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学研究
一、教育科研
1962年,教学研究室负责全市的教材教法研究和师资培训工作。“文化大革命”中,教研室人员下放劳动,教研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重新设置教学研究室,有中小学教研员15人。
1988年,共组织全市各科新大纲研讨会12次,中小学教师600人参加学习。1989年《淮北教研》更名为《淮北教育》成为省内正式刊物,刊号为AHK-333,出版12期,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90多篇,约140万字。除在淮北市发行外,还与全国各地市教研部门进行交流。教研室组织编写了乡土教材《古都煤城——淮北市》,全书约14万字,发行5万册,在全国乡土教材教学研讨会上获一等奖。还编写出版了《小学第八册语文教案》、《小学六年制数学第二册教案》、《英语标准考试指南》、《中学历史教学手册》、《生物解疑新编》、《初中数学衔接教材》等,以及其他学生学习辅导资料。1990年,举办了小学语文、数学教学大纲辅导班。
教研室每学年度对中小学进行教学业务检查和教学指导。第一学期以起始班为重点,第二学期以毕业班为重点。同时结合检查其他年级。中学组重点查省、市重点中学及完全中学。小学组重点查市直小学和区中心学校。检查内容包括:学校教学业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学校工作计划,学科教研组活动计划,学科教学计划,三表(课程表、时间表、课外活动表)、两课(选修课、课外活动课)以及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等。
检查方式,采取一听、二看、三查、四谈。一听,即听学校汇报,深入课堂听课,了解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整体工作和课堂教学质量;二看,看学校教学业务管理方面的各种规章制度,各种计划、各种备课、学生作业以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三查,即查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外活动表,了解学校执行课程计划的情况;四谈,即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了解师生对学校教学业务管理及课堂教学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教研室还协同市教委每年召开教学管理经验交流会并利用暑假举行校干培训班。1990年,制订了中小学教学工作检查和质量评估的标准和细则。
教研室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培训师资,举办了小学、中学的有关科目的培训班。请专家讲学并上示范课,参加培训人数约5000人。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竞赛,1990至1991年组织了小学语文、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赛,中学语文、历史、数学等学科的优质课评选活动。
1992年举办了中学历史、政治新大纲、新教材培训班。1992年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班增加到20个班。英语的“字母、音标、音素三位一体”教学法已被推广使用。“作文三级训练”已有20多所学校,70个班级进行实验,实验班的学生在1991年华夏中学生作文首届大赛中4篇作文获奖,占全省获奖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数十篇论文在省级报刊发表并获奖。
二、实验教学
1984年省教育厅根据教育经费缺乏的具体情况,集中财力在一所中学建立实验中心。1985年市仪器站兼管中小学实验室的建设及仪器的配备、管理和使用。1986年部分完全中学建起实验楼,设置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仪器贮藏室、实验准备室、教师休息室;仪器设备按一类标准配备。市郊区农村第一个实验中心在大庄中学建立。
1992年,市仪器站在杜集区的北山中学建成初中二类实验室。是年杜集区另有3所中学建成实验室,9所中学动土兴建,乡(镇)中心小学开始筹建实验室。
三、电化教育
70年代末期,一些学校的教师利用简陋的教具制作教学投影片。淮北市第一小学教师设计制作的《狐狸与乌鸦》教学投影片,获1978年安徽省中小学自制投影片一等奖。1984年8月,成立了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杜集区、相山区、烈山区文教局也相继建立了区级电教馆。至1992年底,全市共有专兼职电教员165人,开展电教工作的学校达111所,市区中小学电教器材的配备和电教工作的开展,基本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标准,部分乡中心小学也采用电教手段开展电化教学。市电教馆电教设备有摄像机3台,编辑机1套,字幕机1台,日产索尼450特技机1台,卫星地面接收站2套。独立拍摄优质课教学录像,多次在国家、省级教学录像节目制作评比中获奖。全市共有10所学校被省教委授与开展电教工作的先进单位,有30余人被评为省级电教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