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体育管理

第二节 体育队伍

一、专业人员
运动员建国前,蚌埠无专业体育运动员,逢有赛事即从学生、市民中选拔人员参赛,赛后即行解散。50年代,始有专职运动员,多来自教师、学生和职工,部分为市体育中学和业余体校的学生。70年代,将一批中小学校设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也从学生中选拔出一些运动员。全市体育运动员因成绩优秀者需选送到省队、国家队以及高等体育院校,数量不稳定,多时可达几百人,少则几十人。
教练员解放前,蚌埠无专职教练员,比赛中的教练员均由体育教师及社会人士兼任。1957年,市体委开始有体操、游泳、篮球、田径等项目的专职教练员。1959年,在地、市体育机构合并后,教练员人数有所增加,初步形成一支教练队伍,至1961年为55人。1985年,全市教练员63人,其中,专职49人,兼职14人,主要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技巧、武术、体操、手球、举重、中国象棋、围棋、摔跤、柔道、航模、射击等运动项目上从事教练工作。
裁判员建国后,裁判员多来自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及社会上体育爱好者。1956年,市有等级裁判员50人,随后队伍逐年扩大,至1985年,已有国家级裁判员2名,其他等级裁判员100多名。
教育、服务、管理人员建国前,此类人员数量很少,建国后逐步增加,到1983年,合计103人。其中,从事教育的70人,从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的7人,从事体育领导组织工作的26人。1985年,上述人数变化不大。
二、体育学校
市体育中学位于市体育场,由市体委和教育局合办,为省内布点的体育人才训练基地之一,主要为省、市体育队伍和大专院校培养输送人才。该校于1958年创办,1961年曾撤销,1974年恢复。1977年,由财政拨款14万元,建成15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将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4个项目列为教学重点。自建校以来,所培养的学生,升入大学本科的26人,大专院校的24人;输送省体工队的56人,省体校的130人,中专学校的101人,共337人。1984年,学校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业余体校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1985年在校学生136人,分专业为:田径54人,篮球10人,排球11人,足球61人;学校教练员17人,分专业为:田径6人,篮球3人,排球2人,足球6人。
市业余体校位于市体育场,于1957年创建,设篮球、体操和田径等专业。1958年,因培训对象转入省首届运动会集训时间较长,学校未开课,至1961年恢复训练,项目有体操和球类。1963年,学校设为单独机构,定名为市业余体育学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训练工作陷入停顿,1970年恢复训练,1974年更名为市重点业余体校,将田径、篮球、足球和排球4个项目列为教学内容。1980年,学校又开设摔跤、柔道、举重、体操、技巧、乒乓球、棋类和武术等项目,被撤销的军体学校射击、航模等5个军体项目亦并入该校。市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十三中学等9个学校作为该校的单项网点学校,由校体育教师辅导训练。1984年,参加业余训练学生约230人,向省体工队输送8人,向“八一”队输送象棋运动员1人。1984年至1985年,平均每年训练中小学业余运动员240人。1985年,该校向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12人,向北京体育学院输送1人。是年,学校有各专业教练员32人,学生(含网点学校)530人。学生按专业分:航海模型2人,无线电测向20人,游泳31人,举重10人,体操16人,射击52人,摔跤16人,柔道16人、乒乓球49人,技巧28人,国际象棋10人,中国象棋10人,围棋8人,武术36人,田径69人,篮球141人,足球16人。学校的优势项目是技巧、摔跤、武术。1985年,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获前三名的计12项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前三名的计111项次。
上一篇:第一节 体育管理机构
下一篇:第三节 体育训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