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四章 信访档案

第一节 信访

一、组织制度
建国初期,人民来信来访由县政府办公室受理。1960年由民政局民政科受理。1961年县委设人民来信办公室,1965年改称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1968年,信访工作由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秘书小组负责,不久,分设信访小组。1980年中共贵池县委办公室和贵池县政府办公室均设立信访科。1982年3月,县委信访科改称县委信访办公室;6月,县委信访办公室和政府信访科合并,称“中共贵池县委、贵池县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为局级机构。从1988年起,在全县5区2镇各配备1名专职信访干部,26个乡各配备1名兼职信访干部。
二、信访受理
据统计,1959年来信81件,来访269人次,来信来访主要原因有:要求救济178人次,要求工作85人次,询问2人次,迁移户口问题3人次,疾病治疗问题45人次,优扶10人次,补发复员证2人次,寻找军人下落2人次,其他问题23人次。1960年,来信28件,来访438人次,主要原因有:要求救济218人次、要求工作124人次、要求调动5人次、询问24人次、迁移户口5人次、疾病治疗37人次、解决住房问题3人次、迁移家属5人次、工资问题4人次、婚姻问题2人次、优扶12人次,其他27人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来信来访骤增,主要原因有:对烈士追恤、平反冤假错案、下放居民、要求子女招工、疾病治疗,以及重新划定阶级成份等问题。据统计,1979年,受理来信来访高达5501件(次),比1978年的4554件(次)增加20.79%。
三、信访处理
对人民来信来访的处理,信访办公室(科)按有关规章制度,逐条逐人登记,做到件件有落实,对倾向性的群众信访,还在报纸上公开答复。1985年,本县建立县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领导与来访者直接见面,有助于广泛了解民情,解决问题。例如,1981年实行土地承包时,以打铁为业的李华阳一家7口未分得土地,他多次上访得不到解决。中共贵池县委组织部长俞贤俊在信访接待日接待了他,作了妥善处理,使李华阳家分得三亩多田地。
1980年至1982年,县领导针对本县历史遗留问题的特殊性和群众要求强烈的问题,处理了三个影响比较大的问题:其一,1969年原池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派军代表进驻本县殷汇镇进行所谓“改造旧城镇”。将这个镇的4个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和集镇居民,约两千人,采取“一锅端”的办法,分散或就地转为社员,吃农业粮,后遗症很大。以后数年,成批人到省、地领导机关不断上访。1981年,中共贵池县委成立了“落实城镇下放居民政策办公室”,按政策收回居民578户,1936人,并作了妥善的生产、生活安置;其二,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所进行的改造落后乡、整风整社、四清运动中,一部分被错划了阶级成份的人,纷纷通过信访途径写信上诉,县委因此成立专门办事机构,进行了复查改正工作;其三,随着大批冤假错案的平反,城乡要求解决私房产权问题较为突出。为此,县委、县政府于1981年5月成立了“落实私房政策办公室”。至1982年4月,仅一年时间,就使46户私房产权问题得以妥善处理。
1987年,全年来信来访1678件(次),县级领导共批阅480数,占总数28%。
1988年,全年来信来访1212件(次),县级领导共批阅227件,占总数18.7%。
下一篇:第二节 档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