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档案
一、档案馆
1、淮北市档案馆市档案馆是一个综合性档案馆。1979年12月,局、馆仅有办公室1间,库房两间,总面积为50平方米。1982年档案馆搬到市委南二楼,办公室4间,库房3间,合计100平方米。1986年8月,坐落于相山花园路南端的市档案馆大楼交付使用。总面积2070平方米,库房设备也有明显改善。由初建时铁皮柜30余套,木质柜20余套,资料架12个,缝纫机1台,增加了162套五节铁皮柜,库房安装了自动报警器、灭火器,购置了去湿机、复印机、温湿度测定自动控制仪、空调器、照相机、放像机、录音机等。
70年代市档案馆接收市人委、市委办公室、市纪委、市计经委等单位档案1362卷。1975年接收市革委会办事组档案349卷。1977年接收市革委会临时机构和市革委会4大组等撤销单位档案426卷。1980年接收市革委会办公室和陈庄铁矿撤销单位档案204卷。1981年接收市委办公室档案146卷。1984年接收市郊区、市工业局、建委、水产局、农林局、农委、农机局等撤销单位档案2549卷。1987年接收档案3905卷,其中会计档案353卷。1988年接收档案1076卷,其中会计档案20卷,照片档案118卷,书画档案203卷。1988年2月,档案馆发出“关于征集历史文献资料的通知”,12月,档案馆征集了211幅淮海战役书画档案。1989年接收档案2911卷,其中会计档案556卷。1990年接收档案258卷。1991年接收档案882卷。1992年接收档案558卷。至1992年12月,档案馆馆藏档案55个全宗,共接收保管各种档案17414卷,其中文书档案14196卷,专门档案2080卷,科技档案286卷,录音、录像档案412盒,照片档案422张,资料1446种12165册。
为了切实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对档案的长久利用,档案局制定了资料接收(征集)暂行办法(接收范围、接收时间、接收要求、组织设施),还建立了立卷归档、鉴定标准、档案管理、统计借阅、利用分析、保密、安全保卫等一系列规章制度。1992年再次对各项制度作了补充和修改,详细制定了“档案管理科工作职责”、“档案管理人员职责”。
2、濉溪县档案馆濉溪县档案馆于1958年11月成立后,由宿县地区划归濉溪市。1980年9月,濉溪县档案局成立,局、馆合署办公,编制10人,直属县委办公室领导。县档案馆馆址原在政府院内。随着县档案事业的发展,1989年10月,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新县政府后院内,兴建档案馆大楼1座,面积1500平方米。库房设有档案柜62套,其中五节铁皮柜45套。至1992年底,县档案馆建立了21个全宗,有文书、科技、财会、声像档案16859卷,资料8类81种4248册。
3、城建档案馆城建档案工作于70年代开始,至80年代,城建档案已初具规模。1986年3月,成立城建档案馆,编制4人,行政归口于城乡基本建设委员会,业务由市档案局指导。1984年5月,在相山路北端城建委院内兴建城建档案馆楼1座,主楼5层,面积1600平方米。馆藏有城市建设工程档案、城市规划管理档案、园林档案、环境保护档案、人防档案等4812卷,门类比较齐全。
4、淮北矿务局档案馆1960年,成立局档案室。“文化大革命”中,档案室解散。1970年恢复。1983年成立局档案科。1989年,成立局档案处、档案馆,编制7人,实有4人,行政隶属淮北矿务局领导,业务上受国家煤炭部、省煤炭厅档案管理机关和市档案局指导。除管理局机关的全部档案外,还建立接收烈山煤矿、煤校、卫校等报废矿井和撤销单位的档案3个全宗。1986年新建档案馆楼1座,面积1175平方米。矿务局档案馆共保管1957至1992年12月档案32824卷,折总长度1727.13米。其中,文书档案6042卷,折合长度246.39米;科技档案21399卷,折合长度1226米;财会档案5350卷,折合长度253.99米;声像档案32册(盒),折合长度0.75米。
5、皖北矿务局综合档案室1990年,皖北矿务局档案科和综合档案室成立,档案库房面积80平方米。至1992年底,有各种档案4253卷,其中文书档案2009卷,技术档案410卷,会计档案1832卷。
6、三区档案室相山区综合档案室于1976年4月建立。有办公室、档案库房两间,面积50平方米。主要保管文书、财会、声像、人事等档案。至1992年底,室藏档案1331卷。1987年被评为安徽省先进档案室。
杜集区综合档案室于1980年建立。有办公室,档案库房两间,面积约50平方米。主要保管文书、财会、声像、科技、人事等档案。至1992年底,室藏档案1445卷,资料159册。
烈山区综合档案室于1986年建立。1992有办公室、档案库房面积20平方米。存文书档案245卷,会计档案134卷,人事档案879卷,图表档案105卷。
二、档案业务指导
档案局成立以后,深入市直机关、市辖区、县、各厂矿企事业单位档案馆(科)、室检查各馆藏建设和人、财、物等制度的落实情况。档案局对有关单位的档案干部分期、分批进行辅导,解决普遍性问题。1976年,曾3次请省档案局的专家来市局进行专业讲座,传授档案基础知识。1976年以来,全市共进行档案检查评比9次。市中级法院、市邮电局、市人民银行等单位分别被省法院、省邮电厅、省人民银行评为全省先进档案室。全市有5人被评为全省先进档案工作者,1人被评为全国先进档案工作者,215人被评为市先进档案工作者。市档案局1981年创办《淮北档案》刊物,至1992年12月,共出刊28期。
1989年,根据国家档案局和省档案局关于企业和机关档案管理升级的具体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企业和机关档案管理升级工作。到1992年12月,全市升国家一级先进企业1个,升国家二级先进企业49个,升省级先进企业22个;机关升省一级先进21个,升省二级先进5个;科技事业单位升省级先进1个。
三、档案建设
1、机关档案建设建市初期,市委、市人委、淮北矿务局、市公安局、市教委、原市郊区建立的档案室成为市机关创建档案室的雏形。“文化大革命”间,处于瘫痪状态。1975年12月,召开第一次档案保密工作会议。提出“学先进、赶先进、大干半年,改变我市档案工作面貌”的口号。1976年底,首次进行全市档案保密工作检查评比,评出先进文书档案室11个,先进档案、保密人员23人。1977年底,全市建立机关档案室32个。1978年5月,全市132个县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包含濉溪县)有86个单位建立了档案室,其中文书档案室33个,文书、会计等档案的综合档案室24个。1979年8月,国家档案局召开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提出档案工作“恢复、整顿、总结、提高”的八字方针。1980至1982年,开展档案恢复整顿工作。1982年3月,县以上机关单位档案室增加到123个,档案干部由原来的138人,增加近300人。至1992年12月,机关档案室发展到135个,其中92个单位建立了综合档案室。其中有省一级先进档案室21个,省二级先进档案室5个。
2、科技档案建设1976年、1978年,全市组织两次档案保密检查,把科技档案列入检查内容。到1979年12月,全市建立科技档案室29个,配备技术档案干部64人。是年,按照标准条件,评出先进技术档案室9个,先进技术档案工作者15人。1982年2月,全面检查验收科技档案的恢复整顿情况。科技单位恢复和建立档案室62个,其中19个科技档案室完成了恢复整顿任务。1989年,根据国家档案局和省档案局关于开展企业档案管理升级的具体规定,市档案局开展了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工作。到1992年12月,全市科技档案升级的单位72个,其中国家一级企业1个,国家二级企业49个,省级先进企业22个。
3、专业档案建设〔会计档案〕1986年10月,市会计档案清理领导小组成立。市档案局、财政局、税务局、审计局的负责人组成清理办公室。各主管部门和市辖三区、一县相应地成立清理组织。共清理历年会计档案220282卷(册),其中会计凭证176225卷(册),报表15199卷,会计档案资料2645卷(册)。其中部分单位2543卷会计档案移交市档案馆。
〔公、检、法档案〕市公安局综合档案室档案收集齐全,至1992年12月,存公安档案5500卷。市中级法院、市人民检察院拥有诉讼档案1564卷。1992年12月,市中级人民法院综合档案室升为安徽省一级先进。
〔教学档案〕1992年淮北市教育委员会综合档案室被评为安徽省一级先进。全市各中等学校建立教学档案,成立教学档案室,确定专兼职档案员,收集资料、分类整理、组卷编目。学校档案室将教学计划、自编教材、整理课堂教学方案、招生方案等材料,组成案卷、编制检索工具。全市建立教学档案室10个,收集整理教学档案1.2万卷。
〔信访档案〕70年代末,建立信访档案。1978年以来,信访档案立卷、借阅、保管、保密等项规章制度建立,信访档案为落实政策、纠正不正之风等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全市有信访档案432卷,其中124卷信访档案已移交市档案馆。
四、档案保护和利用
1、档案保护市档案馆对接收进馆的档案,按照区分、全宗、分类、案卷编定和排列,编制案卷目录等基本程序进行档案整理工作。档案馆建立前,市委办公室档案科曾组织全市412人次,清理并整理了全市文书档案1.7万余卷,技术档案资料1.59万余卷(盒),资料4.84万余册。档案馆建立以后,对已接收进馆的零散文件和不分级别、没有鉴定的档案进行了彻底清理、整理。对每个单位进馆档案,先进行初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结合填写案卷目录,检查、整理、破页裱糊,去除金属装订物,在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排列。对整理出来准备销毁的文件,逐一进行登记。1978年以来,档案馆调整了市委、市革委会等单位的档案近2000卷。1983年1月,对馆内的全宗进行划分和编定档号,确定了馆内的全宗排列。1986年2月,档案馆对原来的全宗划分和档号编写意见又作了调整,划分86个全宗。
2、档案利用1983年,市档案馆重新编制了21册建市以来的《干部任免专题目录》、7册《各级领导人讲话专题目录》、352卷《专题文件目录索引》和《干部组织处理专题目录》、《组织部文件索引目录》、《文件查号表》等7种检索工具。1984年,市档案局利用馆藏档案编写了《中共淮北市委组织沿革》、《淮北市机构演变情况》、《市档案局馆组织机构沿革》、《市档案局、馆大事记》、《淮北市档案利用效果实例选编》等。1986年,档案局相继举办了档案干部培训班5期;全市154个县级单位中,有147个单位利用馆、室收藏的档案,分别编写了各种史志、《大事记》、《组织沿革》、《会议简介》、《专题汇编》、《基础数字汇编》、《档案利用效果选编》等资料5100多万字,是原来编写数字的50倍。1987年12月,举办了编研成果展览,45个单位展出各种档案检索工具和史志,各种图表、照片等1000多册,2000多万字,以及利用档案研制的各种地方名牌产品和利用档案提高经济效益的典型事例。档案局利用各单位展览资料,编写了4万多字的《淮北市档案编研成果展览》。
1989至1992年底,市档案馆共接待查档者16845人次,提供档案1.03万卷,为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编写组织史、土地普查、计划生育、农转非和知青回城等,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五、档案学会及学术研究
1、档案学会1984年8月15日,成立市第一届学会,19人组成学会理事会,会员65人。1992年1月,成立第二届档案学会,21人组成理事会,会员196人。学会接受市档案局的领导和省档案学会、市社联在业务上的指导,在社团章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服从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法律检查和监督。学会主要交流档案工作经验、开展学术研究、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调动档案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人们的档案意识、促进档案工作全面发展。1992年学会会员196人,其中中国档案学会会员7人,省档案学会会员43人。
2、学术研究档案学会成立后,组织会员根据市档案工作实际情况,围绕档案的科学管理、利用和档案工作现代化,档案工作改革等问题,进行学术讨论和学术研究。1984年8月至1992年底,全市共撰写档案学术论文58篇,其中两篇在省、市论文评选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