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法学教育

第一节 清末与民国法学教育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其后不久分科大学正式开办,法科是分科之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法学专科教育机构。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三日清政府学务大臣孙家鼐、张百熙、荣庆奏议复专设法律学堂,奏称在各省自己开办的课吏馆内添造讲堂,专设什学速成科。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六日清政府通饬各课吏馆为法政学堂,同年7月14日,江南道监督御史吴钫奏各省遍设法政学堂,奏称:通饬各督抚各省城设立法政学堂,精选最先从事法政之留学生的教习,令各州县会同学务公所推举本籍品行端谨,文理优长举贡入堂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京城成立第一所法律学堂,从此,中国法学正式成为独立学科,同年12月。由课吏馆改设的省立安徽法政学堂开办,这是一所培养官僚和律师的学校。该学堂开始以“造就已仕人才”为目的,后经两次扩充,编设豫、正、别及讲习,简易五科,学生达500余人,分官班,绅班两科,另设夜班简易科,以便省城在职要员们学习提高。安徽高等巡警学堂此时也在安庆百花亭棕树湾开办,以徐锡麟监督。开始时只有本省绅士班学生87人,后增加客籍绅士班学生10人,复招候补官学生50人。光绪三十三年七月该学堂停办。当时,安徽法政学堂分官办、公办、私办三种。宫办法政学堂于光绪三十二年12月,由安徽巡抚恩铭创建,校址设在安庆姚家口原敬敷书院旧址。学生大多是政府机关的候补官员。公立法政学堂,又称公立法政讲习所,由皖北教育会创办。另外,还有一所私立专门法政学堂。以上3所法政学堂师资大多延用科举时代的举人,进士、贡生、秀才。这一时期法政学堂的教育宗旨,奉行清王朝规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学制采用中国教育史上的“癸卯学制”;教育内容均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毕业考试仍仿照科举形式,毕业奖励皆按照等级给予科举出身资格。一切均未脱离私塾、书院的形式。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教育特点是新教育同旧科举并行。
光绪三十四年前后,安徽审判审办处设立审判研究所,该所规定学习经费为每月白银四百两。宣统三年(1911年),将该所改为法律专修科,学习时间为六学期。开学刚半个月,安徽巡抚朱家宝又奉命将该法律专修科改设为法官养成所,附设监狱专修科。3月,法官养成所正式成立,招生120名。该所章程规定,年满25岁,品行端正,中等学堂毕业或补选生员(秀才)以上的人员,始具备入所资格。同时,须在入所前经过历史、地理,数学考试,成绩合格者。学习时间为三学期,每学期六个月。主要课程有:宪法大纲、现行法律、新刑律、民事诉讼律、刑事诉讼律、民法、商法、国际公法,行政法要论、监狱法、法学通论等16门。
民国元年(1912年)6月,经私人筹办安徽官立法政学堂、公立法政学堂和私立专门法政学堂合并为江淮大学,设在安庆姚家口原官立法政学堂的旧址。该学堂分文法两院,学生千人以上,次年改为专门法政学校。民国4年复改为公立法政专门学堂。另外,又在安庆四牌楼南面原法政大学堂旧址建立省立高等法律专门学校,招收了中等学校的毕业生数百名。校内分别科(选科)预科、本科三部,其组成及科目与日本的法政专门学校基本相同。
民国9年,安徽省立法政专科学校在安庆成立。民国15年,军阀陈调元统治安徽时期,为了镇压革命,强迫该法政专科学校解散。
民国16年,安徽省政府筹建安徽大学,初时,借用安庆圣保罗教会学校的校舍,以后将位于安庆集贤门外百子桥的安徽法政专门学校改建为安徽大学。次年,设法学院,内设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先后聘请了一批有名望的教授,如胡恭先、端木恺、童冠贤等到校执教,法学院院长由胡恭先代理。民国21年8月,法学院停办,政治、经济两系合并为政经系,附设于文学院、法律系学生全部转送北平朝阳大学借读。民国26年芦沟桥事变后,11月,安徽大学停课西迁至武汉等地与其他学校合并,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回迁。民国34年8月15日,教育部议改省立安徽大学为国立安徽大学。次年法学院得以恢复,安徽大学校址设在安庆市北门外菱湖。民国38年迁往芜湖赭山,同安徽学院合并,校名仍是安徽大学。
民国18年,司法院公布《司法院监督国立大学法律科规程》与《司法院特许私立法政学校设立规程》。上述《规程》规定,国立大学法律科必修课目为:三民主义、宪法、民法、商事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院组织法、行政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各私立大学一律照章执行。
民国28年,安徽省教育厅开始筹划设立战时学院。民国30年春,根据教育部订颂《游击区及接近前线各省设立临时政治学院办法》的规定,设立了安徽省立临时政治学院,内设文科、法科。文科分文史系、教育系;法科分政治经济系、法律系,法科招收高中毕业生61人。学制一年。该校于民国31年停办。
下一篇:第二节 建国后法学教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