党政军委员会(亦称淮北工委)成立后,1月18日,率领淮北支队抢渡运河,进军洪泽湖边,开展重建淮北路东解放区的斗争。4月,华中分局指示,将淮北党政军委员会仍改为华中第七地委(也称淮北地委)、第七专署。8月,随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华东野战军在华东战场上节节胜利,至民国37年5月底,先后建立和恢复了淮宝、淮泗、泗宿、泗阳、泗南、泗五灵凤、泗灵睢、盱凤嘉、灵璧、萧铜、宿东等11个县的党政军组织和邳睢铜工委。6月,改为江淮第二地委、第二专署。
民国35年12月12日,豫皖苏边区党委和行政工作委员会在睢县平岗成立。民国36年1月,建立了雪涡、雪商亳、鹿柘、夏邑、雪枫5个县政权,新建立豫皖苏边区第二专署,并开辟了宿西、砀南、萧宿、萧宿永地区。刘邓大军挺进鲁西南地区后,“清剿”豫皖苏地区的国民党正规军大部北调,淮北路西地区进入巩固和发展的新阶段。9月下旬,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8个纵队、18万人挺进鲁西南,将主力分成5路,越过陇海路,南下豫皖苏地区。其中第三、四、六纵队分别进入皖境。至10月下旬,先后攻克亳县、涡阳、蒙城、太和、临泉、灵璧、阜阳、颍上等县城及烈山煤矿和濉溪口、界首等重镇,共计攻克24座县城,数十个重镇,发展了豫皖苏解放区。此时,豫皖苏行政工作委员会又建立了第四、五、六专署。同年11月,豫皖苏边区行政工作委员会改为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领导成员未变,行署机关由鹿邑县吴台庙一带迁驻安徽省界首市。民国37年4月,又增加2个专署,共辖8个专署。6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建立中共豫皖苏中央分局,隶属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8月,中原局决定,撤销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成立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民国38年3月恢复原建制,豫皖苏分局和分会撤销。
淮北解放区政权机构一览表
表2—4—10



四、皖南解放区政权
民国35年(1946年)10月,活动在苏南的中共苏浙皖特委成员熊兆仁、倪南山遵照中共华中分局指示,率30余人到达皖南,与中共皖南地委会合。同年11月,成立了苏皖军政委员会,胡明任主席兼政委,统一指挥皖南地区的军政工作。民国36年3月8日,中共中央华东局指示,要向东、向西、向皖浙赣边境发展。4月,中共皖浙中心县委在绩溪县安竹坞(现属宁国县)建立,同时还成立了皖浙行政办事处。截至民国37年底,皖南的游击区域扩大到东临太湖,西近鄱阳湖,南抵浙赣秩路,北至长江的广大地区,遍及苏、浙、皖、赣4省边境的40多个县、市。皖南地区的党组织在策应大军渡江和解放皖南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国38年4月,随着渡江战役的胜利,皖南地区全境解放。根据华东局指示,5月13日成立了中共皖南区委员会,同时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魏明任主任,江靖宇、许杰任副主任。行署驻屯溪市。辖芜当、宣城、池州、徽州4个专区及屯溪市。皖南区所辖24个县(市)恢复旧县制,取消解放战争时期游击区联合县的组织和名称。5月10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成立,李步新任市长。7月12日,中共皖南区委员会、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等机关移驻芜湖市。宣城县城关镇改设宣城市。8月,当涂县城镇改设当涂市。
皖南解放区政权机构一览表
表2—4—11


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所属专区、市、县政权机构一览表
表2—4—12



五、江淮解放区政权
民国37年(1948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华东局为了统一淮南、淮北地区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中共江淮区委员会。6月4日在泗南县张塘(现属泗洪县)正式成立,书记曹荻秋,副书记李世农。江淮区党委统一领导所辖各县、市和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的党和政府工作。管辖范围东起运河,西至津浦和淮南铁路,南抵长江,北达陇海铁路。江淮区党委隶属华东局和华中工委领导。
江淮区党委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扩大解放区,在中心区实行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民国37年11月6日至民国38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协同进行了淮海战役。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领导淮海前线军队的一切行动。战役展开了以徐州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黄伯韬、黄维、邱清泉和李弥4个兵团、共55万余人(内有4个半师起义),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在淮海战役期间,中共皖北各级党和政府迅速动员全体军民,全力以赴,投入支前工作。各县成立支前办事处,兵站、粮站、转运站、救护站、茶水站遍设各地,以民兵为骨干组成的运动队、担架队日夜行进在通往前线的道路上。在整个淮海战役中,皖北地区共出动民工171万人次,担架12.7万副,大(牛)小车17.1万辆,牲口30.7万头,支援粮食1.7亿公斤、柴草2.6亿多公斤,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淮海战役胜利后,解放区迅速扩大。民国38年1月,区党委机关移驻蚌埠市。此时,原驻合肥的国民党军刘汝明部南退,合肥民盟组织遂与中共皖西军区配合进行工作,争取了合肥地方国民党军政机关的起义。21日,民国合肥县长、民盟成员龚兆庆率众迎接解放军入城,合肥和平解放。2月,江淮地区除金寨少数地方(9月6日解放)外全部解放。
2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复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称:江淮、皖西必须统一,究以立即建立安徽省委为宜,还是以像皖苏分局移至合肥统一江淮、皖西两区及淮北安徽部分为宜,请你们在此次会议上解决并立即执行,报中央备案即可。中央淮海战役总前委和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负责人当即开会研究决定,并于2月15日上报中央备案,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宋任穷任主席,张劲夫任副主席。4月3日,中共中央华东局研究认为领导干部少,皖南地区尚未解放,决定暂不成立安徽省党政军机关。4月6日,中共皖北区委员会成立,曾希圣任书记,黄岩任副书记,李世农任第二副书记。同时撤销中共江淮区委员会和中共皖西区委员会。4月15日,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行署主任宋日昌(后为黄岩),副主任郑抱真、李云鹤(1950年12月增加沈子修)。行署驻合肥。辖区包括安徽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分设:阜阳、宿县、滁县、巢湖、六安、安庆6个专区,并直辖合肥、蚌埠2市、淮南矿区及肥西县。
淮海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上已被消灭。在此情况下,国民党一面玩弄“和平”阴谋;一面增兵70余万于长江以南地区布置长江防御,企图凭藉长江天险,实现划江而治,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针对国民党假和谈的阴谋,中共中央一面准备通过谈判,揭露其阴谋;一面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及第四野战军一部,集结于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随时做好强渡长江的准备。3月2日,邓小平在蚌埠东南孙家圩子主持召开渡江战役总前委会议,制定《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将部队组成西、中、东三个作战集团安徽境内安庆到无为一线为中路大军渡江作战地段,安庆以西怀宁、望江、宿松一线为西路大军作战地段之一。接着,总前委从蚌埠进驻肥东县瑶岗,部署和指挥渡江战役。
民国38年4月20日夜,在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接受和平协定之后,中路大军(由第三野战军所辖之第七、九兵团30万人组成)首先在无为、枞阳地区起渡,迅速突破安庆、芜湖一线,占领繁昌、铜陵、南陵、芜湖等地,将敌江防拦腰斩断。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全面出击。当日晚,西路大军从马当至贵池段突破江防,至23日占领青阳、贵池、至德、彭泽一线,向南继续进击。
刚刚翻身解放的皖北地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鼓舞下,先后建立了各市、县、区支前指挥机构,并普遍设立了兵站、粮站等。4月8日,成立皖北支前办事处,统一领导支前工作。整个渡江战役期间,皖北地区共出动民工297万人,船1万余只,水手13800人、大小车98200辆、担架15900副,支援粮食18200万公斤、柴草3621万公斤。支前民工中,被评出支前英雄8人、支前功臣5976人。
江淮解放区政权机构一览表
表2—4—13



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所属专区、市、县政权机构一览表
表2—4—14







上一篇: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