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灾赈机构
一、官方灾赈机构
清代安徽灾赈,向由布政使司督同各道办理,未设专职机构。光绪十三年(1888年),黄河决堤,凤、颍、泗三属遭受水灾,安徽巡抚一度于颍州(今阜阳)设赈抚局、凤阳设支发局、寿县设转运局筹办赈济,赈后撤销。光绪三十二年,安徽水灾,安徽巡抚在凤阳设赈抚局办理灾赈,在安庆设赈捐局,点收官、民捐款。
民国2年(1913年),安徽设立官赈义赈合一的赈抚局,并在北京设安徽驻京筹赈处。民国4年,在蚌埠设安徽工赈总局。民国10年,设立由省长兼任督办的安徽赈抚事宜处,并在蚌埠设事务所。次年,省设防灾委员会,各道设分会。是年冬,成立安徽水灾筹赈会及其下属机构皖北赈务处。
民国16年,省府筹组安徽赈灾委员会。民国18年,设立安徽赈务会。民国23年,全省大旱,为调剂全省粮食,设立省民食调节委员会,县设分会,区设支会。(民国25年5月,该会及所属各分支会结束)民国24年10月,设立安徽省水灾救济总会,原有各赈济机关、团体一律归并。
民国28年,各救济机构合并组成省赈济会,县设县赈济会。民国32年5月,省政府裁并省、县赈济机构,保留名义,赈济业务归属省、县民政厅、科办理。民国35年1月,赈济业务由省、县民政厅、科移交省、县社会处、科。
二、民间义赈团体
民国2年(1913年),安徽旅居汉口绅商筹设安徽义赈会,民国5年,皖北水灾,安徽旅京士绅设立皖北水灾筹赈公所。民国10年,中国华洋义赈总会设立安徽华洋义赈会。是年,上海安徽义赈会、上海皖北义赈事务所、北京安徽水灾协会、北京佛教筹赈会、天津安徽义赈会、福建苏皖灾赈会等义赈团体先后成立。民国20年,安徽旅沪人士成立旅沪安徽水灾赈济会。中国华洋义赈会总设皖中、皖南赈务联合办事处。安徽灾区各县均成立由地方人士组成的义赈协会,协助政府办理赈务,赈毕撤销。
民国23年,安徽知名人士许世英、柏文蔚等筹组安徽省灾区筹赈会。上海各界成立各省旱灾义赈会,该会安徽办事处聘弘伞法师为查放主任。次年,柏文蔚、张治中、徐庭瑶等于南京成立安徽水旱灾旅京同乡会募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