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徭役,大增赋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终于在安徽宿县大泽乡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为中国农民革命树立了光辉典范。秦亡之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安徽遂成为楚汉相争大决战的战场,最终项羽失败于垓下,自刎于乌江。刘邦称帝后,大肆削平异姓诸王,在安徽发生了剪除英布之战。东汉建武年间,关东地区已成封建割据局面。光武帝刘秀多次派兵前往垂惠(今蒙城县境)、庐江(今庐江县西)平定刘永、李宪封建割据势力。东汉未年,封建军阀相互兼并,各霸一方,淮南先为袁术所占,之后,淮河南北均为曹操所有,孙权占据长江以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其间安徽战事频起,连绵不断。
一、农民起义战事
【陈胜、吴广起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加重了人民徭役和赋税的负担,严刑苛法,民怨沸腾。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阳城一带的“左”贫民900人,被征调去渔阳(今北京市密云)戍守,途经大泽乡(今宿县南西寺坡)。遇连大大雨,泽水泛滥,耽误了行期。按秦律,误期当斩,屯长陈胜、吴广商议,决定领导戍卒起义,以寻生路。他们乘机杀死了押送戍卒的两个将尉,带头起事,戍卒们全体响应,一致拥戴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宣布正式起义。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军首先攻占蕲县(今宿县西南蕲县集),然后分宾两路:一路由符离(今宿州市符离集)人葛婴率领向东发展,一路由陈胜亲自率领向西发展,先后攻占(今濉溪县临涣集)、(今河南省永城西)、谯(今亳县)、苦(今河南省鹿邑东)、柘(今河南省柘城北)等5城。半月之内横扫百里,所到之处:“从之如流水”,声势大振。进至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已形成一支拥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步兵数万的大军。在陈县,陈胜立国为王,国号“张楚”(张大楚国之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建立后,各地农民揭竿而起,纷纷响应。六国旧贵族也乘机起兵反秦。陈胜以陈县为根据地,兵分3路,西向咸阳,对秦发动总攻。右路以假王(代理王)吴广率领进攻荥阳(今河南省境),左路由宋留率领经南阳攻武关,中路由周文率领直取咸阳。为配合主力作战,陈胜又令邓宗、召平分别进攻寿春(今寿县)、广陵(今江苏省扬州),令武臣、周市分别北上攻略原赵、魏故地,自坐镇陈县。后遭秦军镇压,起义失败。吴广在进攻荥阳时,为部将田臧借陈胜之命,将其杀害。十二月,秦,军进攻陈县,陈胜退至下城父(今涡阳东南),为驾车人庄贾杀害。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为尔后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条件(图2—1—1)。

【李广起义】
东汉建武十六年(41年)七月,李广利用宗教组织领导江北人民起义,攻占皖城(今潜山),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东汉朝廷先后派张宗领兵数千前往镇压,被起义军击败。继又派马援、段志等调发诸郡兵万余进行镇压,与起义军激战2月。结果,李广被杀,起义失败。
【范容起义】
东汉建康元年(144年)八月,范容、周生在九江郡凤阳(今凤阳县南)举行武装起义,以历阳(今和县)为根据地。扬州刺史尹耀、九江大守邓显率兵镇压,被义军所杀。十一月,徐凤、马勉亦在九江起义,以当涂山(今怀远东南)为根据地,攻占城邑,捕杀官吏。十二月,黄虎又在九江起义,攻打合肥。次年(永元年)二月,东汉派滕抚为九江都尉,与冯绲、赵序等率兵数万,镇压农民军。三月,马勉、范容、周生皆战死,义军被杀1500人。徐凤率部分起义军进攻曲阳(今定远县西北)。东城(今定远县东南),五月,遭谢安率领的地主武装伏击,徐凤牺牲,起义失败。
【华孟起义】
东汉永元年(145年)十一月,历阳(今和县)人华孟率众起义,从者数千,自称“黑帝”,攻杀九江太守杨岑。后在几江都尉滕抚镇压下失败,战死3800人,被俘700人。
【黄穰起义】
东汉光和三年(180年),庐江(郡治,今庐江县西)人黄穰和“江夏蛮”(江夏在今湖北省麻城南)联合举行武装起义,有众10余万,攻占4县,坚持数年,最后在庐江太守陆康镇压下失败。
【黟、歙起义军林历山之战】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丹阳郡(治今宣城)黟(今黟县)、歙(今歙县)等地人民聚众反抗孙权统治。黟帅陈仆率2万余户据守林历山(今歙县西南)。孙权派贺齐率军镇压。林历山四面壁立,义军凭险抵抗。孙军进攻月余不下。贺齐利用夜暗派士卒凿石登山,以布为绳吊上百余人,分布四面鸣鼓角扰乱。扼险守兵以为山上有失,撤守上山。贺齐乘机指挥主力,登山进攻,大败义军。陈仆以下7000余人战死,余众皆降。
二、楚、汉战事
楚汉相争中,在安徽发生的战事,主要是垓下(今灵璧县东南)之战。它是历时5年的楚、汉战争最后决定性的一战,以西楚霸王项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项羽因军粮将竭,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北)与刘邦达成和解,双方决定以鸿沟(今河南省中牟县贾鲁河)为界,中分天下。在项羽率兵东归时,谋士张良、陈平建议刘邦应乘项羽兵罢食尽之际,发兵东击,以免养虎遗患。刘邦依其计,立即毁约,起兵东追项羽。
五年初,刘邦率领大军追击项羽进入楚境后,采取分封地域的办法,笼络韩信、彭越等,夹击项羽于陈下(今河南省睢阳县境)。项羽兵败突围东撤,刘邦拔营而追,乘胜猛击。项羽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垓下时,只剩下10万人。时楚汉两军相比,力量悬殊。刘邦的汉军,仅韩信所部就号称30万,占了绝对优势。项羽在垓下尚未来得及休整,韩信、彭越、英布以及刘邦亲自带领的大批汉军,便纷纷赶到。几十万汉军把楚军层层包围于垓下,项羽屡战不胜,只好坚壁固守。时久,外援断绝,粮食殆尽。韩信为使楚军彻底崩溃,采用攻心战术,特令汉军将士夜唱楚歌,被围困的楚军士卒听到熟悉的乡音,怀乡之情益发加深,情不自禁起而和之。项羽听到“四面楚歌”,惊呼:“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深感前途渺茫,败局己定。半夜,项羽和虞姬在营帐饮酒,激昂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起而和唱:“汉兵己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抽剑自刎而逝。项羽遂携虞姬之首上马出帐,率800余骑当夜突围南逃,并将虞姬之首葬于今灵璧县城东七里半处。
项羽沿途损兵折将,渡过淮河时只剩下100余人,行抵东城(今定远县东南50里)时,只剩下28骑。逃至乌江(今和县东北),所剩只有几人。项羽刚到江边,大队汉军接踵而至。项羽率领仅有的随从人员作垂死拚杀,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10多处,拔剑自刎而死(图2—1—2)。

垓下之战,刘邦全歼楚军。自此,刘邦统一了中国,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君主。
三、汉削平异姓王战事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七月,淮南王(都今寿县)英布在刘邦削平异姓王中,恐祸及自己,乃举兵反汉,首先击杀荆王刘贾,编并荆军,而后渡淮北击楚王刘交。刘交分3军在徐(今江苏省泗洪县南)、僮(今五河县)之间抵御。英布破其一军,其余2军败逃。英布遂引军西进。十月,汉高祖刘邦亲率12万大军前往镇压,两军在蕲(今宿县南)西遭遇。刘邦军先坚壁不战,在挫败其锐气后,即命曹参于蕲北占据有利地势,命灌婴率车骑兵攻取相山(今宿县西北),与曹参协同向英布军北侧猛烈攻击,连斩英布军数员大将。又使郦商为前锋,向英布军展开正面冲击。英布军大败,率残部渡淮水南退,汉军穷追不舍。英布逃至兹乡(今江西省波阳县境),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诱杀。刘邦平走英布之乱后,即任命其子刘长为淮南王。
四、刘秀平定关东群雄战事
【破刘永之战】
新地皇四年(24年)冬,梁王刘永起兵睢阳(今河南省商丘),招揽豪强,自称天子,以周建等为将帅,攻下济阴(治今山东省定陶)等郡,联合佼、董宪、张步等割据东方。东汉建武二年(26年)四月,苏茂亦叛刘秀,占据广乐(今山东省虞城西北),依附刘永。是年春,刘秀派虎牙大将军盖延等,领10万汉军东讨刘永,围攻睢阳达4月,城破,刘永奔谯(今亳县)。苏茂、佼、周建合兵3万余援刘永,在沛(今宿县北)西被盖延击败。刘永,佼、周建退守湖陵(今山东省鱼台东南),苏茂退回广乐。盖延乘胜平定了沛、楚、临淮三郡。建武三年四月,盖延等部汉军奉命再次东击刘永,汉军大败,刘永乘机夺回睢阳。五月,汉军大举反攻,又围刘永于睢阳。双方相持百日,刘永因缺粮突围,被盖延追杀。苏茂、周建逃奔垂惠(今蒙城西北),拥立刘永之子刘纡为梁王。建武四年七月,光武帝刘秀派捕虏将军马武、骑都尉王霸围攻垂惠。建武五年二月,苏茂率兵4000余救援垂惠,击败马武军。马武求救于王霸,王霸闭营不纳,激其死战。王霸乘梁军疲惫,以精骑从背后冲击,梁军败退。汉兵归营后,梁军缺粮,急求决战,汉军坚壁不应。苏茂、周建求战不得,还营时,其部将周诵叛变,闭城拒击,周建战死,苏茂逃奔下邳,与董宪会合,刘纡逃奔西防,投靠佼。
【破李宪之战】
东汉建武三年(27年)十一月,庐江(今庐江县西)李宪(原为新莽时庐江属令)据郡称帝。控制庐江郡属9城,有众10余万。建武四年八月,光武帝刘秀派扬武将军马成率会稽、丹阳、九江、六安等郡兵攻李宪。九月,汉军围困李宪于舒城(今庐江县西南)。李宪被围年余,食尽城破被杀。
五、关东群雄兼并战事
【曹袁蕲阳之战】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九月,曹操乘吕布击破袁术军之机,率军东进。袁术知曹军东下,逃往淮南(今寿县),留大将桥蕤在蕲阳(今宿县)一带阻击曹军。桥蕤兵败被杀,余众溃散。
【孙策破刘勋之战】
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孙策为消灭势力强盛的庐江(今潜山县)太守刘勋,以争夺长江上游,遂采取重礼结好的办法,诱使刘勋远道进攻上缭(今江西省奉新西)。孙策进攻黄祖军行至石城(今贵池县西),得知刘勋在上缭无功而还,兵已疲惫不堪,回抵海昏(今江西省永修县东3里),乃派堂兄孙贲率8000人进据彭泽(江西省湖口东彭泽乡)阻击刘勋,自与江夏太守周瑜率2万人乘其后方空虚之机袭占皖城(今潜山县),俘袁术、刘勋妻儿及其部众3万余人。刘勋回救皖城,进至彭泽,被孙贲军截击,退守流沂(今湖北省黄石市东南)。孙策得皖城后,复回军继续进攻黄祖。
六、孙曹争夺江淮战事
【合肥之战】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权率兵10万围攻合肥,又派张昭攻九江当涂(今怀远南涂山)。孙权围合肥百余日不下,曹操派将军张喜领兵前来解围,孙权撤兵退走。次年七月,曹操领水军从涡水入淮水,由泥水进至合肥,开芍陂屯田,加强合肥的防御力量。
【濡须口之战】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亲自率步骑40万东攻孙权,进军濡须口(今含山县西南东关镇),击破孙权在长江西岸的营垒,俘都督公孙阳。孙权率军7万抵御。为防备曹操的进攻,事前,孙权在濡须口筑有船坞(称濡须坞)。此时藉坞与曹操军相持月余。曹操见孙权军的船舰、器械和军队都很整肃,又值“春水方生”,恐有利于吴的水军行动,便撤军北去。
【皖城之战】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遣庐江太守朱光在皖城(今潜山县)附近屯田。大将吕蒙对孙权说:“皖田肥美,若熟收一季,则彼众必增,宜早除之”。闰五月,孙权亲自领兵进攻皖城,命吕蒙为指挥。吕蒙遣甘宁打先锋。甘宁持练爬城,身先士卒,首先登城,吕蒙以精锐继上。孙军士气旺盛,拂晓进攻,早饭时即攻破城垣,俘庐江太守朱光以下男女数万人,曹操派张辽率军增援,进至夹石(今桐城县北)得知城破,退走。
【逍遥津之战】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孙权乘曹操用兵张鲁,率军10余万人进攻合肥。当时曹军将军张辽等部7000余人留守合肥。张辽按曹操既定作战方略,留将军乐进率军一部守城,自与将军李典在吴军围城未合之前,连夜精选勇士800人,凌晨披甲出战,斩吴军2员大将。吴军突遭袭击,仓皇退守高地,后见魏军甚少,乃将张辽等团团围住。张辽杀出重围,见随从数十人未出,又杀入重围,救出余众。战至日中,吴军锐气大挫,张辽等安然还回,膺城固守。孙权围城十余日不下,逢疫疾流行,被迫撤军。张辽乘势倾全力追击,在逍遥津(今合肥市区东)大败吴军,斩吴偏将军陈武,伤将军凌统,击败甘宁、吕蒙、蒋钦诸部。孙权得贺齐部3000余人接应,战马猛跃逍遥津断桥,方得脱险,退走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