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资研究
1983年前,工资理论研究无专门机构、人员。1984年6月,安徽省劳动工资研究所成立,与工资处合署办公,初期结合工资业务进行政策研究,后逐步转向工资课题理论探讨。
一、安徽工资水平调查
1988年7月,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要求,省劳动工资研究所与省人事局共同完成《安徽工资水平状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分析比较了安徽工资水平、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在全国的位次,以及工资状况与经济效益、物价水平、农民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考察论证了安徽工资水平低下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提出改变安徽工资低下的具体措施和建议。调查报告得到省人民政府领导的肯定,为省研究制定企业内部分配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企业内部分配研讨
1988年11月,省工资改革办公室与劳动工资研究所联合召开有地市劳动局主管工资工作的同志和部分企业厂长经理参加的《企业分配研讨会》,对安徽企业内部分配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讨,对搞活企业内部分配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统一了认识。同时在研论会上,省劳动工资研究所从理论研究的角度,首次提出逐步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建立劳动力市场,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工资分配领域的设想。通过专题研讨,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内部工资改革的思路,促进了企业分配制度改革。
三、安徽职工工资增长与消费需求膨胀问题分析
1988~1989年,安徽出现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有些同志认为主要是职工工资增长失控所致。为使这一重大的分配问题有一个比较确切的答案,1990年下半年,省劳动工资研究所组织力量,对安徽近几年职工工资增长与消费需求膨胀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安徽职工工资增长不但没有失控,而且还大大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职工工资占国民收入使用额和全省消费基金的比例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调查报告还对消费领域中存在问题的实质及原因进行分析,对如何建立健全工资的宏观调控,改革工资管理体制,加快工资立法等提出了建议。
四、岗位结构工资制调查
1990年8月,省劳动工资研究所对马鞍山传动机械厂改等级工资制为岗位结构工资制可行性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了专题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认为,岗位结构工资制通过对岗位的划分,使劳动者的技术(能力)水平、劳动强度、工作责任、劳动条件的差别趋于规范化和直观化,较好地反映劳动者不同因素和多种形态,发挥工资的多方面功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岗位结构工资制的实行是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必然产物,也是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方向。
五、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探讨
1990年11月,省劳动工资研究所组织力量,就如何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进行专题研究,并撰写《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问题》专题文章。认为“七五”期间(1986~1990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治理整顿的逐步深入,安徽企业工资改革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工资分配领域仍存在平均主义与分配不公、收入悬殊等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安徽工资增长速度未达到国家安排的年递增4%的水平,仍在较低水平上徘徊,并对安徽如何制定“八五”工资计划和十年工资规划(草案)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