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淮北地区地面气候
主要特点是,冬季降水稀少,气候寒冷,有较长的土壤冻结期,受强寒潮侵袭时,常伴有偏北大风和降雪,有时出现冻雨及封冻。春季,3、4月多大风,5月是相对少雨阶段。春未夏初,时有冰雹、龙卷风、雷击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夏季,降水较多,以7、8月最为集中,且多暴雨,时有雷雨大风,高温期较短。秋季,风和气爽,除少数年分有5—7天的连阴雨外,降水较少。
该区对军事行动影响较大的气候要素和天气是:暴雨、连阴雨、低温、高温和大风。
【暴雨】
该区暴雨日数较少,但强度大。全年暴雨日数,泗县、五河以东地区3—5天,以西地区2—3天,最多年分6—10天。一般出现在5至9月,集中于7、8两月,7月暴雨日数约占全年的41%。最长连续暴雨日数,一般2—3天。1日最大暴雨量常达100—250毫米,界首曾达440.4毫米。1小时最大暴雨量常达60—115毫米。由于该区降水集中,大部地区7、8两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40—52%,此期间如遇连降暴雨,河、湖水位陡涨,易内涝。
在暴雨季节,当淮河上游的河南省和鲁南山区发大水时,该区常遭水淹。1975年8月,河南省突遇数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使2个大、中型水库破坝,造成淮河大水,严重威胁阜阳西部地区,被迫破堤泄洪。
连续暴雨引起水位猛涨,对平原低洼地区威胁较大。民国35年(1946年)8月上旬,人民解放军山东野战军在攻打泗县时,适逢雨季,连下暴雨,部队涉水前进。8月7日晚,一部突入城内,但因雨水影响,火炮、辎重未及跟上,后续部队为陡涨河水所阻,只得于9日夜主动撤出战斗。
【连阴雨】
该区连阴雨分布较均匀,大部地区全年4—6次,阜南较多,达7次。主要出现在4—11月,集中出现在7—9月。1次持续5—7天的,泗县、蒙城、阜阳一带3—4次,其它地区2—3次。持续8—14天的,除阜阳达3次外,大部地区1—2次。持续15天以上的,大部地区3—5年一遇,泗县、宿县等地少见,最长连续日数一般为16—25天,灵璧曾达28天。
【低温】
冬季冷空气南下,该区首先受到影响,是全省气温最低的一个区。日最低气温摄氏(以下统为摄氏)0度以下的日数,大部地区全年为80—100天,沿淮少数地区为70天左右,始于11月中旬,终于3月下旬、4月上旬。0度以下最长连续日数,砀山为70—95天,其它地区为45—70天,始于11月下旬,终于3月上旬。日最低气温—5度以下的日数,全年为25—50天,始于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终于2月下旬或3月上旬,最长连续日数,宿县、蒙城全年为30—35天,其它地区为10—20天,始于12月上旬,终于2月下旬。日最低气温—10度以下的日数,泗县一带全年为8—13天,其它地区为2—7天,一般出现在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由于该区气温较低,常出现冻土、降雪、冻雨和河湖封冻等现象。
冻土,全年一般为45—65天,阜阳较少,仅32天。最大冻土深度,阜阳、五河等沿淮地区不足15厘米,其它地区为15—20厘米。一般始于11月下旬,翌年3月下旬解冻,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土壤冻结较严重。
降雪日数,大部地区全年为8—10天,一般始于12月上、中旬,终于3月上、中旬。积雪日数,大部地区全年为10—14天,最大积雪深度,一般为15—25厘米,1964年2月,公路曾积雪达30厘米以上,阻车3—5天。
冻雨日数,全年1—3大,一般出现在12月至翌年3月,集中出现在1、2月。较严重的冻雨,一般持续2天左右,临泉最长达15天,严重的冻雨,使通讯中断,电厂停电,道路滑溜,交通受阻。1973年3月5日—6日,太和县连降冻雨,电线结冻5—8厘米,电杆倒伏731根,电话线、高压线损坏80%以上。造成电话中断近1个月,交通中断1个星期。
水面封冻现象,一般出现在12月中、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尤以1月上旬—2月上旬较严重。1次封冻通常为1—2天,最长可达半月以上。较大的河流。湖泊一般1—2年出现1次封冻。1955年1月,淮河因封冻停航23天。
【高温】
该区高温季节来得早,结束也早,高温期较短。日最高气温35度以上的日数,除砀山全年为20—26天外,其它地区为10—20天。砀山、亳县最早始于5月下旬,泗县以西大部地区始于6月上旬,其它地区始于6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结束。日最高气温35度以上的最长连续日数,一般为15—19天,始于6月上旬,终于8月中旬。极端最高气温在39度以上,亳县曾达42.1度。日最高气温30度以上的日数为50—70天,一般始于5月上旬,终于9月中旬。日最高气温30度以上的最长连续日数,泗县等沿淮地区为50天左右,其它地区为30—45大,始于5月下旬。终于8月下旬。
【大风】
8级以上大风日数,灵璧、五河等地区为20—40大,砀山、亳县、阜阳、颍上等地大风较少,仅4—8天,其它地区为10—20天,每年3、4月大风最多,大部地区每月为3—5天,6、7月较少,每月1—4天。最长连续大风日数,泗县、界首一带为4—6天,其它地区为2—3天。1次大风最长持续时间,各地均在8小时以上。
该区冬、春季的冷空气大风约占全年大风日数的50—60%,雷雨大风占40%左右,台风大风少见。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大风卷扬尘土、灰沙,使能见度降低,妨碍部队机动。风沙日数,固镇以西地区为5—18天,砀山为25天,其它地区为2—5天。风沙一般出现在1—6月。1天中以中午前后最为严重。
【冰雹】
该区冰雹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全年为2—3次。冰雹一般出现在4—10月,集中于6月,该月降雹次数占全年的50%以上。1次降雹时间通常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有时可持续数小时。降雹时往往伴随大风和暴雨,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二、江淮地区地面气候
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天气寒冷,雨水少,遇大雪时,大别山区封山时间较长。春季阴雨连绵,雨水增多,天气多变,多大风,偶有冰雹、龙卷风出现。5月下旬至6月中旬,是相对少雨阶段。6月下旬入梅后,雨日、雨量骤增,暴雨较集中,大别山区易山洪暴发。7月上、中旬进入盛夏,气温高,湿度大,天气闷热,午后时有雷雨,偶受台风边缘影响。此期,大别山区多出现雷暴天气。东部丘陵地区易出现伏旱,平均3—4年有一次较严重的干旱。秋季,除少数年分有连阴雨天气外,一般晴天多,云少,常有晨雾。
该区对军事行动影响较大的气候要素和天气是:暴雨、高温、低温、雷暴和大风。
【暴雨】
大别山区及沿江地区,全年暴雨日数为5天左右,是多暴雨区之一。合肥、六安一带暴雨较少,暴雨日在3天以内,其它地区为3—4天。一般出现在3—10月,多集中于5—8月,大别山区和沿江地区多集中在6月,其它地区以7月最多。1日暴雨量大多在100毫米以下。日最大降水量一般为120—240毫米,最大达343.3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来安达126.9毫米。连续暴雨一般为2天,最长达4天。连续暴雨量通常为100—250毫米,最大达717毫米(庐江县)。常出现在5—8月,以梅雨期为多。由于雨量集中,特别是连降暴雨,对部队活动影响较大。1969年7月上、中旬,桐城、岳西等县15天内降雨达1000—11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0%,致使庐江县城水深达1.8米,该区大部分公路不通,电讯中断。
【连阴雨】
该区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3月上旬至5月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和11月3个时段。大别山区全年为12次,沿江和丘陵地区不足10次。最长连阴雨日数,大别山区为25—29天,其它地区在20天左右。以持续5—7天的次数较多,占总次数的50%以上,持续15天以上的次数较少。
【低温】
日最低气温0度以下的日数:淮河沿岸和滁县、定远地区及大别山区为50—80天,大多始于11月中旬,终于3月中、下旬,最长连续日数为30—45天;沿江地区为40天左右,始于12月上旬,终于3月上旬,最长连续日数16—20天;其它地区为40—55天,始于11月下旬,终于3月上、中旬,最长连续日数23—29天。淮河沿岸和滁县、定远地区及大别山区气温较低,日最低气温—5度以下日数为10—20天,寿县、走远长达26天,通常始于12月中、下旬,终于2月中、下旬,最长连续日数7—10天,定远达18天,-10度以下日数全年为1—3天,极端最低气温为-16—-20度,寿县曾达-24.1度(1955年1月),是该区气温记录的最低值。沿江地区较暖,日最低气温-5度以下的日数为4—6天,通常始于1月上、中旬,终于2月上旬,最长连续日数为5天;-10度以下的日数约2年一遇,极端最低气温为-12—-16度。其它地区日最低气温-5度以下的日数为7—10天,始于12月下旬,终于2月上旬,最长连续日数为6—8天;-10度以下的日数全年不足1天,极端最低气温为-13—-17度。
该区降雪日数,大别山区较多,全年10—12天,其它地区7—10天,一般始于12月上、中旬,终于3月上、中旬(大别山区为3月中、下旬)。平均积雪日数,大别山北麓为16天,沿江为5—10天,其它地区为10—15天。最大积雪深度一般为15—25厘米,寿县曾达52厘米(1955年1月)。大别山区遇有大雪时,封山达1月之久。该区北部和大别山区冻土为25—45天,最大冻土深度为7—15厘米,南部为5—15天,最大冻土深度不足10厘米。
【高温】
霍山、六安、金寨一带和安庆以西的长江沿岸,为2个气温较高区。日最高气温35度以上的日数,全年为20—30天,最长连续日数为16—27天,极端最高气温在40度以上,霍山达43.3度,是建国以来气温记录的最高值。据记载,安庆曾达44.7度(1934年7月),为该区历史上气温记录的最高值。由于安庆以西沿江地区的气温日较差比大别山北麓小,1日中高温持续时间长,因此,人员更有闷热的感觉。岳西境内是该区高温天气最少的地区,日最高气温35度以上的日数和最长连续日数,都在10天以内,极端最高气温为39度。其它地区,日最高气温35度以上的日数为10—20天,最长连续日数为11—21天,巢湖市达28天,极端最高气温为39—41度。日最高气温35度以上的日数,多出现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最长连续日数,多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8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多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日最高气温30度以上的日数,全年为70—90天,一般出现在5—9月,最长连续日数为40—60天,多出现在7月中旬至9月上旬。
【大风】
8级以上大风日数,安庆以西的沿江地区和定远、嘉山、天长一带为20—35天,是大风较多的地区,合肥、滁县、霍山一带在10天以内,其它地区为10—20天。多出现在3、4月和7月,平均每月2—4天(合肥、滁县、霍山1—2天),10月最少。最长连续日数,多为2—3天,庐江曾达9天。一次大风持续时间通常较短,沿江和大别山区,最长持续时间为10—20小时,无为曾达32小时,其它地区在10小时以内。由于长江在该区呈西南东北向,安庆等沿江地区,处于黄山和大别山区之间,形成“风口”,故东北风和西南风较大,江面上风力一般比陆地大1—2级。
冬季冷空气南下造成的大风,多伴有剧烈的降温和雨雪天气。春未夏初和盛夏季节,时有雷雨大风,多出现在午后到上半夜,持续时间短,但来势猛,阵性强,破坏力大。1972年4月18日下午,该区30多个县、市,发生历史上罕见的、范围较大的雷雨大风,风力达8—10级,安庆、桐城一带达11—12级,持续时间多在10分钟以上,最长达1小时19分,致使安庆、池州一带江面翻、损船只221艘。夏季南方暖空气北上,时有强烈的偏南大风(多在7月),中午前后大,夜晚较小。台风对该区的影响较小,但台风中心穿过该区或靠近该区移动时,也会出现大风、暴雨。
【冰雹】
该区冰雹以桐城、安庆、怀宁等沿江地区出现次数较多,东部丘陵区次之,六安一带最少。6月最多,4、5月次之。一般多发生在午后到上半夜,持续时间多在10分钟以内。1975年5月30日,桐城县姚祠大队和怀宁县枫林公社受冰雹袭击,大如碗口,小如乒乓球,平均积雹7—10厘米,造成灾害。
【雷暴】
雷暴一般出现在3—9月,7、8月较集中,大别山区为55天左右,合肥、无为一带为35天,其它地区为40—50天。雷暴是大别山区气候区别皖东丘陵地区气候主要特征之一。7、8月间,金寨、霍山等地雷暴天气尤为频仍。大别山东侧是广阔的沿淮、淮北平原,山体坡度较大,地形简单,雷暴沿着大别山北坡作顺时针移动的规律较好;大别山东侧是江淮丘陵,地形不太复杂,雷暴移动的趋势方向仍保持与大别山坡面走向基本一致,庐江处于大别山坡面从北坡走向东坡的转折地带,雷暴移动的趋势方向相应从偏东方向改变为偏南方向;大别山东南侧由于地形比较复杂,雷暴移动的趋势方向规律性亦因之较差。定远、嘉山一带,是最易发生雷击的地区之一。1976年7月中旬的一天,嘉山县三界地区发生雷击,驻军总机被击坏。同一天,定远县池河附近群众被雷击死2人、伤2人。
【雾】
大别山区多雾,全年为20—25天,金寨县南溪多达44天,7、8、10月较集中,其它地区为10—20天,以11月至翌年1月和3、4月较多。
三、皖南地区地面气候
区内黄山、天目山对冷暖空气的流动有一定阻挡作用,春、夏季常将北上的暖湿空气抬升于山脉西南麓,致使黄山西南麓成为该区暴雨中心之一。主要气候特点是,降水较多,山区风小(年平均风速在2.5米/秒以下),夜雨多。冬季晴天多,雨水较少,当强冷空气影响时,大部地区出现低温和雨雪天气,常有大雪封山。春季天气多变,潮湿多雨,时有春雾,当较强冷空气影响时,山区有冰雹出现。春、夏之间(5月至7月上旬)多暴雨,尤以梅雨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更为集中。7月中旬至9月晴热少雨,河谷、盆地常出现高温天气,午后到上半夜多雷暴,常伴有雷雨大风和雷击。秋季,阴雨天气较少,10~12月多晨雾。
该区对军事行动影响较大的气候要素和天气是:暴雨、连阴雨,雷暴和高温。
【暴雨】
该区暴雨较多,全年暴雨日数为3—6天,集中在5—7月(暴雨次数占全年总次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西部多于东部。黄山以西地区为5—6天,个别年分达10—12天,一般出现在2—11月,集中于4—8月;以东地区为3—4天,一般出现在3—10月,集中于5—9月。日降水量达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多发生在黄山及屯溪、祁门一带,平均每年1次左右,个别年分可达3—4次,其它地区极少出现(约2至3年一遇)。1日最大降水量,多在100—200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量,大都超过50毫米,祁门曾达95毫米。暴雨以1日居多,连续2日少见,连续3日极少发生,但个别年分,繁昌也曾出现过连续4天的暴雨。连续暴雨总量多在140—200毫米,最多达340毫米,一般出现在5—9月,主要集中在梅雨期。暴雨常引起山洪暴发,尤其梅雨期的暴雨,常造成较大范围的洪涝。1969年梅雨期中,在28天内,祁门、屯溪等地出现了5次暴雨,降水总量达750—800毫米,仅7月5日1天即达170—190毫米,强烈的降水主要集中在6个小时以内(降水量超过150毫米),造成黄山、天目山南部山区特大洪水,歙县县城被淹,冲毁新安江大桥,屯溪平地积水2—3米,杭州至屯溪公路及部分支线交通受阻,皖南山区大批电线杆倾倒,有线通讯全部中断。
【连阴雨】
该区连阴雨天气,除天目山区集中出现在3—9月外,其它地区均集中在3—7月,以4月为最多。黄山、天目山以南地区较以北地区多,且持续时间较长。南部全年为12—14次,北部为9—11次。1次持续5—7天的连阴雨次数,青阳、太平、石台等地全年为6—7次,其它地区为4—6次;持续8—14大的次数,屯溪、太平等地为6—7次,其它地区为5—6次;持续15天以上的次数,一般为1—2次。最长连阴雨日数,全区多在20天以上,屯溪、祁门曾达32天。宣郎广地区多出现在7—9月,其它地区多出现在3—5月。民国38年(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裕溪口至枞阳段突破江防后,由于克服连阴雨带来的困难,冒雨行军,兼程疾进,始于郎溪、广德地区聚歼国民党5个军。
【低温】
该区10月至翌年4月,有4—6次寒潮袭击,造成较大范围的降温,有时伴有偏北大风和雨雪。寒潮大风多出现在黄山、天目山以北地区,平均每年1—2天。1次寒潮过程的最大降温值,山区达21—24度,其它地区为18—20度。过程最低气温,沿江和宣郎广地区为-14—-16度,山区为-12—-14度。
【高温】
该区夏季,盆地、河谷地带较为炎热,山区则昼热夜凉。日最高气温35度以上的日数,黄山、天目山以北地区为20—30大,以南地区为30—40大,大多始于6月下旬,终于9月上旬,最长连续日数,除屯溪曾达46天外,一般均在20—40天。日最高气温30度以上的日数,全区为80—100天,黄山、天目山以北地区为80—90天,以南地区为90—100天,大都始于4月下旬,终于10月上旬,最长连续日数,全区为60—85天,宣郎广地区为60—70大,西部为80—85天,其它地区为70—80天。全年以7月下旬温度最高,黄山、天目山以南地区平均最高气温均在35度以上,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7、8月间,—般为40—41度。在于山区气温日较差大(7月平均日较差10—11度),夜间散热快,因而一天内高温时段较短。连续高温日数较长,故夏季特别炎热。
【暴雷】
该区雷暴次数较多,黄山、天目山以南地区多于以北地区,北部为50天以下,南部为50天以上,其中屯溪、宁国等地达60—66天,是该区多雷暴区之一。雷暴一般出现在3—9月,集中于7、8月,特别是8月,黄山、天目山以南地区平均每月雷暴日数均超过15天。一天中有98%以上的雷暴出现在12—22时,以16—17时最频繁,持续时间大多不超过2小时,极少数持续4小时以上。雷暴的移动受地形影响较大,常沿河川、山谷地带移动,很少越过较高的山岭。石台县城处于东西向的山间谷地,该地雷暴的最多移向就是由西向东。山区沿山谷、河川地带是雷暴活动最频繁的地区。雷暴影响时,常伴有雷击和雷雨大风,有时还伴有暴雨、冰雹和龙卷风。雷击多发生于7、8月间,4月次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高大建筑物和金属实施等易遭击,致使人畜伤亡,引起火灾。1975年7月25日,祁门驻军的报务接收天线遭雷击,电源闸盒被击碎,保险丝全部烧毁。雷阵雨大风以7、8月为最多,3—5月次之。山区雷阵雨大风日数占全年大风总日数的90%以上,其持续时间短,突发性强,风速大,具有较大的破坏力。3—5月常同时伴有冰雹出现,易造成灾害。
【雾】
该区山区雾多,能见度较差。全年雾日,山区为30—90天,沿江和宣郎广地区为20—30天。山区每月出现6—10天雾日的,主要出现在10—12月,3、4月雾日也较多,7、8月最少。最长连续雾日数一般为3—6天,祁门曾达14天,持续时间多在4小时以内,山区达13小时以上,大多为辐射雾,浓雾时能见度差(有时仅有几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