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安徽省位于祖国东南部,南京军区腹地,长江、淮河中下游。跨北纬29°24′—34°39′和东经114°53′——119°38′间。南北长570公里,东西宽240——350公里,东与江苏、浙江省军区毗连,南与江西省军区接界,西与湖北省军区、河南省军区为邻,北部一隅和山东省军区相接。总面积为13.9万余平方公里,其中平原为3.5万平方公里,丘陵为4.1万平方公里,山地为4.3万平方公里,水网圩区为8000平方公里,湖沼洼地为1.1万平方公里。因安徽地处南北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人口分布
安徽人口稠密,素出兵员。据1982年7月1日0时全省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总人口为49665947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83%。其中男25763836人,女2390211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7人,比全国的105人高252人,淮北地区总人口为18424693人,其中男9435167人,女8989526人;江淮地区总人口为22774015人,其中男11993043人,女10780972人(大别山区总人口为5682832人,其中男2965548人,女2717284人);皖南地区总人口为8467239人,其中男4426644人,女4040595人(皖南山区总人口为3600366人,其中男1871946人,女1728420人),全省人口中,1——17岁为21965182人,其中男11422556人,女10542626人;18——40岁为16127627人,其中男8497730人,女7629897人;41岁以上为11573138人,其中男5843550人,女5729588人。全省人口体质较好,据1984年度征兵体格检查统计,全省体检18——22岁男性青年共201163人,合格为101299人,合格率达50.3%。
三、主要物产
安徽系全国重要粮食产区,是历史上军粮主要供给区之一。耕地面积为6652万亩。南部以产水稻为主,巢湖流域、青弋江流域为集中产区,芜湖素称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淮北以产小麦为主,并产有杂粮、豆类、薯类。经济作物产有棉花、烟草、红麻、油料等。棉花多产于淮北,油料多产于两淮和沿江地区,烤烟主要产于亳县、定远、怀远、固镇等地。建国后,在共产党领导下,生产力获得解放,土地效益得到很大发挥,农业生产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安徽对农业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联产计酬的承包责任制,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在原有基础上,又得到很大发展。淮北平原建成为全国商品粮重要基地之一。据1984年度统计,全省粮食产量达44055.1万担(每担100市斤),油料产量达1944万担,棉花产量达467.8万担。其中:皖南地区粮食产量为6147.7万担,油料产量为276.8万担,棉花产量为51.9万担;江淮地区粮食产量为21061.6万担,油料产量为1137.6万担,棉花产量为190.6万担;淮北地区粮食产量为16841.1万担,油料产量为529.6万担,棉花产量为225.2万担。全省矿产资源亦较丰富,有煤、铁、铜、锰、钼、铅、锌、磷、矾、盐等40余种,其中煤、铁、铜蕴藏量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煤主要分布在淮南、淮北2市,建国后经过改建、扩建,均已成为国家重要煤炭基地。马鞍山是国家重要的铁矿石原料基地和钢铁工业基地,铜陵铜矿是国家的重点产铜区。
四、战略城市
合肥、蚌埠、芜湖等市是全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主要工业城市,马鞍山、淮南、淮北等市是全省重要的钢铁和煤炭基地,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合肥市】
位于安徽中部,东与肥东县、西与肥西县、北与长丰县接壤,南临巢湖之滨。面积为328平方公里。据1982年统计,人口为83万人。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今为安徽省会,系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钢铁、机械、电子、化工、轻纺、仪表、建材等工业企业,门类众多。有民航、铁路与北京、上海等地相通,公路可直达各县、市,水运通巢湖、长江,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为岗冲起伏丘陵,西北高,东南低。大蜀山海拔为282米,是全市的制高点。南淝河穿越市区向东南注入巢湖,上游建有董铺水库。
【蚌埠市】
位于安徽北部,东西南北分别与五河、怀远、凤阳、固镇等县接壤。面积为416平方公里。据1982年统计,人口为57.1万人。该市原系一座仅有500户的渔村,清宣统三年(1911年),津(天)浦(口)铁路建成通车后,才逐步形成市镇。民国36年(1947年)1月,国民政府正式在蚌埠设市,建国后定为省直辖市。现有轻工、纺织、化工、电子、机械、建材等工业。津浦铁路与淮南铁路在此衔接,公路四通八达,水路由淮河经洪泽湖通往长江,乃皖北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其地势为江淮分水岭末梢与淮北平原搭界处,南高北低。区内有老山,黄泥山、锥山、东芦山、西芦山、曹山、雪华山、黑虎山、老虎山、陶山、燕山、张公山、小南山等大、小山丘21座,海拔在30.5——221.8米之间,是全市周围的制高点。淮河横贯全市,区内还有北淝河、天河、八里沟、席家沟等。
【芜湖市】
位于安徽东南部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东南邻芜湖县,西岸裕溪口连和县、无为县,北接当涂县。面积为260.5平方公里。据1982年统计,人口为48.5万人。系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今为省直辖市。现有轻纺、机械、化工、造船、冶金、电子、电力等工业企业,部类较为齐全。该市素有“皖南门户”之称。长江上通赣、鄂,下抵宁、沪,铁路交通为宁铜、皖赣及淮南线的重要枢纽站,公路有芜宁、芜杭、芜青、芜石和合裕等公路,系皖南地区水陆交通枢纽。其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洼,平均海拔为7——9米。境内主要山丘有四褐山、神山、赭山等,是全市的制高点。四褐山海拔132米,系市内最高山丘。河流有长江、裕溪河、扁担河等。
【马鞍山南】
位于安徽东部,西濒长江,与和县隔江相望,东北与江苏省接壤,南与当涂县为邻。面积为285平方公里。据1982年统计,人口为35.3万人。该市原为当涂县马鞍山镇,随着马鞍山钢铁事业的兴起,于1956年设马鞍山市,为省辖市。民国元年(1912年)在市区东南的南山、向山、姑山等地相继发现铁矿床10余处,先后有民间矿业公司开采。日军侵华时,成立了马鞍山矿务所、制铁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设立华中矿务局马鞍山分矿。建国后,1950年改为马鞍山矿务局,1953年改为马鞍山钢铁厂,1958年成立马鞍山钢铁公司,逐步建成钢铁联合企业。马鞍山市除以钢铁工业为主外,还有机械、电子、化工、轻纺、交通、建材等工业企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长江水路常年通航,宁铜铁路、宁芜公路纵贯市区。其地势为丘陵地,西部为沿江平原,中部较平坦,偶有孤丘突起,东部有天马山、娘娘山、仙人山等,北部有葛羊山、八仙台等,是全市的制高点。市区湖塘星罗棋布,南部为采石河,源于当涂县的龙王山,经采石流入长江。
【淮南市】
位于安徽中部,东邻凤阳、定远2县,西接寿县,南隔舜耕山与长丰县为界,北与凤台、怀远2县毗连。面积为1091平方公里。据1982年统计,人口为101.5万人。建国前,市区分属怀远、寿县、凤台3县;建国后,于1950年9月设淮南市。该市以煤炭工业为主,兼有电力、化学、造纸、机械、纺织、陶瓷、建材等行业。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年产原煤863万吨,最高年分达1600万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交通较为便利,阜淮铁路北通濉阜线,南接淮南线。公路直达合肥、六安、阜阳、淮北、蚌埠等地。淮河水运四季通航,上通正阳,下抵蚌埠。其地势为丘陵与平原连界地,东、南、西三面环山,岗峦层叠,主要有上窑山、舜耕山、八公山、白鹗山等,是市区的制高点,其中白鹗山海拔为241米。淮河由西向东贯穿市境中部,南岸属江淮丘陵地带,北岸为淮北平原。
【淮北市】
位于安徽北部,北与萧县,东与宿县,东北与江苏省徐州市,南与濉溪县,西与河南省永城县接壤。面积为334平方公里。据1982年统计,人口为44.8万人。该市以煤炭工业为主。兼有发电、酿酒、化工、轻纺、建材等工业。煤炭资源极为丰富,为国家重要煤炭基地之一。铁路有符夹、青阜2线贯穿市境,与京沪、陇海干线和淮南线相通,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较为便利。其地势平坦,东北部有小片山丘,其余均为平原。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市西北有相山、海拔为342米,是市区的制高点。河流有濉河、闸河、浍河、汴河、王引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