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地理环境概况 

第三节 历代军事界限


一、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晚期,周各诸侯国日处争夺兼并的混乱状态中,战争频起,弱肉强食,相互吞灭,今安徽境内诸小国概为吴、楚2国所并。吴、楚在安徽的军事界限,随着2国之兴衰,战争之胜负,不断变迁,时而扩张,时而退缩。周简王二年(前584年),吴、楚2国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泗县、凤阳、定远、含山、芜湖、繁昌、南陵、泾县、太平、祁门等地一线。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楚2国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在淮北约为今亳县、砀山一线;在江淮间约为今岳西、潜山、枞阳等地一线;在江南约为今贵池、石台、祁门等地一线。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越将吴侵楚之地归楚,越、楚2国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祁门、太平、泾县、南陵、繁昌、无为、和县等地一线。周显王十九年(前350年),楚与宋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宿县、涡阳、亳县等地一线。周赦王十一年(前304年),越为楚所灭,安徽全境为楚所有。
二、秦、汉时期
秦汉两代战争虽然迭起,新朝推翻旧朝,但在今安徽境内无明显割据成国的疆界,未形成明显的军事界限。东汉末期,群雄割据,自立为国。初平三年(192年),袁术逐扬州刺史陈于九江(今寿县),据有南阳(今河南省济源至荻嘉一带)及江淮南北之地。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占据江东,与袁术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和县、无为等地沿江一线。
三、三国时期
魏、吴2国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天长、滁县、全椒、含山、无为、庐江、舒城、潜山等地和长岭关(今金寨县西南)一线。
四、两晋时期
西晋与吴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与魏、吴略同,约为今天长、全椒、含山、无为、庐江、潜山等地一线。后赵灭西晋后,东晋与后赵在安徽的疆界,随着后赵兵力之扩张,军事界限曾几度向南推移。东晋太宁二年(324年),东晋与后赵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五河、怀远、凤台、寿县等沿淮一线;咸和三年(328年),东晋与后赵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滁县、肥东、肥西、舒城、岳西等地一线;咸康五年(339年),东晋与后赵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和县、无为、枞阳、安庆、望江等沿江一线。前燕灭后赵后,东晋与前燕在淮河以北地区争夺激烈,东晋与前燕在安徽的疆界亦两度变迁。升平三年(359年),东晋与前燕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砀山、亳县等地一线。太和四年(369年),东晋与前燕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五河、怀远、凤台、寿县等沿淮一线。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灭前燕后,东晋与前秦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五河、怀远、凤台、寿县等沿淮一线。前秦灭亡后,东晋疆界向北推移。太元二十年(395年),东晋与后燕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在今亳县地带。后燕灭亡后,后秦疆界逐渐东移,推至东晋地域。义熙五年(409年),东晋与后秦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涡阳、太和、阜阳、颍上、正阳(今寿县西南)、三河尖(今颍上县西)等地一线。
五、南北朝时期
前期,今安徽全境为刘宋所有。南齐亡刘宋后,北魏势力南侵,疆界逐渐推向安徽境土,北魏与南齐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五河、怀远、凤台、颍上、阜南等地沿淮北岸一线。萧梁亡南齐后,北魏势力继续南侵,疆界继续向淮河以南推移,北魏与萧梁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五河、凤阳及长丰南、霍邱南等地一线。北魏未,萧梁乘北魏内乱,收复了淮北大片土地。梁大同元年(535年)北魏分东、西魏后,萧梁与东魏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濉溪、涡阳、阜南等地一线。后东魏又占领了萧梁的淮北大片土地。太清二年(548年),萧梁与东魏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五河、怀远、凤台、寿县、颍上等沿淮一线。陈亡萧梁、北齐亡东魏后,北齐势力大举南侵,占领长江以北地区,北齐与陈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和县、无为、枞阳、怀宁、望江、宿松等沿江一线。陈太建五年(573年),陈收复了淮河以南地区,陈与北齐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五河、怀远、凤台、寿县、颍上等沿淮一线。北周亡北齐后,北周兴兵南伐,占领长江以北地区,北周与陈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和县、无为、枞阳、安庆、望江、宿松等沿江一线。隋亡北周后,隋与陈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和县、无为、枞阳、安庆、望江、宿松等沿江一线。
六、隋时期
隋末叶,各地纷纷起兵,出现群雄割据局面,今安徽境土之长江以南为梁(沈法兴)所有,江淮之间为吴(杜伏威)所有,淮河以北仍为隋所控。梁与吴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和县、无为、枞阳、安庆、望江、宿松等沿江一线。吴与隋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五河、怀远、凤台、寿县、颍上等沿淮一线。
七、唐时期
唐开国间,辅公据丹阳(今南京市)反唐,国号宋。宋与唐在今安徽的军事分界线,北约为今五河、怀远、凤台、寿县、颍上等沿淮一线;西南约为今霍邱、六安、舒城、庐江、铜陵、泾县等地一线。唐未,藩镇割据,安徽境土为朱全忠、杨行密所有。杨与朱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五河、怀远、凤台、寿县、颍上等沿淮一线。
八、五代十国时期
始期,后梁与吴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五河、怀远、凤台、寿县、颍上等沿淮一线。吴与吴越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屯溪、歙县、绩溪、宁国、广德等地一线。此后,五代中,后唐灭梁、后晋灭唐、后汉取代后晋;十国中,南唐灭吴后,其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均约为今五河、怀远、凤台、寿县、颍上等沿淮一线。后周灭后汉后,于显德五年(958年),兴兵进攻南唐,占领长江以北地区,后周与南唐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和县、无为、枞阳、安庆、望江、宿松等沿江一线。南唐与吴越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仍沿吴与吴越的旧界,约为今屯溪、歙县、绩溪、宁国、广德等地一线。
九、宋时期
宋立国后,北宋与南唐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和县、无为、枞阳、安庆、望江、宿松等沿江一线,后安徽地域为北宋统一。建炎元年(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赵构南渡。南宋与金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五河、怀远、凤台、寿县、颍上等沿淮一线。建炎四年(1130年),金人立刘豫为齐帝,伪齐则沿金之国境线与南宋为界。伪齐与南宋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仍约为今五河、怀远、凤台、寿县、颍上等沿淮一线。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金兵大举南侵,金主完颜亮被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撤军北还,南宋遂展开反攻,收复寿州(今寿县)、亳州(今亳县)等10州,南宋与金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乃约为今灵璧、宿县、阜阳、亳县等地一线。隆兴元年(1163年)一月,宋、金议和,金索取南宋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东北)、泗州(今泗县东南)、唐州(今河南省济源县)、邓州(今河南省邓县)等4州,南宋与金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复约为今五河、怀远、凤台、寿县、颍上等沿淮一线。蒙古灭金后,除故属之唐、邓2州划归宋外,余皆同金、宋旧壤,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仍约为今五河、怀远、凤台、寿县、颍上等沿淮一线。
十、元时期
末年,群雄割据,划地称王。今安徽境土为韩林儿、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所有。朱元璋与张士诚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宿州、凤阳等地一线;朱元漳与陈友谅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约为今枞阳、贵池、屯溪等地一线。
十一、明时期
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几度转战安徽长江以北地区、但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未形成明显的军事界限。
十二、清时期
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与清王朝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长江以北约为今滁州、合肥、六安、金寨等地一线,长江以南约为今广德、歙县等地一线。但界限常不固定,时得时失,更易频繁。后期,太平天国与清王朝在安徽的军事分界线,江北约为今滁州、合肥、六安、太湖等地一线;江南统为太平天国所据。
十三、民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在大别山建立了根据地,北至今长丰、寿县、霍邱等地,南抵今宿松、太湖、怀宁、枞阳等地,东至今肥东、肥西等地,西抵今金寨等地。抗日战争时,中共相继在淮南、淮北、皖江地区建立了根据地。淮南根据地东至天长、六合(今江苏省)和高邮湖等地,西抵淮南铁路寿县南,南至合肥、巢县,北至新黄河、洪泽湖南;淮北根据地东至运河,西抵津浦铁路,南至新黄河,北抵陇海铁路;皖江根据地东至淮南铁路南段,西至潜山县,北抵巢湖、舒城县,南迄江南繁昌、铜陵等地。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陆统一,安徽始结束纷争局面。
上一篇:第二节 区域特点
下一篇:第四节 古今军事要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