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吴战事
【洞口之战】
魏黄初三年(222年)九月,曹丕为统一江南,遣将军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今和县南临江江浦),曹仁出濡须河(今芜湖市裕溪),曹真等围南郡(今湖北江陵),进攻孙权。曹休在洞口准备渡江,孙权即派将军吕范都督5路水军抵御。十一月暴雨大作,吹断吴船绳缆,战船离散,漂至曹休兵营附近,魏军乘机袭击,杀、俘吴军数千人,吴船来救,收散军退回江南,并击退追击的曹休军。
【濡须之战】
魏黄初四年(223年)二月,魏大将军曹仁以步骑数万向濡须(今含山县西南东关镇)进军,扬言要东攻羡溪(今无为县东北),吴将朱桓分兵赶往羡溪时,曹仁大军却直进濡须。朱桓得知,即令赴羡溪援兵赶回濡须。回军之际,曹仁大军已逼近濡须。时朱桓兵仅5000余人,诸将恐惧。朱桓说:“凡两军交战,胜负在将,不在众寡。”朱桓偃息旗鼓,外示虚弱以诱曹仁。曹仁遣其子曹泰攻濡须城,分遣大将常雕、王双等袭中洲(即羡溪),自领万人留皋(今巢湖市西北柘皋镇)为后援。朱桓派一部兵力反击常雕、王双,亲率主力抵御曹泰。曹泰以人众为恃,长驱直入,结果中朱桓诱敌深入之计,战败烧营退走。常雕被杀,王双被俘,魏军被杀或溺水而死者1000余人。
【石亭之战】
吴黄武七年(228年),吴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太守周鲂以诈降之计,诱魏扬州(今寿县)牧曹休派兵接应。曹休中计,五月,率步骑10万向皖城(今潜山县)进军。魏帝曹睿遣司马懿向江陵(今湖北省境)、曹逵向东关(今含山县西南)配合曹休行动。八月,孙权率军前往皖口(今怀宁县皖水入江处),以陆逊为大都督,朱桓、全琮、王宗为左右都督;各率兵3万邀击曹休军。曹休见中计,本欲班师寿春,但恃其兵多势众,欲与吴军决一雌雄,以显耀自己。当曹休军深入吴地时,陆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翼,冲向曹休军,曹休军大败,吴军追杀至夹石(今潜山县东北),斩俘曹休军1万余人,掳获车乘和军资器械无数。东路的贾逵军得知曹休兵败,兼程赶往夹石,曹休军余部得贾逵接应,仓皇退走。
【合肥新城之战】
吴嘉禾二年(233年),孙权亲率水军围攻合肥新城(今肥西县鸡鸣山下),令全琮率陆军进攻六安(今六安市)。原合肥老城“南临江湖”,吴恃水军优势,常予袭扰。魏为防备吴水军攻城,扬州(今寿县)都督满宠在城西30里处建立新城固守。孙权兵抵合肥新城,见新城离淝河较远,便在船上20余日不敢下船。满宠料定孙权必上岸炫耀兵力,乃伏兵6000待机。孙权果上岸耀兵,满宠伏兵突起,杀吴兵数百,溺水而死者甚多。吴陆军攻六安亦未下,水陆两军均无功而还。
次年,孙权率领10万大军从巢湖口出发,再次围攻合肥新城。魏帝曹睿令诸将坚守。满宠遵照曹睿的旨令,领兵赶赴合肥新城,坚璧固守,选募壮士数十人,从上风放火,焚烧吴军攻城战具,射死吴将孙泰(孙权侄)。吴久攻合肥新城不克、时军中疾疫流行,且魏援军将至,乃撤围退走。
【东兴之战】
魏嘉平四年(252年)十月,吴太傅诸葛恪修复东兴大堤(今含山东关附近),并于大堤两端筑城,防守魏军进攻。十一月,魏齐王曹芳借口吴军侵界,分兵3路攻吴。命将军王昶进攻南郡;毋丘俭进攻武昌;诸葛诞、胡遵等率兵7万进攻东兴。吴将诸葛恪率兵4万昼夜兼程救援东兴。胡遵下令诸军集中在东兴大堤上,在河上架设浮桥,分兵进攻东关和西关2城。诸葛恪令将军丁奉为前锋,带领3000人赶到东关,占据徐塘(今东关东)。其时,大雪天寒,魏军胡遵等部毫无戒备,吴军乘其不备,突然发起攻击。魏军痛遭袭击,惊忧散走,争渡浮桥,造成桥断,士卒多落水中,死者数万,车马等军资损失殆尽。毋丘俭、王昶等军因东兴兵败,亦烧营退走。
【合肥之战】
吴建兴二年,蜀延熙十六年(253年)四月,吴、蜀同时从东西两面攻魏。蜀将姜维率军数万围攻狄道(今甘肃临县);吴将诸葛恪率军20万进军淮南。淮南百姓听说吴军来攻,早已逃走。吴军在淮南一无所得,乃于五月回军围攻合肥新城。魏大将军司马师依中书舍人虞松计,采取先打孤军深入之姜维,后打淮南诸葛恪的战略,令合肥新城守将张特率所部3000人固守待援,吴军围攻月余,张特因士卒战、病而死者过半,遂采取缓兵之计,假意投降。诸葛恪信以为真,下令吴军暂停进攻。张特即乘机修补城寨,整饰部队,继续坚守。吴军屯兵坚城之下,伤亡过重,时值酷暑,疾病流行,病者大半,加之魏的援军即将赶到,被迫解围退走。
【寿春之战】
魏甘露二年(257年)四月,司马懿父子执掌魏国朝政后,铲除异己,企图代魏。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拥兵淮南(今寿县),欲与司马氏对抗。大将军司马昭即拜诸葛诞为司空,召还魏都,藉以削其兵权,观其行动。诸葛诞识破其调虎离山阴谋,拒不从召,于五月攻杀杨州刺史乐,聚众10万,据寿春(今寿县)反司马昭,并向吴国求援。六月,司马昭督兵26万,挟魏帝东征至丘头(今河南省沈丘接界首县地),以将军王基、陈骞等一部围寿春。吴将文钦、全怿等乘围城未合,率兵3万入城助守;吴将朱异领兵3万屯于寿春西南,以为外援。司马昭知寿春城坚粮足,一时难下,乃遣军先击败朱异。七月,吴大将军孙纟林统兵屯镬里(今巢湖市境),复遣朱异率兵5万援寿春。司马昭遣军再败朱异,另出奇兵尽焚吴军粮秣,迫孙退兵。后司马昭扬言撤兵,麻痹寿春守军,并施反间计,致内讧迭起。守将全怿等相继出降,魏军皆任为将军。次年正月,寿春城内粮尽,文钦劝诸葛诞离城。为诸葛诞所疑被杀,其鸯、虎2子逾城降魏,守城将士无心再战。司马昭视时机己到,令四面攻城,于二月克寿春,诸葛诞被斩,所部死、俘数万人。二、晋、吴战事
【皖城之战】
晋咸宁四年(278年),吴军屯田皖城(今潜山县)囤粮积谷,准备北上攻晋。六月,晋扬州都督王浑派扬州刺史应绰领兵攻击皖城,城破。斩杀吴屯田军5000余人,焚烧积谷180余万斛,践稻田4000余顷,毁船600余艘。
【板桥之战】
晋太康元年(280年)一月,晋出兵20余万,分兵多路,水陆井进,决计灭吴。司马出涂中(今滁县境)为一路,王浑出横江(今和县东南,采石对岸的渡口)为一路。当王浑军南下临江时,吴遣丞相张悌领兵3万从牛渚(今采石)渡江迎战,与扬州(今扬州市)刺史周凌结阵相对。吴军以锐卒5000人3次冲击晋军未胜,吴军乱。晋军乘势进攻,吴军奔溃,晋军大败吴军于板桥(今和县北20里),斩杀7800人。晋上游水军占领武昌后顺江东下,过三山(今繁昌三山镇)直逼建业(今南京),吴亡。三、东晋后赵战事
后赵石勒八年(326年)十一月,后赵将军石聪领兵攻寿春(今寿县),豫州刺史祖约屡次请援,晋王朝迟不发兵。石聪遂长驱直入,攻遣遒(今肥东清水桥)、阜陵(今全椒东南),杀掠5000余人。晋成帝见石勒军已逼近建康(今南京市),大为震恐,始以王导为大司马,统帅诸军在江宁设防,历阳(今和县)内史苏峻奉命遣其将韩晃击败石聪,石聪退走。
四、东晋内乱战事
【苏峻之乱】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十月,历阳(和县)内史苏峻联结豫州(今河南淮阳)刺史祖约反晋。十二月,苏峻部将韩晃率兵攻占姑孰(今当涂),取走盐米。晋大为震恐,京师戒严,以庾亮为都督征讨诸军事,以左将军司马流领兵据慈湖(今马鞍山慈湖),以拒苏峻。宣城内史桓彝进驻芜湖,企图袭击韩晃侧背,被韩晃击败,桓彝出石(今芜湖县石镇),退保广德。咸和三年正月,苏峻兵向建康(今南京市)发起进攻。韩晃于慈湖击杀司马流。苏峻率兵2万渡横江,登牛渚(今采石),于陵口(今牛渚山东北)取道小丹阳(今南京秦淮河南)攻破建康,入台城。六月,桓彝自广德进屯泾县,遣部将俞纵守兰石(今旌德县境)。韩晃攻兰石,俞纵力战而死。韩晃遂进军攻桓彝,桓彝固守泾县近一年,终被击杀,宣城邵(郡治宛陵今宣城)遂为苏峻所占。十月,庾亮与江州刺史温峤及赵胤帅兵万人从白石(今含山县南80里)南上进攻苏峻,苏峻领兵8000人迎战,被击败。苏峻率数骑北下突围未成,被荆州刺史陶侃部将彭世等所杀,苏峻部属推其弟苏逸为主,闭寨白守,兵势大衰。咸和四年正月,赵胤遣甘苗击祖约于历阳,祖约夜率数打入奔后赵。二月,诸军攻石头(今南京市南),俘斩苏逸,乱平。
【山桑之战】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十月,晋扬州刺史、中军将军殷浩率兵7万由寿春(今寿县)出发北攻洛阳,命平北将军姚襄为前锋。姚襄恨殷浩曾多次陷害他,引兵北行中,估计殷浩军将至,诈使部队夜逃,秘密设伏截击殷浩。殷浩军至山桑(今蒙城县北37里),遭姚襄伏兵突袭,大败,弃辎重走保谯城(今河南省夏邑境)。姚襄俘、斩殷浩军万余人,让其兄姚益守山桑,自己复回淮南。十一月,殷浩命刘启、王彬之攻姚益于山桑,姚襄自淮南击之,刘启、王彬之皆战死。
【白石之战】
东晋隆安二年(39s年)七月,秉国当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欲削弱方镇力量,充州刺史上恭,豫州刺史瘐楷、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等人即联合起来反司马道子。司马道子派司马尚之带兵破瘐楷于牛渚(今采石),庾楷单骑逃往桓玄军。八月,桓玄等在白石(今含山县西南)大破晋政府军,进至横江,司马尚之退走,所领水军全部覆没。桓玄至石头(今南京市南),殷仲堪至芜湖,威胁建康(今南京),后王恭被龙骧将军、彭城内史刘牢之所杀,建康方转危为安。
【洞浦之战】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桓玄出兵袭占江陵,杀殷仲堪、杨期,夺荆、雍2州,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江等8州及杨、豫8郡军事,占有晋三分之二国土。他利用晋王朝忙于镇压孙恩等农民起义之机,发展实力,训练兵卒,伺隙而动。元兴元年(402年)一月,晋以司马元显为征讨大都督,刘牢之为前锋,司马尚之为后部,准备讨伐桓玄。二月,桓玄得知朝廷来伐,即以讨司马道子之子元显为名,由江陵兴兵东下至姑孰(今当涂县),遣其将冯该等攻历阳(今和县)。晋襄城太守司马休之闭城固守,桓玄军即攻占洞浦(即洞口,今和县南临江)渡口,将晋豫州水军船舰全部烧毁。豫州刺史司马尚之率步兵9000列阵于浦上,派武都太守扬秋驻守横江,以拒桓玄军。扬秋降于桓玄,司马尚之兵溃,逃往涂中(今滁县境),司马休之出战亦败,弃历阳城走。桓玄乘胜前进,进军建康。
五、东晋与后赵、前燕、前秦战事
【桓温北伐之战】
东晋太和四年(369年)四月,晋大司马桓温率步骑5万山姑孰(今当涂)出发,北上伐燕。七月,桓温军至枋头(今河南省浚县西南)。前燕以慕容垂为南讨大都督,与慕容德等率军5万,并求救于前秦苻坚,抗击桓温。桓温先遣豫州刺史袁真攻谯(今亳县)、梁(今河南省商丘),开石门(今河南省荥阳北广武附近),以通水运。袁真攻克谯、梁,而不能开石门,水运路塞。燕兵屯驻石门,晋军粮道断绝。桓温作战不利,又闻前秦救兵将全,遂焚烧船只,丢弃辎重,由陆路向南撤退。回军途中,被前燕军大败丁襄邑(今河南省睢县),继被前秦苟池邀击又败于谯(今亳县),死者万计。十月,桓温攻前燕大败后,诿罪于哀真,袁真不服,在寿春(今寿县)投降前燕。
【寿春之战】
东晋太和五年(370年),晋降将豫州刺史哀真死,前燕辅其子袁谨继立,继续割据寿春(今寿县),威胁东晋。三月,前燕与前秦皆遣兵往寿春支援袁谨,企图在寿春建立抗晋前哨。晋大司马桓温对此恼怒至极,一面遣都督竺瑶等前往武丘(今河南省沈丘东北),阻击秦、燕军,一面遣其弟南顿人守桓石虔进攻寿春,袁瑾绕城固守,未被攻破。八月,桓温亲自率兵2万由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围寿存攻袁瑾。次年正月,前秦苻坚遣将苻鉴、张蚝帅步骑之万救援袁瑾,桓温遣淮南太守桓伊与桓石虔等击秦军于石桥(淝水北),前秦军退屯慎城(今颍上县西北)。是月,在桓温亲自指挥下,寿春城破,袁瑾、朱辅被擒。
【淝水之战】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主苻坚兼并北方各割据势力后积极向南方扩张,欲取江、淮广大地区,消灭东晋王朝。八月,苻坚不听部属劝阻,下令强迫征调全境各族人民,组成步骑兵90余万(其中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羽林郎3万多骑),船万艘,大举进攻东晋。前秦征南大将军苻融(苻坚之弟)率兵30万为前锋,先全颍口(今正阳关)。九月,苻坚亲至项城(今河南省项城)前线督阵。东晋闻前秦大军来攻,执掌朝政的宰相谢石、前锋都督谢玄等,率水陆诸军8万余,前往淮水一线抗击,令龙骧将军胡彬率5000水军增援寿阳(今寿县)。十月,荷融率前锋军进至淮水后,立即渡河攻下淮水南面淝水西岸的寿阳,俘获东晋守将徐元喜等,并遣将军梁成率兵5万屯于洛涧(今怀远县南之洛水),于淮水设置木栅以阻遏东来的晋军。谢石、谢玄等部到达洛涧东25里处,见前秦军势甚盛,畏而不进。胡彬部在途中闻寿阳已失,退保硖石(今凤台西南),后为苻融军所出,粮尽,派人下书向谢石求援,被前秦军截获。苻融获知胡彬缺粮情报后,即报告苻坚:晋兵少而易擒,请令后续部队急进。苻坚喜,恐谢石等逃离,不等大军到齐,即从项城率轻骑8000,赶到寿阳指挥,随后,又派尚书朱序(原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去晋军劝谢石降秦。朱序心向晋室,借劝降之机密告谢石:“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谢石采纳朱序的计策,改取主动进攻之策。十一月,谢玄派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000,夜袭洛涧梁成大营,又分兵断其退路,杀秦将梁成等10人,前秦兵损失1.5万人。谢石等率主力乘胜水陆继进,直抵淝水东岸。苻坚惊慌失措,登寿阳城观察晋军时,“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前秦军逼近淝水列阵,东晋军无法通过。谢石针对前秦军上下离心、将士厌战,及苻坚的骄做、急于决战等情,派人前往前秦军营要求苻融把秦军由淝水西岸略向后移,让晋军渡过肥水,以决胜负。苻坚、苻融企图趁东晋军半渡而击,便命令前秦军后退。正在秦军后移时,朱序在阵后大喊:“秦军败了!”后面部众信以为真,被迫从军的士兵趁势遁逃,顿时队形大乱,一退而不可复止。谢玄等趁势抢渡肥水,发起猛攻。前秦军人马相踏,全线崩溃。经此一战,秦军投入战场的30余万人,全部死伤溃散,苻融死于乱军中,苻坚也中箭负伤,单骑逃往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苻坚强迫征调各族人民而挤凑起来的部队,得知淝水战败,全线瓦解,前秦王朝因之崩溃(图2—1—3)。

六、晋镇压卢循起义军战事
东晋隆安二年(398年),新安太守孙泰反对征役,密谋起事,事泄,为司马道子所杀。孙泰侄孙恩继承遗志,与卢循领导起义军转战于长江、粤江、湘水、赣水流域。孙恩牺牲后,卢循收余部数千人继续活动在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一带,遭晋建武将军刘裕镇压,由海上南走。义熙六年(410年)二月,卢循乘刘裕攻南燕之机,引兵北上,一路出湖南,一路出江西,然后会师东进。晋豫州刺史刘毅率舟师2万发自姑孰(今当涂),顺江而上,进行抗击。五月与卢循2军战于桑落洲(今宿松县南大江中三号洲),晋刘毅舟师大败,弃船百艘,被俘者以千计,所遗辎重堆积如山。七月,卢循引精兵至丹阳(今当涂东50里),无所获,留范崇民率5000人据南陵(今南陵县),自率主力南还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市)。十月,刘裕率大军南攻义军,十一月,范崇民遭晋军攻击,弃南陵而走。十二月,刘裕进军大雷(今望江县雷港附近),卢循帅众数万塞江而下,刘裕军劲弩射击,因风水之势压迫卢循船舰全泊西岸,岸上晋军投火焚烧,卢循军大败,退还寻阳。义熙七年三月,卢循被晋军击败,投水自尽,起义失败。
七、刘宋、北魏战事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发兵进攻南朝刘宋。刘宋文帝刘义隆令淮、泗泗郡:若魏军小至,即各自坚守;大至,则领百姓集于寿阳(今寿县)。是年十月,拓跋焘下令诸将分道并进,以征西大将军拓跋仁趋寿阳,尚书长孙真趋马头(今蚌埠西),楚王拓跋健趋钟离(今临淮关),高凉王那趋下邳(今江苏省邳县东)。刘义隆为保卫寿阳,从悬瓠(今河南省汝南县)调回刘康祖军8000人。十一月,拓跋健所率之军进屯萧城(今萧县),击败刘宋将马文恭后,继续前进。拓跋仁率8万骑兵追刘祖康军至尉武(今寿县北)。刘宋军将士奋勇抗击,从天明战至下午,杀魏军1万余人,刘康祖负伤10处。傍晚,风势加急,魏军乘风势,以骑兵背草焚烧刘宋军营。由于众寡悬殊,刘康祖箭中颈部坠马而死。此战,为刘宋寿阳防军赢得了时间。北魏军进逼寿阳,焚掠钟离、马头,刘宋南平上刘铄闭城固守,保住了寿阳。
八、刘宋内乱战事
【梁山洲之战】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一月,刘宋南郡王刘义宣与江洲刺史臧质联合豫州刺史鲁爽、兖州刺史徐遗宝举兵反孝武帝刘骏。二月,刘骏诏令抚军将军柳元景率左卫将军王玄谟等诸将,在梁山洲(今当涂、和县间东西梁山)两岸筑偃月垒,督水陆两军迎击刘义宣反军。柳元景将指挥部设在姑孰(今当涂县)。四月,刘义宣率众10万从江陵顺流而下,军至寻阳(今江西省九江),进行临战部署。以臧质为先锋,令鲁爽向历阳(今和县),与臧质水军俱下,进击建康(今南京)。臧质前军至南陵被击败,臧质率军至梁山,夹阵两岸与政府军对峙。刘骏遣将军薛安都、宗越等攻历阳,在大、小岘山(今含山、肥东县境)击破鲁爽军,阵斩醉将鲁爽,继又攻克寿阳,徐遗宝弃城奔至东海被杀。五月,刘义宣进至芜湖督战,臧质乘西南大风之势,命部将尹周之攻政府军西垒,城陷,守将胡子反奔还东岸。臧质又遣部将庞法起攻南浦(今当涂县大信河)捣政府军之侧背,被政府军守将垣护之水军击败。臧质军攻下西梁山后,东梁山政府守军仅有万余兵力,臧质向刘义宣请战,要求去攻,刘义宣因遭离间,恐战功全归臧质所得,遂不同意。东梁山守将王玄谟因兵力不足,防守困难,即向柳元景告急。柳元景依垣护之计,留羸弱人马自守,遣精锐援救王玄谟,并坚起了很多旗帜,作为疑兵。刘义宣至梁山后,屯兵于西岸,遣臧质、刘谌之进攻东梁山。王玄谟督诸军大战,薛安都率突骑从东南冲破臧质营,杀刘谌之;刘秀之、宗越又攻陷营西北,臧质军人败。垣护之烧江中舟舰,火焰乘风势延烧西岸刘义宣营垒,政府军趁势猛攻,刘义宣军溃败,单舸逃走。
【浓湖之战】
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南朝宋废帝刘子业因妄杀诸臣,为中书舍人寿寂之所弑。建安王刘休仁拥立湘东王刘

即帝位,是为明帝,长史邓琬不服,在寻阳(今江西省九江)拥立晋安王刘子勋称帝,起事反叛。正月,刘子勋遣右军将军孙冲之等为前锋,率兵1万进据赭圻(今繁昌县西),遣豫州刺史刘胡率兵10万东屯鹊尾(今繁昌县西),进攻建康(今南京市)。刘

闻讯,即以兖州刺史殷孝祖为抚军将军,督前锋诸军事,与虎槛(今繁昌县北)建安王刘休仁军,共御刘子勋军进攻。四月,殷孝祖率军进攻赭圻中箭身亡,刘休仁即令宁朔将军沈攸之、江方兴密切协同,败刘子勋军孙冲之部于赭圻,刘子勋右卫将军陶亮得报,急召孙冲之还鹊尾,留龙骧将军薛常宝守赭圻,收集散兵共保浓湖(今繁昌县西,近荻港),薛常宝被围粮尽,突围逃往鹊尾。六月,刘子勋见日久不胜,又派尚书左仆射袁督征讨诸军事,率兵2万加强鹊尾,固守浓湖。七月,沈攸之依龙骧将军张兴世计攻占鹊尾上游之钱溪(今贵池东梅埂河),截断其后方粮道,继而进攻浓湖。刘胡弃鹊头(今铜陵县境)遁走,袁亦弃浓湖经鹊头西奔至青林山被杀。刘林仁闻袁逃,入浓湖收降卒10余万人。
九、北魏、南齐战事
【寿阳之战】
北魏太和三年(479年)十一月,北魏梁郡王元嘉督2将出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县),陇西公琛督3将出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河东公薛虎子督3将出寿阳(今寿县),助亡宋丹杨上刘昶以复国为借口攻齐。次年正月,北魏军克马头戍(今蚌埠市西),攻钟离(今凤阳东北),被南齐军击败。二月,梁郡王元嘉与刘昶率步骑号称20万进攻寿阳。南齐豫州刺史垣崇祖以“守郭筑堰”之法,于寿阳城西北筑堰堵东淝水,并在堰北筑小城,周围筑深堑,派数千人据守。北魏军以为堰北城小,可一举攻破,遂驱众攻拔。垣崇祖下令决堰放水,北魏军人马溺死数千,大败退走。
【下蔡之战】
南齐建元三年(481年)二月,南齐豫州刺史桓崇祖为了防备北魏军再次侵犯淮北,把下蔡(今凤台县)驻军调往淮河东岸戍守。冬,北魏军进攻下蔡扑空,遂令全军掘平下蔡故城。垣崇祖乘北魏不备,引兵渡淮出击,大破北魏军,追击数十里,斩获数以千计。
【钟离之战】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北魏乘南齐萧鸾篡夺帝位之际,率大军南攻。次年正月,北魏徐州刺史拓跋衍攻钟离(今临淮关),被南齐徐州刺史萧惠休击败。二月,北魏孝文帝元宏亲自率军30万渡淮河,过寿阳(今寿县),沿淮东攻钟离,南齐遣左卫将军崔慧景、宁朔将军裴叔业等领兵增援钟离。北魏军久攻钟离不克,士卒多死。三月,元宏在邵阳洲(在钟离城北淮水中)筑城栅断水路,并夹淮水南北两岸筑2城戍守,企图困死南齐军。后因两军相持不下,元宏遂放弃南进企图,与崔慧景议和,撤军北去。当北魏军正撤退时,南齐军抢占邵阳洲,以战舰阻断水路。北魏军捆扎木筏,用以堆积柴草,顺风纵火,烧南齐船舰,冒烟攻下邵阳洲,打开厂通道。元宏吸取教训,遣将军杨播领兵3000、骑兵5000,结阵于淮河南岸,为撤军护卫,阻挡南齐军,掩护北魏军撤退,北魏请军始渡淮北去。
【涡阳之战】
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三月,北魏镇南将军王肃率兵10余万攻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南齐宁朔将军裴叔业领兵5万围涡阳(今涡阳县)以救义阳。北魏兖州刺史孟表固守涡阳,抗拒裴叔业的进攻。城中粮尽,守军以草根树皮为食。北魏帝元宏先后遣将军傅永。刘藻、高聪等赴救涡阳,均被裴叔业击败。王肃被迫从义阳撤围援救涡阳。裴叔业见北魏势众,于夜间引兵撤退。撤军中,遭魏军追击,伤亡甚众,退保涡口(今怀远县东北)。
【淮南之战】
北魏景明元年(500年)正月,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降北魏。北魏派彭城王元勰、车骑将军王肃率步骑10万,并以统军奚康生等率羽林军骑兵1000为先遣队,赴寿阳(今寿县)接应。北魏军未到寿阳,裴叔业病死。南齐帝闻裴叔业叛,即下令讨伐。三月,南齐新任豫州刺史萧懿率步兵3万至小岘(今肥东县文集乡境),裨将胡松等率兵万人驻死虎(今寿县东40里),交州刺史李叔献率军驻合肥(今合肥市);骠骑司马陈伯之率水军沿淮水上朔硖石(今凤台县西南),兵分多路向寿阳展开进攻。北魏奚康生守城一月,援军至。元勰、王肃大破胡松、陈伯之等部,乘胜进攻合肥,擒李叔献。随后,又派统军宇文福攻取建安(今河南省商城境),以保寿阳。八月,陈伯之再攻寿阳,元勰固守待援;北魏汝阴太守傅永出其不意,渡淮水救寿阳,大破南齐军于淝口,俘斩1.9万余人。陈伯之逃走,淮南入北魏。
十、北魏、南梁战事
【淮南之战】
萧梁天监元年(502年),南齐权臣萧衍发动宫庭政变,夺取政权建立梁朝。次年,南齐明帝子萧宝寅逃北魏,请兵攻梁。六月,北魏遣任城王元澄率兵5万及萧宝寅、陈伯之等,大举进攻南梁。元澄自率主力进攻钟离(今临淮关东4里)。元澄令军主党法宗、统军傅竖眼、王神念等分路攻击大岘、东关(今含山县境)。淮陵(今嘉山县境)等地,令高祖珍率3000骑为游军,作为机动。北魏军相继攻下关要、颍川(均在今霍山县境)、大岘、东关(今含山县境)等城。党法宗帅众2万攻阜陵(今全椒东南),守将冯道根以精兵200出城与北魏兵激战,又以百骑往来冲杀,击破北魏兵。冯道根乘胜又击破高祖珍游军。北魏军粮尽退走。天监三年,萧梁军转守为攻,遣征虏将军赵祖悦夺回东关,但被陈伯之部击退。二月,又遣将军姜庆真乘北魏军进攻钟离,寿阳空虚之际,袭占寿阳(今寿县)外廓。北魏长史韦缵在萧梁大军压境时不知所措,元澄太妃孟氏即挺身而出,率军登城,指挥将士扼守攻防要地,激励文武官员同心协力,顽强死战。屯驻寿阳贤寺的萧宝寅闻讯率部驰救,合力与萧梁军激战竟日,萧梁军战败退走。元澄率北魏军主力围攻钟离,久攻不下。北魏宣武帝通知元澄:“四月淮水将涨,舟行无碍,南军得时,勿日未利以取后悔”。果不日连降大雨,淮水暴涨,元澄引兵退还寿阳,丧失4000余人。
【合肥之战】
萧梁天监四年(505年)十月,梁武帝萧衍大举进攻北魏,以其弟萧宏为统帅,进驻洛口(今怀远县境)。次年五月,萧梁军徐州刺史昌义之部攻克梁城(今凤阳西南90余里),豫州刺史韦部克小岘(今肥东县文集乡境),与右军司马胡景略部会合后乘胜进攻合肥(今合肥市)。萧梁军采取水灌法,连夜筑堤堰,拦住淝水,浸灌合肥城墙。北魏军在城东、城西各筑有一座小城,萧梁军先攻2座小城。突然,北魏5万援军赶到,萧梁军惊惧,纷纷要求韦向朝廷请求增兵。韦认为,“兵贵用奇”,不在人数众多,乘魏援军立足未稳之际,将其击败。萧梁军为保卫堤堰,遂在淝河岸边筑城守护。魏军一度攻破此城,并攻到堰边堤下。韦亲自下堤指挥作战,击退魏军。为巩固阵地,萧梁军继又筑垒于堤上,并用高过城墙的战舰,四面攻城,射死城中北魏军守将,将城攻破,斩获北魏军数以万汁。
【钟离之战】
萧梁天监五年(506年)十一月,梁武帝闻北魏欲侵钟离(今临淮关东4里),即遣右卫将军曹景宗领兵20万自建康前往援救,并令其先进屯道人洲(今凤阳东北淮水中),等诸军集中后,再向钟离开进。次年春,北魏中山王元英以数十万大军围攻钟离,令平东将军杨大眼率部据淮水北岸接应,令镇东将军萧宝寅领兵在邵阳洲(位道人洲西)两岸架桥树栅,以通粮运。北魏军以上填堑,用冲车撞击钟离城墙,昼夜轮番攻击不止。萧梁徐州刺史昌义之率3000人绕城固守,多次将其击退。时北魏主见久攻不克,令元英撤军,元英请求宽延时日,执意不撤。梁武帝为增援钟离,又遣豫州刺史韦领兵从合肥取直道北上,与曹景宗部一起,进至邵阳洲。韦率众在曹景宗营前20里外扎营。其部将太守冯道根善于上地量城筑营,在距北魏军营百余步之处,趁夜掘长堑,树鹿角,截洲筑城。次日拂晓营立,元英等见后大惊,曹景宗又派人潜水入钟离送信,使城内守军勇气倍增。是时,北魏军主杨大眼领万余骑来攻,韦结车为阵,以强弩2000齐发,杀伤魏军甚众,杨大眼亦中箭退走。元英等继续攻击,昼夜不绝,仍未克,萧梁军随即发起反攻,曹景宗部攻邵阳洲北桥,韦邻攻南桥。韦趁淮水暴涨之际,以小船载干草,灌入膏油,点燃后用以焚桥;同时,派敢死之士拔栅砍桥,萧梁军奋勇冲杀,呼声动地,顿时北魏军大溃,争相逃走,溺、杀各10万余人。无英弃钟离,单骑逃往梁城(今寿县东)。杨大眼也烧营而去。萧梁军乘胜追全水(今固镇县东南),又俘5万余人,沿淮100余里,北魏军尸枕相籍(图2—1—4)。

【西硖石之战】
萧梁天监十四年(515年)九月,萧梁游击将军赵祖悦袭占北魏两硖石(今凤台县西南),据以威胁寿阳(今寿县);并派将军山道龙等攻北魏诸军各据点。北魏扬州刺史李崇分遣诸将抗御。十二月,北魏遣镇南将军往亮进围西硖石,月余个下。次年正月,北魏胡太后遣吏邹尚书李平领步、骑2000进驻寿阳,统一指挥诸军。二月,李平督李崇、崔亮等向两破石发起进攻。梁武帝遣徐州刺史昌义之与统军工神念率水军沿淮河上救西硖石。崔亮适部将崔延伯守下蔡(今凤台)。崔延伯夹淮筑营,并修活动桥梁,随意出入水面,防止烧斫,既断两硖石守军退路,义使萧梁援军战舰不能通行。昌义之、王神念屯梁城(今寿县东北)不能前进。李平指挥各军从水陆两路攻西硖石,占领外城,守将赵祖悦出降后被杀,守军全部被俘。
【梁裴邃攻北魏之战】
萧梁普通五年(524年),萧梁乘北魏内乱之机,大举攻魏。六月,萧梁遣豫州刺史斐邃指挥各军北进,先后攻占睢陵(今灵璧县东北)、荆山戍(今怀远县西)、狄城(今寿县南),曲阳(今凤台县东北)、秦墟(今寿县东北、洛水入淮处)等地,北魏军多弃城逃走。九月,裴邃自率轻骑3000攻寿阳,占领外城,因后军未至而退。北魏遣河间王元琛救寿阳,进至西硖石,击败萧梁军工神念部,占领荆山戍。十一月,裴邃挥军进攻安城(今霍邱县东),北魏军守将投降,马头戍(今寿县西)、荆山戍守将亦望风归降。次年,裴邃攻占郯城(今颍上县)后,汝(汝阴郡,今阜阳市)、颍(颍川郡,今颍上县北)各地纷纷响应,元琛以5万人进至寿阳,求萧梁军决战。裴邃以逸待劳,布“四甄阵”(前后左右四面埋伏),诱北魏军人伏。北魏军大败,死万余人。元琛退守寿阳,不敢复出。五月,裴邃病死军中,萧梁以夏侯直代裴邃指挥各军。七月,梁豫章王萧琮恨萧衍篡国辱母,降北魏,北魏入彭城,乘胜追击,复取诸郡,夏侯

撤寿阳之围还军合肥,普通七年七月,淮河水涨,寿阳城几没。夏侯乘机自合肥出发,进攻寿阳。十一月,北魏扬州刺史李宪以寿阳城降。是役,萧梁军获降城52座,男女7.5万余口。
【涡阳之战】
萧梁大通元年(527年),萧梁隶领军曹仲宗、东宫直陈庆之与浔阳大守韦放率数万人合攻北魏涡阳。韦放营垒未立,北魏散骑常侍费穆率援军突然到达。时韦放只率200余人,众寡悬殊,将上奋战,将费穆部击败。北魏义以常山王元昭率5万人救涡阳,前军至驼涧(今蒙城县西北),距涡阳40里。陈庆之乘其远来疲乏、后军未集、立足未稳之际,亲率轻骑200进击,北魏军大败。陈庆之即与各军连营而进,背涡阳城与北魏军对峙,自春至冬,大小战斗百次。北魏军在外围筑13城,企图保护涡阳,控制萧梁军。陈庆之率部夜袭,攻占4城。涡阳守将王伟降。韦放释放俘虏30余人,使之分报北魏诸营。陈庆之以主力跟进袭击,北魏军其余9城亦先后溃败,萧梁军追击,俘斩甚众。
十一、吴承伯起义战事
萧梁太监九年(510年)六月,宣城郡吏吴承伯为反对梁武帝虐政,聚众2万余人起义,攻郡杀太守朱僧勇,转战附近各县。闰六月,东出围攻吴兴(今浙江省湖州),被萧梁吴兴太守蔡撙击败,吴承伯被杀。余众转战至新安郡(今休宁县境),先后攻占黟县、歙县等地。新安太守谢览拒战不胜,败逃会稽。萧梁派大军前来镇压,起义失败。
十二、萧梁内乱战事
萧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河南王侯景在寿阳(今寿县)起兵叛梁,西攻马头(今蚌埠市西),东攻木栅(今怀远县荆山西)。梁武帝萧衍遣大军征讨。侯景依部将王伟计,扬言取合肥,留外弟王显贵守寿阳,自领兵向东突袭谯郡(今滁县境),攻占历阳(今和县),由横江(今和县东南)渡江后,分兵袭击姑孰(今当涂县西),进至慈湖(今马鞍山市北),向建康逼进。次年三月攻人建康台城。天正元年(551年)十一月,侯景废豫章王萧栋自称汉帝。次年止月,湘东王萧绎大举讨侯景,遣征东将军王僧辩、扬州刺史陈霸先等率军,由浔阳(今江西省九江)水陆俱下,进据芜湖。侯景恐惧,遣其同党史安率兵2000助侯子鉴守姑孰。侯子鉴始而闭营不出,后又挑战轻进。王僧辩以大舰断其归路,以伏舰实施突然袭击,侯子鉴大败,逃回建康。王僧辩大军人据台城(今南京市),侯景为部将羊侃所杀。
十三、北齐、萧梁战事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三月,北齐萧轨等与梁叛将任约、徐嗣徽等合兵10万攻萧梁。北齐军出栅口(今裕溪口)进攻梁山(今当涂县西南东西梁山),被萧梁陈霸先部将黄丛击败,退保芜湖(今芜湖市)。陈霸先遣定州刺史沈泰等加强梁山守御,并遣兵袭击历阳(今和县)北齐军,俘斩万余。
十四、王琳反陈霸先战事
陈永定元年(557年),陈霸先灭梁,建立陈朝,白立为帝。永定三年十月,原萧梁湘州刺史王琳在北齐支持下,率军东进濡须口(今裕溪口)伐陈,北齐慕容俨率军临江为之声援。十一月,王琳军攻大雷(今望江县),陈遣将侯、侯安都、徐度等合兵抵御,被王琳部将任忠击败。天嘉元年(560年)二月,王琳率军东下,进至栅口(濡须口东),侯驻军芜湖,两军相持百余日。时东关(今含山县境)水涨,舟舰得通,王琳引合肥巢湖水军至长江助战。侯进军虎槛洲(今芜湖市西南江中)严阵以待。王琳列舟江西,与陈师对峙。次日,两军交战,王琳军失利,退保长江西岸。傍晚,东北风大起,王琳军船舰毁损,天明风静,方入江浦修理,侯军亦退回芜湖。王琳恐军心动摇,乃率舟师东进,北齐水军刘自救以万人助战,慕容子会又率铁骑2000驻芜湖西岸策应王琳。时西南风起,王琳认为天时相助,即率军直取建康,侯引军出芜湖尾其后。王琳投掷火炬焚烧侯船舰,因西南风紧,反烧己船。侯乘势发动进攻,王琳军大败,溺、杀殆尽。在长江西岸的北齐步骑见水军溃败,仓皇逃窜,陈军乘势追杀,几被全歼。王琳退至湓城(今江西省境),欲收容散卒,东山再起,以无人归附,乃携妻子奔北齐。
十五、陈、北齐战事
陈太建五年(573年)三月,陈遣镇前将军吴明彻率军10万分2路北上攻北齐,以都督黄法率一路向历阳(今和县),吴明彻自率一路出秦郡(今江苏省六合北)。四月,黄法遣将破北齐军于大岘(今含山县东北),吴明彻攻拔秦州水栅。北齐遣军救历阳、秦州,均为阵军所败。五月,黄法攻克历阳,合肥望旗请降,秦州亦降。陈军乘胜北进,连克江北、淮南诸城。北齐遣降将王琳赴寿阳召兵抵抗陈军。十月,吴明彻乘夜攻破寿阳外廓,北齐兵退据城中。吴明彻在肥水上筑堰,拦水灌城,城内北齐守军病肿而死十之六七。北齐急遣行台右仆射皮景和等率数十万众援救,皮景和怯战,距寿阳30里即逗留不前。吴明彻挥军向寿阳四面猛攻,一鼓而下,生擒王琳等送于建康(今南京市)。皮景和引军北撤。陈军又击破北齐军于颍口、苍陵(今寿县西)等地。自三月至十二月,北齐淮南数州郡或被攻占、或投降,先后归属于陈。
十六、陈、北周战事
北周大成元年(579年)九月,北周遣郧公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杞公宇文亮、公梁士彦等进攻淮南(今寿县)。陈分兵抵抗,左卫将军任忠部往秦郡(今江苏省六合北),仁威将军鲁广达部入淮南,中领军樊毅部入焦湖(今巢湖),武毅萧摩诃部往历阳(今和县)。北周军相继攻下寿阳(今寿县)、霍州(今霍山县北)、谯州(今滁县境)等地,遂全部控制了淮南、江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