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粮油

第四节 储运

一、调拨
淮北市属销售区,每年要从市外调入小麦、稻谷、油脂来平衡市区的总量需求。品种的调剂和季节的调剂要靠调拨来实现。调拨计划由安徽省粮食厅下达,分为年度、季度和月度3种。粮食局调入的来源:大米来自巢湖、宣城、滁县3个地区;面粉来自蚌埠市、宿县;杂粮、食油来自阜阳、宿县两个地区。1987年市面粉厂建成投产,面粉自给有余,但需从阜阳、宿县两个地区调入小麦。调出的品种主要有大豆、山芋干。
1963年至1992年粮油净调入情况表

二、运输
1963年遭受水灾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粮油调运非常困难。每调进一批粮食都由专人跟车押运,确保运输的安全。
淮北铁路、公路运输条件较为优越。在正常条件下,为了降低费用,能用火车运输的不用汽车,能用汽车的不用小四轮、拖拉机,能用拖拉机的不用小板车。从1977年起基本不用小板车运输,个别偏僻地区用小四轮。是年市粮食局成立了汽车队,专营粮油的运输,费用显著下降。
三、粮油储存
建市初期,先后由萧县移交来杜集简易仓库仓容750吨、袁庄平顶仓100吨;濉溪县交来三堤口简易仓250吨、马庄基建仓1000吨,共有仓库容量2100吨。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供粮逐年增多,原有的仓库不能满足需要。1962年土建工程处帮助在三堤口建500吨仓库1座。
1963年建仓7750吨,1965年建仓500吨。至1965年共有仓库总量15350吨。时调入粮食比较困难,大都是随调进、随销售,储量较小,仓容量基本满足使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粮食工作由部队接管。至1976年粮仓建设维持原状。
1978年后,粮食供应量逐年增大,仓库建设也随之发展扩大。1977至1979年共建仓2900吨。1981年萧县又划来朔里、坡里、毛庄、路庄4个粮店,仓房4305吨。1981年任圩粮店因地下采煤塌陷撤销,毁坏仓库2000吨。1984年将宿东粮店及所属的二十九处、城关、沱河、朱仙庄、芦岭等5个粮店划交宿州市。
全市的粮库多为简易房式仓、苏式仓,储粮条件较差,至1985年底全市共有仓房19569.5平方米,仓容量34155吨。1989年4月,第一栋低温储粮仓在三堤口建成并通过鉴定验收,投资10万元,仓容量1000吨,高温季节仓内温度可控制在25℃以下,可安全保管高水份粮6个月以上。1990年直属粮库改建准低仓容3000吨,1991至1992年又在烈山、高岳、袁庄和百善新建改建机械通风仓容2万吨。1992年底市、县共有仓容量197.7万吨,其中市区5.96万吨。
1963至1992年,年平均库存粮食10221吨,油脂3030吨,没有发生储存事故。
1963年至1992年粮油库存情况表
上一篇:第三节 加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