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五章 环境保护管理

第四节 环境保护措施

一、环保宣传
为了提高环境意识,引起对环境的高度重视,市环保部门自1976年设立机构,配备专人负责环境宣传工作。1987年10月,有2名专职人员负责宣传工作,并先后配备了摄、录像机等一整套宣传器材和工具。市辖一县三区环保部门和各大中型企业也先后配有环境宣传专职人员,从事日常宣传教育工作。自1980年起,每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均依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当年“六五”世界环境主题,开展盛大的系列宣传庆祝活动,开展咨询活动,向群众宣传普及环境科学知识。至1992年,举办的环保法规学习班30期,参加培训5000人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20多万份。编写《环境保护》12期,每年征订《中国环境报》3000~4500份。
二、环保教育
1、环保专业教育自1980年来,市环保部门后派出环境管理、监理、监测等业务人员参加国家、省环保部门组织的各类环保专业学习班,受教育达近百人次。1989年,市环保局和市教委共同选定市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第三小学、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和岱河煤矿学校、石台选煤厂学校,进行环境保护知识教育试点。各学校结合有关课程如自然、生物、化学、地理、物理和语文等,联系渗透环保知识,使学生接受环保知识的熏陶,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1992年,中小学环境知识教育试点又增加淮北矿务局工程处学校和淮北矿务局水泥厂学校两所学校。
2、培训1976年起,市环保部门先后多次派出环境管理人员去无锡、启东县和抚顺、重庆地以及省内地、市学习环境管理经验。1981年起,全市每年均派出环境管理人员参加国家、省环保部门举办的环境管理短期培训班。1981和1984年,两次派化验人员去上海、蚌埠进行监测岗位短期培训。至1992年市环保监测站共举办各类监测岗位技术培训班近10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400人次。市环保部门共派出近百人次参加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先后组织的“汞分析测试技术”培训班、“噪声监测”培训班、“工业污染源调查”培训班等20多期各类监测技术培训班。至1992年,市环保局每年均举办组织数期环境管理培训班,培训人员近300人次,参加人员主要是全市大中型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环境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厂长(经理)等。
1989至1992年,全市区、县及其有关企业主管部门、大中型企业单位每年均在市环保局的指导下,把环保宣传教育列入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内容,组织举办以环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或学习班,提高基层环保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环境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全市每年举办这类培训班均在20期以上。
三、环境科研
1988至1992年,环境监测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撰写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生态保护及软科学决策等方面的论文80多篇,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5项,1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4篇论文参加国际和国内较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1992年8月以前,环境科研任务主要由环境保护监测站承担。至1992年底,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各项科研任务,同时接受企业和有关部门的委托,参与或独立完成45项环境影响评价和其它环境科技咨询项目,其中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有10多个。
1、区域环境调查与评价成果为配合经济建设,强化环境管理,市环保监测站先后完成了近20项区域性环境调查与评价成果。1983年11月至1986年8月完成《淮河流域淮北市水源保护规划》,1984年11月完成《淮北市滂汪地区环境本底值调查报告》,1986年6月完成《宿西辅助小区环境本底值调查报告》,1990年完成《淮北发电厂储灰场水质现状调查和评价报告》等。
2、完成环境保护规划及预测成果1981年6月完成《淮北市环境保护“六五”规划》。1988年11月完成《淮北市环境保护“七五”规划》。1991年初完成《淮北市“八五”环境保护计划及十年设想》。1988年,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承担并完成了《淮北市环境现状分析及预测》,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环境决策依据。1989至1992年,为配合全市塌陷区复垦和生态农业建设,在对大面积塌陷水域水质调查监测的基础上,提供了多个塌陷水域水质现状调查和评价报告,为编制全市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3、编写环境质量报告书、环境监测年鉴市环保监测站编写完成全市环境质量报告书3本(1981年度、1986~1990年度合编、1990年度),环境监测年鉴8本(1985~1992年度)。在大量调查研究和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对全市环境质量状况作了全面描述和综合评价,为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4、监测技术方法研究市环保监测站自建站以来,技术人员进行监测技术方法研究。至1992年底,主要研究成果有郜洪文的《多波长分光光度法分析悬浊液》和陈运生、段秀云的1992《三苯甲烷类和醌亚胺类染料在痕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等。
上一篇:第三节 环境保护管理经济政策
下一篇:第五节 环境保护产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