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下载APP
今天是
网站首页
炎黄世系
中华民族
中国正史
中国方志
中国乡土
华夏名人
地区代理
用户中心
第三章 军事气候
第三节 特殊气候
一、台风
此乃夏、秋季节—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当台风中心进入北纬28°~34′,东径114°~121°地区,在该地区消失,或从该地区经过,对安徽影响最大。主要发生在8月,其次为9月和7月,5—6月及10—11月仅偶有出现,影响程度南部重于北部,东部重于西部,山区重于平原。台风大风一般持续1—2天。据1949年至1982年资料统计:全省境内有5个或5个以上测站出现台风大风次数为22次,其中8月出现11次,9月7次,7月2次,5月和10月各1次。台风大风的风速(风力≥8级),当台风中心气压小于978百帕(1毫巴=百帕),全省有5个或5个以上测站出现台风大风,历史拟合率达到81%;当台风登陆时中心气压值978百帕或以上时,全省无大风,或仅1—3个测站出现大风,历史拟合率为85%。台风带来的暴雨,山区较多,平原较少。西部地区4年左右1次,其它地区2年左右1次。主要分布在沿江、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及皖东滁县地区。8、9两月出现次数占70—90%。1个台风过程,通常只有1—2大暴雨,有时可达3—4天。1次台风暴雨过程的雨量通常较大,一般24小时雨量为200毫米以上。黄山紫云村24小时雨量曾达409毫米,泗县刘圩24小时雨量曾达554毫米。台风袭击时,破坏性较大。1956年8月1日24时,12号台风在浙江象山登陆,沿西伸向副热带高压边缘向西北方向移动,中心穿过省境时,全省各地普遍降大雨到暴雨。8月2日,全省有42个县、市降暴雨或大暴雨,并伴有大风,不少民房倒塌,仅芜湖地区就倒房14.7万问。1975年8月12日,4号台风在浙江省乐清县登陆,13日到达江西东北部时,减弱为低气压。全省受其影响,各地普遍出现强度大的降水,暴雨中心在皖西大别山区和皖东滁县、来安、嘉山等地。嘉山县自来桥出现1小时最大雨量为129.2毫米,来安县杨郢72小时最大雨量为808.5毫米。因降水强度过大,使该地区水库漫顶或垮坝,城镇进水,房屋倒塌,交通中断。
二、梅雨
每年6、7月间,南方暖湿空气向北推进,北方冷空气虽有减弱,但仍较强,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一带相持,形成一种阴沉多雨的天气过程,此时正值梅子成熟,故称“梅雨”。又因温高湿大,物品易霉,亦有“霉雨”之称。安徽平均入梅日期为6月16日,平均出梅日期为7月10日。最早入梅日期是1956年6月3日,最迟入梅日期是1982年7月9日,最早出梅日期是1961年6月15日,最迟出梅日期是1954年7月30日。少数年分在6月出梅。梅雨期持续多为20天左右,最短为9天(1981年6月25日至7月2日),最长为57天(1954年6月4日至7月30日)。1958、1965、1978年为空梅。梅雨期的气候特点是:阴雨连绵,潮湿易霉,常有暴雨。梅雨期的平均气温为24—28度,日最高气温一般为31—32度,最高曾达35.8度。相对湿度平均在85%左右,且日变化不大。梅雨期雨日较多,一般占梅雨期日数的60—70%。江淮流域大部地区为10—11天,大别山南麓、黄山、天目山区多达12—13天。1954年曾达35天。在江淮流域梅雨期间,淮河以北雨日仅有5—8天。梅雨期的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15—20%,皖南中、西部和大别山南麓最大,向东、北逐渐递减。江淮流域大部地区梅雨期雨量为200—300毫米,大别山东南部和黄山地区为250—380毫米。1969年岳西梅雨期雨量达1188.3毫米,占年平均降水量的82%,是梅雨期平均雨量的4倍多,在此期间,淮河以北平均雨量为65—150毫米。梅雨期暴雨日约占梅雨期雨日的六分之—,大别山东南部、黄山地区平均为2天,沿长江两岸为1—2天,淮北地区不足1天,皖南地区1969年达7—8天。1日最大暴雨量,大别山区为300毫米以上,庐江曾达343.3毫米,皖南地区为200毫米左右。暴雨多发生在梅雨期间的后期,以结束前1—8天内最多。由于梅雨期雨日多,雨量大,暴雨多,强度大,常引起山洪暴发,水位猛涨,造成交通中断,军事设施被淹。1954年梅雨期,长江沿岸机场被水淹没,宁芜铁路中断3天,津浦铁路临蚌段一度中断。
三、寒潮
根据军事系统规定,寒潮标准为—次冷空气使区间48小时内降温10度以上,最低气温达4度或以下。较强冷空气暴发南侵时常引起大范围的急剧降温,并伴有偏北大风,有时还出现雨、雪天气。它是冬半年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对诸军兵种活动有较大的影响。省境寒潮一般始于11月中、下旬,终于3月中、下旬。淮北寒潮开始早,结束晚,始于11月上旬(最早9月下旬),终于4月上旬。皖南寒潮开始晚,结束早,始于12月中旬,终于3月上旬。清明节(4月上旬)后,气温逐渐升高,冷空气减弱,侵入该区的寒潮即很少出现。各次寒潮每年出现的次数各地区不尽相同,一般北部多于南部。寒潮出现最多年分,在长江以北是1968年秋至1969年春,淮北和沿淮有9—10次,合肥市有6次;沿江和江南是1965年秋至1966年春,有5—6次,冬寒严重。寒潮出现最少的年分是1958年秋至1959年春,除部分地区偶见一次外,其它均无出现,冬暖明显。一次寒潮过程,持续降温时间通常在3天左右,降温12—14度。当强寒潮入侵时,持续降温时间较长,一次寒潮过程最大降温达24.6度(东至1967年1月26日至2月1日),48小时内最大降温达22.9度(霍山1966年2月9日至2月11月)。寒潮侵入时,风力常在6—8级,持续时间一般为2—3小时。寒潮来临时,风向剧变,多由偏南风转为偏北风。寒潮伴随的降雪,一般山区多于平原。寒潮降温,特别是大幅度急剧降温,对交通、通信等影响较大。据1951年至1980年统计,影响省境最严重的强寒潮有2次。一次是1955年1月上旬,是继1954年12月下旬一次寒潮过后接踵而来的又一次寒潮,致使温度持续下降,并伴有大雪、雨淞、雾淞等灾害性天气。造成河流封冻,交通阻塞。当时最低气温寿县正阳关为-24.1度,宿县为-23.2度,合肥市为-20.6度,滁县为-23.8度,均破历史最低纪录。积雪最大深度,合肥市为45厘米,寿县正阳关为52厘米。另一次是1969年2月上旬,也是继元月底一次寒潮后又一次罕见的低温天气。固镇县出现了全省气温最低值-24.3度,淮北和沿淮最低气温在-20度左右,风雪交加,冰凌深厚,部分地区邮电通讯中断。铁路被积雪阻塞。
上一篇:
第二节 空中气候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