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人才交流与人才研究

第四节 人才研究


一、人才研究会1984年5月9日,安徽省人才研究会筹备组在合肥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筹备组工作会议。参加筹备组的有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以及省社科院、省科委、省科协、省计委、省经委、省教育厅、省广播电视厅、省人事局、安徽日报社、安徽人民出版社、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市人事局等19个单位的领导同志和热心于人才研究的同志共23人。经民主协商,推选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卢荣景为筹备组组长,省委宣传部部长王厚宏、省社科院院长欧远方、省人事局副局长岳人山为副组长。决定省人才研究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人事局人才研究室内。
在筹备组成立会上,卢荣景同志作了题为《开展人才研究,振兴安徽经济》的报告。会议认为,安徽省人才研究会(筹)是省委领导下的学术性的群众团体,也是省委、省人民政府在人才研究方面的参谋和助手。
1988年元月5日,筹备组在合肥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省直有关部门的领导及有关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就《安徽省人才研究会章程(草案)》、《安徽省人才研究会组织机构及其组成人选建议名单》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会议责成筹备组办公室对申请入会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查。会议决定,1988年元月下旬在合肥召开安徽省人才研究会成立大会,同时召开省首届人才研究学术讨论会。
1988年元月23~24日,安徽省人才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在合肥召开。
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205人。有省人才研究会在合肥地区的会员、各地、市人事局(人才研究会)的代表和来自全省各地的部分热心人才研究的人士。会议邀请了省直、中央部属驻皖单位、高等院校人事处长以及全省第一期县(市)人事局长岗位培训班的学员与会。
会议期间,河北、上海、江苏、广西、吉林、贵州等省市自治区,全国部分人才学专家、学者,以及省内的一些单位和组织发来了贺电或贺信。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滕藤到会祝贺。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卢荣景,副省长王厚宏、杨纪珂,省顾委常委欧远方,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张旭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永年,省人事局局长胡冰、副局长易曙光,省科协副主席贾轩伟以及筹备组的其他同志出席了会议。
会议通过了《安徽省人才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安徽省人才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会由39人组成。理事会经过分工,产生了常务理事会,欧远方为理事长,刘永年、岳人山、李光恒、夏勤农、沈培新、钱林、唐溥生为副理事长,孙世松为秘书长,张和敬、张文和、朱文根为副秘书长。会议推举杨纪珂为名誉理事长,滕藤、刘广才、王厚宏、钱临照、辛厚文、任吉悌、俞嘉第为顾问。
会议期间进行了省首届人才研究学术讨论会。
二、人才研究会性质
安徽省人才研究会是人才研究工作者和人才学爱好者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安徽省科协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才研究会的团体会员,由安徽省人事局主管。
1990年5月23日,安徽省人事局和安徽省科委转发国家科委、人事部《关于国家科委有关人才方面的业务和机构划转人事部的通知》,调整了因机构改革而变更的挂靠问题。今后凡有关人才方面的业务,如人才研究及其组织机构方面,均由人事部门办理。三、研究会宗旨、任务
研究会的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团结和组织人才研究工作者和人才学爱好者,联系安徽实际,研究人才的发现、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等问题;探讨人才成长和人才辈出的规律,促进人才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用好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发展安徽经济服务。
研究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倡学术上的自由讨论,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任务:
研究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人才思想和实践;研究全省及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人才结构、人才潜力、发展趋势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研究开发现有人才和引进外地人才智力的政策和办法,以及山区、贫困地区和农村人才开发对策问题,为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服务;研究人才理论以及中外人才思想史和人才制度史。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才理论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开展人才研究学术交流,举办人才学知识讲座,编辑人才研究刊物。
四、研究会机构与职责
研究会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其组织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会员代表大会一般每三年召开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召开。代表大会的职责是:审议和批准理事会的工作报告;讨论和决定本会的工作方针与任务;选举理事会;制定和修改本会章程。
理事会由若干人组成。由理事会选举产生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若干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若干人组成常务理事会。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在理事会休会期间,由常务理事会负责行使职责,并由理事长负责召集。
理事会设立名誉理事长、顾问等职,由省有关领导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担任。
常务理事会下设办事机构,由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人组成,处理日常事务。
理事会的职责是: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研究、制定本会工作计划;评选、推荐优秀学术论文和作品;组织和领导所属机构开展有关活动;组织召开年会、下届会员代表大会和各种学术交流会。
根据工作需要,理事会下设理论研究组、人才开发组、人才预测、规划组和通讯联络组。
五、研究会领导机构会议
〔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1991年12月18日,研究会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会议增补胡冰(常务)、杨连珠、汪权、耿蔚华、孙熙靖五同志为省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推荐胡冰、唐溥生两同志为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人选;恢复人才刊物的编辑和出版,决定办双月刊。
〔会长工作会议〕
1992年7月7日,研究会会长工作会议在合肥举行。会议决定:
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开拓安徽省人才研究工作的新局面,争取全省16个地市尽快成立人才研究会,形成全省规模的人才研究网络。汪权、耿蔚华负责组织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工作。
结合人事工作的计划要点,制定全省“人才研究宣传提纲(即课题)”,创办的人才刊物取名为《人才天地》,暂定双月刊,沿用原《安徽人才研究》刊号,待条件成熟后,再申办国内公开出版刊号。胡冰任主编,沈培新、钱林等任副主编,欧远方任顾问。
为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调动和鼓励各级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筹备建立安徽省人才基金会。建立基金会的意见报安徽省人民政府,并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此项工作由杨连珠、孙熙靖两同志负责。
商定增补朱嘉波为研究会副理事长。
六、研究会会员〔团体会员〕
团体会员包括地、市、县的人才研究会、省直厅局、高等院校的人才研究会或人才研究组织、省属各专业或行业人才研究会等。截至1993年12月底止,全省有马鞍山市人才研究会、蚌埠市人才研究会、铜陵市人才研究会、安徽省文艺人才研究会、安徽省文艺人才学会、萧县人才研究会、安庆市人才研究会(筹)、安徽师范大学人才研究会(筹)、芜湖市人才研究会(筹)、安徽省军地两用人才研究会(筹)。
〔个人会员〕
入会条件:承认安徽省人才研究会章程,热心人才研究,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含内刊)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2篇以上者;从事党政领导工作或在组织、人事、人才管理等部门工作,有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具有一定研究能力者,由本人申请,单位推荐或本会会员介绍,经常务理事会批准,即为个人会员。
会员的权利与义务:会员在研究会内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优先参加本会的各种活动,订阅和获得资料,对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会员必须遵守章程,执行决议,积极参加组织活动,承担委托的工作,提供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会员有退会的自由。会员如违犯章程,经批评教育坚持不改者,可劝其退会;如有被剥夺政治权利者,其会籍自然取消。
会员概况:研究会自筹备成立以来,先后发出了《关于发展人才研究会会员问题的函》、《关于要求各地市建立人才研究会的通知》、《关于做好会员调查登记及发证工作的通知》等函件,吸收和发展会员。到1988年元月止,有360名同志入会。其中,属省直及中央部属单位、高等院校、地、市、县、驻皖部队的分别占会员总数的37%、12.5%、48%和2.5%。按专业技术职务分,高级的7名,中初级的48名;按学历分,大专以上的302名,中专的31名,占总数91.5%;从事组织、人事、人才管理工作的151人,占总数42%。女同志27人。
会员重新登记及发证:根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中国人才研究会《关于重新进行会员登记、换证工作通知》精神,对个人会员发放了《安徽省人才研究会个人会员调查登记表》、团体会员发放了《安徽省团体会员登记表》,并首发《安徽省人才研究会会员证》。截至1993年12月底止,个人会员共有549名,其中:属省直及中央部属单位、高等院校、地市县、驻皖部队的分别占会员总数的35.3%、20%、43%和1.7%。具有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81人。大专以上学历465人、中专学历53人,占会员总数94%;从事组织、人事、人才管理工作的195人,占会员总数36%。女同志59名。
中国人才研究会在皖会员:唐溥生、周道柱、程定河、张和敬、邓伟光等42人为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七、人才研究重要学术活动〔安徽省人才研究首届学术讨论会〕
1988年元月24日,安徽省人才研究会首届学术讨论会在合肥召开。会议从征集到的130余篇论文中遴选出44篇进行学术交流,其中,大会交流10篇,名誉理事长杨纪珂作的《关于出人才的十条途径》、理事长欧远方作的《关于人才问题》学术报告,以及其他交流的有《邓小平人才思想略谈》、《试论未显领导人才及其发掘》、《开发农村智力,培养乡土人才》、《智力流动是解决乡镇企业人才不足的好办法》、《试论科学考核干部的途径》、《研究系统人才学问题》、《对开放人才市场问题的思考》和《魏源的选才用人思想》等论文。会后选出29篇论文汇篇成册,即安徽省人才研究会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人才开发与研究》。
〔安徽省区域人才问题研讨活动〕
七大经济区域人才问题研讨会:1988年4月由安徽省人事局、安徽省人才研究会发出通知,组织和召开“全省七大经济区域人才开发问题研讨会”。旨在根据安徽七大经济区域各自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及其人才的使用现状,研究和探讨其人才的发展战略、人才开发及其对策问题,为本地区和各级领导在制定人才政策时提供咨询服务。研讨会拟出了16个方面的《论文提纲》。七大经济区域是:长江经济区域、皖东和皖东南经济区域、皖南经济区域、皖北经济区域、皖西南经济区域、皖中经济区域、皖西大别山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域。
研讨会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划出7个相应的人才研究课题,有各区域内的地市人事局(人才研究会)为主承担,并吸收有部分县和人才研究爱好者参加。各地、各区域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一批学术论文,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座谈和研讨,并选出有代表性的论文刊登在地市人事、人才通讯上和省《安徽人才研究》刊物上,为领导决策和各经济区域的人才开发提出了可行性意见。
四大经济区域人才问题研讨会:1992年8月,安徽省人事局、安徽省人才研究会发出了《全省部分经济区域人才开发研讨会》的通知。旨在以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安徽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有关人才问题的探讨,进一步稳定和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和培养急需人才,充分引导和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拓展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新思路,促进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使人才研究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研讨会以区域和专题结合,分为4个专题:沿江开放开发区人才研讨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研讨会、黄山旅游开发区人才研讨会、淮北农业综合开发区人才研讨会。研讨会提出《征文参考题目》16个,采取分别召开的办法。
〔农业人才考察及座谈会〕
1992年7月,由胡冰主持,分别召开了部分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座谈会。省农牧渔业厅、省农科院、安徽农学院、省农经干部学院等单位领导和专家们,就安徽人才现状及专业人才开发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才智力以推动安徽农业上新台阶;进一步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是开辟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重要途径,是追赶发达地区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加快农村奔小康步伐的推进器。
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思想不稳定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比较突出的问题;科技意识差、农业科技人员发挥作用差、基层对农业科技人才重视程度不够,是造成农业科技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在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中,最大困难是经费问题;没有一套针对农业科技人员劳动特点的奖励措施和倾斜扶持政策。
采取倾斜政策,振兴农业科技事业。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意识,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制定农业人才开发规划,提高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效益;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人才作用,积极引导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增加农业科技投放,改善农业科研条件,优化农业工作环境;加强继续教育,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训体系;采取倾斜政策,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妥善解决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困难。
〔参加全国和兄弟省市学术活动〕
1980年12月,中国科协、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在合肥召开了全国“科学学、人才学、未来学学术讨论会”(简称“三学学会”),探讨新兴学科繁荣与发展问题。全国各地600多名代表,其中人才研究工作者110名。安徽部分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张劲夫到会祝贺并讲话。
1986年11月,安徽省副省长杨纪珂和省人事局、省科委等单位5人参加了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事局、上海人才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上海人才使用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杨纪珂向大会作题为《出人才的“十难”和“十策”》专题发言,引起普遍关注。此文刊载于上海《人才开发》杂志上,并被全国10多家报刊转载。
1986年3月,中国人才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三次人才研究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省人事局干部一处处长程定河受省委副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兼)、省人才研究会筹备组组长卢荣景委托,参加此次大会,并向学术讨论会提交题为《人才交流制度改革基本格局探索》的论文。省人事局副局长岳人山、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钱临照被选为中国人才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1988年11月,中国人才研究会全国农村人才研究会成立大会及农民企业家研讨会在河北省廊坊市召开。安徽省人才研究会秘书处负责人和地、市、县有关人员参加这次大会,并提交了《农村人才开发之我见》等论文。安徽省科协副主席、高级农艺师李光恒被推举为全国农村人才研究会理事长。
1988年7月,中国人才研究会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全国第六届人才学讲习班,并召开了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安徽省原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张旭东、安徽财贸学院副教授陈伟呜、萧县科委主任、萧县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汪秉祥等6人参加讲习班和成立大会。
1989年8月,中国人才研究会在哈尔滨市举办全国第七届人才学讲习班暨当代中国人才问题和企业人才开发研讨会。讲授及研讨内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才问题;改革中的干部、人事制度;企业人才开发;人才学研究的新发展及其有关难点与热点等问题。安徽省顾委常委、省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欧远方及省直有关单位、企业、高等院校、地市人事局等从事人事与人才工作的共26人参加讲习班和研讨会。
1992年11月,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第一次国际研讨会先后在浙江省杭州、湖州两市召开。安徽省人才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胡冰是本次会议筹备组成员。研讨会旨在探讨中国东南地区人才盛衰变迁规律及振兴对策,从而推动这一地区人才研究向纵深发展。
这次会议有海内外专家、学者80多人参加,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安徽省胡冰、孙世松合写的《九十年代安徽人才发展基本思路的探讨》及胡冰、赵勇合写的《中国农业人才开发刍议》两篇论文分别列为大会及分组会宣讲论文。文中提出90年代人才开发要树立“四个观念”,即要树立人才战略地位观念、人才战略重点观念、人才发展环境观念和人才市场观念。同时,提出要大力培养和开发跨世纪人才,以适应华东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该两篇学术论文被收入《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994年9月,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第二次国际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安徽省人才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胡冰为此会联络成员。
出席这次会议的海内外代表120多名,大会围绕“人才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主题,在数百篇论文中评出88篇参加交流。安徽省胡冰的《浅论曹操用人上的革新精神》和唐溥生的《论人才诗》两篇论文入选,并在大会发言。这次会议对中国、特别是东南地区人才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研讨。八、人才研究优秀论文评选〔1985~1986年度人才学科优秀论文评选〕
1986年12月底止,安徽省人才研究会(筹)共收到全省各地组织、人事部门、人才研究爱好者撰写(或已发表)的40余篇人才研究论文,由本会(筹)初评推荐,经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省社会科学院朱文根的《人才交流政策细则立法》(草案)、省人事局程定河的《行为科学与人才管理问题浅议》和阜阳行署人事局宁文芝的《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体制刍议》被评定为1985~1986年度自然科学(含人才学科)优秀论文三等奖。
〔1987~1988年度人才学科优秀论文评选〕
1989年2月,安徽省人才研究会发出《关于征集申报1987~1988年度优秀学术论文的通知》并成立由专家、学者为主组成的“安徽省人才研究会1987~1988年度优秀论文评审小组”,省人事局副局长易曙光任组长、人才学专家、学者唐溥生、周道柱等7人为成员。评定出优秀论文44篇,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14篇,三等奖27篇。根据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的部署,省人才研究会将较高质量的优秀论文推荐参加安徽省1987~1988年度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共有17篇优秀论文获奖,其中二等奖1篇,三等奖16篇。这样较大规模的评选人才学科优秀论文活动,在省人才研究会工作中属首次。
〔1991~1993年度人才学科优秀论文评选〕
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拔乱反正后安徽省第四次全省自然科学(含交叉学科)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根据省科委、省人事局、省科协联合发出《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和奖励办法》通知精神,省人才研究会制定《安徽省1991~1993年度人才学科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实施意见》,成立“安徽省人才研究会1991~199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小组”,省人才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胡冰任负责人,成员有唐溥生、周道柱等5人。共评出优秀论文16篇,其中一等优秀论文3篇,二等优秀论文10篇,三等优秀论文3篇。经推荐,有12篇论文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和三等奖。《九十年代安徽人才发展基本思路的探讨》、《关于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思考》、《简论毛泽东人才思想及其实践》等数篇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其它成果〕
安徽省人才研究会自成立以来,一些组织和个人撰写了大量的人才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等。具有较高质量论文、调查报告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科技日报》、《中国人才报》、《安徽日报》、《中国人事》、《中国人才》、《人才开发》、《人才》、《人才研究》、《人才天地》等报刊上,其中有不少作品被国家和兄弟省市评为优秀学术论文。周道柱撰写的《人才‘自我实现’三议》一文于1987年获“全国人才研究第一届新秀奖”三等奖、《关于人才问题的经济学思考》一文于1988年获“全国人才研究第二届新秀奖”二等奖。张和敬撰写的《要重视人才使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文于1988年获“全国人才研究第二届新秀奖”三等奖。吕能俊撰写的《刍议拓宽农村才路》、《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要诀》于1988年、1990年先后获全国农村人才研究优秀论文奖。宋飞撰写的《不可忽视的人才资源——试论老年专门人才开发利用》一文于1992年获中央党校函授学院优秀论文奖。阎荣安撰写的《招才诚可贵,安才价更高》获安徽人民广播电台1988年“改革之声”演讲大赛优秀奖。唐溥生编著的《人才述古》一书,1986年参加香港举办的中国书展,获1978~1985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王先玉编著的《科学技术人才管理学》,罗刚、周道柱合著的《青年人才学》等,均由省内、外出版社出版发行。
九、人才研究学术刊物〔《安徽人才研究通讯》〕
《安徽人才研究通讯》是安徽省人才研究会筹备组主办的内部刊物,创办于1984年9月。
《安徽人才研究通讯》主要任务是,宣传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宣传人才在四化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介绍人才研究动态,交流人才研究理论成果,为人才管理工作者和人才研究爱好者提供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探讨人才的成长、人才的发现、人才的培养、人才的选拔、人才的使用、人才的管理规律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阵地,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管理工作的水平,使之更好地为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
该刊共编发3期,于1984年12月底随省人才研究室撤销而停办。
〔《人才研究动态》〕
安徽省人才研究会筹备组于1986年10月恢复了因机构变动而暂停的筹备工作。同年11月,将《安徽人才研究通讯》恢复并改名为《人才研究动态》。《人才研究动态》经安徽省出版总社批准,进行了注册登记,并领取了准印证。登记号为:皖非正式出版字〔87〕第2088号。
《人才研究动态》是以研究人才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内部刊物。《人才研究动态》共编发6期。所刊载的文章及动态消息有些被省内外和国家报刊转载。如《北京人才周报》、四川的《人才研究》、河北的《人才研究文选》及安徽省社科院的《学术情报》等报刊均转载过该刊文章。
〔《安徽人才研究》〕
1988年3月,经过较广泛地征求省人才研究会各位理事和有关人员的意见后,《人才研究动志》更名为《安徽人才研究》。经批准,领取了安徽省内部期刊统一刊号证书,登记号为:Z216号。
《安徽人才研究》由安徽省人事局、安徽省人才研究会联合主办。主编:欧远方,副主编:易曙光、岳人山。
《安徽人才研究》共编辑出版4期,因经费等因素影响被迫于1990年元月停刊。
〔《人才天地》杂志〕
1993年经安徽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恢复出版安徽人才研究刊物,原《安徽人才研究》改名为《人才天地》。登记号:皖统一刊号AHK—044。
《人才天地》由安徽省人事局、安徽省人才研究会共同主办。宗旨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和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宣传中共十四大关于人才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人才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大力宣传人事、人才工作改革的新理论、新政策、新经验;沟通信息,宣传典型,研究和探索各种人才现象和人才问题,提供咨询意见,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人才天地》为双月刊,设有众多栏目,主要有:“专稿”、“人才论坛”、“改革之声”、“探索与启示”、“人事局长论坛”、“人才开发”、“人物专访”、“成才之路”、“赤子之心”、“公务员之友”、“人才诗话”、“人物画廊”、“环球望”、“鉴古观今”、“人才市场”、“群星谱”、“新论集锦”、“读者与编者”、“月月览”等。该刊自创办以来,已编辑、出版9期70余万字,约4万册。
《人才天地》杂志设编辑委员会,共有16人组成。胡冰任主编,钱林、王者智、孙永吉、孙世松、赵勇任副主编,周农兴、唐佳为执行编辑。欧远方、王万宾为顾问。刊名字为鲁迅手迹集成。
上一篇:第三节 人才市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