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土产 干鲜 副食
一、土产日杂
蚌埠及其周围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开埠前即有生猪、棉麻、土烟、粗陶器的少量交易。开埠后,市面日渐繁荣,土特产交易品种增多,购销量不断扩大。民国2年(1913年)始有皮革经营,几家商户获利颇丰,一直不衰。民国5年始有花席店开张,多自购棉花,加工成棉絮或被胎出售。民国6年,市面上设有麻行,收购周围农村的苘麻和来自皖西、豫东的线麻、魁麻,转口到上海、天津出售,年销约2500吨。之后设有茶庄,收购来自六安、金寨、霍山、舒城的茶叶,转口到济南、天津、青岛等地出售。同时,烤烟、皮毛、芦席、芦折、草袋、草帽、葵扇、瓷器及锅碗瓢勺、缸坛盆罐等也进市交易,各类商品少则几种,多则上百种。其中,陶瓷多达200余种,既有省内产粗瓷,也有来自江西景德镇及山东、江苏的细瓷。江苏仪征、浙江宁波的草席入市后,多转销到沿淮各地。到沦陷前,主要土产平均年购销量,麻、棉各4000吨左右,烟叶1.2万吨左右,牛皮7万~8万张,山羊皮50万张,黄鼬皮10万张,猪毛10万公斤,茶叶100万公斤。沦陷后,多数土特产交易量下降,其中棉麻减少一半。抗日战争胜利后,各种土产日杂交易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
建国初期,蚌埠继续发挥皖北农副产品集散地的作用,各类土产日杂购销活跃。1950年,茶叶成交101.5万公斤,各种麻销售2133吨。1952年,棉花销售54吨。1954年,棉花、麻分别列为国家一、二类商品,实行计划购销,转口量减少,但烤烟、生猪、皮张、皮毛、陶瓷及其它日杂的购销量仍然上升。1955年,全市经营的土产日杂达1200余种。
1957年起,蚌埠新建的一批轻纺工厂陆续投产,一部分作为工业原料的土产购销量猛增。棉花,1958年销售313吨,其中工业用棉占78.5%。加上调拨到阜阳、宿县地区的,当年共调进3615吨,为1953年的77倍。为保证工业用棉需要,根据国家政策,于1957年起,市民用棉凭票定量供应。麻,1957年销售951吨,1959年达到2969吨,为1953年的82倍,主要供给麻纺工业。麻的品种,除当地苘麻外,还从舒城购进黄麻。1958年起,从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地区进口黄红麻,年进口3000多吨。生猪,主要为本地肉联厂调进,50年代后期年调入50万头左右。烤烟,主要为门台孜烤烟厂调进,每年约1万多吨。此期,其它土特产购销仍较平稳。1958年,各类土产日杂经营品种达到2800种。1960年,全市销售陶器3万件,瓷器406.7万个,铁锅2.6万口,草席8.8万条,草帽2.4万顶,芦折1.2万盘,茶叶约1.5万公斤。畜产品方面,50年代累计购销牛皮1.9万张,山羊皮5.7万张,绵羊皮3000多张,黄鼬皮1.4万张,绵羊毛1250公斤,兔毛68公斤,羽毛2.46万公斤,猪毛4.93万公斤,猪肠衣15.7万根。其中,牛皮主要供给军需,其它多供给轻纺工业。
60年代初,受经济困难的影响,一些主要土产购销量锐减。棉花,省于1962年、1963年取消对市的计划调拨,1962年仅销售152吨,为1960年的7.4%。蚌埠纺织厂因缺棉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麻,1960年销售减少到369吨,1961年为473吨,仅为1959年的15.9%。因麻购进少,于1960年至1963年对市民少量用麻也限量凭票供应。茶叶、生猪、烟叶的购进量也相应减少,其中茶叶短暂实行定量供应。之后,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各类土产购销量回升。棉花,在1964年后扩大从皖北27个产棉区调进,当年调进3000多吨。棉花销售量,1969年为7132吨,1977年达11890吨。从1972年起,调进的棉花,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调往省外20多个用棉单位。麻的年销量,1963年2571吨,1968年3984吨,1978年达20527吨,其中本地工业用麻占73%。70年代初,一度黄红麻供应中断,市土产公司从广东、广西引进品种,在蚌埠推广种植,逐步替代本地苘麻。此期,茶叶、生猪、烟叶的调进、销售量也有增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和购销体制的改革,主要土产日杂品交易旺盛。1979年后,对棉麻的统购、派购均改为合同议购。至1985年,共购进棉麻2.56万吨,其中,麻占69.6%,棉占30.4%。1984年,对供应区销售棉花达14629吨,为1978年的1.3倍,其中本地只销1433吨。为满足工业生产对棉花品种的需要,还从巴基斯坦、苏丹、埃及等国进口长绒棉。1984年,棉花敞开供应,除满足工业用棉外,向市民供应的棉布不再凭票。各种麻在1980年销量最高,达3万吨,1985年为2.5万吨。1980年,因麻供过于求,曾调往省外1.09万吨。此期,生猪年收购在50万头左右,仍主要供给蚌埠肉联厂。其它土产品销售情况是:茶叶在1985年销售量最高,为43万公斤,其中包括外地在蚌设点销售的14万公斤;牛皮在1980年销量最高,为1.48万张;羊皮、羊毛在1979年销量最高,分别为71.6万张、7.8万公斤。另外,1985年还销售草袋9.9万条,芦折15.6万盘,芦席1.8万条,铁锅3.34万口。同年,因消费结构变化,一部分土产比60年代初销量减少,主要是陶器、瓷器、草席、草帽等。全市经销的土产日杂,品种已达2400余种。
土产日杂商户网点:
民国元年(1912年),蚌埠有王天顺陶瓷店开业。民国2年,有赵凤泰、马福昌、陈玉昌等人开店经营皮毛,多分布在老大街南口一带。民国5年,有万隆昌商号经营茶叶,有老大同花席店经营草席。至沦陷前,麻业商户发展到50余家,茶叶商户9家,多聚集在大马路、火车站西侧、二马路、轮船码头和升平街一带。麻行除少数大商号搞经销外,多数以代理行、货栈形式经营,为客户代购代销。这些麻行旺季多经营茶、麻,淡季则经营其它商品。抗日战争爆发前,市面上有公兴永、公记、德丰、三义和、丰泰、聚兴隆、元济坤、广兴、义利生、协盛、裕昌等30余户皮、毛行商号,较有声誉的是公记皮号。此期,猪行有70多家。
日军侵占蚌埠后,民国28年即由日本大昌、三菱洋行对皮货实行垄断经营。民国29年,又成立日华原皮株式会社,规定中国皮商收进的头、二等货全部交售给会社经营。是年,麻业商号26户,陶瓷40余户,花席8户。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皮毛行业发展到40多家,仍以公记皮号为首,另有协号、新盛及赵丰泰、陈玉昌、马义发、李品山、李子和等人开设的商号,时称“八大家”。民国36年,在三径街一带有烟草收购行107家。到解放前夕,有茶麻店80多家,陶瓷店26家,棉麻店6家,总计各类土产日杂店274家。解放后,继续鼓励私商经营土产日杂,1949年底有308户。该业中的花席、棉花商店有30余户,以福大、锦成、力大、德大等字号规模较大。同年4月设立的国营皖北贸易总公司,下设烟麻收购站及皮毛公司。1951年,设国营畜产公司,在六安、阜阳、亳县、宿县分设有办事处。1953年,设茶叶批发部。1954年,棉麻被列为计划商品后,先后有百货公司、土产公司、花纱布公司、烟麻公司、农副产品采购供应站、供销社等单位经营。1955年末,全市尚有私营土产日杂店313户。1956年经社会主义改造后,私营土产日杂商店均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国营土产日杂商店设有农副产品收购站3个,批发部1个,零售门市部3个。1972年,市成立棉麻烟专营公司,棉麻烟实行归口统一经营。到1985年,该业全部经营网点近200个,主要商业单位有皖北农副产品贸易中心及其3个商场、棉麻公司综合经理部、土产公司及日杂生资经理部、西郊商场、土产日杂公司第一商店、土特产综合公司及其商店等。
厚生茶庄属老字号商号。民国20年3月在寿县正阳关开设厚生茶庄的王云仙,来蚌埠中山街租赁3间门面房子,开设分店,王自任经理。因经营得法,发展较快,逐渐成为同行业中资本最雄厚的茶庄。解放前夕曾一度停业,解放后恢复营业。1949年10月,该店位于二马路273号,资金总额2100元(折成新版人民币),从业人员8人,居同行业之首。其经营的主要品种有花茶、片茶、大茶、毛峰等,货源主要来自大别山区。1954年,该店资金总额增加到8600元,占同行业16户资金总额的35%。1956年,该店实行公私合营,并入茶叶总店。
市棉麻公司位于太平街,成立于1972年,隶属于市供销社。初成立时称市棉麻烟公司,有职工147人,1981年改名为市棉麻公司。公司承担地区性的棉麻批发业务,周转商品储存量平均为5000吨。1985年,有职工200余人,拥有固定资产154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83万元,年商品购进额2878万元,年销售棉麻2.8万吨,销售额6955万元,年利润80.4万元。
市土产公司位于淮河路492号,蚌埠解放初成立,为国营皖北贸易总公司的子公司,称蚌埠市土产公司。之后,该公司名称、隶属关系多变,至1956年间,称过中国土产公司蚌埠支公司、蚌埠市公司;至1958年间,称过省供销社蚌埠土产和日用杂品采购批发站、省供销社蚌埠办事处、蚌埠市城市服务局;至1969年间,称过蚌埠市土产日杂商店、土产经理部;至1973年间,称过蚌埠市食杂站土产日杂商店、省土产日杂果品公司蚌埠分公司。1973年8月,称蚌埠市土产公司,一直延续至今。1985年,公司有职工308人,营业面积5654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08万元,流动资金834万元。年购进总值1733.6万元,其中纯购进906.5万元,调入827.1万元;销售总值2104万元,其中纯销售1596万元,调出508万元。年利润74.4万元。
市土畜产进出口公司位于前进路,1981年成立。前身为蚌埠解放初期,国营皖北贸易总公司下设的皮毛猪鬃公司,1950年分设为皖北皮毛公司和皖北猪鬃公司,1952年改为省畜产分公司蚌埠支公司,下设宿县、滁县两个办事处。1956年,支公司改为省畜产公司蚌埠畜产站,1971年划属市土产日杂商店。1981年,成立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属外贸局领导。1985年,公司购进额256.9万元,调入额403.2万元;销售额255.7万元,调出额240.7万元。
二、果品干鲜
蚌埠开埠前,即有少量果品干鲜经营。津浦铁路通车后,经营规模扩大,来自皖北20余县的果品干鲜云集于蚌,商贩多聚集于轮船码头附近的兴平街一带。上市品种,每年农历五月多购销甜瓜、樱桃,七月购销枣、梨、山楂,八月购销石榴、苹果、葡萄,春节前购销木耳、黄花菜、调味品等。梨品种有酥梨、雪梨;苹果伏季有祝光,早秋有金帅,晚秋有红香蕉、小国光;小水果类有桃、沙果等。各类果品进货时间主要在伏秋季,9~11月间进货总量约占全年进货量的75%左右。市场货源多半来自苏、鲁和皖北各县。瓜果类的柿子、李子来自淮南一带,梨、葡萄、杏来自砀山,桃来自萧县,西瓜来自怀远、五河、凤阳、固镇及市郊,黄花菜来自苏北。新疆葡萄干、浙江黄岩蜜桔、广东香蕉、山西核桃、山东红枣等亦有少量购销。到沦陷前,全市经营的果品干鲜有200多种,旺季仅水果日销量就在1000公斤左右。干鲜类多从蚌埠转销到外地。沦陷后,该业经营萧条,抗战胜利后逐步恢复。
建国初期,蚌埠果品干鲜经营仍以转销为主。1952年,销售总额为42.1万元(折成新版人民币),其中,批发额为40万元,零售额为2.1万元。1953年后,红枣、柿饼、黄花菜等多数果品干鲜,不再经由蚌埠中转,改由产地直销,蚌埠集散的数量锐减。是年,全市销售总额减为4.24万元,其中,批发仅0.9万元,零售上升到3.34万元。为扩大购销业务,经营单位于1955年即组织力量外出采购商品。北面以山东为主,在烟台地区设外采常驻代表1~2人,负责苹果、梨等商品的催调、采购、接收工作,另有流动采购员负责天津、北京、辽宁、吉林、大连、内蒙等地红枣、黑木耳、猴头、葵花籽、果脯、茴香等货源的采购;东面采购人员常驻上海、南京,以采购海鲜、黄花菜、笋干、百合干等为主;南面有一人常驻广州,主要采购荔枝、生粉、香蕉等;省内主要采购板栗、白果、蜜枣、山核桃和各种应时水果。1956年,全市购进总值1060.8万元,购进果品干鲜137万公斤,主要是干鲜56.8万公斤,苹果33.8万公斤,梨3.6万公斤,桔子2.4万公斤。同时积极向周围各县推销,是年,销售总额为659.1万元。其中,批发销售639.3万元,占97%;零售额19.8万元,占3%。年销售果品干鲜78.9万公斤,其中,水果占41%,干鲜占59%。1957年至1966年,果品干鲜购销量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货源主要从省内外调入,本地购进只占0.3%。
1970年后,部分果品干鲜货源减少,木耳、黄花菜、红枣等到春节时才有,其中木耳供应最紧。1974年,市面上全年木耳供应量仅有55公斤,黄花菜2766公斤。1975年后,逢春节时,对木耳、黄花菜、红枣、瓜籽等,凭居民购货证定量供应,延续到1981年。1975年开始,为增加市场供应,经营部门每年于3~4月间均派员赴产地采购当年秋季货源,把采购地区扩大到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976年,购进总值5318万元,购进果品干鲜总量为394万公斤。其中,果品类361万公斤,占总购进的91.6%;干鲜类33万公斤,占8.4%。
1979年后,国内干鲜果品货源增多,扩大了销售量。1982年起,原先限量供应的果品干鲜商品均敞开供应。1983年,经营部门曾派员分赴东北、西北、东南、中南和省内,购进干鲜22个品种217万公斤,另在周围地区议价收购鲜瓜果213万公斤。1985年,全市经营各种鲜瓜果、干果、蜜饯、干菜、小海味、调味品等商品1000余种。仅供销社系统国内纯销售即为435.1万元,比1979年的202万元增长15.3%。是年,主要品种年销量:苹果32.4万公斤,柑桔9.8万公斤,木耳1.3万公斤,黄花菜2.4万公斤,红枣3.4万公斤,茴香1.2万公斤,大核桃0.7万公斤。
果品干鲜商户网点:
民国元年(1912年),怀远籍商贩范文同兄弟在兴平街开设范裕兴商号,经营鲜果、干果、干菜、调味品、海货,兼营粮油、牛羊肉等。民国2年,有孙宗康等10人合股开设孙复泰干鲜行,稍后六安、霍丘、五河等地一些客商也相继来蚌开店。水果零售业以摊贩、夫妻店等为主体,亦有果农自产自销,多走街串巷叫卖。民国13年,泰昌水果店在中兴街开业,主要经营应时水果,品种较全,所经销的柑桔、香蕉、荔枝等还销往淮南、淮北。30年代,全市干鲜行、店有30多户。民国33年,在南至华盛街、北至二马路90米长的中兴街上,即有11家水果店,俗称为水果街。
1949年底,市面上有坐商136户,分布在市区23条街道上,其中,大马路44户,华盛街23户,中兴街15户,兴平街12户,顺河街11户,太平街8户,经二路3户,其它街道尚有1~2户不等。是年起,陆续有国营土产公司、商业局蔬菜商店、食品杂货站、副食品商店等参与果品干鲜业经营。1950年至1954年间,个体经营的网点新增加96个,至1955年,全市共有个体销售网点232个。供销社系统也在经一路、二马路、大菜市、青年街等处开设4个果品干鲜销售门市部。1956年,个体经营户走上合作化道路,组成3个合作小组和2个合作商店,下设49个销售点。
为扩大果品收购,于1963年在兴平街开设成交所,1965年又增设四马路、南岗四路瓜果交易所。1971年,在新船塘新设瓜果收购站,收购流入市区的零散瓜果和干鲜商品。60年代中期开始,市面上果品干鲜网点逐渐减少,至1974年,合作化的销售网点还剩13个,国营销售点剩5个,平均每2.1万人才有一个网点。1975年,市干鲜果品公司成立,有21个门点。
1979年起,在专业公司增设网点的同时,个体经营户和社会商业兼营果品干鲜的销售门点也逐年增加。历年网点数是:1980年31个,1981年45个,1982年76个,1983年94个,1984年235个,1985年444个(其中含兼营点21个,果品公司批发网点5个),平均每0.13万人一个销售网点。该业主要商业单位有果品公司及其批发经理部、东风商场、向阳商店、国强商店、天桥南北货商店、胜利路商店、车站商店、红光总店及其各门市部、南山商店等。
市干鲜果品公司位于青年街,1975年7月成立,先隶属于商业局,后隶属于供销社。1984年,公司由全民所有制转为集体所有制。1985年,有职工512人,辖三级批发机构3个,零售企业11个,市区设门点25个。公司拥有固定资产64.5万元,自有流动资金55万元,年购进总额908万元,销售总额1131万元,年利润30.8万元。公司拥有加工单位,可自产炒货、糕点、蜜饯等商品。
三、蔬菜副食品
蚌埠开埠前,蔬菜副食品经营规模很小。清宣统元年(1909年)津浦铁路淮河铁桥修建时,云集两万多民工,多由农民在工棚附近摆摊设点出售蔬菜副食品。民国元年(1912年),在今华盛街路南形成蔬菜副食品集中经营场所,称淮珠市场,经营品种达50余种。津浦铁路通车后,市面渐成,该业经营形成规模。蔬菜主要为地产白菜、甘蓝、萝卜、莲藕等,水产品为附近水域所产河蚌和草鱼、青鱼、鲢鱼、刀鱼、虾等一般鱼类及淮鲤、冰鱼等珍品,肉食品包括猪、牛、羊肉等,豆制品主要为豆腐、凉粉。到民国19年前后,蔬菜年上市量500万公斤,鱼类上市量约10万公斤。到沦陷前,市面上经营的蔬菜、肉食、水产、豆汁、酱品等约200多种,除满足本地需要外,少量越冬菜、名贵鱼、酱品等还转口到外地。蚌埠解放初期,蔬菜副食品由农民和个体商贩到各农贸市场交易。水产品多通过鱼行交易。为稳定城市蔬菜供应,1953年始在市郊建立专业蔬菜基地,逐步扩大了购销量。1955年,国营单位零售的蔬菜占总零售量的18%。1957年,全市销售蔬菜3866.7吨,水产品594吨,鲜蛋1907吨。1958年,对市郊菜农生产的蔬菜实行包销,年收购3.4万吨,为上年的8.8倍。
1960年起,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副食品货源紧缺,陆续对猪肉、豆制品、水产品等限量凭票供应。为克服困难,倡导“瓜菜代”,扩大市郊蔬菜种植面积,当年收购蔬菜4.34万吨,比正常年份增加3成。是年与1957年相比,在人口增多的情况下,销售的水产品下降16.8%,销售的鲜蛋则下降99.6%。副食品供应紧张状况一直到1963年后才有所缓和。1965年,销售水产品828吨,鲜蛋725.9吨,基本上恢复到正常年景水平。副食品供应增加后,蔬菜销量相对减少,1965年比1960年少1万多吨。
“文化大革命”初期,蔬菜副食品购销不稳定。1967年,蔬菜供应的主渠道国营蔬菜公司仅购进2万吨,销售1.93万吨;鲜蛋、水产品的销售量也有减少。1971年后,购销情况逐步好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人民政府把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列为重要议事日程,通过积极发展生产,改革流通体制,扩大了蔬菜副食品的购销。1980年,除豆制品少量品种尚凭票供应外,其余均敞开供应。1985年,全市蔬菜销售约7万吨,其中,国营蔬菜公司销售1.3万吨,菜农直接上市5.7万吨,市民人均日食菜量达400克。是年,国营蔬菜公司还调往省外蔬菜1929吨,调往省内278吨。同年,水产品上市5000吨,其中国营水产公司销售1876吨。为增加水产品种的供应,水产部门积极从外地调入海鲜水产品和淡水稀缺鱼类,年调入量达1442吨。肉食方面,市食品公司和肉联厂鲜冻猪肉年销售5411吨,调往省外1.38万吨;鲜冻牛肉年销售345吨,调往省外156吨;鲜冻羊肉年销售16吨,调往省外9吨;家禽年销售26.7万只,调往省外4.7万只;鲜蛋年销售897吨。全市罐头和肉食品供应有200多个品种,仅国营食品公司日供肉食即达3万公斤;腌卤熟食有150个品种,日供应约5000公斤。另外,上市的豆制品20多种,年销量约500万公斤,其中个体户销量占60%;酱制品100多种,年销量约100万公斤。
蔬菜副食品商户网点:
民国元年(1912年),蚌埠淮珠市场内,有大小店摊约200家,其中蔬菜摊位占四分之一。该市场曾于民国8年大火被毁,后复建。嗣后,在其他地方另建几处菜市场。开埠后,市面上经营酱品的,以孙和泰酱园较为著名,到民国19年,已有3个分店和2个作坊。民国20年,公泰酱园在经一路开张,生意一直兴隆,到抗战胜利后,在蚌设有总店1处,分店3处,栈房2处,另在外地设10多家分店。沦陷前,市面上开设的卜万兴腌卤熟食店,也颇有声誉。民国36年,全埠有鱼行4处,从业者40余人。到解放前夕,有菜行17家,菜铺10个,菜贩200多个,屠宰商200余户,另有一批渔贩、卤肉摊、豆腐摊、酱菜铺等。
建国后1950年9月,成立皖北水产公司蚌埠分公司。1953年和1956年,分别建立国营食品和蔬菜经营机构。1958年,对市郊蔬菜实行统一收购,国营干鲜蔬菜商店曾在产区设15个收购点,在城市设91个供应点。1985年,全市除29个农贸市场集中经营蔬菜副食品外,国营、集体经营单位还在各居民段设90多个经销点,个体经销点也多达400余户。该业主要商业单位有蔬菜公司、水产公司、食品公司、国强路交易所、国强路菜场、中平菜场、二钢菜场、大庆菜场、胜利路蔬菜商店、和平楼蔬菜商店、龙华副食品商店、华盛副食商场、华盛街酱品商场、中山街熟食门市部、回民熟食门市部、水产批发部等。
孙和泰酱园属老字号商户,津浦铁路通车后由怀远人孙元甫在蚌开设,以制作淮北风味酱菜为主。该园资金雄厚,经营有方,民国19年前后达到鼎盛时期,设有酱坊、面坊、油坊、糖坊、酒坊、醋坊等,曾号称“十坊俱全”。酱园店有三处,二马路北一处称东店,老大街北头一处称西店,经三路一处称南店。另有酱坊两处,生产酱油、酱菜、醋、芝麻酱等。该店用干酒制作的“老虎油”,以虎骨、藏红花、肉桂、冰糖、红曲米等二三十种药材掺配,曾在南洋评奖中获过奖牌。该店酱制品琥珀培瓜、什锦包瓜、五香大头菜、红椒丝罐头等制作技术保密,获独家信誉。民国20年,由于经营南方风味酱菜的公泰酱园在市面上开业,该园竞争不敌,日渐衰落,到蚌埠沦陷时歇业。抗战胜利后复业,已不如往日兴盛。
公泰酱园属老字号商户,民国20年由扬州人何近仁、杨蔚亭、端木润卿等人约股在经一路开办,以经营南方口味酱菜为主,也注重北方口味酱菜的制作。其自制的篓装大头菜为特色商品,选料质地优良,做工考究,为馈赠亲友上好礼品,外地人来蚌时大多带上几篓。另外培瓜、芽姜、辣椒丝、萝卜头、酱油、辣酱、豆腐乳等,也销路甚广。由于经营得法,该店在沦陷时期一直不衰,到抗日战争胜利后,除总店设在经一路外,在华盛街(菜市北门)、寿昌里、东安市场设有分店。另在徐州设分店4处,在明光、临淮各设分店2处,在上海设分店2处,在淮南、阜阳各设分店1处,在芜湖设联店2处,在南京设联店1处。解放后,该店仍经营兴旺,有职工30多人。1955年实行公私合营,设门市部4家、生产后坊1处、栈房2处。1956年,市面上的裕美、正泰、泰升、严森昌、德记、苏得昌6家酱园并入该园,仍挂公泰的招牌。1958年,又有酱醋社、新生酱园、建成酱园、何新酱园并入,增挂市酱醋厂的牌子,至60年代后,改为市酱品制造厂。
市食品公司位于凤阳路,国营企业,隶属于市商业局。该公司前身是1953年1月成立的中国食品出口公司安徽省蚌埠支公司,12月改称分公司,1955年下半年改称市公司,1958年8月改为市食品商店,1962年2月恢复为市食品公司,1969年2月改称市副食品站,1970年12月再恢复为市食品公司。1985年,该公司国内购进总值558.9万元,销售总值1664.3万元。
市蔬菜公司位于中平街,国营企业,隶属于市商业局,以经营蔬菜、豆制品、酱品为主,兼营干鲜调料、肉食禽蛋、水果杂品等,共7大类150个品种。公司成立于1956年1月,10月并入市贸易公司。嗣后,1958年改为干鲜蔬菜商店,1961年改为蔬菜果品公司。1959年至1966年间,行政归属市商业局,业务归省蔬菜公司领导。1978年称盐业蔬菜公司,1980年盐业划出,1981年3月改为市蔬菜公司。1985年,辖1个蔬菜批发部(含3个收购站、2个交易所)、1个副食品贸易公司、1个种籽商店、4个大型菜场、1个国营中心商店(辖9个门市部)、3个集体所有制商店(辖42个门市部)、1个酱品厂、3个豆制厂,全部职工1356人,其中全民所有制721人,集体所有制635人;商业职工902人,产业工人454人。国营部分拥有固定资产186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4万元。全年购销总额3381万元,其中购进额1644万元,销售额1737万元,上缴营业税2.6万元,亏损34.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