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以下简称前)22世纪至前16世纪(夏相二岁),夏朝曾发兵征伐淮夷,是为江淮地区开战之始。夏亡之后,在商朝600年的历史中(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商未帝乙、帝辛当朝时,曾向淮河流域发动过战争。周灭商之后,徐国(位于今泗县东北)屡和淮夷并肩抗周,多次深入黄河流域,威胁周朝统治。崛起于江汉平原的楚国,于周襄王三十年(前622年)进入皖境,先后灭六、蓼、萧、舒鸠、舒庸等。至周景王七年(前538年),淮河流域几为强楚所有;偏处江南的吴国,在晋国的诱使下,与楚争雄。吴、楚两国在安徽境内此争彼夺,多次激战于巢、六、潜等地,并在长江、淮河使用舟师作战,开中国水上战争史之初页。直至秦灭楚后,才结束了江淮地区各诸侯国纷争兼并的局面,安徽全境尽入秦国。
一、周攻淮夷战事
【周成王伐淮夷之战】
周成王十一年(前1014年),周公死后,成王亲政,东方的奄国(今山东省曲阜)及淮夷(今安徽、江苏省淮河下游一带)起兵反周,成王亲自率军征讨。以毛公为统帅,总领王师,并指挥“殷八师”主力为中军;命吴伯率领所属为左军,吕伯率领所属为右军,成王之子率领本族甲士为卫队,保护成王,前往讨伐。经过3年战争,将淮夷平息。
【周历王抗淮夷之战】
周厉王二年(前856年)、淮夷进攻西周。厉王命虢仲率军阻击,周军战败,淮夷势力逐渐向西发展。
【周宣王伐徐夷之战】
西周未年,周朝衰微。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厉王死,子宣王即位。周宣王为镇压边区各部落的不断攻扰,重振周朝,遂决定对边区用兵。宣王六年(前822年),周宣王在进攻西戎、荆蛮之后,命穆公率兵进攻淮夷,同时亲率皇父、休父等进攻徐戎(今安徽省东北部和江苏省西北部),抵达淮水。周宣王讨伐边区部落之战,历时5年余,暂时控制了局势。此即史称“宣王中兴”。
二、春秋诸侯战事
【南宫牛伐亳之战】
宋公十年(前682年),宋在乘丘(今山东省兖州东)战败,南宫长万为鲁军所俘,释回后杀宋公,立于游为君,公子御说逃亳(今亳县),其他公子逃萧(今萧县)。南宫长万的儿子南宫牛及猛获率军围亳。冬,萧叔大心及各公子率军反击围亳宋军,杀南宫牛后攻入宋都,杀子游,立御说为桓公。南宫长万逃陈国,猛获逃卫国,后均被宋引归处死。
【楚、徐娄林之战】
楚成王二十七年(前645年)三月,楚国向东扩张,出兵进攻徐国(今泗县北)。齐国帅诸侯国之师救徐。徐依恃诸侯的救兵,不加强防备,未等救兵抵达,被楚军击败于娄林(今泗县东北)。联军由孟穆伯指挥攻厉(今亳县西)未下,楚军撤离后,联军退走。
【晋伐沈之战】
晋襄公四年(前624年),晋、楚争霸中原,晋国联合鲁、宋、陈、卫、郑等诸国的军队攻打楚国的附属国沈国(今临泉县)。沈国的奴隶乘机举行暴动,沈兵败国亡。
【楚灭六之战】
楚自城濮之战后,北进中原受阻,乃转而向东发展。周襄王二十八年(前624年),楚穆王开始向淮河流域扩张。楚穆王四年(前622年)秋,六国(其故城在今六安北)联合东夷(今淮河下游)诸国,反抗楚国。楚国成大心、仲归率军灭掉六国。
【楚平定群舒叛乱】
周顷王四年(前615年),群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统称群舒,今舒城、庐江县境)反楚,楚令尹成嘉率军平定,俘虏了舒国和宗国(今庐江县西)的首领,继进军围攻巢国(今巢湖市)。
【楚灭舒蓼之战】
楚庄王十三年(前601年),群舒继续反楚,楚庄王为北上中原争霸于诸侯,率军消灭舒蓼,并划定疆界到滑

(水名,今巢湖市境)为楚国东界,与吴、越两国结盟而还。
【楚灭萧之战】
楚庄王十六年(前597年)十二月,楚庄王率兵攻打萧国(今萧县境),宋国和蔡国出兵救萧。萧国囚禁了楚国的熊相宜僚和公子丙。楚庄王要求萧国不杀他们即退兵。萧国不依,杀了熊相宜僚和公子丙。楚国围逼萧国,楚庄王亲自巡视各军,激励士气,次日萧军溃败,宋、蔡军退走,萧亡。
【吴伐徐之战】
周简王二年(前584年),吴王寿梦听从申公巫臣的建议,以新编的水陆2军北伐徐国(今宿县北符离集),讨徐附楚之罪;并借此打开通晋之路。出师后即占领徐、巢(今巢湖市)等地。吴王寿梦认为,欲保持吴在淮河一带的势力,必先将楚军驱走。是年八月,楚兴兵伐郑,吴乘机移伐徐之师攻破州来(今凤台县)。楚令尹婴齐由郑国移兵驰援,但为时已晚。此后,江淮地区诸小国,相继臣服于吴。
【楚灭舒庸之战】
楚共王十七年(前574年),楚令尹婴齐为雪失地之耻,大造舟师,准备伐吴。婴齐对舒庸(今舒城县西南)乘楚败晋于鄢陵之际,引导吴军攻楚一事尤为痛恨。在准备伐吴期间,得悉舒庸恃吴为援,未作守备,遂命楚军袭击舒庸。吴国救之不及,舒庸兵败国亡。
三、吴、楚战事
【鸠兹之战】
楚共王二十一年(前570年)春,楚国子重(即公子婴齐)率领精兵攻吴,占领鸠兹(今芜湖市东),进至衡山(今当涂县东北)。后又派邓廖带领车战之士300人、精锐步卒3000人继续向吴军纵深进攻。楚军轻敌疏忽,遭吴军伏兵截击,大部被歼,邓廖被俘。子重被迫退兵,吴军乘胜进攻,夺取驾邑(今芜湖市西港),歼灭楚“组甲”、“被练”等精锐部队。子重返楚后遭楚人谴责,忧愤而死。
【庸浦之战】
吴诸樊元年(前560年),吴国乘楚国为楚共王治丧之机,出兵攻楚。楚将养由基率军迎击,司马子庚率主力跟进。养由基分析了吴军的轻敌思想,建议子庚军在庸浦(今无为县江浦)附近设置三处伏兵,自率一部兵力前往,深入诱敌。子庚同意后,养由基即引诱吴军进至庸浦,当吴军进入伏击区时,楚军伏兵突起,吴军遭突然掩杀,大败,公子党被俘。
【皋舟之战】
楚康王元年(前559年)秋,楚国为报复吴国入侵庸浦之役,命子囊率军进攻吴国。楚军进至棠邑(今江苏省六合县北),吴军避而不战。子囊认为吴军己丧失作战能力,不敢应战。楚军欲战不得,撤师而还。撤退时轻敌麻痹,亳无戒备。吴国抓住楚军撤师之机,在皋舟的隘口处(今合肥市西紫蓬山与龙凤山之间)设伏截击,将楚军拦腰切断。楚军遭到突然进攻,前后不能相救,战败溃走,公子宜被俘。
【舒鸠之战】
楚康王十二年(前548年),舒鸠(今舒城县)人反楚,楚王令尹子木率左右2军讨伐舒鸠,吴国出兵援救,两军相遇于离城(今舒城县西北)。子木亲率右军先进至舒鸠城附近,子率左军在后,为吴军所阻不能迸。吴军插到楚左、右军中间地区,切断了楚军前后联系。右师养由基部被吴军歼灭,左师被阻不能还。子为改变不利态势,以左军主力列阵于后,自率少数部队诱击吴军。吴军未发现楚军主力,即向子军进攻,子诱吴军进至列阵地区,与左军主力夹击吴军,吴军大败。楚军遂围舒鸠,八月舒鸠被灭。
【巢城之战】
吴诸樊十三年(前548年)十二月,吴王诸樊亲自领兵攻打楚国巢邑(今巢湖市东北),在城外列阵进攻不止。楚巢城守将午臣深知诸樊勇而轻敌,即设下埋伏,故意开城引诱诸樊,诸樊中计,带头冲往城门内,被预伏在短墙后的午臣射死。吴军仓皇退走。
【鹊岸之战】
楚灵王四年(前537年)七月,楚灵王联合蔡、陈、许、顿、沈、徐、越等国攻吴。商定十月出兵,会师夏

(今寿县北淮河弯曲处)。并约定越国军队进至琐邑(今霍邱县境),相候楚灵王。九月下旬,越大夫常寿过率越师渡江北上,楚巢邑(今巢湖市)守将启疆由巢率兵予以接送。楚、越2军行动被吴侦知后,突然派精锐之师进至鹊岸(今无为县南滨江江岸)进行截击。越军对此亳无知晓,未及提防,结果被吴军击败。8国之军会师夏

后,见吴军防守严密,攻之不得,乃观兵于箕山(今巢湖市南)而还。楚灵王为防备吴军追蹑于后,乃留沈尹射于巢,启疆于雩娄(今河南商城东)据守防吴,自率主力撤走。鹊岸之战后,吴国的势力伸展到淮南地区。
【房钟之战】
楚灵王五年(前536年)九月,徐国(今泗县东北)因吴国日益强大,遂离楚倾吴,但又慑于楚,即派大夫仪楚聘楚。楚灵王早知徐有离心倾向,故将其扣留。仪梦知事不妙,设法逃回徐国。楚灵王虑徐叛楚,派泄率军攻徐。吴国闻楚攻徐,急忙出兵救徐。楚灵王乃派令尹子荡率军,由豫章(今寿县附近)向吴进攻,以报复吴国。楚军行动中、疏于防范,进至房钟(今利辛县阚瞳集)遭到吴国袭击,大败,楚公子尹弃疾被俘。子荡推卸战败责任,归罪泄攻徐不力所致,泄被杀。
【豫章之战】
楚灵王十一年(前530年)十月,楚灵王以狩猎为名进军州来,到达颍尾(今颍水会于淮水处),命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嘉五大夫率师围攻徐国,自驻军于乾(今亳县东南)为后援。因徐防守严密,数月围攻不下。次年,楚国发生政变,楚灵王从乾撤兵,途中军队不从,纷纷溃散,楚灵王见无归途,自缢而死。荡侯等五大夫率军自徐撤退豫章(今寿县附近),遭吴伏兵堵击,全军大败。荡侯等五大夫均被俘。
【长岸之战】
楚平王四年(前525年),吴军攻楚,楚令尹阳率兵抵御,令司马子鱼为先锋。子鱼领敢死队与吴军交战于长岸(今当涂县西东、西梁山)力战而死。楚军前仆后继,奋战不已,大败吴军,并缴获吴先王乘舟“余皇”号,派兵严密看守。吴公子光为夺回“余皇”,先派人潜伏在“余皇”附近,夜间派兵袭击楚军,并高呼“余皇”暗号,潜伏者闻声轮流答应。楚军误认为吴军攻入楚营,发生混战。吴军乘势进攻,大败楚军,夺回“余皇”。
【鸡父之战】
吴王僚八年(前519年)七月,吴为夺回得而复失的州来(今凤台),吴王僚亲率公子光等向楚发动进攻。楚以令尹阳为统帅,强联陈(今河南省睢阳县)、蔡(今河南省新蔡县)、顿(今河南省项城北)、胡(今阜阳县西北)、沈(今临泉县)、许(今河南省许昌市)等7国军队抗击。吴见7国联军阵势强威,即撤州来之围,退军钟离(今凤阳临淮关)。是时,恰阳病亡军中,以越代摄,但越资浅,7国联军不听指挥,不得已退回鸡父(今寿县安丰集南)。吴公子光分析了7国联军“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和部队士气不高等弱点,建议采取“分兵诱敌,先攻虚弱后打强敌”的战法,追击7国联军。吴王僚依此计率军追至鸡父,与7国联军决战。吴军先以3000刑徒攻击沈、胡、陈3国军队,以诱敌深入,尔后以精兵冲杀,一举打败3国军队并俘其国君。获胜后,吴王僚立即释放沈、胡2军俘虏,使之传言败讯,动摇军心。随后,吴军再次发起进攻,许、蔡等小国闻败不战自溃,使楚军成为孤军,不堪吴军攻打。吴以1国之军击败了7国联军,获得了以寡敌众之奇胜。
【吴灭巢与钟离之战】
楚平王十一年(前518年),楚平王为雪鸡父之耻,不听右司马沈尹戍劝阻,率舟师联合越国,进攻吴国边境。兵抵阳(今巢湖市境),见吴军有备,无功而还。吴军随其后,楚边防不备,吴乘机灭巢(今巢湖市东北)及钟离。从此,吴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楚处于防守形势。
四、秦、楚战事
【楚灭蔡之战】
楚惠王四十二年(前447年),楚因魏、韩、秦强大,向西北发展困难,遂向东方扩张。首先出兵进攻蔡国(今凤台县),蔡军败国亡。蔡君逃走,楚占领蔡全部领土。
【秦攻楚之战】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赢政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命李信为主将、蒙恬为副将,率兵20万人攻打楚国。秦军兵分2路:李信攻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北),渡洪河,占颍邑(今颍上县);蒙恬攻寝丘(今界首县境),大破楚军。楚将项燕抓住李信孤军深入的弱点,集中淮北楚军主力反击秦军。李信猝遇反击,仓促不能成阵,败逃城父(今亳县东南)与蒙恬会师,西退陈邑(今河南省睢阳),筑垒固守。楚军跟踪秦军3日3夜,追及陈邑,乘秦军立足未稳,发起突然袭击,连破秦军2座营垒,杀秦7个都尉。李信败走,蒙恬亦随之撤军。
【秦灭楚之战】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李信攻楚失败后,秦王改派王翦为大将军,领兵60万再次进攻楚国。楚国动员全国兵力抵抗秦军,由将军项燕指挥。王翦领兵进至天中山(今河南省汝阳境)秦楚交界的地方,看到楚国己有准备,遂令部队就地筑垒防守,养精蓄锐,坚壁不战。楚军求战不得,项燕则错误认为:秦军胆怯,只能消极防御,没有主动进攻意图,即决定拔营东撤。王翦乘楚军放松戒备之机,指挥大军猛扑过去,楚军猝不及防,大败向东溃退。秦军跟踪追击,一直追到蕲(今宿县蕲县集)南,阵斩项燕,楚国败走,秦军乘胜占领了楚国长江以北的许多地方。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攻破楚都寿春(今寿县),俘虏楚王负刍;旋派兵进军江南,占领了楚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楚国灭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事业至此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