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殷汇
民国37年(1948年)有居民200余户,千余人口。旧时有街道约一公里,曲折狭窄,俗称“九弄十三弯,无弄不通关”。因地势低洼,年年进水,故镇内店铺家家有楼,用以避水。
建国后,在镇东秋浦河堤段加筑了防洪墙,长1500米,标高18.5米,与镇区附近的联丰圩相接,从而控制了水患。1987年镇区建成面积近一平方公里,主要建筑集中在镇人民政府附近的惠民路。饮用水在70年代前以秋浦河水为主,近年居民普遍使用水压井,饮用地下水。1987年,投资23万元,利用地下水水源,建镇办自来水厂。1988年建成水压井和水塔,出水量可供全镇饮用。
二、乌沙
清光绪七年(1881年)设置乌沙镇公署,镇内街道呈丁字型。1954年遭受特大水灾侵袭,灾后拆除了沿江的半边街,修筑防洪堤,并向镇南方向发展,拓宽和新建了公路,架设了路灯。现有银行营业大楼、税务所大楼、汽车站候车室、乌沙商场等建筑物,新街已基本形成。
三、观前
建国前,有一条一字形小街,条石铺设,长约一华里。店铺多为平房,砖木结构,也有少数较矮的楼房。抗日战争期间,一些较好的建筑物被炸毁。
建国以后,以老街道为依托,向东方向发展,修建了道路和房屋,建成区面积由原来不到0.1平方公里扩大到0.2平方公里。
四、晏塘
建国前,镇内有一条全长不到一华里的小街,房屋为砖木结构,还有部分草房。1954年因遭受洪水袭击,老街一部分房屋倒圮。现今已向镇的西南方向修成一条长约一公里宽8米的道路,道路两旁先后建成供销商业门市部、食品门市部、旅社、饭店、电影院、邮电所等。
五、梅龙
旧时,老街全长不过半华里,傍九华河。建国后,老街西半边因河堤塌方而废,居民沿圩堤两侧建房,形成新镇区。有乡政府、供销社、银行等三幢楼房,其余大多为平房。
六、牌楼
解放前,镇内有条长不过半里的土石路面街道。解放后以老街为依托,向西南方向发展,沿公路两侧建成供销商业大楼及旅社、饭店、粮站、邮电所、食品站、汽车站、医院、电影院等建筑物,形成新的林荫街道。
贵池县主要集镇建设状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