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至1989年这41年中,安徽成灾面积在500万亩以上者共38年,(以一种灾害为主计算)其中水灾26年,旱灾11年,霜冻灾1年。成灾面积在500万亩以下者仅3年。见表6—3—3
建国以来安徽历年灾情简况表
表6—3—3(1949—1989年)


现将其中重大灾害救助情况略纪如下:
一、1949年至1950年水灾
1949年夏,江淮夏汛泛滥,淮北及大别山区亦遭涝、风、雹灾。皖北地区淹没田地2800万亩,灾民800余万人,皖南地区淹没田地170万亩,灾民72万人。
次年2月,淮北持续雨雪,淮水陡涨。2月下旬至6月上旬偏旱。尔后一月,连降暴雨,部分地区雨量高达700毫米。加之豫境客水猛泄,沿淮各地共淹死千余人,外流36万人。庄稼屡种屡淹3170余万亩。宿县专区灾情最重,并发生灾民抢粮事件。
当时,中共皖北区党委采取“南保江堤,北救淮灾”的紧急措施。各级政府及时调集干部6000余人,船万余只,深入灾区,抢救灾民1578120人,救出庄稼3068816亩。同年4月,皖北行署指示宿县专区将洪泽湖畔灾民5万人(泗洪4.5万,盱眙0.5万),分别移往皖北其他地区开荒生产。8月,复将暂时无家可归的宿县专区灾民14万,移往滁县专区5万、巢湖专区9万。阜阳专区灾民15万,移往六安专区10万、安庆专区5万。当年冬后,外移灾民陆续回乡生产。
1949年12月,皖北行署指示非灾区各县动员农民为灾民代养耕畜,草料由政府贷放。养牛户固定,保证耕牛不饿死,不被宰杀、贩卖。如不愿移牛就草,亦可贷草由原主自养。灾民因生活紧迫要求卖牛者,可从耕牛贷款项下酌借粮食,午收或秋收时归还。次年大水后,灾区更加缺粮缺草,贩卖及宰杀耕畜现象严重。据查:灾区原有耕畜约140万头,贩运出境约17万头,宰杀死亡约3.3万余头。皖北行署为此提出“就地保养,调剂草料”办法,并发放牛草救济粮666万斤组织区、乡、村三级保护耕畜委员会,动员有牛户与有草户互助保养。同时严禁耕畜出境或宰杀。至是年年底,贩运、宰杀现象基本制止。
1950年秋,皖北行署向灾区贷种3000万斤,发放化肥600吨,抢种晚秋作物1435万亩,并向灾区贷粮200万斤,用作灾民副业资金。同时从东北和河南省调进大豆5500万斤,绿豆400万斤,供作灾民榨油、磨粉原料。至年底,沿淮各县共组织榨油、编席、捕鱼、织布、磨粉、砍草、挖药等副业生产小组45785个,73万多人参加。产品自销或由合作社及国营商业购销。在此期间,宿县专署调拨平粜粮105万斤,供应灾民口粮。灾区基层政府并组织近500万人采集代食品。
1949年冬至1950年春,皖北行署拨粮8405万斤以工代赈,先后动员民工160万人,重点治理境内淮堤。其中宿县专区共完成土方1628.23万方。皖南地区于1950年8月至翌年3月,以工代赈修堤复圩,拨发工资粮6400万斤,用工1200万个(女工20多万),完成土方1712.5万方。
1949年底,《皖北日报》发表《全面开展互济运动》的社论,号召非灾区各界人士捐献一碗米,一件衣,支援灾区人民度荒。各地纷纷响应,仅合肥、安庆、蚌埠等5市即捐献粮食250余万斤,华东币1400余万元,豆饼2426块。春节期间,各文工团、业余剧社均义演捐献。皖北区生产救灾委员会并组团到上海募捐。见表6—3—4
1950年7月灾情紧急时,皖北各级党政领导均亲临灾区指挥抢救。8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曾山副主席率视察团赴灾区巡视。中央亦派慰问团携带药品慰问灾区人民。
安徽省历次收到救灾捐献一览表
表6—3—4(1949—1989年)


二、1953年淮北霜灾
1953年4月10日至13日,淮北地区及淮南部分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霜冻灾害,成灾面积2600余万亩,灾民1170余万人。淮北是老灾区,农民饱受磨难,春荒中突遭意外重灾,精神上受到打击,悲观情绪严重,一时出现犁苗、卖畜、求神、自杀、逃荒等现象。霜灾发生后,中央迅即派员赶赴灾区查看灾情,华东局指示灾区以生产救灾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省委、省人民政府急调500余名干部会同有关专、市、县人民政府抽调的大批干部深入灾区,宣传政府救灾决心,宣布减免解放后连年受灾地区各项贷款华东币2300余亿元。同时,3次拨发救济款华东币共1400亿元。在灾民情绪稳定后,及时组织浇水救麦,并从省内外调进种子5.4亿斤,进行补种套种。不久,连降两次小雨,各级干部动员群众加工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经过艰苦顽强的抗灾和救灾,多数麦苗已从根部抽芽返青。是年,午收虽推迟15至20天,但一般获得五六成的收获。其他各年的霜灾,远不如是年严重。
三、1954年特大水灾
1954年夏,全省连降暴雨或大暴雨,计长江流域6月份4次,7月份15次;沿淮及淮北7月份6次,以致江淮堤坝溃决。全省成灾农田5000万亩,成灾人口达1500余万,是百年罕见的大水灾。
灾情发生后,省人民政府及各专、市、县人民政府负责人均亲临抗灾前线指挥,并派出干部81996人,调集民工(包括船工)2891918人,龙骨水车16万辆、抽水机981台、轮船120艘、木船20542艘、木、竹排1100架,抢救农作物364万余亩,灾民3280442人,耕畜69299头,家畜21478头,公粮5558余万斤,民粮5690余万斤(家具和其他物资未计)。对虽已脱险但被洪水围困一时无法转移的灾民,除中央、华东派机空投帐篷448包救援外,省人民政府并速调大米10万斤、面粉17万斤、煤炭90万斤、芦席2.8万张、大锅300口应急。稍后,各灾区共转移灾民4974598人,耕畜81076头,就近安置4598566人,余则安置外地。灾民转移时,按行政区划编组,由干部负责带出去,带回来。沿途设供应站,供应粮食、茶水、医药。到达时,当地群众腾房借地,热情接待。
水退后,各地发给路费,备办交通工具,帮助灾民返乡,沿途设接待站供应食宿。淮南地区为灾区代养耕牛68924头过冬。凡有代养条件者,均自报代养头数,并订立保牛公约。代养草料每头每月不超过5元,由政府从救灾款中拨给。次年春耕前,代养耕牛转运回乡。这次水灾,各级人民政府投入防汛、保堤、排涝物资,计木桩984126根、麻袋3657219条、草袋1024479条、铅丝335210斤、芦席79万多张、搭棚1.8万间。抢险中牺牲干部15人、民、船工32人,灾民死于水患者2627人,伤2371人。
在救灾的同时,灾区发生伤寒、疟疾、痢疾、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并迅速蔓延。省人民政府及时拨款255万元,并组织公办医院医护人员3198人、动员民间医生6012人,另由中央派来131人,外省支援3305人,全力防治,先后治愈灾民4183699人。灾后,省委、省人民政府为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并帮助灾民度荒,要求非灾区和轻灾区各县开垦所有空地、荒地,扩种晚秋作物;早稻田加种一季;70%中稻田培养再生稻,并于当年秋冬多种蔬菜,非灾区每人晒干菜3至5斤支援灾区。各地计排涝补种1830万亩,作物地内套种786万亩,留再生稻726万亩,开荒抢种500余万亩,共增产粮食15亿斤,占当年减产的20%;种蔬菜270万亩,收获干菜2240余万斤。同时,各地组织灾民1267724人参加副业生产,举办副业134项,获利3954余万元。其中捕鱼最高人数达289854人,共捕鱼6777.8万斤,运往省外3269万斤,总值1659余万元,获利196万元。参加小煤窑生产5688人,产煤70741吨,总值97.83万元,获利46.65万元。各地商业及供销部门除供应原料外,并先后收购鲜鱼6000万斤、小窑煤3.3万吨、芦席212万多张、柳编品28万多件、荆编织品27万多件、竹器67万多件,灾民因此得以度荒。是年,省人民政府共拨救灾款11854万元,银行发放贷款1000万元,各级供销社从省内外收购大批竹、木、房草等供灾民修建房屋170余万间。当年冬及次年春,两批发放棉衣987448件,受益灾民887059人。四、1956年严重内涝
1955年冬至1956年春,全省各地未降透雨。5月底,沿淮及淮南小麦发生疸病。继而连降大雨,淮河汛期提前一个月,小麦受疸、涝3183万亩。夏涝未退,6至9月连降9场暴雨,8月初并遭8至12级强台风袭击,秋涝受灾3284万亩,台风为害1815万亩。全年受灾共达8282万亩,其中夏秋两季都受涝灾2503万亩,全年无收832万亩,实际成灾面积6467万亩。沿江灾期长达1年。
在夏汛提前到来时,当地政府共发动400万人抢收小麦3500万亩。阜阳专区从1至3尺的水中,捞起小麦约329万亩。8月初,台风来到前,沿江地区各级政府组织300万人,日夜抢收早稻545万亩。由于夏季雨水过多过大,全省灾区排涝补种和扶棵救苗共2700多万亩,其中1000万亩数淹、数排、数种。阜阳专区1757万亩中秋、晚秋作物中,两种三淹542万亩,三种四淹140万亩,四种五淹132万亩,少数田地甚至五种六淹。灾情发生后,省人民委员会先后拨发救济款5000多万元,平均每月救济四、五百万人,并投放各项贷款6876万元。同时,调给灾区中晚秋种子17415万斤,大小麦、蚕、豌豆等种子51800万斤,蔬菜种子76万斤。
为了保养灾区耕畜,自本年秋冬至次年春,阜阳、蚌埠两专区组织社员收割青干草36111万斤,收购、调进牛草7495万斤。沿淮灾区先后转移76000多头耕畜到非灾区代养。由于少数地方挪用寄养费,代养户不能兑现,疏于喂养,在途中和寄养期间,死亡0.8万多头。是年灾区耕畜减少约10万头,占灾区耕畜总数13%。尔后,中央和省人民委员会一再强调,要抓住时机,做好打草蓄草工作。省人民委员会并多次发放牛草救济粮或保牛贷款贷粮。
灾后,灾区各地组织副业生产百余种,从本年秋冬至次年春末,共获利6100多万元,可维持1000多万灾民3个月的生活。同时,沿淮灾区冬春共种菜192万亩,收干菜8700万斤。五、1959年至1961年三年饥荒
1959年6月,安徽各地雨量稀少。7月以后,江淮之间和淮北出现旱象。据阜阳、宿县、蚌埠、六安、滁县和合肥六个气象站记载:是年6至8月,平均总降雨量仅254.8毫米,比上年同期平均总降雨量少180.4毫米。同时气候酷热,蒸发量大,最高温度曾达摄氏40度,日蒸发量多在10毫米左右。全省江湖河塘水位普遍下降。8月初,长江安庆降到32900个流量,比上年同期少10900个流量;淮河正阳关只有75个流量,仅为上年同期流量的七分之一;淮河支流氵解河、北淝河均已断流。是年,全省受旱64个县市,阜阳、蚌埠、六安3专区和合肥地区灾情最重。全省累计受旱面积5400万亩,成灾2187万亩。
在抗旱紧急关头,各地日动员最高达930多万人,占全省整半劳力65%以上,一般不少于371万人。出动抽水机2164台(43680马力),水车499万辆,共打拦河坝18万处,挖深沟塘15万处,开引水沟41万条,打土井118万眼,下泉、找泉18万眼,累计完成土方7525万公方。灾后,省人民委员会先后拨发大批救灾款粮(见前表 6—3—2),并积极组织灾民抢种晚秋2000余万亩。同时开展以采集秋收作物的副产品及葛根、蕨根、藕、菱、荸荠、茨实、毛栗、板栗、橡子、毛渣子等野生、水生果实为代食品的“小秋收”,大搞副业生产,大种蔬菜。是年,共组织副业、种菜和采集“小秋收”专业队29.5万多个,341.8万多人参加,占灾区人口35%。共采集代食品26422万斤,人均27斤。灾区人民副业收益15569万余元,栽种冬菜386万亩,春菜376万亩,共收晒鲜菜、干菜和代食品等近100亿斤,灾民得以度荒。
1960年春,淮北部分地区午季作物遭受霜冻。5至7月,全省部分地区多次遭暴风和冰雹袭击。5月上旬一次暴风雨持续约两小时,波及32个县市,5个县山洪暴发,17个县降冰雹。六七月,全省先后6次大雨。同时,淮河上游客水汹涌,沿淮多处漫堤。8月后,全省大部分地区无透雨,发生严重的夹秋干。沿江部分地区午秋两季均有虫灾。是年,午秋两季成灾面积3500万亩,其中水灾2800万亩,风、雹灾110万亩,霜冻灾426万亩,病虫灾128万亩,死337人,伤2267人,死亡耕畜704头,倒屋12万余间,冲毁中型水库12座,小型水库98座、涵闸桥梁575处,成灾人口900余万。
水灾发生后,灾区各级党政领导亲临险段指挥保堤,并抢迁安置行洪区灾民21805人。8月,旱情日趋严重。阜阳、安庆两专区共派出干部7万多名协助基层抗旱。各地投入抗旱劳力190多万人,抽水机1700多台,水车29万多辆,提水浇灌。是年,除政府拨发粮款救助外,灾区人民共种晚秋粮食作物和胡萝卜1300万亩,秋菜243万亩,以补口粮不足。
1961年1月至7月,全省平均降雨量为512毫米,较1959年同期少204毫米,而7月份蒸发量较1959年同期多12至24毫米。当时,灾区参加抗旱劳力348.5万人,抽水机3342台(118034马力),水车32.5万辆,打拦河坝64092处,挖沟渠57019条,井泉57627眼,每天灌田150多万亩。但因受旱时间长,农民口粮标准低,身体衰弱,浮肿病日益增多,不能担当繁重的抗旱任务,而且水车较1959年减少,以致1000多万亩夏粮未能栽种。全省23529个生产大队中,受旱成灾达14042个。沿江及江南虽受灾稍轻,全省仍减产44亿斤。
省人民委员会针对抗旱中的问题,一面规定担负重体力劳动农民,每人每日增加一二两口粮,注意劳逸结合、医疗和预防疾病。一面压缩城镇人口,并从机关、企业、厂矿、部队抽出一批劳力加强抗旱力量,从非旱地区和受旱较轻地区抽调排灌机械,从工厂矿山和地质勘探队抽出部分动力机械,支援旱情严重地区抢救中稻和单季晚稻。同时突击开挖渠道,架设高压电线,兴建电灌站,引水灌田。在互助互利条件下,在公社范围内调剂龙骨水车;并宣布:包产指标根据灾情调整,因灾减产不赔产,公粮依法减免;抗灾有成效者给予奖励;根据灾民意愿,在邻近灾区地方移民就水抢种晚秋或帮助当地生产队耕种,按工分给粮;在不受旱地区,开展增产运动,帮助灾区来的灾民安排生产和生活。
在这三年间,除遭受自然灾害外,并由于“浮夸风”、高指标、高征购,导致农村人口饿、病、逃荒和非正常死亡,因饥荒患浮肿、干瘦和妇女子宫下垂、闭经现象严重,生产逐年下降。1961年,省人民委员会拨给各灾区食糖300万斤,供应浮肿病患者食用。1962年情况基本好转。
六、1963年皖北大水灾
1963年4至5月,全省连续大雨,54个县市受涝,午季受灾1322万多亩。7月以后,雨区集中在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7月6至13日,15至21日,28日至8月9日,先后3次大暴雨,雨量累计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淮河支流的涡、颍、濉、浍、沱诸河水位均超过地面二三米。河堤漫溢,多处决口,淮北平原一片汪洋。这次水灾的特点是:雨期早,持续时间长,客水大,内涝排不出,而且集中在老灾区。
当5月水灾发生时,灾区各级党政领导冒雨与群众一起防汛抢险。宿县专区抽调干部540人协助各地防汛;阜阳专区投入防汛排涝的干部和群众共16万多人。七八月间,淮北被洪水围困的村庄1.7万个,179万余人。省人民委员会迅调钢板船40只,南京军区调两个工兵营携机动船56只驰援。经过日夜奋战,救出所有被困灾民和耕畜。灾区各地腾出公房,挤借民房,搭盖庵棚,安置脱险灾民,并组织干部、医生送粮、治病。省人民委员会除及时发放救灾款、粮、物(见前表6—3—2)及各项贷款8899万元外,并规定:毁灭性灾区灾民口粮基本由国家供应;重灾区则根据不同情况,逐月核定供应量,供应标准一般为每人每日6至7两,优抚对象及“五保”户重点照顾。
当年入秋后,灾民患副伤寒、脑炎、疟疾、痢疾、腹泻、百日咳、炭疽病等共15万人,其中患浮肿病2.3万人。省人民委员会一面拨发治病专项经费113万元,一面从省属医院及各专、市医院抽调600余名医护人员,连同安徽医学院当年应届毕业生组成医疗队分赴灾区治疗。安徽省军区104、105、116医院组成3个医疗队分赴临泉、阜南、界首巡回医疗。先后抢救危重病人40人,收治15560人。此外,省人民委员会还补助患病灾民细粮和黄豆、油、糖等,仅宿县专区七八两月即下拨用于病人的黄豆7.4万斤、食油3400斤、食糖1万斤。
8月,中共安徽省委、省人委在宿县专署召开全省各专员、县长会议,会议期间,组织到会人员到重灾区走访慰问,加深抓好生产救灾和支援灾区重要性认识,会上组织对口支援灾区活动。入冬,国务院在蚌埠召开豫鲁苏皖四省负责人生产救灾会议。
灾后,省人委先后拨给灾区种子5042万斤,化肥1150吨。各地政府领导灾民排涝抢种(淮北一般三淹三种,少数地方六淹六种),组织120余万人参加副业生产,获利3000余元。采集代食品2979万斤,种菜18万余亩。
七、1969年大水灾
1969年6月下旬,徽州地区连降暴雨。7月5日,绩溪县降雨259.2毫米,歙县201.2毫米,山洪奔泻,淹田塌屋,当地群众称为“七·五”洪灾。雨区旋移向池州、芜湖地区,造成大面积内涝。7月中旬,安庆、巢湖、六安地区雨量集中。7月14日,桐城日降雨481毫米,庐江县城449.9毫米,无为县明堂集434.5毫米,潜山县大水河487.9毫米,巢县兆河闸435.1毫米,均相当于该地年降雨量三分之一,致使江河水位陡涨,大量小水库、圩坝、塘堰、堤埂以及公路、桥梁、电讯线路遭到严重毁坏,山区不少河流改道,佛子岭水库泄洪道排水不及漫坝。全省53县受灾,桐城、岳西、枞阳、望江、潜山、庐江、无为、和县、贵池、铜陵、当涂、芜湖、舒城、歙县、繁昌15个粮棉高产县灾情最重。庐江、舒城、无为、霍山、六安、桐城6县县城进水,76万多灾民被水围困。龙河口、花凉亭水库主坝塌方,危在旦夕,数千名军民冒雨日夜抢救。正当紧要关头,党中央调派武汉军区空军飞机8架,南京军区空军飞机两架和舟桥部队,连同省民航局飞机13架,向被水围困的灾民和险工险段空投救生圈(衣)2603只(件)、帐蓬30吨、麻袋2.1万条和药品等。合肥食品、饮食行业昼夜加工干粮263400斤,空投灾民充饥。
当时早稻即将收割,大片良田经水冲沙压后,晚稻、小麦不能播种。全省成灾1039万亩,其中特重灾487.39万亩,重灾264.69万亩;成灾人口802万人,其中特重灾民265万人,重灾民253万人。冲毁民房82万间,死亡1292人、牲畜1425头,集体财产和群众衣物损失未计。
“七·五”洪灾次日,省革委会负责人即率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赴灾区慰问、宣传,并协助基层抢险救灾。随后又在省直机关抽调千余干部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灾情严重地区,协助基层组织生产自救和排涝抢种。9月上旬,国务院赴皖灾区慰问团到安庆、巢湖、六安地区重灾社队了解灾情,慰问灾民。至10月下旬,全省受灾田亩除水冲沙压、低洼圩田及一时难以排水共183万亩无法补种外,抢种晚秋作物547万亩,占排除积水面积70%强。各地还采取以大改小,以多改少,因陋就简,逐步恢复的办法,修复倒塌房屋60%。同时组织灾民开展各项副业生产,仅巢湖地区一个月即收入170多万元。
是年,省革委会分批下拨紧急救济和生产救灾款4827万元,木材4.9万立方米(包括江西省支援的等外松杂木2万立方米)、毛竹31万根(包括江西省支援的雪压毛竹20万根)、布1100万市尺、棉絮151万市斤、煤炭6万吨,另拨大批口粮、种子、化肥、农药等。省革委会规定,凡是灾后未种上晚秋作物地区,按8月中旬省粮食工作紧急会议规定的“先吃自己的,后吃集体的,再吃国家的。何时缺粮,何时安排供应”的原则,安排落实,发证到户,分月供应。灾民因灾致病,可在救灾款项下划拨3%作医疗费。重灾区灾民生活基本得到解决,情绪稳定。
八、1975年水灾
1975年五、六月,安庆、滁县、六安、宿县等地先后遭大风和冰雹袭击。7月,全省大部地区连降大雨或暴雨,雨量一般为300毫米左右,受涝746万多亩。8月5日至8日,河南省驻马店、许昌等地陡降特大暴雨,板桥水库倒坝,130亿方特大洪水奔泻淮北,致使洪河和泉河之间急流横溢,平地水深一二米,淹没临泉、界首、阜阳、阜南、颍上、凤台等县大片村庄、田地及沿淮所有行蓄洪区。8月13至18日,四号台风使滁县、安庆、六安、巢湖和阜阳专区的20多个县、市连降暴雨150至300毫米,来安、嘉山局部地区雨量高达600至700毫米,造成江淮、沿江和大别山区大面积洪涝灾害。9月至11月,全省大部地区秋雨连绵,沿淮下游各县连阴50多天,旱粮普遍受涝减产,晚稻也发生病虫害。是年,全省先后受灾2150万亩。经过抗灾,实际成灾889万亩。
当8月份灾情紧急时,中央、省革委会一面分别向灾区发电并组团慰问,一面调派解放军陆、空军部队一部组成抢险队,空运食品及救灾物资,并捐赠大批军马、军衣。灾区也组织百万大军,军民并肩抗洪抢险,确保颍河大堤、淮河大堤和津浦铁路南段安全,并抢救遭洪水围困的170多万灾民和14万头耕畜。
抗洪刚结束,省财政、银行、粮食、商业、农林、卫生、煤炭、铁路和供销社等部门分别调拨大批粮、款(见前表6—3—2)及麦种5600多万斤,化肥2万吨、大中小型拖拉机1500台。省交通部门抽调400辆货车,3天内抢运芦席80多万张,使灾区入冬以前,修复住房和搭盖庵棚50多万间,确保人、畜安全过冬。
9月中旬,省委在阜阳召开全省增产节约生产救灾会议,部署灾区生产自救,自力更生;非灾区增产节约,支援灾区。阜阳、宿县和滁县地区并动员非灾区与灾区对口支援。三秋季节,涡阳、蒙城、亳县、利辛、太和等县抽调拖拉机310多台,为灾区代耕土地75万多亩,适时完成秋播任务。是年,全省灾情虽重,但粮食总产量仍接近上年。阜阳地区在秋季作物被淹五分之一的灾年,也夺得粮食收支平衡且略有节余的大好成绩,并抢种蔬菜42万多亩,人均1分7厘,不少社队自给有余。灾后,各级卫生部门和省军区各医院先后组织83个医疗队,近900名医务人员参加巡回医疗,制止灾区疾病蔓延。非灾区人民对灾区踊跃捐助,仅阜阳灾区即收到捐献粮食(票)930多万斤,款37万元,干菜83.4万斤,衣服78万多件。
九、1978年特大旱灾
是年,全省大部地区年降雨量仅400至700毫米,为常年年均量一半左右。广德、定远、长丰等县持续13个多月无透雨;滁县、芜湖、六安和徽州等地区9个多月累计雨量不到常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出现“霉天不雨,汛期无汛”的异常现象。自春至秋,长江水位较常年低2米左右,淮河来水量较常年减少80%,10大水库8月底总蓄水量较死库容量少16亿立方米。7月底,芜湖地区339条大小河流,除青弋江和漳河外,全部断流或干涸。尤其在夏季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全省多次出现摄氏40度以上高温,高温日多达40至60天,日蒸发量高达15毫米,大于同期降雨量2.4倍。旱情严重期间,全省近400万人吃水极度困难,定远、嘉山等县30万人、5万头耕畜的吃用水,一度全靠汽车运输。全省秋季作物受灾4075万亩,成灾3017万亩,比上年减收粮食73亿斤。
旱象发生后,省以下各级党政机关抽调干部数千人带领400多万灾区人民奋力抗旱。省革委会先后拨发抗旱经费2.38亿元,灾区社队自筹抗旱经费1.91亿多元(平均每个农业人口4元多)。投入抗旱的机械动力310万马力,抽取江、河、湖水164亿立方。淮北地区新打机井3.9万多眼,配套4.1万多眼。省铁路、交通、粮食和煤炭部门日夜兼程,把大批抗旱救灾物资运送灾区。民政部和省、地、市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到灾区察看灾情,解决问题。解放军总后勤部支援棉军大衣10万件,棉军衣、军被10万多件(条)。此外,灾区驻军就地帮耕、帮种、帮割。
灾后,各地普遍种蔬菜、组织“小秋收”和副业生产。秋冬共种菜124万亩,人均5厘。“小秋收”和各项副业生产总值2.5亿元,平均每个农业人口近6元。
是年,政府将救灾款、粮、物(数量见前表6—3—2)一次安排到次年午收,并落实到基层。各地则实行“粮款结合,一次评定,分月安排,凭证供应”的办法。灾区每人每天口粮一般不少于8两(10两制)。烈、军属和重点困难户标准稍高。银行安排50%~70%购粮款,供经济困难的社员借贷。灾区耕畜和种母猪的饲料也有安排,基本上达到省委对灾区“保人、保畜、保护种母猪”的要求。是年春节前,有的重灾区给群众安排细粮、蔬菜、猪肉和过节费。次年春耕期间,男女劳力每人每天又增加2两劳动补助粮。全省灾区群众情绪稳定,未出现疾病、非正常死亡和外流现象。
十、1983年至1984年大水灾
1983年春季低温多雨,两淮部分地区遭受霜灾。四、五月间,全省百万多亩农作物复遭风雹。6月19日至7月18日,沿江、江南先后5次大范围暴雨或大暴雨,累计雨量1000毫米左右,超过正常年份2.5倍,致使山洪暴发,江河横溢,部分圩堤溃破,近万村庄被淹。7月4日至5日,郎川河水涨7尺,两岸一片汪洋,郎溪县城水深3米多。宣城、广德、南陵、铜陵、繁昌、枞阳、桐城、太湖、怀宁、望江10县县城也先后进水。被洪水围困灾民164万余人。同时,长江洪峰奔泻入境。7月13日,安庆长江水位17.95米,芜湖12.4米,均接近1954年洪水水位。内河、湖泊水位随之猛涨。继长江3次洪峰之后,淮河接连出现2次洪峰。7月24日,沿淮王家坝等行蓄洪区相继行洪,大片农田被淹。,至7月底,全省共65县(市)受灾。宣城、郎溪、广德、南陵、芜湖、繁昌、青阳、铜陵、东至、贵池、宿松、望江、怀宁、枞阳、桐城、太湖、庐江、无为、颍上、阜南、霍邱和凤台22县灾情较重。8月初至9月初,六安、安庆、宣城、巢湖等地区持续干旱高温,成灾百万亩。阜阳地区约400万亩大豆为豆天蛾所害。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长江秋汛,沿江、江南复遭暴雨或大暴雨袭击,湖圩洼地再度受淹。积水退落过晚,150余万亩耕地未能栽种午季作物。当年全省受灾1980万亩,成灾1677万亩。省及省以下各级领导干部赶赴防汛前线,分段负责,并动员2.2万名干部带领230万民工奋战在7000公里的圩堤上。7月7日至11日,省民航局派机12架,飞行153架次,为宣城、郎溪灾民空投食品30.4万斤。南京军区3个师、舟桥部队及安徽武装警察总队一部并肩抢救,使被洪水围困的133万灾民全部安全转移。沿淮7个行蓄洪区和沿江含山、庐江、枞阳、当涂等圩区人民顾全大局,及时行洪,终于保全长江、淮河大堤、圩口、铁路、水库和部分工矿企业。
灾后,省委及省人民政府派39个组慰问灾民,随后分批派出400多干部常驻22个重灾县进行宣传、教育,鼓舞灾民战胜困难,并带领群众排涝抢种双季晚稻600多万亩。伏旱时,全省150万人灌溉受旱农田480万亩。10月秋汛后,灾区全力排涝抢种,并以一部份劳力,开展工、副业生产。仅安庆地区和宣城、郎溪、无为、当涂等县拦鱼水面即达150万亩,产鱼6000多万斤,灾民增收3000余万元。丘陵、山区的副业生产,亦有相当收入。
是年,省人民政府确定沿江、江南破圩区和沿淮行蓄洪区为重灾县,除拨发救灾款、粮、物外(见前表6—3—2),另拨防汛经费1860万元,堵口复堤专款1500万元,行蓄洪区生产生活补助费700万元,各项贷款2500万元。各部门让电30万千瓦,抢运物资15万多吨。解放军及省内外为灾民捐助大量衣被(见前表6—3—4)。省、地、县组成137个医疗队,分批到灾区巡回医疗。
1984年5月底至6月初,太和、临泉、阜阳等县两次遭冰雹袭击,其中6月4日冰雹伴随6小时狂风暴雨,地面积冰厚达2至4寸。6月12至15日,全省普降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雨区广达45个县、市,其中21个县3天内降雨量超过200毫米。阜南、宣城分别为456、415毫米。广德14日2时至8时降雨227毫米。顿时洪流漫溢,沿江沿湖破圩400多处。沿淮润赵段、邱家湖、唐垛湖相继行洪,共淹没麦、稻1108万亩,其中绝收371.4万亩。合肥、阜南、宣城、郎溪、广德、繁昌、枞阳、无为等市、县城区上水,76万人被洪水围困。8月30日下午至9月3日凌晨,全省由东向西转南再降大暴雨,雨区履盖42个县,雨量200至300毫米。强暴雨集中在30日夜半至次日凌晨,六安、霍山、宣城、广德等县局部地区山洪暴发,洪涝面积达249万亩,绝收33万亩。各种工程设施及公路、厂矿被毁严重。9月6日至10日,阜阳地区又降暴雨,其中太和288毫米,界首301毫米,临泉416毫米。同期,淮河上游河南境内连降暴雨,该省受灾各县纷纷提闸泄洪,洪水直泻皖北,形成“关门淹”,200多万亩作物泡在水中,被水围困村庄3019个,灾民88.64万人。临泉县方圆13华里的地区内水深一二米。9月23日至10月3日,再度出现大面积连阴雨间以暴雨。沿淮、淮北复遭水患。阜阳地区两次受灾面积1400万亩,650万亩晚秋作物减产五成以上,洪灾仅次于1975年8月。
灾害发生后,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于6月13日、16日两次召开紧急电话会议,动员全省军民抗洪抢险,防汛排涝。省人民政府每天举行一次防汛会议,分析灾情,解决问题。各级党政领导分片、分堤、分段负责指挥防汛抗洪,不少地、县退居二线、熟悉防汛的老同志主动参加,全省出动1万多名干部,带领104万群众投入战斗。宣城县双桥联圩、卫东联圩及郎溪县第一联圩,均超过上年破圩水位。全椒县128公里长的堤防,洪峰水位超过最高年份纪录,但在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抢险筑堤下,安然无恙。
在防汛紧急关头,南京军区派出舟桥部队及2000多名指战员,分赴合肥、郎溪、含山、宣城、广德等地,抢救灾民3000余人,转运物资6万多吨。省武装警察部队先后出动1200多人次,车辆285台,转移灾民817人,搬家61户,抢救物资37吨。
6月16日起,全省受灾10地、市除安置灾民,组织副业生产外,并开动排涝机械17901台,61万多马力排除内涝,抢收抢(补)种。省有关部门各就本身职责大力支援。
本年灾害期间,省人民政府先后下拨防汛水毁经费400万元,救灾经费535万元,急救口粮215万斤,种子借销指标800万斤,柴油4000吨,汽油800吨。木材24300立方米,铅丝、元钉108吨,草袋30万条,芦席5万张。煤、电、煤油、化肥,基本保证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