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才市场
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1993年7月19日,安徽省人事局向全省各行署、市、县(市)人事局和省直、中央部属驻皖各单位、各高等院校发出《关于成立安徽省人才市场的通知》,宣告了安徽省人才市场的成立。截止1993年底,全省共建立了39个省、地(市)、县(市)三级人才市场,其中省级1个、地(市)级14个、县(市)级24个。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是人事工作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加快人才市场政策法规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充分开发利用我国的人才资源,使人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流动,合理配置,合理使用,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
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应加大改革力度,使之不断完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人才交流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四个转变:即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向市场交流、调剂余缺、合理配置的转变;现实存在的人才单位和部门所有向社会所有、互通有无、合理流动的转变;人才流动的单向选择向双向选择的转变;由“统包统配”的人才资源配置模式向人才市场配置模式的转变。在人才流动的政策中应遵循两个倾斜的原则:即向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倾斜;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
人才市场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在近2、3年内制定适合人才市场运行的基本政策法规;在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人才市场场所;建立和发展地区人才信息网络;大力扶持专业人才市场发展;建立区域性人才市场。
合肥、马鞍山、铜陵、淮南市和阜阳地区人才市场,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人才市场的软件建设和硬件一起抓,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法规和加强自身建设的措施,并且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市场场地问题,为全省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有些人才市场的工作主动性不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市场的要求,人才积压浪费与人才奇缺的矛盾在一些地方还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某些领导没有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人事行政部门简政放权,搞好服务的观念还没有真正确立,在抓人才市场的软、硬件建设上还不够有力,造成一部分人才市场“有场无市”。因此,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
二、职能从已建立的各级人才市场看,工作职能不尽相同。目前,省人才市场的主要职能是:
负责建立、健全全省人才市场网络,组织、指导和协调全省人才市场和人才合理流动、人才余缺调剂、人才开发培训等有关业务,并协办或拟定相关的政策性及规范性文件;
负责全省人才培养、分布、结构和使用等信息的搜集、整理、贮存、咨询和传递工作,承办省级人才信息刊物,发布人才供求信息;
负责全省性人才招聘业务管理,审办在全省性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刊登或播放招聘人才广告的内容及有关事宜;
适时组织、举办全省人才智力交流活动,提供人才智力交流、招聘、洽谈场所和服务条件,组织省内用人需求单位引进省外、境外人才的活动,并办理流动手续和相关事宜;
开展各种人才流动政策和法规的宣传、解释、介绍、咨询服务,帮助用人单位和人才进行双向选择、组织和参与人才市场活动;
以省直及中央部属驻肥单位、在肥高校为服务重点,办理人才培训、求职、辞职、招聘、推荐、合同鉴证、人事档案保管、行政关系中转等有关业务,为企事业单位人才流动办理手续;
按照有关行政规定,进行人才流动争议仲裁,以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
按省人事局要求,管理和规范人才交流活动的合法化,维护人才市场公开、平等、竞争的运行秩序,防止人才盲目外流。
人才市场是在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的,就其职能而言,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不少内容是为人事行政部门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距离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模式还有很大差距。如大中专毕业生、毕业研究生,仍由教育行政部门和计划部门以行政手段统一分配,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参加双向选择就业,还受到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加上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人才流动后的后顾之忧还没有解除。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都影响着人才市场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社会化服务全省各级人才市场、人才交流机构成立以来,共接待咨询和办理求职登记共214500人次;发布人才信息120000条;推荐各类人才70000人;为国家、省、地重点工程,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民办企业、山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引进各类人才21134人;介绍国家不包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37000人;代管人事档案15000份;办理停薪留职1550人;对382人进行了出国出境政审;受理人才流动争议仲裁373起;以委培、联合办学、短期培训等形式开发培训各类短缺人才81032人次;组织110个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5480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对口支援了金寨、霍邱、岳西等22个山区县、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并向这些地区提供了512项科技成果,还开展了现场指导、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技术转让、代培技术人员、担任技术顾问等活动。
阜阳地区的乡镇企业起步较晚,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许多乡镇企业不惜代价引进人才和技术。由于大力引进人才,崛起了一批象安徽省爱利德纺织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这样的乡镇企业。亳州市实施“人才工程”,从1991年起,根据乡镇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把引进人才的目光移向国家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采取聘任技术指导的方式,解决了乡镇企业的许多技术难题。至1993年底,亳州市210家乡镇企业聘请各类在职专业技术人才担任技术顾问共432人。合肥、马鞍山、铜陵、淮南、芜湖、蚌埠、淮北、安庆市人才市场根据中心城市的特点,积极推进人才市场的两个主体到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六安、宿县、巢湖、宣城、滁州、池州、黄山市人才市场,针对基层人才短缺的矛盾,积极与省内外大中专院校联系,培养了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四、智力支乡、人才智力对口支援安徽省智力流动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人才智力对口支援。这种形式是不改变科技人员隶属关系的情况下,组织他们到山区、老区、贫困地区担任经济顾问,现场指导,代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也是安徽省人事部门主动围绕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解决山区、老区、贫困地区经济落后,人才缺乏所做的很有特色的工作。1985年12月,安徽省人事局、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在太湖县召开了省及合肥市部分单位人才、智力支援山区、老区第一次洽谈会,从而揭开了安徽省人才智力对口支援的序幕。会上,各支援单位的专家、学者热情为受援单位提供服务,并实地考察,双方洽谈项目、签订协议。1986年3月,在金寨县又召开了第二次对口支援山区、老区洽谈会,同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局《关于开展人才、智力对口支援山区、老区、贫困地区工作的意见》,全省各级政府和人事部门按照“分片包干,就近支援”的办法,贯彻了这一文件精神,使这项活动,由点到面,在全省范围内推开。同年8月,省政府召开了“安徽省人才智力对口支援山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对在这项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62个单位、88名专业技术人员授予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称号,对54个单位,109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表扬。由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牵头,先后19次组织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5480名科技人员对太湖、岳西、金寨等22个山区县和霍邱、凤台、颍上等沿淮县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达成数百项支援协议(其中包括技术转让、承包、联营、培训等),有力地支援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1989年省政府授予省人事局“扶贫先进单位”锦旗一面。在此期间,各地、市也分别组织了数十次对本地区的智力支援活动。这一活动在安徽省一直持续了8年。
第二种形式是组织科技人员与乡镇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宿县地区从1985年8月开始,组织1147名助工级以上科技人员同乡镇企业签订五年技术服务合同,救活了一些企业,增加产值和利润。
第三种形式是组织科技服务队。这项工作做得较有特色的是嘉山县。从1986年开始,该县人事部门针对95%以上的科技干部集中在县城的实际,组织近百名科技人员成立了科技服务队,为二轻集体、乡镇企业、广大农户进行技术服务,办实事。这项工作经滁县行署的推广,在全区各县市开展了起来。
第四种形式是开展智力支乡活动。阜阳、安庆、宣城、淮南、蚌埠、全椒等地、市及所属县通过本地籍在外工作的专家、学者回乡观光、考察、讲学,成立联谊会、编写名录等形式,广泛开展智力支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