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以农业为主的省,又是人口多、密度大的省份之一,劳动力资源丰富。在民国时期,历届政府对劳动力资源没有系统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需要,从50年代起,逐步开始调查和统计。
一、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劳动力资源,由男16~59岁、女16~5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构成。建国后,安徽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不同时期相差较大。1953年,安徽劳动适龄人口为1649.27万人。1954年至1964年的11年中,劳动适龄人口仅增加8.34万人,年平均增加0.76万人,年平均递增0.05%;1965年至1982年的18年中,劳动适龄人口增加962.88万人,年平均增加53.49万人,年平均递增2.6%;1983年至1990年的8年中劳动适龄人口增加878.89万人,年平均增加109.86万人,年平均递增2.4%。1954年至1964年的11年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较慢,一是因为在4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二是因为在60年代初的“三年经济困难期间”,由于非正常死亡,劳动适龄人口不仅未增加,反而减少363万人。1965年至1990年的26年间,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是由于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中期出现两次生育高峰而形成的。
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见表2-1-1)。1953年为53.82%,1964年为53.06%,1964年比1953年下降0.76个百分点;1978年为49.59%,又比1964年下降3.47个百分点;1982年为52.24%,比1978年增加2.65个百分点,但仍比1953年及1964年低;1985年是61.12%,比1982年增加8.88个百分点,1990年又比1985年增加0.7个百分点,达到61.82%。这反映出在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已陆续成长为劳动适龄人口,使安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安徽省劳动力资源人数表
表2-1-1(1953~1990年)

二、劳动适龄人口性别构成
安徽劳动适龄人口性别构成,根据人口统计资料,男女性别的比例(女以100计算)是:
1953年100:119.13
1964年100:117.12
1982年100:121.38
1990年100:115.38
劳动适龄人口中,男性所占比重高于女性,原因一是在总人口的性别比例中男性偏高;二是男、女劳动适龄人口年龄段的规定不同,男性比女性多5个年龄的人口。
三、劳动适龄人口年龄构成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省劳动适龄人口总数为3499.40万人,其中10%提前抽样调查人口数为3343599人,具体汇总资料统计劳动适龄人口年龄构成见表2-1-2。
安徽省劳动适龄人口年龄构成表
表2-1-2(1990年)

在普查的劳动适龄人口334.36万人中,16~ 34岁的共有203.89万人,占劳动适龄人口总数的60.98%,35岁以上的仅占39.02%。这说明安徽的劳动适龄人口大多数是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