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医院由西医俞昆涛创办于民国5年(1916年),是蚌埠最早的医院。初位于中山街北首,租房屋15间,设内、外两科,病床8张。民国8年,该院迁入华丰街,至民国12年,扩建两层楼房1幢,病床增至20张,添置了显微镜、人工太阳灯等医疗设备,并延聘北京医大毕业生王幼樵、李汉民分管内、外科业务。随后,俞昆涛媳潘治洁于上海大德助产学校毕业返蚌,医院增设妇产科。民国15年后,人员达30余人,病床20张,能做痔瘘、截肢、难产手术。沦陷前后,俞昆涛和其他医生先后逃亡,业务渐趋清淡,至民国37年停办。
蚌埠市立医院创办于民国28年,初名博爱医院,不久改称伪凤阳县立医院,位于大马路(今淮河路)天桥东,有1幢二层楼房,设内、外、妇产、五官科,病床20张,工作人员20余名,其中医生2人,能做截肢、难产等小手术。因无化验、透视设备,业务清淡。民国31年,医院属伪省政府民政厅,改称伪省立蚌埠病院,增聘医师若干名,招收学徒20名,添置了显微镜等医疗设备,业务稍有起色。民国34年11月,医院由国民党省政府卫生处接管,后因经费无着落,改由市管,更名为蚌埠市立医院。民国35年6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卫生署核准为省辖医院,恢复省立蚌埠医院名称。民国36年6月,仍因经费不足,再由市管,更名为市立医院。医院得到善后救济总署援助,扩建了房屋,有2栋二层楼房,病床50张,购置一台30毫安X光机。同时,设化验室、手术室,医务人员约40名,内有一批有业务专长的医生,可施行下腹部手术及胃肠修补术。民国37年冬,蚌埠临近解放,主要医生离蚌,市立医院解体。
市第一人民医院民国38年初蚌埠解放,于4月11日成立市立工人联合医院,是解放后建立的第一所公营医院,院址在中山街10号。建院后至1950年8月,一度代行全市卫生行政管理工作,曾开办一所护士学校。1952年,该院改为蚌埠市工人医院,翌年11月改为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初设内、外、妇产科,病床40张,设备简陋。后逐年增添设备,增加了病床。1970年8月16日,医院迁至涂山路187号。1985年,全院有职工57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21人。医院设住院部和门诊部,占地面积3.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病床341张,使用率92.8%,周转次数24.7次。年住院8391人次,年门诊量约46万人次。医院设22个临床、医技科室,主要医疗设备有B型超声诊断仪、血气分析仪、双道医用X光闭路电视、生理记录仪等。该院是蚌埠医学院第一教学医院,又是上海仁济医院的技术协作医院。1984年,医院分别获得省、市、区三级授予的文明单位称号。
市第二人民医院该院前身是民国14年天主教会办的施诊所。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天主教会为获得善后救济总署及国际红十字会的经济援助,将诊所扩建成医院,始称仁慈医院,院址在大马路天桥东天主堂。初设内、外、眼3科,病床10张,医务人员20余人。建国后1951年8月3日,改称蚌埠市人民医院,有房屋70余间,设内、外、眼、妇科,病床20张,医务人员67人。1953年,又改为市第二人民医院,至1955年隶属市卫生局。70年代后期,住院部、门诊部新楼先后落成。1985年,全院有职工52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08人。医院设住院部和门诊部,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病床300张,使用率98%,周转次数24.1次。医院有14个临床、医技科室,主要设备有400毫安X光诊断机、电脑验光仪、自动免疫计算仪、B型超声诊断仪及胃、十二指肠、胆道、结肠、支气管纤维内窥镜。该院是蚌埠医学院第二教学医院,与上海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为友好医院。同时,附设有眼病防治所、消化研究室、心脏外科攻关组、计划生育后遗症研究小组、中心实验室等科研组织。医院口腔科、眼科一向有较高的声誉。1984年、1985年,该院被省命名为文明医院。
市第三人民医院成立于1954年4月,院址在胜利中路74号。建院时有职工89人,设内、外、眼、妇产等科,病床63张。1956年,病床发展到300张。1985年,该院占地面积达3.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有职工72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51人,设住院部和门诊部,病床450张,病床使用率95.1%,周转次数21.4次,年住院9731人次,年门诊量61万人次。医院设临床、医技科室22个,主要设备有大型X光诊断机、B型超声诊断仪、脑电仪、肌电仪、肺功能测定仪、肺血流图机、心动超声仪、心脏监护仪、各种纤维内窥镜、电测听仪、激光治疗仪、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裂隙灯、火焰光度仪、体外反搏仪、高速牙钻等。该院隶属于市卫生局,为全民所有制综合性医院,也是蚌埠医学院第三教学医院。该院规模设备、技术力量为市级医院之冠,其断肢再植新技术曾获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授予的科技成果奖。1979年以来,年年被评为市先进单位。1981年至1983年,连续3年被评为省先进单位,至1983年,获全国卫生医疗先进单位称号。1984年、1985年,该院均被省命名为文明医院。
市传染病医院成立于1954年4月,院址在红旗三路68号,为皖北地区最早建立的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医院初设隔离病床50张,有传染科、化验室、药房等,工作人员48名。1969年,市第三人民医院肺科并入,病床增至100张,至1976年增至150张。1985年,全院有职工190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0名。医院设门诊部和住院部,占地面积1.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24平方米。病床使用率74.8%,周转次数8.3次。全年出院1250人次,门诊4.2万人次。医院设临床、医技科室11个,主要设备有400毫安X光诊断机、纤维支气管镜、放射免疫机、B型超声诊断仪。该院于1985年被省命名为文明医院。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1952年建立,院址在长淮路。始称水利部治淮委员会直属医院,有医护人员50名,病床30张。1958年12月在治淮委员会撤销后,改称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有医技人员106名,临床科室11个,病床206张。嗣后,1968年8月改为蚌埠“反修”医学院附属医院,1972年1月改称安徽医学院蚌埠分院附属医院,1974年9月改称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1979年,新建安徽省肿瘤医院,对外挂牌,对内是一个机构。1985年,全院职工107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53人。医院占地面积5.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7万平方米,设住院部于长淮路41号,设门诊部于凤阳路交通路口。医院病床700张,病床使用率97.3%,周转次数18.28次,日均出院人数35人次,日均门诊1517人次。医院设临床科室30个,医技科室8个。主要医疗设备有700毫安X光诊断机、超声显像仪、钴60放射治疗机、模拟定位机、16道脑电图机、二维超声心动仪、深部X线治疗机、纤维胃镜、支气管镜等。该院是全民所有制省级医院,集医疗、教学于一体。1978年后,该院一批科研项目分获国家、省级奖励。
蚌埠铁路医院系解放初在蚌埠铁路诊所基础上扩建而成,院址在凤阳路。初有工作人员16名,设内、外两科,病床30张。1975年,该院3510平方米的大楼启用,病床增至230张。1985年,医院设住院部在凤阳路157号,设门诊部在胜利东路,合计有职工70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45人。医院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病床260张,病床使用率92.47%,周转次数18.7次,日均出院13人次,日均门诊969人次。医院设25个临床、医技科室,主要医疗设备有B型超声诊断仪、电脑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等。该院隶属上海铁路局蚌埠分局,承担蚌埠铁路分局管辖内区段职工及家属8万多人的疾病医疗、预防任务。医院与有关单位合作进行的人型与牛型PPD鉴别结核自然感染与人工免疫科研项目,曾获卫生部颁发的科技二等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二三医院系1963年8月迁入蚌埠建成,位于南郊,占地1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1985年,该院设内科、外科、骨科、五官科、眼科等19个科室,病床250张,周转次数18.6次。全院医护人员247人。该院担负徐淮地区平时战时医疗保障和皖北地区群众防病治病任务,建院后累计收治伤病员7.7万人次。
建国前蚌埠市部分西医院一览表

蚌埠市1985年主要西医院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