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起,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技术培训开始由失业工人转业训练转入有计划地培养后备技术工人,通过开办技工学校培养中级技术工人成为就业前培训的主要形式。
一、技校规模与管理
〔技校规模〕
安徽第一所技工学校——淮南技工学校,1956年7月由安徽省煤炭工业厅在淮南矿区创办。设机电、电工、钳工、绞车、水泵5个专业;批办规模1500人。随后,省劳动局与淮南市劳动局联合开办淮南工业专科学校。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安徽工业发展较快,急需大量技术工人。合肥、芜湖、安庆等市先后开办技工学校。1959年,省劳动局在合肥市安庆路又创建技工学校一所。到1960年底,全省技工学校发展到57所,在校学生增加到1.59万人。
1961年和1962年,安徽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国家劳动部《关于精简、调整技工学校的意见》,技工学校先后被关停或撤销。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好转,安徽技工学校重新起步,新办机械、建筑、农垦3所技工学校,招收新生70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技校培训陷于停顿,校舍房屋被拆或改为工厂,技工学校已名存实亡。
1976年起,技工学校逐步恢复、重建,到1978年末,安徽共恢复、重建技工学校20所,在校学生7419人。
1979年后,技工学校稳步发展,到1990年,全省共有技工学校116所,在校学生4.43万人。(见表4-1-2,表4-1-3)。1990年比1978年,增加技工学校96所,平均每年增加8所;增加在校学生3.6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070人。12年中累计培养各类工种、专业毕业生近9万人。
安徽省技工学校行业分类表
表4-1-2(1990年)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技校管理〕
1956年至1958年,安徽技工学校,主要是国家产业部创办,由国家办学部门直接领导,国家劳动部综合管理。1959年起,为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国家产业部将一部分技工学校下放省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省劳动局综合管理。1964年4月,为贯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方针和推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划归教育部门管理。其中地方劳动部门办的技工学校,仍由劳动部门主管。实际上在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对技工学校基本上都没有管。1978年8月,技工学校的综合管理又由教育部门划归劳动部门。1979年3月,安徽执行国家劳动总局颁发的《技工学校工作条例》(试行),技工学校的管理逐步规范化。
1979年末,省劳动局对六安、淮南、蚌埠、宿县、淮北、阜阳、合肥等地、市的22所技工学校,进行综合调查。针对技工学校存在的基建投资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和领导班子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对技工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专业工种、定培养目标、定学制、定人员编制”的“五定方案”。1980年全省51所技工学校开始实行“五定”。根据符合生产需要,布局合理,规模适当,专业对路的原则,对技校的体制、规模和专业设置进行调整。
1981年,省劳动局提出发展技工学校的四条原则:1、符合国民经济调整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近期生产建设的需要;2、与劳动力增长计划相衔接;3、合理布局,优先发展短缺专业工种;4、具备办学的基本条件。不符合上述原则的申办计划,不予上报审批。同年开始办学制度改革试点:提倡劳动部门与当地行业主管部门联合举办技工培训班,学生实行自费走读;允许技工学校把单一的招生培训改为既招生培训又承担在职工人培训。扩大了技工学校培训技术工人的能力。
1982年3月,省经委、省劳动局转发国家经委、劳动总局《关于加强技工学校生产实习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规定:生产实习课时与文化、技术理论课时的比例,以各占一半为宜,最低不少于40%。各技工学校通过兴办生产实习工厂,组织学生下厂实习,采取“定课题、定学时、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试和定期轮换岗位”等多种措施,落实生产实习教学计划。
1983年4月,安徽技工学校开始将全额助学金改为助学金与奖学金相结合。在现行助学金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将其中的80%作为伙食补贴,发给每个在校学生;15%作为奖学金,分等级、按比例奖给品学兼优的学生;5%作为困难补贴费,补助极少数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
1984年4月,省劳动局贯彻劳动人事部《关于不得随意改变技工学校性质的通知》,对有些部门在技工学校开设电大、职大、干训班,把技校改为中专,把实习场所改为经营性工厂等削弱技工学校培训能力的问题,进行检查纠正。
1986年1月,省劳动局在马鞍山召开第一次全省技工学校校长会议,对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劳动人事部《关于改革技工学校几点意见》作出部署。会后开始进行扩大技工学校自主权和实行校长负责制试点。同年3月,对全省102所技工学校进行整顿。省劳动局提出技工学校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条件:1、有相应的校舍、专用的教学、实习场所和设施;2、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按计划、大纲组织教学的管理制度;3、有正常的经费来源;4、按规定配备教师;5、有健全的领导班子。各校对照条件,进行自查自整,省劳动局分批验收。4月,省劳动局召开全省技工学校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表彰大会。57名先进教师、21名先进工作者和16名优秀班主任受到表彰。是年省劳动局参与组织全省中专、技校学生制图竞赛。690名参赛者中有技校学生370名,占53.6%。99名获奖者中有技校学生53名,占54%。马鞍山向山硫铁矿技校学生尹文俊获得最佳成绩。
1987年3月,省劳动局召开第二次全省技工学校校长会议,研究贯彻《技工学校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同年9月,制定下发《技工学校工作条例实施细则》,为技工学校的管理提供了规范化依据。
1990年4月,安徽代表队参加华东地区技工学校电工知识比赛,获团体第一名;9月参加全国技工学校学生车、钳工操作技能大赛,蚌埠机械技校选手方立君获车工组个人第二名。
二、技校招生与分配
〔招生办法〕
1956年至1977年,安徽省技工学校招生,由技校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请,劳动部门会同教育部门统一组织,或经劳动部门统一规划,各校自行组织。1978年至1981年,改“技校单独招生”为“一条龙招生”。与全省大学、中专招生同步进行,统一报名,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分别录取。1982年起恢复单独招生。1982年和1983年由各地、市劳动局组织命题、考试、录取。1984年开始由国家劳动部统一命题,统一规定考试时间,省劳动局统一制卷,各地、市劳动局组织考试、阅卷、录取。这一办法提高了技工学校的社会声誉,保证了新生质量,节省了人力财力,一直延续到1990年。
〔招生政策〕
技工学校招生对象:1956年至1958年主要是失业、失学青年;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多余人员;家居城镇的转业军人。1959年至1978年是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及少量的高中毕业生。1979年至1981年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待业青年;初、高中应届毕业生。1982年至1990年主要是城镇户口的初、高中应(历)届毕业生。
技工学校招生条件:历年来基本相同,主要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城镇商品粮户口,身体健康的未婚青年。初中学历的考生,年龄在15~18周岁之间,高中学历的考生,年龄在16~22周岁之间。但不同年份,招生的对象、条件也有过变动,主要有:
对女性的招收,1978年起,规定在男女比例上根据工种专业特点,尽量招收女生。机械专业女性为40%,其中军工机械为30%;轻工、电子、邮电等工种专业女性可占50%以上。在以后的历次招生中都强调,凡适合女性的工种专业,尽量多招收女生。纺织专业,女性比例为80~90%;轻工、商业等专业,女性比例不少于50%。矿山井下、地质勘探等劳动强度大或有毒有害工种,从照顾女性生理特点出发,不招或少招女性。总体上出现了男女生统一考试,分别录取,女生的录取分数线高于男生,录取数量少于男生的现象。对此群众有反映,但又难以解决。
对非城镇商品粮户口考生的招收,历来是严格控制的。1983年以前,技工学校不招收非城镇商品粮户口的考生。1984年,阜阳农业机械技工学校招生,扩大到农林四场中吃商品粮或由原吃商品粮改吃自产粮的正式职工的子女。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训,定向分配,场来场去,毕业后仍回农林四场工作。1985年起在国营农林科研单位、院校、场圃中,原吃商品粮改吃自产粮的正式职工,其子女户口(不含农业户口)在上述单位的,可以报考技工学校。1987年7月,供销合作社恢复为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合作商业。供销社系统技工学校开始实行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的考生同等对待。从农村招收的学生不转户口、粮油关系,定向招生,哪来哪去,由供销社择优录用,实行合同制。1988年,省建总公司所属企业的瓦工、木工呈现人数不足,后继乏人的状况。为使建筑企业保持一定数量、相对稳定的瓦工、木工技术力量,是年起,省建筑工程技校的瓦工、木工专业,试行从农村招生,毕业后实行合同制。
对考生年龄的规定,1980年至1982年,为解决城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就业问题,对矿山井下等劳动强度大的工种专业招生年龄放宽到25周岁。1984年,对报考矿山采掘专业的初中毕业生的年龄放宽到20周岁。
〔照顾招生〕
照顾招生,是在考生符合技工学校招生条件的前提下,在录取分数上予以照顾的招生。照顾招生的对象有:
办学单位的职工子女:1979年起,为调动办学单位的积极性,解决办学经费的困难,促进技校发展,安徽开始对办学单位的职工子女实行照顾招生。1980年后兼顾技工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职工子女。1984年扩大到与技工学校签订委培合同单位的职工子女。照顾招生的比例,根据工种专业的不同有所区别。矿山井下、森林采伐、野外勘探、盐业生产和远离城镇的军工企、事业单位等艰苦行业开办的技工学校,照顾招生比例一般在90%。建工、纺织行业一般为50~60%。机械、电子、商业一般为20~30%。为保证新生质量,照顾招生与社会招生一样,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并规定最低录取分数线。在照顾招生的录取分数线以内招收不足的,改为社会招生。
侨胞、港、澳、台胞子女:1983年至1990年,对报考技工学校的侨胞、港、澳、台胞子女,在考试总分低于录取分数线10分以内的,给以照顾录取。
少数民族考生:1986年至1990年,对考试总分高于体检分数线的少数民族考生,其总分可以增加10分参加录取。
其他照顾对象:包括受地、市级以上单位表彰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在地、市级以上单位举办的运动会上,获得单项前六名,团体前三名的队员;在地、市级以上单位举办文艺汇演中的获奖者;烈士子女;因公死亡职工的子女;技工学校正式教职工的子女。上述考生从1986年起,也被定为总分可以增加10分参加录取的对象。
〔招生计划〕
技工学校招生计划,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与企业增人计划相衔接,由技工学校、技校主管部门、省劳动局逐级上报国家劳动部和国家计委审批下达。招生计划一经下达,不得随意变动。确需调整的由技工学校的主管部门报省劳动局确定。为引入竞争机制,安徽省从1988年起,在地方办的技工学校中试行“超计划招生,淘汰制分配”的做法,允许技工学校超计划1~3%招收新生,毕业时仍按原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数择优分配。1978年至1990年安徽技工学校招生计划和招生人数见表4-1-4。
安徽技工学校招生计划和实际招生人数表
表4-1-4(1978~1990年)单位:人

〔毕业生分配〕
分配去向:技工学校毕业生,按照专业对口、学用一致的原则,全部分配到生产第一线当工人。分配去向,按学校隶属关系,“哪来哪去”。地、市办的技工学校,分配到地、市所属企、事业单位;省直部门办的,分配到省属企、事业单位;中央部属技工学校,分配到中央部属单位。分配时根据生产建设和社会需要,优先保证新建、扩建企业需要。1956年至1981年,主要分配在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1982年至1990年,可以到全民所有制单位,也可以到集体所有制单位或自谋职业。
分配办法:1956年至1981年,安徽技工学校毕业生实行“统包统配”办法,毕业多少,分配多少。1982年开始改无条件统包统配为有条件择优分配。学生毕业时进行全面考核,合格的予以分配,不合格的不予分配。1987年前,技工学校毕业生分配后,实行固定工制度。1988年起,分配当工人的实行劳动合同制,当生产实习教师的实行聘任制。1978年至1990年技校毕业生人数见表4-1-5。
安徽省技工学校毕业生人数表
表4-1-5(1978~1990年)单位:人

三、技校教师与教学
〔教师队伍〕
教师编制配备:技工学校教师,包括政治、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教师的编制配备按师生的比例确定。1961年7月,省劳动局会同省财政厅,第一次为安徽技工学校教师编制配备制定统一标准,并在全省试行。见表4-1-6。
安徽省技工学校人员编制标准
表4-1-6(1961年)

说明:“标准”规定,教学人员一般占教职员工总数的60%。
1986年4月,安徽省劳动局根据国家劳动总局《技工学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标准暂行规定》重新确定技工学校教师编制标准,见表4-1-7。
安徽省技工学校教师编制标准
表4-1-7(1986年)

按照上述标准,1986年至1990年安徽省技工学校逐年配备教师情况见表4-1-8。
安徽省技工学校教师配备情况表
表4-1-8(1986~1990年)

教师学历职称:1982年,安徽省技工学校共有教师1827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603人;大专学历454人;中专及相当于中专学历770人。到1990年,技校教师增加到3219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1019人;大专学历1391人;中专及相当于中专学历809人。见表4-1-9。
安徽省技工学校专职教师学历情况表
表4-1-9(1982~1990年)单位:所、人

(续表)

说明:1982年和1983年技校数含技工班。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从1981年起,经过局部试点,全面改革,到1990年,全省共评出高级讲师226人,讲师1023人,助理讲师1015人,高级生产实习指导教师3人,一级生产实习指导教师73人。
〔技校教学〕
技工学校培养目标:总的要求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中级技术工人。具体要求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1956年至1966年,在文化程度上,招收高小和初中学历的学生,毕业时在文化上要分别达到初中和高中程度;在技术理论和操作上,达到三、四级技术工人水平。1979年至1984年,招收的初中毕业生,毕业时文化要求达到高中程度;技术理论能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能熟练完成本工种中级技术等级的工件加工。1985年至1990年,招收的初中毕业生,毕业时文化要求达到高中程度;技术理论及技术操作达到中级工水平。
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有政治、文化、技术理论和生产实习等课程。随着培养目标的提高,课程科目不断充实。其中机械类普通工种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见表4-1-10、4-1-11。
安徽省技工学校机械类普通工种课程设置表
表4-1-10(1961~1990年)

说明:①除上述表列课程外,还有政治、生产实习课。
②1990年5月开始增设:《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劳动合同及劳动争议处理》。
机械类通用工种冷加工专业教学计划表
表4-1-11(1985年2月编制)

说明:企业管理可在第六学期生产实习期间讲授。
技工学校学制:1956年至1978年,招收高小毕业学历的,学制不少于3年,招收初中毕业学历的不少于2年。1976年至1986年,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学制一般3年,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一般2年。1987年9月,安徽省贯彻执行《技工学校工作条例》,技工学校原则上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3年。少数工种专业确需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学制2年。招收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的新生分别编班。
技工学校学时:历来大体相同。2年制的104周,3年制的156周。不同学制每学年都是52周。对学时的分配,曾有过几次调整。见表4-1-12。
安徽省技工学校学时分配表
表4-1-12(1961~1990年)单位:周

四、技校选介
〔安徽电力建设技工学校〕
安徽电力建设技工学校,隶属于安徽省电力工业局,1975年创建于合肥市北郊,1979年迁至安庆市西门。现校园占地9.0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实习楼、学生公寓、图书馆、食堂、礼堂、职工活动室及其他配套用房齐全。校图书馆藏书5万多册,并有用于教学的电教、微机设备及供各专业实习的模拟设施,办学条件较好。
学校先后开办过铆工、钳工、焊接、热工仪表及自动化等11个专业。其中常设专业有:电厂汽轮机设备安装及检修,电厂锅炉设备安装及检修,电气设备安装及检修,输配电线路运行及检修,起重技术等5个专业。建校以来先后输送3000多名合格毕业生,委培代训包括高级工在内的各类学员近2000名。通过对1642名毕业生跟踪调查,中级工达到率为98.96%,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其中1980届锅炉班毕业生束更生荣获原水电部“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5届锅炉班毕业生,省电建二公司钱亚望被能源部、共青团中央、国家计委授予“共和国重点工程建设青年功臣”称号。
学校现有文化理论、实习指导教师9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87人;高级讲师9人、讲师57人、工程师4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2人,一级实习指导教师13人。学校教师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6篇,参加编写技工统编教材16本。
1983年起,学校凭借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创办第三产业,先后开办热电工程安装公司,安庆电力科贸中心,综合服务部等经济实体,取得了较好经济、社会效益。
该校1989年、1990年度,分别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授予“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0年在华东六省一市196所技工学校参加的电工知识竞赛中,该校参赛学生获电类团体第一名、非电类团体第三名。
〔滁州技工学校〕
滁州技工学校创建于1981年,占地面积约4.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教学、实验、实习及生活等设施基本配套。1990年底,学校共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09名,全校教职员工95人,专兼职文化理论教师及实习指导教师55人。其中高级讲师4人,讲师15人,一级实习指导教师1人。
学校先后开设车工、钳工、电工、电子、机电、焊工、旅游服务、卫生护理等12个专业。10年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957名,在职和岗前培训各类学员1000多人次。学校建有微机房、电子、电工实验室、电化教学室、制图教学室、图书室、资料室及实习工厂。现有图书1万多册,车床、铣床、刨床、钻床等30多台,钳工工位100多个。
建校10年来,毕业生遍布皖东大地。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中国扬子电器公司、滁州电视机厂、滁州电扇厂、滁州无线电厂、全椒柴油机厂及一些宾馆、服务单位的骨干力量。先后有100多人担任车间主任、科室领导职务。1983届机电班毕业生宣捍东还担任了扬子电器总公司副总工程师职务。
该校在1987年全省技工学校整顿验收中被评为省合格技校。在历次制图、车工、钳工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朱忠获得过全省车工技能竞赛第一名。1990年,在华东六省一市技校学生电工知识竞赛中,该校参赛学生获非电专业团体二等奖,电类专业团体三等奖。
〔阜阳农业机械技工学校〕
阜阳农业机械技工学校,位于阜阳市泉河北。创建于1977年。隶属安徽省农机局领导。学校占地面积7.52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92万元。有图书3万多册,电教馆一个,卫星地面站及闭路电视全套设备和各类实验室11个。实习工厂占地5000平方米,固定资产41万元,车、钳、刨、铣、钻、磨、锻、焊各种设备基本配套,不仅满足了学生生产实习的需要,而且具备批量生产产品的能力。
学校现有在校生720人。另在六安、滁县、宿县及阜阳开设教学点4个,学生371人。有教职工83人,其中高级讲师及高级实习指导教师4人,讲师及一级实习指导教师22人,助理讲师及三级实习指导教师22人。开设拖拉机修理、水利机械修理、水电装修及机电等7个专业。其中拖拉机汽车修理和电器维修是该校的骨干专业。建校以来,还先后开办过大专及中专班,共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1339人。他们在全省农机战线及其他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校教师曾主编和参与编写过《拖拉机修理手册》、《拖拉机构造》、《思想品德修养》、《应用文写作》、《普法教育宣传讲座》、《农机运用与安全监理》等中专和技校教材。学校注重教学管理和教学投入,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90年顺利通过省劳动局考评验收,被评为较好的“合格技工学校”,并多次评为省、地、市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