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安徽革命根据地区划变更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皖西苏区]
民国18年(1929年)5月至民国19年4月,与鄂东黄麻起义、商南立夏节起义相呼应,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六霍起义,中共安庆中心县委领导清水寨暴动,在六安、霍山、霍邱、英山、潜山五县毗连地区,初步创建东起淠河,西接商南,南抵金家铺、水吼岭,北至白塔畈、丁家集,南北200余里,东西100余里,人口40多万的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六安县第三区工农革命委员会(独山)、六安县第六区农民协会(金家寨)、霍山县第五区苏维埃政府(漫水河)、霍山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燕子河)、六安县第四区革命委员会(徐家集)、霍山县苏维埃政府(霍山县城)、霍山县第一区苏维埃政府(东北乡)、霍山县第三区苏维埃政府(管驾渡)、霍山县第四区苏维埃政府(杨家河)、潜山县革命委员会(衙前)。
民国19年7月,红一军占领英山县城,成立英山县革命委员会。同时成立六安县革命委员会(独山)、六安县七区革命委员会(麻埠)。至此,皖西苏区拥有霍山、英山两座县城,六安、霍山、潜山、英山4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和一大批区、乡政权。
民国20年1月20日,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东方办事处,行使政权职能。同时,将六安、霍山两县合并,成立六霍县革命委员会,在白区设六霍县革命委员会前方办事处。同年2月,皖西苏区向北扩展,先后攻占霍邱县叶家集、大顾店、姚李庙、洪集一带,并在大顾店成立霍邱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区、乡苏维埃政权也相继建立。
同年5月1日,皖西北工农兵代表大会撤销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东方办事处,成立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辖六安、霍山、霍邱、商城4个苏区县。
民国21年4至5月,牛岗暴动后,六安县淠河以东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成立区、乡苏维埃政府。此时,六安县淠河以东地区,除六安县城和潘家圩、刘家圩少数敌军据点外,全部成为苏区。同年5月,苏家埠战役后,红二十五军沿淠河北上,先后攻占六安县木厂埠、马头集和寿县隐贤集、迎河集、正阳关,并攻占霍邱县城,全县建立7个区、3个镇、71个乡苏维埃政权,苏区人口33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五分之四。皖西北苏区扩大到东起舒城附近,西抵固始县郭陆滩,南至太湖、宿松,北临淮河南岸。
民国21年10月,经强敌疯狂摧残,皖西北苏区只剩赤南县二、三、四、五区,赤城县一、二、三区,六安县三、六区和霍邱县一区的一部分。民国23年11月,皖西北只保存赤城、赤南、六安县三区、六区、七区及霍山县六区等几小块革命根据地。
[皖南苏区]
民国19年(1930年)3月,中共广德县委派遣共产党员王金林率领300多名农民在花鼓塘一带举行暴动,摧毁全县旧基层政权,建立区、乡工农民主政权。7月,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成立宣郎广县苏维埃准备委员会。当年底,斗争扩及宣城、郎溪、广德、宁国和浙江省孝丰等县边区。民国20年9月,遭敌军进犯失利。
民国23年,太平县大旱,农民无以为生,中共太平中心县县委于当年8月21日领导农民在太平县柯村到杨家墩一带(今属黟县)举行暴动,成立皖南苏维埃政府。当年12月,柯村陷入敌手。
民国24年8月,中共贵(池)秋(浦)东(流)中心县委领导群众在秋浦高山(今东至境内)、大垄坑,贵池丁香树、大、小南坑(今石台境内)等地举行暴动。8月20日,成立江南革命委员会,并建立区、乡政权。当年11月,敌军大举进犯,次年1月,苏区军民撤出根据地。
二、抗日战争时期
[淮北抗日根据地]
淮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淮北津浦路东西两侧,东依运河,西达黄泛区,南临淮河,北抵陇海路,横跨豫、皖、苏、鲁四省,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余万。其创建和发展经历3个价段:
第一阶段:民国28年(1939年)1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挺进豫皖苏边区。同年11月,成立豫皖苏联防委员会,下辖淮上办事处及8县抗日民主政权,其中萧县抗日民主政府、亳县抗日民主政府、宿西(宿县西部)县办事处,砀南(砀山南部)县办事处、涡北(涡阳北部)县抗日民主政府及淮上办事处所辖怀(远)蒙(城)、怀(远)凤(台)两个县办事处和宿南(宿县南部)县抗日民主政府,均在安徽境内。民国30年1月,淮上办事处改为淮上行署,下辖怀远、蒙城、凤台、宿南4县和宿东(宿县东部)县办事处。同年5月,因路西反磨擦斗争失利,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随新四军第四师撤退津浦路东,进入皖东北根据地。
民国27年底,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中共中央中原局分别派遣八路军和新四军各一部进入皖东北地区。次年7月,豫皖苏党政军委员会和中共皖东北特委争取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盛子瑾合力抗日成功,共同开辟洪泽湖根据地。民国29年2月底,盛子瑾被安徽省政府通缉后出走,3月24日,经过皖东北第一届各界代表大会,重建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下辖淮泗(江苏淮阴、安徽泗县)联防办事处(民国29年9月成立)、泗(县)宿(县)联防办事处(民国29年5月成立,民国30年6月改为县政府。)、泗(县)五(河)灵(璧)凤(阳)联防办事处(民国29年9月成立)、盱(眙)凤(阳)嘉(山)联防办事处(民国29年9月成立)、泗北(泗县北部)联防办事处(民国29年秋成立)、泗南(泗县南部)联防办事处(民国29年秋成立)和洪泽湖管理局(民国30年6月成立)。另辖泗五、泗八两个直属区。
第二阶段:民国30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划淮河以北、运河以西、津浦路以东、陇海南以南为淮北苏皖边区,撤销第六区专员公署,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先后辖:
邳睢铜灵四县联防办事处民国30年10月成立,下辖邳南、睢宁、铜山3个县政府。民国32年1月改辖峄南县政府(民国32年10月划入,民国33年4月改为峄滕铜邳县)和萧宿铜(民国33年5月改为县政府)、邳睢、睢宁、睢宿(民国32年10月改为县政府)4个办事处和铜山督导室。民国33年8月,邳睢铜灵四县联防办事处改为邳睢铜行政区联防办事处,下辖铜山、萧宿铜、峄滕、铜邳、邳睢、睢宿5个县政府和睢宁办事处。
灵宿行政联防办事处民国32年10月成立,民国33年8月改为灵宿行政区联防办事处,下辖宿东、宿灵、灵北3个县政府。
第一行政区联防办事处民国32年1月成立,下辖淮宝、淮泗、泗阳、泗宿、泗灵睢5个县政府和运河特区办事处。
第二行政区联防办事处民国32年1月成立,下辖泗南、泗五灵凤、盱凤嘉、洪泽湖4个县政府。
同年8月,撤销第一、二区联防办事处,所属各县由淮北行署直接领导。
第二行政区专员公署民国33年12月成立,下辖永城、夏邑、永涡、永商亳、宿西、宿蒙、宿怀、萧县8个县政府。
第三行政专员公署民国33年12月,淮北苏皖边区区党委决定,将邳睢铜行政区联防办事处与灵宿行政区联防办事处合并,成立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下辖邳睢、铜山(民国34年7月改为铜睢县政府)、萧宿铜、睢宿、宿东、宿灵、灵北、峄滕铜邳(后划给鲁南区)8个县政府和睢宁市政府。
第一行政区专员公署民国34年10月10日,原淮北一、三专署合并成立第一行政区专员公署,下辖路东14个县级政权。
民国34年10月15日,淮北行政公署根据边区行政委员会十六次常会决议及第一专署对路东各县行政区域调整意见,决定将淮宝、淮泗、泗阳、泗宿、泗南、泗五灵凤、盱凤嘉、泗灵睢、邳睢宿、铜睢、萧铜宿、灵北、宿东、宿灵、洪泽湖等15个县,并为淮宝、泗阳、泗宿、泗县、泗南、五河、灵璧、铜睢、睢宁、宿县、盱凤嘉、邳睢、萧宿铜等13个县及洪泽湖管理局,原淮泗、泗灵睢、宿东、宿灵、泗五灵凤等5县县政府撤销,各新县管辖范围如下:
淮宝县:辖原淮宝县全部及原淮泗县之陈集区、河东区、顺河区(以赵公河为界)等11个乡。
泗阳县:辖原淮泗县(除陈集区、顺河区、河东区等11个乡)属境及泗阳县(除金锁区)属境。
泗宿县:辖原泗宿县(除汴河区、刘圩区及安西、四山、傅圩、睢南等4个乡)属境及原泗县之金镇区,原睢宿县之杨集区。
泗县:辖原泗灵睢县(除李集市区、濉邱等3个区及泗睢区内4个乡)属境,原灵璧县区内3个乡,曹场区内3个乡,原泗宿县之汴河区全部,刘圩区内安西、西山、傅圩、睢南等4个乡,原泗南县泗城市区全部,墩集区内11个半乡(严岗乡划一半),原泗五灵凤县沱北区内18个乡,沱东区14个乡(除界沟乡)。
泗南县:原泗南县(除泗城市区全部,墩集区11个半乡,淮河之草滩)属境及原泗五灵凤县五北区属鱼龙、天井、朱圩等3个乡。
五河县:即原泗五灵凤县除划出灵南区全部,沱北区18个乡,沱东区14个乡(以沱河为界),五北区天井、朱圩等3个乡及安淮乡等所余全境。
灵璧县:辖原灵北县(除九顶区、游集区)属境及原宿灵县大山区、沱河区,原泗五灵凤县之灵南区、原泗灵睢县曹场区两个乡,泗灵区3个乡。
铜睢县:辖原铜睢县全部及灵北县之九顶区、游集区。
睢宁县:辖原睢宁县(除杨集区全部和姚集区赵场乡)属境及原泗灵县李集市区、睢北区、邱集区,原泗睢区4个乡。
宿县:即原宿东县全部与宿灵县(除大山区、沱河区)合并。
邳睢县:辖原境及原睢宁县姚集区、黄河北赵场区。
洪泽湖管理局:辖原洪泽县全部及原泗南县之濉河草滩。
萧宿铜原境不动。
盱凤嘉原境不动。
第三阶段:抗日战争胜利后,淮北、淮南、苏中、苏北四大根据地连成一片。民国34年10月29日,四个根据地行政公署负责人会议决定,成立苏皖边区政府。下设8个专署,其中淮北地区以津浦路为界,分别成立第七(路东,原一专署)、第八(路西,原二专署)两个专署。第七行政专员公署辖泗南、灵璧、邳睢、铜睢、泗阳、泗宿、泗县、萧铜、睢宁、宿县、盱凤嘉、五河、淮宝、洪泽(民国35年9月由华中五专署划入)14个县政府。第八行政区专员公署辖萧县、雪枫(原永城县)、宿西、雪涡、宿怀、夏邑、雪商亳、宿蒙等8个县政府。
[淮南抗日根据地]
淮南抗日根据地位于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东起运河高邮湖,西至淮南铁路瓦埠湖,北临淮河,南濒长江滁河,津浦铁路横贯其间;基本区面积2.1万余平方公里,人口280余万,其创建和发展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民国28年8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指示,迅速开创皖东抗战局面,新四军第四支队在津浦路西,第五支队在津浦路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以定远县藕塘集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和以盱眙县半塔集(现属来安县)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并逐步建立县、区、乡抗日民主政权。
民国29年4月至民国30年12月,皖东津浦路东各县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辖来安县政府、天长县政府、嘉山县政府、盱眙县政府、六合县政府、高邮县政府、宝应办事处(后并入高邮县)、仪征县政府、淮(阴)宝(应)办事处(民国30年8月划归淮北根据地)、第一直属区(半塔)、第二直属区(八百桥)、第三直属区(东沟)、第四直属区(四合墩、东旺庙、天长南乡)。
民国31年1月至民国32年1月,皖东津浦路东各县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改建为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下辖盱眙县政府、天长县政府、来安县政府、嘉山县政府、六合县政府、仪征县政府、高邮县政府兼宝应办事处、半塔县政府(民国31年10月由第一直属区政府改建)、冶山县政府(民国31年10月由第二、第四直属区合并组成)、湖西办事处、水南办事处。
皖东津浦路西各县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民国29年辖定远县政府、凤阳县政府、滁县县政府、全椒县政府、合肥东南各区联合办事处及和(县)含(山)巢(县)各区联合办事处。民国30年辖定(远)怀(远)县政府、定东南办事处、凤阳县政府、滁县县政府、全椒县政府、合肥县政府。民国31年辖定(远)凤(阳)怀(远)县政府、凤(阳)定(远)嘉(山)县政府、定远县政府、滁县县政府、定(远)合(肥)县政府、全(椒)合(肥)县政府、全合直属区(孤山区)、寿县东南办事处。
第二阶段:民国32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指示,津浦路东、西根据地合并成立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下辖津浦路东、西两个专员公署。津浦路东专员公署于民国32年2月至民国33年8月,将原路东9县合并成立盱(眙)嘉(山)、天(长)高(邮)、来(安)六(合)、东南4个办事处,后改为盱眙、嘉山、天长、高邮、来安、六合、甘泉(民国32年6月合并水南办事处和湖西办事处建立)、仪扬、冶山9个县政府(民国34年4月,天长和高邮合并成立天高县,8月,冶山县改称六合县,仪扬县改称仪征县),并于民国34年建立江浦、上元两县县政府。津浦路西专员公署辖定凤怀县政府、凤定嘉县政府、定远县政府、定合县政府、滁县县政府、全椒县政府、寿县县政府(民国32年底由寿东南办事处改建)、巢合办事处。
第三阶段:民国34年10月,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后,淮南根据地以津浦路为界,划为第三(路东)、第四(路西)两个专区。第三专区辖天长县、六合县、盱眙县、嘉山县、仪征县、高宝县、来安县、甘泉县。第四专区辖定凤怀县、定合县、定滁全县、定远县。
[皖江抗日根据地]
皖江抗日根据地位于安徽中部长江两岸,东起江浦,西接大别山东麓,南越长江至贵池、青阳,北抵合肥、滁河,与敌伪区、国统区犬牙交错,其中可分为无(为)巢(县)中心区和含(山)和(县)、皖南、沿江、巢(县)合(肥)庐(江)等游击区,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240余万。
民国27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舒城、桐城、庐江、巢县、无为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七师在无为、巢县创建抗日根据地。民国30年5月,成立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31年7月,在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基础上成立皖中行署,除兼理无为县政府政务外,先后辖:
铜(陵)繁(昌)行政办事处:民国30年7月成立。民国31年7月属皖中行政公署领导。
和(县)含(山)行政办事处:民国31年成立。民国33年12月,在和含行政办事处基础上建成和含专员公署,下辖和县县政府、江和全行政办事处、含巢行政办事处。
临江行政办事处:民国32年3月成立,下辖铜陵县行政督导处、繁昌县行政督导处、南(陵)芜(湖)行政督导处,船舶管理处(后改为江流船政办事处)。1944年6月以后,繁昌、铜陵两县行政督导处相继撤销,成立南(陵)繁(昌)芜(湖)行政办事处、铜(陵)青(阳)南(陵)行政办事处及宣城行政办事处,行政上均由皖中行政公署领导,不属临江行政办事处。
皖南专员公署,民国34年3月成立,下辖铜陵县政府(由铜青南行政办事处改建)、繁昌县政府(由南繁芜行政办事处改建)、宣城行政办事处、南芜行政办事处(民国34年7月由南芜行政督导处改建)。
民国34年春,皖中行署改称皖江行署。
附日伪安徽省行政区划
民国28年(1939年)至民国34年8月,在侵华日军卵翼下,安徽沦陷各县相继建立日伪政权。当时日军只能占领沿交通线部分县城或集镇,故日伪政权只能在日军占领的县城或集镇生存,名义上为各该县政权,实际上并非各该县完整行政区域。民国33年7月25日,日伪安徽省长公署划分八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辖凤阳、怀远、五河3县,专署驻蚌埠。第二行政督察区辖寿县、凤台两县及定淮、兴淮两特区,专署驻田家庵。第三行政督察区辖嘉山、盱眙、定远3县,专署驻明光。第四行政督察区辖滁县、全椒、来安、天长4县,专署驻滁县。第五行政督察区辖巢县、合肥、含山、和县4县,专署驻巢县。第六行政督察区辖芜湖、当涂、无为、繁昌四县,专署驻芜湖。第七行政督察区辖郎溪、宣城、广德3县,专署驻郎溪。第八行政督察区辖怀宁、桐城、望江、宿松、贵池、铜陵、东流7县,专署驻安庆。
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江淮解放区]
江淮解放区于民国37年5月29日创建,辖境为运河以西、大别山以东、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安徽东北部和江苏一部,即原新四军二师、四师、七师防区中淮南根据地全部、淮北根据地第七专区及皖江根据地一部。全区先后划为5个专区:
江淮一专区:即原淮南路东根据地。原辖来安、嘉山、盱眙、炳辉(天长县改名)、宝应、淮宝、高邮、仪征8县。江淮军区成立后,路东8县并为天高、盱嘉、来六、东南4县。同年12月12日,成立江淮一地委和江淮第一军分区,原4县重划为高邮(高邮湖南,扬州城除外的运河以西部分)、仪扬(江都县一部及旧仪征县全部)、六合(原六合县全部和原盱来嘉所属的炳辉县一部及原东南县的东沟、钟林、金集)、炳辉(包括原天高县)、来嘉(原来安县全部及嘉山县一部)、滁(旧滁县)盱(旧盱眙)6县。
江淮二专区:即原淮北路东根据地。全区辖泗(县)南、泗(县)宿(迁)、泗阳(民国37年12月17日,原淮泗县并入)、来(安)宝(应)、泗(县)五(河)、盱(眙)凤(阳)嘉(山)6县及洪泽湖管理局。
江淮三专区:民国37年9月中旬设立,辖邳(县)睢(宁)铜(山)、萧(县)铜(山)、泗灵睢、灵北、宿东5县。民国38年3月25日,江淮二专区所属各县和中原豫皖苏军区三分区所属宿西县划入,全区调整为泗宿、淮宝、泗阳、五河、睢宁、泗灵睢、灵璧、宿东、宿西、邳、萧铜、泗南12县、宿迁、宿城2市和盱凤嘉办事处,洪泽湖管理局。同年4月21日,撤三专区,原属江苏的淮宝、泗阳、睢宁、宿迁、邳睢5县改属苏北六分区,其余划归皖北行署宿县专区。
江淮四专区:即淮南路西根据地。民国38年2月27日,四专区经调整后,辖凤阳(旧凤阳县全部和怀远一部)、定远(原定远大部和嘉山一部)、全椒、寿合(寿县、合肥各一部)、定合(定远、合肥各一部)、定滁(定远、滁县各一部)6县。
江淮五专区:民国38年1月13日成立,辖巢县、和县、含山、江浦、巢湖(新设)、肥东6县。
〔皖西解放区〕
民国36年8月至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地区,其第三纵队先后解放六安、立煌、霍山、岳西、舒城、桐城、潜山、太湖、庐江等县城。同年11月15日,成立中共皖西区党委、皖西军区和皖西行政公署,同时成立中共皖西第一、二、三地方委员会、军分区和专员公署。一地委(专区)先后辖岳西、潜山、太(湖)岳(西)、潜(山)怀(宁)、宿松、望江、太(湖)望(江)等7县;二地委(专区)先后辖舒城、桐城(一度改称桐潜)、桐(城)庐(江)、庐江、湖西(白湖以西地区)、沿江(后称怀宁)等6县;三地委(专区)先后辖舒(城)六(安)、独山(原六安县属)、霍山、岳北(岳西北部)、六(安)合(肥)、太平(霍山、岳西与英山毗邻地区)、六(安)北、六(安)南、六安、肥西等县和六安市。民国37年2月,增设第四地委和第四专署,先后辖临江、湖东(白湖东部)、湖西(白湖西部)、无为、无南(无为南部)、和(县)含(山)、巢(县)含(山)、巢(湖)北、肥东、肥西等县和三河市。
民国36年9月2日,立煌解放,建立县民主政府,废除旧县名,改为金寨县,当时隶属鄂豫解放区第一专区。同年11月下旬,中共鄂豫一地委在金寨县史河以东地区建立金东县,在金寨县北部地区成立金北办事处。金东县辖流波、燕子河、马家畈、前后畈等区和城关区一部分。金寨县辖漆店、关王庙、吴家店、李家集、汤家汇、南溪、城关等7区。金北办事处辖麻埠、双河两区。
民国36年冬,寿(县)六(安)合(肥)霍(山)县政府改为寿(县)六(安)舒(城)合(肥)县民主政府,辖瓦埠、曹庵、吴山庙、陶楼、高刘、炎刘等地,并以造甲店为中心,建立定(远)合(肥)办事处;以江夏为中心,建立六(安)合(肥)办事处。
民国37年1月上旬,皖西三地委在霍山、岳西、英山3县毗连地区,以太平畈为中心,建立太平县,成立太平县民主政府。
同年9月,成立舒城县民主政府和舒(城)六(安)县民主政府。
民国37年9月中旬,鄂豫一地委决定合并霍邱、固始两县建立霍固县,辖固始县朱集、陈集、汪流集以东,霍邱县城西湖以西,淮河以南,叶家集以北地区,以扈胡为中心,成立霍固县民主政府。
同年8月,成立肥西办事处。同年10月,皖西三地委划六安双河以东,合肥、巢县以西地区为肥西县,并在肥西办事处基础上成立肥西民主政府。
民国38年1月,皖西解放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进驻六安,在六安城区建立六安市,六安西部为独山县,东南部为六合县,北部为六安县。1月下旬,皖西区党委在寿县瓦埠湖以东地区建立寿合县,在瓦埠湖以西地区建立寿县。民国38年1月21日,合肥解放。经中共江淮区党委报请中共华东局批准,于同年2月1日废县建市,先后归皖北行署、安徽省政府直辖,并先后为皖北行署驻地、安徽省省会。同年2月,中共皖西区党委决定,撤销独山县,其行政区划并入六合县。鄂豫区党委决定,霍固县分开,仍为霍邱县、固始县,并将霍邱县和金寨县划归皖西解放区。6月,皖北区党委决定:六安市、六安县、六合县合并为六安县。寿合县、寿县合并为寿县,并先后撤销舒六、岳北、太平、寿六舒合、金东、金北、金(寨)固(始)霍(邱)、六(安)合(肥)等县政府(办事处),其所辖地区分别归属原县。
[豫皖苏解放区安徽部分]
民国35年12月12日,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成立,将华中苏皖边区政府第八专署和冀鲁豫第六专署合并,成立豫皖苏行政工作委员会,隶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下辖6个专署,其中冀鲁豫第六专署改为豫皖苏第一专署,华中第八专署改为豫皖苏第三专署,并宣布新建豫皖苏第二专署。民国36年10月,建立豫皖苏第四、五、六专署。民国36年11月20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豫皖苏边区行政工作委员会改建为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仍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领导,下辖8个专署。民国37年8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撤销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成立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下辖8个专署。民国38年3月,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撤销,所辖地区分别划归河南、安徽、江苏3省。
豫皖苏边区第二专署在民国35年12月至民国36年11月,下辖安徽部分有阜阳县(民国36年10月改为阜北县,年底划归第六专署)、鹿亳太县(民国36年5月改建为亳县、太和县)、沈鹿淮县(民国36年11月改为界首县)、沈项临县(民国36年10月划归第四专署)4县及亳州市政府。民国36年11月至民国37年8月,下辖安徽部分有阜北县、亳县、界首县3县以及亳州市政府。民国37年8月至民国38年3月,下辖安徽部分有界首、亳县、太和县及亳州市政府。
豫皖苏边区第三专署在民国35年12月至民国36年11月,下辖安徽部分有商亳鹿柘县、雪商亳县、萧县、雪涡县、砀南县、宿怀县、宿蒙县、萧宿永县、宿西县、萧宿县。民国36年11月至民国37年8月,下辖安徽部分有萧县、雪涡县、雪商亳县、商亳鹿县、柘县、砀南县、宿蒙县、宿怀县、宿西县、萧宿县。民国37年8月至民国38年3月,下辖安徽部分有雪涡县、雪商亳县、萧县、商亳鹿柘县、宿蒙县、宿西县、宿怀县、萧宿县、砀南县。
豫皖苏边区第四专署在民国36年10月至11月,下辖安徽部分有临泉县、泉阳县、泉南县、阜南县、颍阜县。民国36年11月至民国37年8月,下辖安徽部分有临泉县、泉阳县、泉南县、阜南县、颍阜县和临泉、阜阳2个市政府。民国37年8月至民国38年3月,下辖安徽部分有泉阳、临泉、颍阜、泉南4个县政府和临泉、阜阳2个市政府。
豫皖苏边区第六专署在民国36年10月至民国38年3月,下辖涡阳、涡亳、阜北、阚町、凤台、怀远、蒙城、颍上8个县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