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的扫盲与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是从50年代“冬学”开始的。“冬学”的学习内容以识字为主,兼学唱革命歌曲。1953年,实行固定场地、固定教室、固定课时的三固定方法。一般学员5个月能识字1500个,借助字典可阅读书报,能写200余字的短文和简短书信。1954年,农村掀起了学文化运动,各村举办了速成扫盲班,每期都有一批青少年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强了对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市15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数为38.59万人,文盲率28.8%。至1990年,15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下降到35.64万人,文盲率下降到21.7%,下降了7.1个百分点。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很快,创办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50多所,办学面达到50%以上。1991至1992年淮北市按省政府统一部署抓紧扫盲工作,两年共扫盲2.13万人。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由50所发展到93所。
烈山区,1990年有文盲5094人,两年扫盲2497人,扫盲率为35%。杜集区,1990年先后拨款16万元,创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5所,初步形成农村成人教育网络。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卫星地面接收站、电视教育网络、田间地头学习班,扫盲2971人。
相山区,1990年以后,实行了“一校挂两牌,一师兼两校”的办法,落实了扫盲地点,固定了扫盲教育。全区村村有农技校,到1992年,有4662名学员参加了各类农业技术培训,青壮年文盲脱盲人数为2317人。
1992年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概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