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粮油

第三节 加工

一、食品加工
建市初,淮北市区仅有两家粮油食品加工作坊,规模小、产量低,居民所需粮油食品多由省内外调入。1971年由省粮食厅拨款15万元,征地6000平方米组建粮油食品加工厂。面条加工车间于1972年5月建成投产,8月大米加工车间建成使用。由于面条机器是由蚌埠调入的陈旧设备,班产仅为3000公斤,效率低、耗能高、设备不配套,无法正常运行。“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场陷入瘫痪状态。
1976年,对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对原有设备、工艺全面进行改革,超额完成国家产值计划。1977年,对生产所需原料均由粮食局按计划平价供应,企业经营由粮食局财务科统一核算,生产采取委托加工形式。1978到1980年投资20余万元,对机器设备固定资产进行较大的更新改造。1978年在淮北市首次推出新产品年糕。翌年面包上市,面条产品也销往东北等地。
1978年元月1日实行独立核算并试行价拨加工制。由省粮食厅、淮北市粮食局和企业按“二二六”比例分成利润。基本折旧基金实行分成制,按“七·一五·一五”的比例分成,即70%留归企业,15%上交市局,15%上交省厅。
1982年粮油食品市场放开,对面条生产线进行配套改造,面条生产工艺逐渐趋于合理。
1983年实现利润5.57万元,1984年实现利润10.25万元。1985年安徽省粮食厅拨款10万元,自筹8万元,银行贷款10万元,计28万元,新建880平方米加工综合楼1座。1986年3月,拆除原有自制面条机,安装1台日产4000公斤的加工新机组,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年底有固定资产总值40.66万元,设有面条、食品、麻油、机修4个车间。产品有面条、糕点、饴糖、茶干、大馍等品种。1987年,自筹资金6.5万元,建成450平方米的大馍、茶干生产车间。
二、粮油加工
1、稻米加工1972年省粮食厅拨款从歙县购入1台班产4000公斤风运联合米机,是年8月大米加工机械安装投入使用。1978年,粮食厅又拨款6.5万元,市粮食局筹集2.5万元,合计9万元,兴建稻米加工车间。建成米、饲料、粉糠3个车间,1980年总面积为250平方米;1981年联合米机安装竣工试生产。由于缺乏稻谷原料及生产的米质较差,于是年停产。
2、食油加工1984年前,城镇居民供应的食油,均由外地调进。1984年,省粮食厅拨款15万元,在高岳镇征地10亩,兴建年产能力300吨的麻油厂1座。1985年投产。1986年元月并入市粮油食品厂,成为该厂的第一个麻油车间,是年停产。
3、面粉加工始于1960年,仅有萧县划来的毛庄、杜集两个小型面粉加工厂,规模小,设备简陋,加工能力较低。随着粮店主要业务的转轨,由过去主要收购为主,变为主要供应矿区粮油为主。原有的加工设备不能适应转轨后的业务需要而调出或变卖,所需的面粉均由外地调入。报经省粮油食品局批准,采用固定资产投资拨改贷的方式,贷款1000万元兴建1座年产精粉65万吨面粉厂,总建筑面积43846平方米。
4、饲料加工为了适应畜牧业的发展,在市饲料公司组建的同时,安徽省粮油食品局、市粮油局以及工商银行投资60万元,在濉溪县征地15亩,兴建单班产量为5000吨的小型饲料加工厂1座。于1984年11月15日建成投产,有几十个品种的系列饲料。1987年征地5亩,增建50万公斤的仓库1座,并兴建956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楼1座。
为检验饲料效果,示范饲养技术,在厂内兴建了小型的养猪厂和肉蛋鸡饲养场1个。
上一篇:第二节 供应
下一篇:第四节 储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