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地理环境概况 

第二节 区域特点

一、淮北平原区
【位置、面积】
淮北平原区位于安徽北部,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东与淮沭平原接壤,西与豫东平原毗连,北靠陇海铁路,南濒淮河,东西长310公里,南北宽220公里,面积约41508平方公里。
【地形特点】
区内由河间平原、黄泛平原、沿淮滩地等3部分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高程一般为20—40米)河间平原是淮北平原的主体,包括临泉、涡阳、宿县、灵璧、泗县以南,沿淮滩地以北地区,面积为2.18万平方公里。西泥河西侧及龙亢、固镇、界沟以南地区,河流沟渠稠密,一般4——6公里有一条河流,纵横1——2公里有一条沟渠。河间局部地面不平整,淮河各大支流两岸地势偏高,支流间的河间地区偏低,形成了支流间大小不等的洼地。黄泛平原分布于河间平原以北地区和南北向各主要河流沿岸,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因各次黄泛水流变化不定,沉积厚度不等,造成地面起伏不平现象。沿淮滩地主要分布于淮河及主要支流的下游沿岸地区,面积为0.52万平方公里,呈带状分布,宽一般为2——3公里,地势低洼,汛期有洪涝之虞。泗县、灵璧、怀远、涡阳、蒙城等地,散有孤山矮丘。宿县、萧县、濉溪一带有小片丘陵地,系徐淮丘陵的一部分。高程为100—350米,最高为皇藏峪,374米;次为老龙脊,362米。坡面倾斜20—30度,山面光秃,多露岩,土层浅薄。
【主要河流、湖泊】
淮河: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自洪河口入安徽境,流经阜南、颍上、霍邱、寿县、怀远、凤台、五河、凤阳、嘉山等9县和淮南、蚌埠2市,至嘉山县红头山出境。在安徽境内长371公里,属中游。王家坝——正阳关段平均水深:洪水5.8米,常水4.4米,枯水3.8米。流速:洪水0.9米/秒,常水0.6米/秒,枯水0.55米/秒。流宽:一般为150米,最宽300米。正阳关——蚌埠闸段平均水深:洪水8.5米,常水7.3米,枯水6.8米。流速:洪水1米/秒,常水0.8米/秒,枯水0.7米/秒。流宽:一般为200米,最宽600米。蚌埠闸——马山嘴段平均水深:洪水11.5米,常水6.5米,枯水5.5米。流速:洪水1.8米/秒,常水1米/秒,枯水0.5米/秒。流宽:一般为500米,最宽800米。河岸、河底为沙壤土,沿岸为平原。北岸堤高4——7米,顶宽10米。南岸堤高4——7米,顶宽4——8米。怀远县城西南之荆山、涂山对峙于两岸,为控制淮河航道之要塞。
颍河:源于河南省伏牛山,自界首县城西北入安徽境,流经界首、太和、颍上等3县和阜阳市,由颍上县沫河口入淮。在安徽境内长196公里。界首——太和段平均水深:洪水10米,常水5米,枯水1.5米。流速:洪水2.3米/秒,常水1米/秒,枯水0.3米/秒。流宽:一般为240米,最宽300米。太和——阜阳闸段平均水深:洪水10米,常水6米,枯水3.5米。流速:洪水1.8米/秒,常水0.9米/秒,枯水0.3米/秒。流宽:一般为240米,最宽300米。阜阳闸——颍上县城段平均水深:洪水10米,常水7米,枯水1米。流速:洪水1.4米/秒,常水0.7米/秒,枯水0.2米/秒。流宽:一般为240米,最宽300米。颍上县城——沫河口段平均水深:洪水10米,常水8米,枯水2.5米。流速:洪水1.4米/秒,常水0.7米/秒,枯水0.2米/秒。流宽:一般为240米,最宽300米。河岸、河底为淤土,沿岸为平原。左堤高4——7米,顶宽4——10米,右堤高4——10米,顶宽4——6米。
西淝河:源接于利辛县阚町集茨淮新河,流经利辛、颍上、凤台等3县,由凤台县峡山口入淮。全长63.6公里。平均水深:洪水8.5米,常水7.5米,枯水1.5米。流速:洪水1米/秒,常水0.7米/秒,枯水0.2米/秒。流宽:一般为80米,最宽95米。河岸、河底为淤土,沿岸为平原。左堤高4——7米,顶宽4——10米,右堤高4——7米,顶宽4——10米。
涡河:源于河南省开封市,自亳县牛集入安徽境。流经亳县、涡阳、蒙城、怀远等4县,由怀远县淮河口入淮。在安徽境内长208公里。牛集——亳县城段平均水深:洪水10米,常水2——3米,枯水1米。流速:洪水1.7米/秒,常水0.8米/秒,枯水0.3米/秒。流宽:一般为180米,最宽220米。亳县城——涡阳县城段平均水深:洪水10米,常水4——5米,枯水1.5米。流速:洪水1.6米/秒,常水0.7米/秒,枯水0.3米/秒。流宽:一般为200米,最宽250米。涡阳县城——淮河口段平均水深:洪水10米,常水8米,枯水2米。流速:洪水1.5米/秒,常水0.7米/秒,枯水0.3米/秒。流宽:一般为250米,最宽574米。河岸、河底为淤土,沿岸为平原。左堤高4——7米,顶宽2——6米,右堤高4——7米,顶宽4——10米。
浍河:源于河南省浍亭南湖,自濉溪县古城入安徽境,流经濉溪、宿县、固镇、五河等4县,由五河县北子店入淮。在安徽境内长208公里。蕲县集上游段平均水深:洪水6米,常水2米,枯水0.8米。流速:洪水1.4米/秒,常水0.4米/秒,枯水0.1米/秒。河宽:一般为110米,最宽150米。蕲县集——九湾段平均水深:洪水7.5米,常水4.5米,枯水1.8米。流速:洪水1.3米/秒,常水0.3米/秒,枯水0.1米/秒。流宽:一般为180米,最宽250米。九湾——园宅集段平均水深:洪水5.5米,常水2.8米,枯水1.3米。流速:洪水0.9米/秒,常水0.35米/秒,枯水0.1米/秒。流宽:一般为300米,最宽400米。园宅集——四陈庄段平均水深:洪水4.5米,常水1.3米,枯水0.4米。流速:洪水0.8米/秒,常水0.3米/秒,枯水0.1米/秒。流宽:一般为1500米,最宽2000米。四陈庄——北店闸段平均水深:洪水7.5米,常水3.5米,枯水1.8米。流速:洪水1.7米/秒,常水0.7米/秒,枯水0.2米/秒。流宽:一般为80米,最宽100米。两岸为粘土,河底为淤泥。沿岸为平原。园宅集以西约2公里生有茂密芦苇,以东沿岸有防浪树和灌木林。
濉河:源接于宿州市新汴河,流经宿州市符离集、张树闸,由江苏省泗洪县溧河洼入洪泽湖。在安徽境内长113公里。平均水深:洪水7米,常水2.5米,枯水1.8米,流速:洪水1.7米/秒,常水0.5米/秒,枯水0.2米/秒。流宽:一般为60米,最宽80米。两岸为粘土,河底为粘土夹砂礓。沿岸为平原。有护堤林带。
新汴河:源接宿州市汴河,流经宿州市和灵璧、泗县等2县,由江苏省泗洪县溧河洼入洪泽湖。在安徽境内长102公里。平均水深:洪水7米,常水6米,枯水2.5米。流速:洪水1.4米/秒,常、枯水关闸为0。流宽:一般为140米,最宽170米。两岸为粘土,河底为粘土夹砂礓,沿岸为平原。有人造护堤林带。
城东湖:位于霍邱县境,北纬32°18′——东经116°17′。周长76公里,最大长度20公里,最大宽度6公里。面积:洪水为378平方公里,常水为240平方公里,枯水为56平方公里。水深:洪水平均4.2米,最深7.75米;常水平均3米,最深4.25米;枯水平均0.2米,最深0.25米。
沱湖:位于五河县境,北纬33°11′——东经117°48′。周长74公里,最大长度20公里,最大宽度7.5公里。面积:洪水为170平方公里,常水为40平方公里,枯水为18平方公里。水深:洪水平均5米,最深6.5米;常水平均1.5米,最深2米;枯水平均0.3米,最深0.8米。
【土质、植被】
泗县、灵璧县、宿州市、濉溪县北部和阜阳地区北部为淤沙土,粘性小;砀山县、萧县多盐碱土,透水性强,雨后即可通行;其它地区多黑土和黄土,干时坚硬,雨后泥泞,粘性大。随季节变化,地下水位冬。春季为2——3米,夏季为1.5——2米。树木稀少,便于了望。夏、秋季青纱帐起,利于隐蔽。
【居民区分布】
区内居民区分布较密,集镇较多,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2个村庄,一般为30—50户,集镇多在500—600户。大部分为砖瓦房,小部分为泥草土木房。沿淮村庄大多建筑在台墩和堤埂之上,一般高出地面3——5米。
【军事地位】
区内地势平坦,视界开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器效能。便于机械化部队行动,便于指挥联络与组织协同,便于构筑工事和部队宿营。但隐蔽条件差,部队在集结、开进和机动时容易暴露企图,炮兵不易选择良好的遮蔽发射阵地。临泉、涡阳、宿州、灵璧、泗县以南地区为河间平原,河流较多,且桥梁较少。沿淮一带,地势低洼,夏、秋季节,常有洪水泛滥,对大部队和机械化部队行动有一定影响。西周以来,在淮北平原进行较大规模的战役和战斗达90次以上,兵力在万人以上的战役达30次以上,10万人以上的达14次之多。早在楚汉相争时期,楚军借睢水(今灵璧县境)之阻,一举将汉军打得大败,杀汉卒10余万,汉军坠睢水溺死者甚众,睢水竟为汉军死卒塞之而不能流。南北朝时期,南梁进攻北魏寿阳(今寿县),利用寿阳低洼的不利条件,筑浮山堰以灌寿阳城。南梁浮山堰筑成后,淮水急剧上升,两岸数百里皆被淹没,北魏峡石戍(今凤台县西南)营垒和寿阳城皆遭水淹。浮山堰以上之北魏军,因水大无处藏身,只得撤军而回。民国时期,解放战争之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中原战军(简称中野)将国民党军黄维兵团截于浍河与北肥河问,利用浍河阻其前进、北淝河断其退路,最后将其全歼在双堆集地区,两河之间遗弃国民党军死卒、坦克、车辆、枪械,不计其数。
二、江淮丘陵区
【位置、面积】
江淮丘陵区,位于长江、淮河之间。西起大别山麓,东迄江苏省界,北至淮河,南至巢湖和张八岭南麓。东西长320公里,南北宽120公里,面积为26586平方公里。
【地形特点】
其地为大别山脉延伸而成,自霍山向东继续延伸至洪泽湖以南,为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分水岭,大致呈东西向弧形,横亘于江淮地区中部。定远、肥东县以西,山岭平缓,高程一般为50—100米。定远、肥东县以东,山岭高程一般为100—300米。定(远)凤(阳)嘉(山)地区,除大片丘陵岗地外,还有不少块状低山,部分山峰在300米以上。嘉山县老嘉山高程为322米,定远县岱山高程为347米,滁县大丰山高程为317米,全椒县龙王尖山高程为393米。淮南沿淮6县有比较广阔的冲击平原,散有城东、城西、瓦埠、高塘、花园等湖泊,是淮河下游易涝区。
【主要河流、湖泊】
史河:源于大别山,流经金寨、霍邱和河南省固始等3县,由霍邱县陈村入淮。在安徽境内长153公里。平均水深:洪水2.4米,常水1.3米,枯水0.2米。流速:洪水3.35米/秒,常水1.81米/秒。流宽:一般为250米,最宽610米。两岸,上游为岩石,中、下游为砂土。河底,上、中游为卵石砂,下游为淤泥。红石咀以上沿岸为山区,以下沿岸为丘陵。
淠河:源于大别山,流经六安、寿县等2县,由正阳关入淮。全长148公里。平均水深:洪水4米,常水1米,枯水0.4米。流速:洪水1.5米/秒,常水1米/秒,枯水0.3米/秒。流宽:一般为500米,最宽610米。河岸为沙土,河底,中、上游为卵石,下游为淤泥。沿岸为丘陵。
大潜山干渠:源接淠河,流经六安、肥西等2县,下接滁河于渠。全长104.24公里。平均水深:洪水5米,常枯水4.5米。流速:洪水0.7米/秒,常水关闸为0。流宽:一般为72米,最宽90米。两岸、河底为黄土,沿岸为丘陵。
池河:源于皇甫山,流经定远、嘉山等2县,由马岗咀入淮。全长189公里。平均水深:洪水7.3米,常水2.5米,枯水1米。流速:洪水2米/秒,常水0.7米/秒,枯水0.1米/秒。流宽:一般为80米,最宽400米。河岸,上游为砂土,下游为粘土。河底,上游为砂土,下游为淤泥。沿岸平原为主,有部分地段为丘陵。
滁河:源于肥东县北部,流经肥东、全椒等2县和滁州市,由江苏省六合县瓜埠入江。在安徽境内长186公里。平均水深:洪水9米,常水3米,枯水1.5米。流速:洪水1.5米/秒,常水0.5米/秒,枯水0.2米/秒。流宽:一般为80米,最宽400米。河岸、河底为粘土。沿岸,中、上游为丘陵,下游为圩区。
花园湖:位于凤阳县境,北纬30°59′一东经117°50′。周长104公里,最大长度11公里,最大宽度9.2公里。面积:洪水为140平方公里,常水为110平方公里,枯水为25平方公里。水深:洪水平均4米,最深5.5米;常水平均1.5米,最深2.5米;枯水平均0.3米,最深1米。
女山湖:位于嘉山县境,北纬32°58′——东经117°05′。周长92公里,最大长度30公里,最大宽度5公里。面积:洪水为140平方公里,常水为80平方公里,枯水为45平方公里。水深:洪水平均6.5米,最深7.2米;常水平均3米,最深3.5米;枯水平均1.5米,最深2.5米。
瓦埠湖:位于寿县境,北纬32°23′——东经116°53′。周长235公里,最大长度50公里,最大宽度5公里。面积:洪水为368平方公里,常水为245平方公里,枯水为103平方公里。水深:洪水平均3.4米,最深6.3米;常水平均2.4米,最深4.3米;枯水平均1米,最深1.3米。
黄栗树水库:位于全椒县襄河源头。水位:设计洪水位为53米,限制水位为48.76米,历史上最高水位为48.76米。面积:设计洪水位为27平方公里,限制水位为14.9平方公里。容量:设计总库容为2.05亿立方米,限制水位时库容为0.8亿立方米。大坝长257米,高27米,底宽148米,顶宽5米。土坝块石护坡结构。坝毁后能淹没全椒县城,切断全椒县至滁县和浦信公路。
沙河集水库:位于滁县清流河之上。水位:设计洪水位为39.7米,限制水位为36米,历史上最高水位为37.66米。面积:设计洪水位为19平方公里,限制水位为8.8平方公里。容量:设计总库容为1.17亿立方米,限制水位时库容为0.43亿立方米。大坝长740米,高25米,底宽142米,顶宽4米。土坝块石护坡结构。坝毁后,能切断津浦铁路和滁县至来安公路。
董铺水库:位于合肥南淝河之上。水位:设计洪水位为32.1米,限制水位为28米,历史上最高水位为28.65米。面积:设计洪水位为29平方公里,限制水位为16.15平方公里。容量:设计总库容为1.72亿立方米,限制水位时库容为0.66亿立方米。大坝长2565米,高22.2米,底宽30米,顶宽8米。土坝结构。坝毁后能淹没合肥市,切断浦信公路。
【土质、植被】
丘陵山地为砂、黄土,粘性不大。起伏地多为黄泥土,土粘且硬。东部多白土,表面多粉砂,雨后易通行。河谷两岸多青泥土,排水不良。山地土层厚0.5—1米,风化层约1米左右,多砂石,易挖掘。凤阳县、滁州市北部丘陵山地土层浅薄,多在0.2—0.5米,并有露岩,挖掘不易。地下水一般不深,河谷两岸和岗地为1.5—3米;脊岗在5米左右。从滁州市北至凤阳县门台子,沿津浦铁路线两侧,有大片人造林覆盖,宽3—5公里。其余树木稀疏,仅村庄前后有较少树木可见。
【居民区分布】
区内居民区除集镇外,少而分散,村庄一般为20—30户,大部为砖瓦房。
【军事地位】
区内岗峦起伏,垄畈相间,河流较少,便于部队运动、观察、射击和指挥联络。不论攻防,均便于部署兵力和发挥火器性能。攻者便于荫蔽,突然接敌,实施迂回包围;防者便于构成纵深梯次、以支撑点为基础的环形防御阵地,便于隐蔽实施机动。较深的峡谷和冲沟,是天然的防坦克障碍。丘陵地形起伏,对原子武器防护具有良好性能,但山谷和凹地容易滞留毒气。西周以来,在江淮丘陵地区,进行较大规模的战役和战斗达100次以上,兵力在万人以上的达40次以上,10万人以上的达10余次。尤其合肥,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西周以来,在这里进行较大的攻防战役和战斗达20次以上,兵力最多的达80余万人。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亲率10万大军围攻曹魏之合肥。吴军利用合肥丘陵地形,深堑壁垒,将合肥城围之又围。魏军守将张辽根据曹操指令,周密部署兵力,坚固工事,严加防御。孙权围攻10余日不破,只得下令撤退。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伪齐主刘豫遣兵30万,分3路进攻南宋。东路由其侄刘猊从荆山(今怀远县城西南)出涡口(今怀远县城东北),进犯建康。军抵淮东,在藕塘(今定远县东南)与南宋杨沂中军相遇。此地正是淮东丘陵,刘猊即令占据山险,与杨沂中军接战。杨沂中一面遣摧锋军统制吴锡率5000劲骑,向刘猊军实施正面突击:一面自率精兵,利用丘陵地形,绕至刘猊军侧面,对其进行突袭。结果将刘倪军打得大败。民国年间,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总前委将指挥机构设在瑶岗(今肥东县南),其原因之一,就是瑶岗地处丘陵,且地形平坦开阔,宜于进出,位置适中,便于对前线各部队指挥联络。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5人组成的总前委,在瑶岗指挥百万大军,强渡长江天险,消灭了长江以南之国民党军,解放了中国大陆。
三、大别山区
【位置、面积】
大别山区位于安徽西部,跨皖、鄂、豫3省。南以桐城——太湖——宿松之大断裂(指地壳产生裂纹或断开现象)与皖中平原为界,北以霍山地堑(指地壳断层之间的下降区)与淮南丘陵相邻。安徽境内包括金寨、霍山、岳西3县全境,和六安、舒城、桐城、潜山、太湖等县一部分。南北长160公里,面积为13620平方公里。
【地形特点】
大别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在安徽则由干脉向北、东方向延伸,区内东部低缓,西部高峻。皖、鄂交界处由主脉向北延伸的山岭称大伏山,伸向霍山的山岭称霍山,主脉东南称皖山。干脉及南北两侧20—30公里范围内,高程多在1000—1700米,比高400—900米。主要山峰有九峰尖,高程为1353米;月亮山坳,高程为1671米;天堂寨,高程为1729米;白马尖,高程为1774米;猫儿尖,高程为1415米;猪头尖,高程为1538米;大微尖,高程为1056米。谷壁倾斜一般为30—45度。顺山势延伸,山岭高程一般降到500—800米,比高300—600米。在河棚、佛子岭、青山、丁埠以北地区起伏较小,高程一般为300—500米,比高100—300米。整个山区呈放射形切割,诸支脉又多呈羽毛状切割。坡度大,河流下切强烈,地表褶皱,溪流密布,平均0.5公里有1冲沟,1公里有1小溪。5—7公里有1河谷,既深且陡。
【主要河流、大型水库】
皖水:源于黄沙岭,流经岳西、潜山等2县,由皖水口入皖河。全长99公里。平均水深:洪水4米,常水2米,枯水0.5米。流速:洪水3米/秒,常水1米/秒,枯水0.3米/秒。流宽:一般为250米,最宽350米。河岸为岩石、山坡、沙堤。河底,上游为卵石,下游为沙。两岸为山区、丘陵。
潜水:源于多枝尖,流经岳西、潜山、怀宁等3县,由潜水口入皖河。全长115公里。平均水深:洪水4.5米,常水2米,枯水0.7米。流速:洪水3.5米/秒,常水1.2米/秒,枯水0.3米/秒。流宽:一般为250米,最宽450米。河岸为岩石、山坡、沙堤。河底,上游为卵石,下游为沙。沿岸为山区、丘陵。
长河:源于谷坊,流经岳西、太湖等2县,由长河口入皖河。全长137公里。平均水深:洪水2.5米,常水1.2米,枯水0.8米。流速:洪水2米/秒,常水1米/秒,枯水0.5米/秒。流宽:一般为300米,最宽550米。河岸为岩石、山坡、沙堤。河底,上游为卵石,下游为沙。沿岸为山区、丘陵。
梅山水库:位于金寨县梅山镇南史河之上。水位:设计洪水位为140.77米,限制水位为125.27米,历史上最高水位为133.35米。面积:设计洪水位为87平方公里,限制水位为57.20平方公里。容量:设计总库容为22.75亿立方米,限制水位时库容为11.74亿立方米。大坝长443.3米,高88.24米,底宽114米,顶宽1.8米。混凝土连拱坝结构。坝毁后能淹没金寨县北部、霍邱县等地,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切断浦信公路。
响洪甸水库:位于金寨县独山镇西南淠河之上。水位:设计洪水位为143.4米,限制水位为125米,历史上最高水位为130.66米。面积:设计洪水位为93平方公里,限制水位为59.21平方公里。容量:设计总库容为26.32亿立方米,限制水位时为12.2亿立方米。大坝长370米,高87.5米,底宽39米,顶宽6米。混凝土重力拱坝结构。坝毁后,六安地区受淹1420平方公里,淮河中游城市及蚌埠市受到影响。
佛子岭水库:位于霍山县佛子岭集南淠河之上。水位:设计洪水位为129.47米,限制水位为117.56米,历史上最高水位为130.64米。面积:设计洪水位为23平方公里,限制水位为16.30平方公里。容量:设计总库容为4.85亿立方米,限制水位时库容为2.3亿立方米。大坝长510米,高74.4米,底宽89米,顶宽1.8米。混凝土连拱坝结构。坝毁后,能淹没霍山县城、六安市区,面积为3000平方公里,浦信公路二十铺至新店子段及霍山、寿县等地公路均遭严重破坏。
磨子潭水库:位于霍山县石槽南淠河之上。水位:设计洪水位为202.5米,限制水位为177米,历史上最高水位为204.49米。面积:设计洪水位为11平方公里,限制水位为5.9平方公里。容量:设计总库容为3.49亿立方米,限制水位时库容为1.21亿立方米。大坝长335米,高80米,底宽72米,顶宽4米。混凝土双支墩大头坝结构。坝毁后影响佛子岭水库主坝的安全。
龙河口水库:位于舒城县新梅镇杭埠河之上。水位:设计洪水位为70米。限制水位为64米,历史上最高水位为69.94米。面积:设计洪水位为60平方公里,限制水位为37平方公里。容量:设计总库容为7.87亿立方米,限制水位时库容为3.2亿立方米。大坝长320米,高33米,底宽181米,顶宽5米。粘土心墙砂壳坝结构。坝毁后能淹没舒城及杭埠河流域,面积达360平方公里。
花凉亭水库:位于太湖县城北长河之上。水位:设计洪水位为88米,限制水位为65米,历史上最高水位为80.23米。面积:设计洪水位为98平方公里,限制水位为32.2平方公里。容量:设计总库容为23.87亿立方米,限制水位时库容为2.87亿立方米。大坝长563米,高56.5米,底宽44米,顶宽8米。粘土心墙砂壳坝结构。坝毁后能淹没太湖、怀宁县城及长河、皖河流域,切断潜山——宿松、安庆——望江公路。
【土质、植被】
区内多为砂黄土,夹有砾石。上层厚0.3—1米。全区森林茂密,除山顶、山脊外,大部地区为森林所覆盖。林区面积达5786平方公里。山区边缘多为幼林或灌木林。
【居民区分布】
区内居民区少,多分布在山区边缘或盆谷地,一般村庄为10—15户;在深山中居民点极度分散,一般村庄为3—5户,部分单家独户。房屋多土木结构。
【军事地位】
大别山区山高林密,便于部队隐蔽集结和设置埋伏,便于实施迂回包围和分割穿插。有利于夜战、近战、独立作战和进行游击战争。但由于该区山高坡陡,道路稀少,对大兵团行军、作战有严重影响。机械化部队运动非常困难,炮兵不易选择良好阵地。部队不便机动,尤其夜间、雾天容易迷失方向。战斗中进行通讯联络、指挥协同大有不便,弹药、器材补给困难。使用原子和化学武器时,易滞留毒剂和放射性物质。森林,特别是针叶林容易引起火灾。西周以来,在大别山区进行较大的战役和战斗达24次以上,兵力在万人以上的有6次以上。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都今江苏省苏州市)攻占楚国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北),就是利用大别山作隐蔽,秘密向楚进军的。民国年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共产党领导安徽暴动达64次之多,成功的仅有5次、大别山区则占3次(商南、六霍、请水寨暴动)。其重要条件之一,即大别山区地形隐蔽,国民党统治薄弱。抗日战争时,国民政府安徽省会西迁立煌(今金寨县),国民党军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设于金家寨,也是恃大别山地形险要而滞留于此。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简称刘邓大军)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示,千里跃进大别山区,以大别山为依托,与陈(毅)粟(裕)、陈(赓)谢(富治)大军互为犄角,瞰制中原,威胁南京、武汉,调动和吸引了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的90个旅到中原战场,打破了蒋介石的战略意图,有力地配合了全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对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四、沿江平原区
【位置、面积】
沿江平原区位于长江两侧,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西与鄱阳湖平原相接,东与长江三角洲相连。东西长310公里,宽70—120公里,面积为27692平方公里。
【地形特点】
该区地形依长江由西南向东北倾斜,高程多在20米左右。区内低洼平坦,地形复杂,河湖交织,港汊密布。铜陵以南,由于受大别山和皖南山区夹峙,平原较狭窄。铜陵以北则突见开阔,沃野连片。西部为湖群盆地,东部为湖塘密集、河沟交错、堤埂连绵的水网稻田区。平原中丘陵相同,平列于长江两侧,自西向东北断续分布。江北起于宿松,经安庆市北侧和枞阳、无为、巢湖市、和县等地,接江苏省江浦、六合等地丘陵;江南起于贵池,经铜陵向北延伸,在繁昌东北渐成断续低丘,经芜湖、当涂等地连江苏省江宁、镇江、溧阳等地丘陵。高程多为200—400米。三线尖(安庆市东北)、三官山(庐江县南)、银屏山(巢湖市西南)、天屏山(铜陵市东南)等少数山峰在500米以上。山顶光秃圆浑,坡度平缓,一般为25—35度。南岸多濒江山丘,部分兀立江边。板子矶(今繁昌县西北)、东梁山(今马鞍山市西南)、西梁山(今和县西南)、采石矶(今马鞍山市西南)等,地势险要,高程在150米左右,是瞰制长江的制高点。
【主要河流、湖泊】
长江: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自江西段窑入安徽境,流经宿松、望江、东至、怀宁、贵池、枞阳、铜陵、繁昌、无为、芜湖、当涂、和县等12县和铜陵、芜湖、马鞍山、安庆等4市,由和县驻马河口出境。在安徽境内长400公里,属下游。宿松县曹湖——大通段平均水深:洪水14米,常水11米,枯水6米。流速:洪水2.5米/秒,常水2米/秒,枯水0.75米/秒。流宽:一般为2000米,最宽4000米。大通——慈溪湖段平均水深:洪水13.2米,常水10.4米,枯水6.6米。流速:洪水1.8米/秒,常水1.5米/秒,枯水0.9米/秒。流宽:一般为2000米,最窄1500米,最宽4500米。江中有大小沙洲44个,面积达250多平方公里。较大的洲为新洲(位于安庆市东)、老洲(位于铜陵市西北)、长丰洲(位于贵池县西北)、黑沙洲(位于无为县东南)、江心洲(位于当涂县西)等。北岸为沙壤土,南岸为黄粘土,山丘临江段为岩石陡壁,江底为沙壤土。北岸,无为以上,地势低洼,河湖密布,以下为圩区。堤高5—8米,顶宽5—6米,部分地段植有柳树带。南岸,大通——大官庙段为连续高地,荻港、芜湖、马鞍山附近有独立高地,可控制长江航道,临江面为陡壁,高15米,不易攀登。其余地段为圩区,堤高4—14米,顶宽3—10米。
皖河:起于石牌,流经怀宁县,由皖河口入江。全长52公里。平均水深:洪水6米,常水3米,枯水1米。流速:洪水2米/秒,常水1.2米/秒,枯水0.3米/秒。流宽:一般为800米,最宽1200米。河岸为岩石、山坡、沙堤,河底为沙土。两岸为圩区。
西河:源于无为县西部,流经蜀山、无为,由黄洛河入裕溪河。全长95.5公里。平均水深:洪水6米,常水4.5米。流速:洪水0.8米/秒,常水0.6米/秒,枯水0.01米/秒。流宽:一般为45米,最宽110米。河岸、河底为粉质壤土。沿岸为圩区。
裕溪河:源接巢湖,流经运漕,由裕溪闸入江。全长65.5公里。平均水深:洪水10米,常水3.5米。流速:洪水1.5米/秒,常水0.8米/秒。流宽:一般为88米,最宽120米。河岸、河底为粉质壤土。沿岸为圩区。
秋浦河:源于祁门县大横岭,流经石台、贵池等2县,由贵池池口入江。全长99公里。高坦——殷家汇段平均水深:洪水6.2米,常水1.1米,枯水0.35米。流速:洪水4.2米/秒,常水1.8米/秒,枯水0.5米/秒。流宽:一般为85米,最宽170米。殷家汇——池口段平均水深:洪水8米,常水2米,枯水0,5米。流速:洪水3米/秒,常水1米/秒,枯水0.5米/秒。流宽:一般为250米,最宽500米。河岸,殷家汇以上为沙壤土,以下为土和石。河底,殷家汇以上为沙砾,以下为淤泥。沿岸,殷家汇以上为山区、丘陵,以下为平原。
漳河:源于南陵县绿岭,流经南陵、繁昌、芜湖等3县,由港入江。全长115公里。南陵——黄莫渡段平均水深:洪水6.7米,常水3.5米,枯水0.7米。流速:洪水2米/秒,常水1.2米/秒,枯水0.3米/秒。流宽:一般为120米,最宽160米。黄莫渡——峨桥段平均水深:洪水5.7米,常水3米,枯水1米。流速:洪水1.7米/秒,常水1米/秒,枯水0.2米/秒。流宽:一般为230米,最宽350米。峨桥——港段平均水深:洪水7.7米,常水4米,枯水1.1米。流速:洪水1.2米/秒,常水0.8米/秒,枯水0.1米/秒。流宽:一般为300米,最宽为550米。河岸、河底为沙粘土。沿岸,南陵以上为丘陵,以下为圩区。
青弋江:源于黟县箕旦山,流经泾县、南陵、芜湖等3县和芜湖市,由芜湖市入江。从陈村水库起至芜湖市止,全长161公里。陈村水库——泾县段平均水深:洪水5.5米,常水1.3米,枯水0.3米。流速:洪水2米/秒,常水1.2米/秒,枯水0.35米/秒。流宽:一般为120米,最宽200米。泾县——西河镇段平均水深:洪水7米,常水1.5米,枯水0.3米。流速:洪水2米/秒,常水1.2米/秒,枯水0.35米/秒。流宽:一般为150米,最宽250米。西河镇——芜湖市段平均水深:洪水7.3米,常水4.4米,枯水1.5米。流速:洪水2米/秒,常水1.2米/秒,枯水0.35米/秒。流宽:一般为100米,最宽150米。河岸,赤滩以上为岩石,以下为沙粘土。河底,西河以上为卵石,以下为沙粘土。沿岸,赤滩以上为山地、丘陵,赤滩——青弋江镇左岸和青弋江镇以下为圩区,堤高5—6米。
水阳江:源于绩溪县杜娘娘山,流经绩溪、宁国、宣城、当涂、芜湖等5县,由清水河入青弋江。全长135.5公里。汪溪——宣城段平均水深:洪水6.5米,常水2米,枯水0.2米。流速:洪水3.1米/秒,常水0,6米/秒。流宽:一般为100米,最宽155米。宣城——清水河段平均水深:洪水7米,常水4.5米,枯水2.5米。流速:洪水1.8米/秒,常水0.6米/秒。流宽:一般为200米,最宽450米。河岸,孙家埠以上为细石土、岩石,以下为黄色粘土。河底,油榨沟以上为碎石、卵石,以下为淤泥。沿岸,孙家埠以上为丘陵、山区,以下为圩区,堤高3—9米,宽1.5—7米。
菜籽湖:位于枞阳县境,北纬30°50′——东经117°05′。周长170公里,最大长度24公里,最大宽度12公里。面积:洪水为253平方公里,常水为155平方公里,枯水为5平方公里。水深:洪水平均4.5米,最深9米;常水平均1米,最深2米;枯水平均0.3米,最深0.5米。
白荡湖:位于枞阳县境,北纬30°50′——东经117°22′。周长72公里,最大长度22公里,最大宽度13.5公里。面积:洪水为94平方公里,常水为58平方公里,枯水为40平方公里。水深:洪水平均4.7米,最深4.95米;常水平均1.95米,最深2.2米;枯水平均0.95米,最深1.2米。
巢湖:位于巢湖市境,北纬31°30′——东经117°33′。周长170公里,最大长度50公里,最大宽度23公里。面积:洪水为776平方公里,常水为738平方公里,枯水为664平方公里。水深:洪水平均6.5米,最深7米;常水平均1.95米,最深4.2米;枯水平均1.3米,最深7米。
武昌湖:位于望江县境,北纬30°15′——东经116°42′。周长110公里,最大长度25公里,最大宽度10公里。面积:洪水为149平方公里,常水为75平方公里,枯水为58平方公里。水深:洪水平均4.5米,最深5米;常水平均1.5米,最深1.7米;枯水平均为0.9米,最深1.32米。
泊湖:位于望江县境,北纬30°10′——东经116°28′。周长85公里,最大长度27公里,最大宽度16公里。面积:洪水为235平方公里,常水为212平方公里,枯水为189平方公里。水深:洪水平均5.5米,最深6.5米;常水平均3.5米,最深4.5米;枯水平均2.5米,最深3米。
大官湖:位于宿松县境,北纬30°02′——东经116°22′。周长131公里,最大长度26公里,最大宽度15公里。面积:洪水为326平方公里,常水为304平方公里,枯水为271平方公里。水深:洪水平均4.5米,最深5.6米;常水平均2.5米,最深3.5米;枯水平均1.5,最深2米。
龙感湖:位于宿松县境,北纬29°57′——东经116°07′。周长112公里,最大长度26公里,最大宽度20公里。面积:洪水为409平方公里,常水为374平方公里,枯水为335平方公里。水深:洪水平均4.5米,最深5.6米;常水平均2.5米,最深3.5米;枯水平均1.7米。最深2米。
升金湖:位于东至县境,北纬30°23′——东经117°05′。周长110公里,最大长度28公里,最大宽度6公里。面积:洪水为135平方公里,常水为110平方公里,枯水为87平方公里。水深:洪水平均6米,最深8米;常水平均5.5米,最深6米;枯水平均3.5米,最深4米。
南漪湖:位于宣城县境,北纬31°07′——东经18°56′。周长80公里,最大长度21公里,最大宽度14公里。面积:洪水为210平方公里,常水为180平方公里,枯水为172平方公里。水深:洪水平均6米,最深6.5米;常水平均3米,最深3.5米;枯水平均1米,最深1.5米。
【土质、植被】
平原区多为淤土,淤沙适中,粘性大,雨后泥泞。丘陵山峰多块石,土层薄。地下水位较高,夏、秋季节上下水相连,冬、春季节多在0.5—0.7米。丘陵山峰有森林覆盖。
【居民区分布】
区内居民区多沿堤埂两侧呈线状排列。大部为土瓦房。每平方公里有3—5个村庄,一般村庄为10—30户。
【军事地位】
区内主要区域为水网稻田,观察、射击条件良好。可利用沟渠河流接敌,实施水上机动和运输。设置水中障碍,迟滞敌人进攻。但大部队开进、转移、集结均较困难,尤其机械化部队行动受到极大限制,不便组织协同和指挥联络。道路易被破坏,修筑和急造军路困难。防御配置受水网分割,不易构成绵亘的防御阵地。原子袭击的性能与防护,与平原地区大致相同。因长江横贯区域中心,成为自然天险,利于择要设防而不利于进攻。西周以来,在沿江平原区进行较大的攻防战役和战斗达130次以上,多为保江夺江之战。兵力在万人以上的达40次以上,10万人以上有15次之多,有的多达百万人以上。为突破长江天险,历代军事家创造了许多军事奇迹,为世人所传诵。也有许多军事庸人,因恃长江天险而防御麻痹,结果招致失败和灭亡。隋初,隋兵分8路,共51.8万人,大举进攻南陈(都建康,今南京市)。陈护军将军樊毅、仆射袁宪等,积极建议加强采石(今马鞍山市西南)、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防御,而后主陈叔宝却一笑了之。第二年一月,隋庐州总管韩擒虎率兵500人,在陈军毫无戒备下,夜出庐州,从横江(今和县西南)渡至采石。此时,另一支隋军也从京口渡过江来,两军对建康形成夹击之势,将陈灭亡。南唐未年,宋太祖赵匡胤率10万大军进攻南唐,于采石系缆连舟,架起浮桥,沟通南北军运,使宋军进兵神速,直逼金陵城下,将南唐灭亡。民国末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了达到其保持江南半壁山河,待机卷土重来的目的,在湖口至上海800余公里地段上,部署75个师,约45万人,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依靠人民的支援,中集团军首先在安徽江段突破天堑,渡过长江,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五、皖南山区
【位置、面积】
皖南山区位于安徽南部,与浙赣相连。东西长310公里,南北宽130公里,面积为30012平方公里。
【地形特点】
区内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其地理状况,大致与大别山同。该区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白际山组成。
黄山:位于该区中部,主峰莲花峰,高程为1873米。周围1000平方公里内,奇峰林立,著称72峰,一般高程多在1000—1200米,比高为500—800米。地形起伏甚剧,两侧各支脉,多呈羽毛状切割。流溪密集,坡面多上缓下陡,倾斜一般为40—60度,北侧更为陡峭,有悬崖千丈之称。青阳、旌德、宁国之间,为黄山余脉,山谷河丘交错,一般高程为200—600米,比高为150—400米。山坡多呈等齐斜面,坡度约35—50度。
九华山:位于青阳县西南部,略呈南北走向。主峰十王峰,高程为1341米,其余诸峰高程为1000—1300米。山势高耸,峰峦迭峙,多悬崖峭壁,犹如塔林。主峰向西南、东北延伸,山势渐低,高程为500—800米,多为平面,坡面陡峻。
天目山:位于该区东南部,自西南向东北延伸,逐渐降低,与宣(城)郎(溪)广(德)丘陵相接,西南被新安江分割,与白际山对峙。主峰清凉峰,高程为1787米,其余诸峰高程为1000—1200米,比高为600—900米。主峰南面坡面较陡,一般为40—50度,深谷两侧斜面达60—70度。
白际山:位于该区南端,略呈西南——东北走向,为皖浙赣3省交界处。东北隔新安江与天目山相望,西南与黄山环连。主峰啸天龙,高程为1395米,其余诸峰为1000—1200米,比高为600—800米。坡面上陡下缓。
宣(城)郎(溪)广(德)丘陵:系黄山、天目山余脉延伸而成。西起青弋江畔,东与宜(兴)长(兴)丘陵接壤,北临芜湖水网地区与江(宁)镇(江)溧(水)丘陵相接,南依黄山、天目山。大部为波状起伏地,间有小片连绵山丘和独立山丘,高程为60—200米,少数为300—400米。坡度不大,多等齐斜面。岗顶宽阔,丘间多水田。
盆谷地:区内盆谷地较多,黄山和九华山间,有石台、泾县、黄山区等盆地。黄山、天目山、白际山间有祁门、黟县、休宁、屯溪、歙县、宁国等盆地。其中以休宁、屯溪、歙县盆地较大,形成连续宽广盆谷地,地势低平,起伏不大。
【主要河流、大型水库】
河流:南部有新安江及其支流横江、率水、练江,属钱塘江水系。河宽一般为35—50米,最宽140米。水深0.5—2米,最深4米。北部较大河流有水阳江、青弋江、青阳河、秋浦河等上游部分及其支流17条,均由南向北注入长江。河宽一般为80—100米,最宽500米。水深0.3—1米。河底多为卵石及砂砾。皖南山区河流水量变化大,山洪暴发时,水深流急,山洪跌落时,大部地段可徒涉。
水库:区内大型水库为陈村水库,位于泾县水东镇青弋江之上。水位:设计洪水位为123.7米,限制水位为115米,历史上最高水位为117.15米。面积:设计洪水位为110平方公里,限制水位为83平方公里。容量:设计总库容为24.5亿立方米,限制水位时库容为15.3亿立方米。大坝长430米,高75米,底宽53米,顶宽8米。混凝土重力拱坝结构。坝毁后,可淹没泾县、南陵、繁昌等县城和芜湖市及青弋江流域,切断皖赣、宁铜铁路和芜宁、芜杭、芜泾公路。
【土质、植被】
黄山多黄土,谷地多麻砂石,土层厚0.5—0.8米。九华山多黄土,土层厚0.5—0.8米。天目山多红土和黑土,土层厚0.5—1米。白际山多黄土,土层浅薄。宣郎广丘陵多黄砂粘土和棕色砂土,厚度0.5—1.5米。黄山腰部多生长杉松和毛竹,主峰北侧林区面积较大。九华山腰部多生长杉松和毛竹,山脚多生长灌木。天目山树木较少,多呈光秃。白际山顶部多生长茅草,腰脚部多生长松杉。宣郎广丘陵有间断成片林。其余,多生长灌木和茅草。
【居民区分布】
区内居民区分布不均。黄山北侧多面集中,南侧少而分散。九华山多分布于东和西北侧。天目山村庄分散,单家独户多,房屋多建于平顶山部。白际山居民区多分散在盆谷地中,房屋质量较好,大部为砖木结构。宣郎广丘陵居民区除集镇外,少而分散,一般村庄20—30户,大部为土瓦房。
【军事地位】
皖南山区山高岭峻,与大别山同,不便于大部队运动。但地形隐蔽,利于屯兵储资。皖南山区与大别山之区别,即黄山、天目山余脉延伸而成的宣郎广丘陵,其地形起伏不大,河川较少,利于机械化部队运动和实施空降。西周以来,在皖南山区进行较大的战役和战斗达66次以上。大部借山区地形之隐蔽,进行武装起义,或扼据山险,反抗外族入侵,或依山为托,建立根据地。隋时期,歙人汪华起兵占据黟、歙等5州,保境安民,自立为王,前后达10年之久。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皖南山区地势险要,以山为恃,官兵难入。北宋末年,歙人方腊为反抗朝廷和地方官吏的残酷统治,利用皖南山区地形隐蔽、险要之条件,在歙州领导当地农民举行武装起义。胜利后,即以皖南山区为基地,先后占领6州52县,使朝廷大为震恐。民国中叶,日本侵略军沦陷浙赣皖平旷地区后,国民党军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即利用皖南山区隐蔽、险要之条件,将其指挥机构移驻徽州地区屯溪,集2个集团军兵力于皖南山区。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军部及其第一、二、三支队,也一度驻泾县云岭等地区,以皖南山区为依托,展开抗日斗争,共进行200余次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上一篇:第一节 地理环境
下一篇:第三节 历代军事界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