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储运管理
仓储建国初,进货渠道不多,商品储存集中在县城。仓库因陋就简,楼上堆货,楼下营业,无专职保管员。1960年以后,商品经营范围不断扩大,进货渠道增多,商品储量增大,商业部门开始逐步建立仓库,设专人负责管理,并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入库有验收单,出库有提货单,定期核对帐实。各仓库安全小组还设置消防器材保险箱、警报器、灭火机和太平缸、沙池等消防设备,以防万一。1981年以后,商品储备量和仓库容量猛增,为充分利用仓库,便改平面堆码为主体多层堆码。收购的商品也由先入县库,再外调,改为就地收购直线调拨,减少途中中转环节和仓库储量。
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防止火灾等事故,农药、化肥、火柴、煤油、棉花、鞭炮等商品分库储存,对香烟则建立密封防潮库储存。肉类、鲜果等放冷冻库储存。城关现有冻库1所,占地130平方米,库容量80立方米。
运输建国初期,县内商品运输全靠人力和畜力,1965年后,各公司、基层供销社都先后购置运输车辆,加速了商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