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农速成中学
解放初期,皖南、皖北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大多数直接来自工农出身的人员,文化水平很低,文盲占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为适应工作重点由武装斗争转移到建设上来的新形势,皖南、皖北行署决定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培养和训练。工农速成中学是一重要的培训形式。
1951年,皖南皖北行署创办了两所工农速成中学,当年招生248人。1952年,招收370人。1953年和1954年,招收学员936人。1955年秋季,根据中央统一要求,停止招生,对干部的文化教育,改由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和干部业余文化学校承担。
二、文化补习学校、业余文化学校
1952年,安徽省先后创办文化补习学校177所,教职工达1554人,当年招生1003人。经过调整合并,到1954年4月,省人事厅接收并主管文化补习学校工作时,全省有文化补习学校9所,教学班62个,教职员工367名(其中教师169名),学员2340人。
1954年,安徽省人事厅制发“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暂行教育计划”。主要内容:抽调区以上初小以下文化程度的干部,经过一年至一年半的学习,在语文、算术方面达到高小毕业水平,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以便有效地学习政治理论,钻研业务,完成各项工作;有条件的可继续升学深造。
为了完成以上教育计划,必须认真贯彻干部文化教育的“速成的和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在“速成”问题上,必须掌握既速又成,稳步前进,量质并重,防止只速不成或保守不前的现象。“联系实际”必须根据学员特点适当进行,但也不能忽视教学的系统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准备,通俗讲解,少讲多练习,并善于引导和培养学员独立思考能力。
文化补习学校的毕业学员,大部分回原单位工作,小部分重新分配工作或考入工农中学继续深造。
1955年3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省人委人事局决定将全省9所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合并创办“安徽省干部文化学校”,校址位于合肥市五里墩。校长空缺,朱希、笑散、李国华、张振恒等同志先后出任副校长。全校教职工253人,设一分校、二分校、三分校、巢湖分校和一部、二部以及教导处、组织处、后勤处、校务处、办公室、校工会等机构。1958年,省委决定,将蚌埠地委干部文化学校并入省干部文化学校,至此该校规划为2000人。省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区委书记、区长以上主要干部和准备抽调到工业部门去工作的文化水平低的干部。学员由各级党政机关按照规定条件抽调。
1956年,全省县以上各级机关先后创办100余所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和干部业余扫盲班。学制:高小班大约2年(扫盲阶段在外),初中班大约3年。高小班设语文、算术两科。初中班设语文、代数、地理、历史、自然常识5科。教学形式,一般是单科独进或两科并进。教学时间,每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授课时间保证20周,每周上课时间不少于6小时,主要是业余学习。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适当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员作为教学中的骨干,并管理教学工作。同时,还从机关、团体工作人员中聘请兼职教员任课。专职干部与教师的配备,大体上平均每100名学员配备专职教师1人,每300名学员配备专职管理干部1人。培训对象主要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一般在职干部。
50年代末,全省各级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和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先后解散。
三、干部学校
据1953年11月底统计,全省除了省行政干部学校、工农速成中学、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和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外,还有省属各类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11所,教职工627人,即合作干部学校、省党校、银行训练班、邮电人员训练班、交通人员训练班、畜牧兽医训练班、商业干部训练班、保育员训练班、妇幼卫生干部训练班等。同时,阜阳、巢湖、六安等地区也创办了行政干部学校。1952年,按照华东人事部的规定,省人事厅确定安徽省干校(训练班)学员与教职工的比例为:省、专、市一级一般8∶1~10∶1,县级一般10∶1~12∶1。1954年,全省干部学校(训练班)发展到94所,其中省行政干校1所,省政府各业务系统专业干部训练班10所。各类干部学校(训练班)除承担本省干部培训任务外,还为中央、华东行政区在皖单位和部队代训学员。至50年代末,全省有干校69所,学员6872人,毕业学员11064人。在三年调整时期,干部训练工作仍有发展。1961年,全省干部学校增加到103所,除了短训外,当年毕业学员仍达到3888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干部学校被撤销。
1980年,全省恢复新建各类干部学校(干训班)28所,当年毕业学员5361人。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徽省先后筹备建立一批成人高等学校。1982年3月,筹建安徽企业管理学院,1983年10月,改名为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1983年10月,将原安徽省农业干部学校改名为安徽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1985年撤消);1983年11月,成立合肥电视干部学院,1985年改名为合肥行政管理干部电视学院;1991年1月该学院与1983年5月建立的省人事干校合并组建安徽行政学院;1984年8月,将原安徽省农业经济管理干部学校改名为合肥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1985年又改名为安徽省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1985年3月,省编委、省人事局、省财政厅“关于省、地、市、县干校(干训班)教职员工编制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省、地、市、县干校(干训班)教职员工编制标准是:“办学规模为200~500人的干部中专学校,教职员工与学员的比例:省直干校为1∶5;地市县干校为1∶6~1∶7”。“以轮训为主的干校(班)教职工与学员的比例:省直干校(班)为1∶8;地市县干校(班)为1∶9~1∶10”。“教学人员(不含教学辅助人员)应占干部学校教职工总数50%以上”。1985年底,全省有干部院校(干训班)107所,其中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干部高等学校3所;干部中专学校4所;开办干部中专班学校13所。截至1993年底,全省已拥有干部院校(培训中心)124所(个),规模为22460人,最大容量为18331人,在校学生8830人,当年毕业、结业学员12622人(大专毕业895人,中专毕业480人,短期培训11247人)。初步形成一个以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为重点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干部培训网络体系。
四、省人事干校
为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研究和政府行政干部的教育规划、训练工作,1983年5月16日,省编委下文批复省人事局,同意建立“省人事干部学校”。学校规模暂定300人,定事业编制32名(包括原人事局干训班事业编制5名)。
5月4日至6月4日,为了进一步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本着边建校边办班的原则,省人事局依托省人事干校举办全省第四期人事干部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各行署、市、县学员共90名,其中县人事局正副局长和科级干部69名,一般干部21名。训练班主要收获:提高了广大学员对当前人事制度改革重要性、必须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明确了改革方向,增强了搞好人事制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提高了学员对知识分子在四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改变了过去由于“左”的影响对知识分子的偏见,增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情感。共同研制《关于科技人才使用和管理的改革意见》、《关于试行农村乡(社)干部选聘制的报告》、《关于建立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的报告》三个试行讨论稿。提高了学员的人事工作业务水平。
1984年5月7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人事干校同时挂中专学校牌子,附设中专班,在全省人事系统招收首届中专班。开设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人才学、法学、古代官吏制度等课程,并请各处室的有关同志承担业务课教学。
1985年成立教材编审办公室,由专家、学者、教师和业务骨干组成编审力量,用半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人事管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外国人事制度》、《工资管理》教材的编写工作。
1986年6月,省人事干校录取第二届人事管理中专班学员105人。
8月份,培训全省人事系统的军转干部38人。
1986年度,省人事局党组于年初确定省人事干校作为人事系统改革的试点单位。实行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中层干部及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年底,对中层科室干部进行了民主考评。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内设机构为5个:基础课教研室、专业课教研室、办公室、总务科、教务科。
1986年度,全校共选派6名教师前往北京、天津、长春、昆明、徐州等地参加劳动人事部举办的专业课培训班。全校教职工完成了预定的12门基础课、5门专业课和6门军转干部专业培训课的教学任务,总教学课时达2040课时。首届人事管理中专班39名学员毕业,4548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教学大楼正式交付使用。至年底,干校实有正式教职工40人,专职教师18人。
1987年10月,省人事干部学校承办全省第一期县(市)人事局长岗位培训班。
1988年,对22名具有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聘任制,聘任了高级讲师1人,讲师5人,助理讲师13人,助理工程师1人,助理会计师1人,工程技术员1人。均颁发了聘书,聘期从1987年1月1日算起。
1988年,招收电大人事管理专业38名学员,省人事局在干校举办全省国家公务员制度培训班和全省工资福利干部培训班。学校一方面组织多数教师和行政人员参加这两期培训班学习,另一方面抽出大量人员参加培训班的材料准备和后勤服务工作。
1988年度,学校共完成19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总课时量为2628个学时。学校先后派出6名教师分别到长沙、广州、兰州、福州等地参加人事部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班学习。年底,全校有教职工53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15人,校长1人,副校长3人,正副科级计6人。
1989年,由干校负责承办的全省第一期人事干部岗位培训(函授)班2595人开学上课。全校共开设30门课,教授学时2700余个。开办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证书班14个,学员938人;与安庆石化总厂合办人事干部培训班1个,计40人;与省人事局工资处联合举办第二期工资福利培训班1个,计130人。全校共有藏书2万册。
1990年1月5日,校长办公会决定,凡行政管理人员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经过试讲,证实确能胜任教学任务者,在专职教师紧缺的情况下,由学校统一安排,亦可兼课。
1991年1月,省人民政府决定省人事干校与安徽行政管理干部电视学院合并组建安徽行政学院。
五、省行政干校、行政学院1949年,皖南皖北行署创办皖南皖北行政干部学校。1952年1月,皖南皖北区党委决定,行政干校划归政府部门领导,校长由黄岩兼任,罗平、童世杰为副校长。行政干校干训任务、计划由皖南皖北行署人事处负责,教育计划由文教处负责。行政干校编制286人,其中供给制178人,薪金制108人。1952年培训学员4668人。行政干校主要承担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民政、司法、检察、公安、财政、粮食、教育、卫生、工业、建筑工程局等部门的干部轮训任务,代训党群部门的总工会、妇联、农村工作部等单位的区级干部、一般干部以及基层领导干部。
行政干校内设机构见下图。

1954年下半年,为了加强对各种训练班的统一领导,节省地盘和国家财物,原在芜湖市的安徽省行政干部学校迁至合肥市,与原各单位筹建的训练班合并,成立安徽行政学院筹建委员会,并从商业厅、卫生厅、粮食厅、财政厅、总工会、农村工作部等单位筹集人民币1605000万元(旧币),作为建院基金。当年,安徽行政干校培训学员1303人。
1955年初,安徽省行政干部学校正式改名为安徽行政学院。
1958年下半年,由于培训任务的变化,安徽行政学院更名为安徽工业专科干部学校。
1991年1月21日,安徽行政管理干部电视学院与省人事干部学校合并组建安徽行政学院,厅级建制,由省人事局主管,担负全省国家行政机关初、中级公务员的培训任务。5月23日,安徽行政学院正式挂牌。沈火林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袁伟义、吴功玉、程定河任副院长。学院内设行政管理系与行政管理科研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经济管理系、图书馆、党委办公室与院长办公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教务处、总务处、组织部与人事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宣传部共8个处级机构。暂定事业编制130名,其中院领导职数5名,处级领导职数19名。
1992年2月24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召集省直有关部委厅局负责人,听取学院关于举办全省县(市)党政领导干部发展县级经济研讨班准备工作的汇报。卢荣景说:“县级领导干部发展县级经济研讨班”,要办就要办好,办出成效。学院领导班子自身对这些问题认识要清晰,对全省的情况要了解;要首先丰富充实自已,站得高一点,才能驾驭这个研讨班,否则难办好。当年,开办5期发展县级经济研讨班。
截止1993年底,学院恢复建院3年,全院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1期,培训11824人(函授8450人,脱产3374人)。学院占地约14亩。校舍建筑面积10200平方米,其中教学办公6800平方米,职工宿舍3400平方米。有1套摄、录、编俱全的电化教学设备。全院藏书近5万册。行政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是:党委书记、副院长沈火林,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功玉,党委委员、副院长程定河、张则忠,党委委员、院长助理洪芳宾。教职工共计97人,其中干部80人,工人14人,离退休3人;副处级以上29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人,其中副教授10人,高级讲师1人,中级职称31人,初级职称18人。
六、安徽省山区人才培训中心
1988年5月,安徽省人事局决定成立“皖南干部培训中心”筹备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并决定从歙县人事局等单位抽调专人负责筹建工作。胡冰任组长,程德球任副组长。1991年4月,省委副书记杨永良为中心改名为“安徽省山区人才培训中心”,1991年5月15日,省编委批复:同意成立安徽省山区人才培训中心,为省人事局下属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暂定事业编制15名。其主要职责和工作任务是:培养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军队转业干部的岗前培训。
1992年,省山区人才培训中心另挂“安徽省专家服务中心”牌子,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不增编制。
至1993年底,省山区人才培训中心作为全省干部培训基地之一和省局的窗口,培训接待了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人事部门的同志,计有专家、学者及一般工作人员计51批12100人次,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44期15800人次。
安徽省山区人才培训中心有正式职工9人,聘用人员1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