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岸保坍工程多分布在沿江重点圩口。贵池解放前夕,从万兴圩的上拐湾到大同圩的油坊沟,共有崩岸16处,全长30660米。解放后进行不同程度的抛石护脚或块石护坡,使险情好转,1988年止,共做石方50.6万立方米,实用经费427.62万元。
一、王家缺护岸
王家缺位于秋江圩江堤段,崩岸开始于清道光廿八年(1848年),对于江堤崩岸,1964年前以退建为主要措施(秋江圩曾三次退建),1964年起,改为抛石护岸保坍,1973年汛后,发现王家缺护岸石料大量下沉,出现险情,1974年5月,遂成立“贵池县王家缺护岸指挥部”,省拨款42万元,在孤坟碑和普庆闸口紧急抛石5万立方米。此后,继续向上、下游延伸施工。1979年,县长江修防所在省长江修防局指导下,对王家缺崩岸的成因与河段的演变趋势,作了认真分析,拟定《王家缺护岸工程规划报告》,作出长期施工安排。
从1964年至1987年,王家缺护岸共抛石47.52万立方米,投资394.2万元,实护长度13.29公里。目前江岸崩坍基本稳定。
二、扁担洲堵坝
乌沙扁担洲支汊属长江太子矶河段,其南岸为秋江圩堤,自八十三丈至晏塘修防站全长6公里。1954年崩岸75米,迫使江堤退建3.5公里。该堤段自1969年到1976年,已崩岸1610米,占26.8%,平均年崩岸16.6米。崩岸趋势仍在不断加剧。1976年重新规划,并经中共贵池县委批准在扁担洲支汊下游堵坝,1976年10月开工,次年春竣工。堵坝后经过10年观测,支汊进口已经回淤,达到稳定江岸的目的。
扁担洲堵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17.0米(吴淞标高),坝顶宽6米,内外边坡1:3,镇压台高6.5米,顶宽50米,边坡1:4,坝身全长940米,其中河段400米,迎水坡碎石铺护,厚0.25米,背水坡用有垫层干砌块石护砌,厚0.3米。坝头用80号水泥浆砌块石护砌。
该工程县财政投资5万元,共筑土方36.74万立方米,石方9929立方米。
贵池县沿江圩堤崩岸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