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书画
民国4年(1915年),蚌埠始有民营书店经销图书,之后虽书店增多,但规模均较小,购销量甚微。到30年代,全部民营书店年销售额约20万银元。
解放初,国营新华书店开始作为主渠道经营图书,同时也有私营书店。对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图书图片均纳入统一经营,并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购销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1955年前,年销图书不足100万册,1964年起突破200万册,为265.4万册,1966年达到286万册。1949年至1966年,各类图书、图片销售总额515.9万元,年均30.3万元。图书除市内销售外,还承担向周围县区的发行调拨业务。“文化大革命”中,年销图书200万~400万册,最高1970年销售423.8万册。在各类图书中,《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著作销量倍增,科技图书销售下降。10年间,销售总额481.2万元,较“文化大革命”前10年减少34.7万元。此期,因图书积压和政治性报废,曾造成25.6万元的损失。
1979年后,随着人民文化需求的增长,图书图片销量猛增。1980年,经销图书、杂志、图片计1.56万种,货源从京、沪、重庆发行所和国内各书店组进。到1985年的7年间,累计销售图书4051.3万册,销售额2191.7万元,为“文化大革命”10年的4.5倍,年均销售313.1万元。最高年销量为1984年,共售书793.3万册。1985年,国内纯购进各类书报杂志价值258万元,省外调入价值427万元,年销图书756.8万册,国内纯销售额796万元。
图书图片商户网点:
民国4年(1915年),在二道街有吴林生开设商务印书馆蚌埠特约经销处,为首家民营书店,后更名为南京商务馆特约经销所。嗣后,又不断有新开的书店,其中,民国7年镇江人陈开生在二马路西开设章福记书局,民国10年河北省人魏静轩在二马路铁路东开设宏益书局,民国13年夏静亭等人合资开设世界书局,民国17年定远人陈石僧在中兴街开设新民书局,民国20年丹阳人魏成霖在二马路西开设上海书局。沦陷时期,市面上设有商务印书馆、上海书店、义成书局、国光书局、中华书局、开明书局、新新书局、大新书局、广益书局、世界书局,计11家,均位于二马路。抗战胜利后到解放前夕,除义成书局、国光书局、世界书局不存在外,另增加大东书局、新生书局、明月书局、中国文化服务社、三山书社5家,合计有13家。其中,文化服务社为官办,其余均为“夫妻小店”、“父子小店”。
民国38年初蚌埠解放,江淮区新华书店迁入,为公营书店。4月改称新华书店蚌埠支店,1958年改称市新华书店。原有的开明、新新、华信、商务、三山等几家私营书店改为经营文具,停止售书业务。进入80年代,又增加几家集体所有制书店和个体户书摊。1985年,全市有书店、书亭、书摊42处,从业人员196人。其中,国营新华书店发行网点14处,营业面积2790平方米,包括东、中、西区门市部和科技教材门市部及古旧书店等。另有取名淮河、百花、文艺等集体所有制书店5户,有个体户经营的书店、书摊23户,从业人员71人。
市新华书店前身是民国37年于解放区建立的江淮新华书店,隶属中共江淮区党委领导。民国38年1月,随江淮区党委进入蚌埠,接收原国民党官办的中国文化服务社,在华盛街开业,有工作人员10人。3月迁到二马路,有两层楼房,面积约200平方米。4月改称新华书店蚌埠支店。1956年起,该店属市文化局领导。1958年秋,支店改为市新华书店,于1963年迁至淮河路。1983年,有3个综合门市部、4个专业门市部、3个郊区发行点,2个部队书亭,还设有图书批发部、计划发行部、教材门市部等14个销售网点,营业总面积为2790平方米。该店在自身经营的同时,还担负20多家集体、个体书店书摊和供销社批销点的图书供应业务。1985年,书店有职工125人。建店30多年来,累计上缴利润261.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