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省级组织及其领导人
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规定,其最高组织形式是全体代表会议,常设机构为协商委员会,工作机构由协商委员会按工作需要决定。协商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由全体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秘书长由协商委员会任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任务是:协助省人民政府执行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协商并提出对省人民政府的建议;协助省人民政府动员人民支援前线,建立革命秩序,镇压反革命,参加建设工作;负责进行下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准备工作;负责进行省民主统一战线工作。
政协安徽省委员会的组织机构,是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参照政协全国委员会的组成而决定的。其组织形式是全体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和主席会议,设立办公厅为工作机构,其他工作机构由常委会根据需要决定。全体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设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和秘书长1人,由全体委员会议选举产生。
一、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
1951年底,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合署办公后,即成立安徽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筹委会选举曾希圣为主任委员,张恺帆为副主任委员。筹委会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的规定,协商推选和直接邀请各界人民代表751人。1952年12月23~30日,安徽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合肥市召开,到会代表728人。会议代行省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会议听取了省人民政府主席曾希圣关于安徽解放三年来的工作和1953年的任务的报告,听取了财经、土改、军事等报告,会议通过两项决议:1、关于《安徽省解放三年来的工作和1953年的任务》报告的决议;2、关于提案审查委员会审查提案报告的决议。会议还通过《安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组织条例》,选举出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有91人组成。协商委员会选出常务委员会,由29人组成。选举曾希圣为协商委员会主席,孙仲德、张恺帆、余亚农、陈荫南为副主席。会议结束后,设秘书处作为日常工作机构。1954年初,设立学习委员会作为专门工作机构。1954年8月,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省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作用消失,根据政协全国委员会通知,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常设机构——协商委员会代行政协安徽省委员会职权。
二、政协安徽省委员会
政协安徽省委员会自1955年2月举行第一届全体会议,至1987年12月,历经五届,共召开18次全体会议。
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时,有委员171名,会议选举曾希圣为省政协主席,李云鹤、余亚农、陈荫南、程士范、姚克、房秩五为副主席。姚克兼任秘书长。1956年,一届二次会议时,有委员239人,会议增补桂林栖、戴戟为副主席。1957年一届三次会议时有委员280人,会议增选光明甫为副主席,批准姚克辞去秘书长职务,改选章嘉乐为秘书长。该届委员会共有21个界别;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安徽省工会联合会,农民,安徽省民主妇女联合会,安徽省民主青年联合会,合作社,安徽省工商业联合会,文化艺术界,科学技术界,教育界,新闻出版界,医药卫生界,对外和平友好团体,少数民族,宗教界,特别邀请人士。
全委会下设秘书处、组宣组、联络组、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为日常工作机构,设政法组、工商组、文教科技组、宗教民族组、农村政策研究组为专门工作机构。
1958年11月举行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有委员308名。会议选举曾希圣为委员会主席,桂林栖、余亚农、陈荫南、姚克、房秩五、戴戟、光明甫为副主席,章嘉乐为秘书长。1960年二届二次会议时,增选黄耀南、吕季方为副主席,同意章嘉乐辞去秘书长职务,改选洪沛为秘书长。1962年二届三次会议时,曾希圣调离安徽,改选李葆华为省政协主席,增选李云鹤、朱子帆为副主席。该届委员会共有22个界别: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徽省工会联合会,农民,安徽省民主妇女联合会,安徽省民主青年联合会,合作社,安徽省工商业联合会,文化艺术界,科学技术界,教育界,新闻出版界,医药卫生界,对外和平友好团体,少数民族,宗教界,特别邀请人士。与一届一次会议相比,增加了一个界别,即九三学社界别,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界别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界别,将安徽省民主妇女联合会界别改为安徽省妇女联合会界别。
全委会下设秘书处、组宣组、联络组、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为日常工作机构,设文教科技工作组(1962年改为文艺、教育、科技3个组)、医药卫生组、农业工作组、工商工作组、政治工作组、宗教民族工作组、文史资料工作组、社会联系工作组、工业工作组、促进和平解放台湾工作组(1959年设立)为专门工作机构。
1964年9月举行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有委员372人。会议选举李葆华为委员会主席,张恺帆、姚克、戴戟、李云鹤、房秩五、吕季方、朱子帆为副主席,洪沛为秘书长。该届委员会共有22个界别,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徽省总工会,农民,安徽省妇女联合会,安徽省青年联合会,合作社,安徽省工商业联合会,文化艺术界,科学技术界,教育界,新闻出版界,医药卫生界,对外和平友好团体,少数民族,宗教界,特别邀请人士。
与第二届一次会议相比,界别数相同,但将安徽省民主青年联合会的“民主”2字去掉,改成安徽省青年联合会。
全委会下设秘书处作为日常工作机构,设学习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教育工作组、科技工作组、文艺工作组、医药卫生工作组、工商工作组、妇女工作组、宗教民族工作组、对台宣传工作组作为专门工作机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政协各项活动被迫停止,委员会陷于瘫痪,直至1978年初才逐渐恢复工作。
1978年1月举行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有委员507人。会议选举顾卓新为委员会主席,李世农、张恺帆、黄岩、桂蓬、魏建章、吴彦求、彭宗珠、钱俊瑞、刘儒林、房师亮、王中、李凡夫、王泽农、方启坤(女)、柴登榜、孙友樵为副主席,魏建章兼秘书长。1979年12月四届二次会议时,同意顾卓新辞去省政协主席职务,改选张恺帆为主席,增选杨家保、赵敏学、潘锷为副主席;同意魏建章辞去兼任的秘书长职务,改选朱农为秘书长。1981年四届三次会议时,增选龚意农、刘正文、操震球、高鸿、陈天任、马乐庭为副主席。1982年四届四次会议时,增选朱农、胡锡光、方向明为副主席。该届委员会共有24个界别,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无党派爱国人士,安徽省工商业联合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徽省贫下中农协会,安徽省妇女联合会,安徽省总工会,安徽省青年联合会,科学技术界,医药卫生界,教育界,新闻出版界,文化艺术界,对外友协,体育界,台籍同胞,归国华侨,少数民族,宗教界,特别邀请人士。
与第三届一次会议相比,增加了无党派爱国人士、台籍同胞、归国华侨3个界别,取消了合作社界别,将对外和平友好团体界别改为对外友协界别、农民界别改为安徽省贫下中农协会界别。
全委会下设秘书处、学习委员会办公室、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组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机构,设学习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学术研究委员会(1979年7月撤销)、科技工作组、教育工作组、文艺工作组、民族宗教工作组、对台工作组、信访工作组、医药卫生工作组、工商工作组、妇女工作组(1979年7月设立)、经济建设组(1980年10月设立)为专门工作机构。
1983年4月举行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有委员724人,会议选举张恺帆为主席,孙宗溶、李清泉、吴彦求、房师亮、洪沛、朱农、王泽农、柴登榜、孙友樵、潘锷、郑家琪、操震球、陈天任、赖少其、马乐庭为副主席,朱农兼任秘书长。1985年五届三次会议时,同意张恺帆辞去省政协主席职务,改选杨海波为省政协主席。同意柴登榜辞去省政协副主席职务,增、补选丁继哲、光仁洪、滕茂桐为副主席。同意朱农辞去秘书长职务,改选张秉纶为秘书长。五届三次会议后,杨海波调国家教委工作,赖少其调广东工作,省政协工作由孙宗溶副主席主持。1986年五届四次会议时。同意杨海波辞去省政协主席职务,改选史钧杰为省政协主席。同意孙宗溶、洪沛辞去省政协副主席职务,增、补选李继祥、孟亦奇为副主席。该届委员会共有26个界别: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中国民主促进会,无党派爱国人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徽省总工会,农民,安徽省妇女联合会,安徽省青年联合会,安徽省工商业联合会,安徽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安徽省台湾同胞联谊会,文学艺术界,科学技术界,教育界,体育界,新闻出版界,医药卫生界,对外友协,少数民族,宗教界,特别邀请人士。
与第四届一次会议相比,增加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和农民界别,取消了安徽省贫下中农协会界别。
全委会下设办公厅作为日常工作机构,设学习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提案工作委员会、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工作组委员会为专门工作机构。
三、常务委员会
政协章程规定,政协各级地方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主持会务。常务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组成。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组成主席会议,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1955年2月政协安徽省委员会组成后,从第一届到第五届,均设有常务委员会,其职权是:召集并主持省政协全体委员会议;组织实现政协章程规定的任务和政协全国委员会所作的全国性的决议;执行省政协全体委员会议的决议;省政协全体委员会闭会期间,审议提交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省人民政府重要建议案;根据秘书长提议,任免省政协的副秘书长;决定省政协工作机构的设置和变动,并任免其领导成员。
1955年2月举行的政协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46人为常务委员,与该届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组成政协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1956年6月,第二次全体会议增选1名常委、2名副主席。1957年4月第三次会议增选1名副主席。第一届政协共举行了27次常务委员会议和常务委员扩大会议。
1958年11月举行的政协安徽省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59人组成常务委员会。1960年5月,第二次全体会议增选4名常委、2名副主席,改选1名秘书长。1962年7月,第三次会议增选2名副主席。第二届政协共举行37次常委会议。
1964年9月举行的政协安徽省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66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第三届政协共举行了12次常委会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常委会停止工作。
1978年1月举行的政协安徽省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97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第四届政协由于工作变动等多种原因,人员变动较大,1980年1月第四届二次会议结束时,有146名常委。1981年2月四届三次会议结束时,有152名常委。1982年3月四届四次会议结束时有149名常委。到四届政协届满时,仍有常委149名。第四届政协共举行21次常委会议。
1983年4月举行的政协安徽省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145人组成常务委员会。1984年4月五届二次会议,增选2名常委。1985年3月,五届三次会议结束时有162名常委。1986年4月五届四次会议结束时有164名常委。1987年4月,仍有164名常委。第五届政协共举行29次常委会议。
四、工作机构
政协安徽省委员会的工作机构有专门委员会和办公厅。专门委员会的设置、变动及其人选由常务委员会决定,并在常务委员会和主席会议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各专门委员会设立处级办公室,专门委员会办公室是省政协机关的组成部分,在行政管理方面由办公厅协调。
〔工作组委员会〕
工作组委员会是组织委员开展经常性活动的工作机构,委员会下设若干个工作组。其主要任务:宣传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密切与委员和各界人士联系;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组织调查、视察,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助有关部门改进工作;经常与市、县政协联系,沟通情况,交流工作经验。
工作组委员会设置较早,名称也不断更改。第一届政协时,设立政法组、工商组、文教科技组、宗教民族组、农村政策研究组。第二届政协时,设立文教科技工作组(后改为文艺、教育、科技三个组)、医药卫生组、农业工作组、工商工作组、政治工作组、宗教民族工作组、文史资料工作组、社会联系工作组、工业工作组、促进和平解放台湾工作组。第三届政协时工作组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教育工作组、科技工作组、文艺工作组、医药卫生工作组、工商工作组、妇女工作组、宗教民族工作组、对台宣传工作组。第四届政协时,工作组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学术研究委员会(1979年7月撤销)、科技工作组、教育工作组、文艺工作组、医药卫生工作组、工商工作组、妇女工作组、民族宗教工作组、对台工作组、信访工作(1979年7月设立),经济建设组(1980年10月设立)。第五届政协时,设工作组委员会,主任为郑家琪。
〔学习委员会〕
学习委员会是组织和推动委员及各界人士进行政治理论学习的工作机构,1954年设立。历任主任有黄耀南、张恺帆、陈天任等。学习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委员提高马列主义水平,贯彻学习工作方针;开展对学习工作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培训骨干;联系省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各市县政协学习委员会,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组织直属组、中心组的学习活动;及时反映学习中提出的意见、问题和建议;编印学习资料。学习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机构。
〔提案工作委员会〕
提案工作委员会是负责审定、研究、处理委员提案的工作机构,1964年设立。原名提案审查委员会。历任主任有张恺帆、李世农、陈元良、杨效椿、洪沛、李继祥等。提案委员会的任务是负责审查和处理委员提案,建议有关单位办理;采取多种形式,协助和推动有关承办单位认真办理提案,促进落实;向全委会和常委会提出提案审查和办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对重要提案,组织委员进行调查研究,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或建议;加强与市县政协提案工作的联系,沟通情况,交流经验。1983年增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机构。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是负责向阅历丰富的各界爱国人士征集具有政协特点的近现代史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关历史研究工作,1964年设立。历任主任有郑曰仁、钱俊瑞、高鸿、李清泉。1979年增设办公室为日常工作机构。
〔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
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是负责组织和联系委员开展祖国统一联谊活动的机构。1986年设立,主任是朱农。其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执行有关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联系省政协委员中的台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其亲属,广交朋友,鼓励他们为建设祖国,统一祖国作贡献。同年,设立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机构。
〔办公厅〕
政协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设立秘书处,处理日常事务。1982年11月,设立政协安徽省委员会办公厅作为省政协的办事机构。下设秘书处、行政处。办公厅在秘书长领导下开展工作。1983年7月,办公厅增设调研处。1986年1月,增设人事保卫处。1986年又增加基建办公室。办公厅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省政协全体委员会议、常务委员会议、主席会议和以省政协办公厅名义举行的各种会议及活动的计划组织工作;贯彻实施省政协全体委员会议、常务委员会议、主席会议的决议和工作部署;负责省政协和省政协办公厅的来往文电处理工作;负责组织委员进行综合性的参观、视察、考察活动;承办对外的联系、接待工作;负责机关文书档案、文印通讯、有关印章、保密管理工作;负责省政协和省政协办公厅各种文件的起草、修改工作;负责省政协机关机构设置、编制定员、干部考察、职工调配、安全保卫工作;负责省政协机关行政经费、汽车管理、职工生活等工作;接待和承办委员及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省政协办公厅人事任免不受省政协换届的影响,干部配备由中共安徽省委和中共政协安徽省委员会党组决定。历任办公厅主任有纪公德、俞乃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