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古代战事

第四节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战事


隋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八年,隋师大举伐陈,攻建康(今南京市),结束了东晋以来安徽南北分裂状态,安徽因分裂而造成的战争局面亦随之结束。杨广继位后,骄淫残忍,人民迫于劳役、饥饿和死亡,大江南北相继燃起反隋烽火,农民起义战争遂起。隋未农民大起义,安徽又一度陷于分裂状态,镇压与反镇压战争不已。唐太宗以武力消灭反隋大小首领建立唐王朝后,雄踞江淮的杜伏威,保境徽州的汪华,割据舒州的殷恭邃先后降唐,安徽全境复告统一。从贞观至景福的200余年间,由于唐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各种矛盾相对缓和,因而安徽一度处于无战争状态。景福年后,唐日益衰败,军阀割据,混战不已。军阀混战期间,安徽淮河以南为吴国杨行密所有。五代时期,南唐献泗、滁、和、舒、庐、寿等州于后周,江北各地尽力后周所有。安徽在隋唐末期和五代纷争中,战事频仍,南北势力皆于江淮争决雌雄。直至宋灭南唐,安徽战事稍平。
一、隋灭陈战事
隋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杨坚平定突厥和消灭后梁势力后,集中力量积极准备灭陈。十月,设淮南行台于寿春(今寿县),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统帅大军51.8万人,分兵8路大举攻陈。十二月,各路隋军进至长江北岸。九年正月一日,庐州总管韩擒虎一路出庐州(今合肥市),乘陈军庆祝年节、麻痹无备之际,于当夜由横江(今和县东南渡口)渡江袭取采石。吴州总管贺若弼一路亦于是日夜自京口(今江苏省镇江)渡过长江,陈叔宝仓促应战,令在建康的陈军列阵于钟山以南,迎击隋军。韩擒虎部乘胜攻破姑孰(今当涂县),与攻占京口西进的贺若弼部,形成东西夹击建康的态势。位于上游的陈军均为隋将杨俊、杨素部所阻,不能进援。建康陈军虽尚有兵10余万,但士气涣散,在隋军强大攻势下,非逃即降,无力还击。陈叔宝被俘投降,陈亡。隋统一全国。
二、农民起义战事
【李英林起义】
隋开皇二十年(600年)二月,熙州(今潜山县)人李英林领导当地农民起义,设置百官,建立政权。三月,隋遣扬州总管司马张衡率步骑5万前往镇压,起义失败。
【杜伏威起义历阳之战】
隋大业九年(613年)十二月,参加长白山起义的杜伏威、辅公,率章丘(今山东省章丘县)农民起义军南下,转战至淮南,击败隋军都尉宋颢部。隋义宁元年(617年)正月,又大破隋右御卫将军陈棱军,乘胜攻占历阳(今和县)。杜伏威称总管,以辅公为长史,分派诸将进攻附近各县,江淮之间的起义军争相归附,成为隋未农民起义的三大主力军之一。
【张子洛、李通德起义】
隋义宁元年(617年)三月,庐江(今庐江县)张子洛举兵起义,隋遣右御卫将军陈棱率军将其镇压。李通德领导起义军10万人进攻庐江,被隋左屯卫将军张镇州破灭,起义失败。
【汪华起义】
隋未,歙州(今歙县)汪华举兵起义,占据歙州,后逐渐发展,拥有歙、宣、杭、睦、婺、饶6州,称吴王,前后达10余年。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农民起义军降将、唐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杜伏威遣部将王雄诞率兵约万人前往镇压。汪华率兵1万出新安洞口(今歙县境)抵拒。工雄诞伏精兵于山谷间,以老弱数千人前去挑战,刚一接战,即退回本营。汪华军继攻王雄诞营,不克,至日暮退军时,王雄诞伏兵已占据新安洞口,汪华军不得入,窘急投降。
【方清、陈庄起义】
唐宝应元年(762年),江南大灾大疫之后,歙县方清号召饥饿的流民起义,众至数万,依据黟、歙险要山区,与官军对抗。广德元年(763年),方清率部与广德起义军陈庄、陈五会师,屯于池州秋浦乌石山(今贵池县境)。起义军四处出击,发展很快,连陷很多县城。永泰元年(765年)正月,方清进屯石台,攻克歙州,杀刺史庞浚,在形势险要的古阊门县地址,置祁门县(今祁门县)。与此同时,陈庄连克江西诸州县,并渡江攻下舒州。在北起舒州、东至浙西、西抵洪、饶等7州广大地区,起义军攻城夺地,处决地主官吏,建立农民政权,地方官吏不敢置问。后因势力分散,缺乏食粮,被唐军各个击破。
【庞勋起义宿州之战】
唐咸通四年(863年),戍守桂林(今广西桂林)的800名徐(州)泗(州)兵卒,原定3年调换一次,至咸通九年七月,戍期已满6年,仍未调换,戍卒遂起义反唐,推粮料官庞勋为首,经湖南、浙西入淮南北归。十月,击溃宿州(今宿州市)守军500人,攻占宿州城,一日之内参加义军者多至数千人。由徐州赶来镇压的3000唐军,在过汴水时遇大风,起义军顺风势以火箭射燃唐军军营。唐军前胃矢、石,后限水、火,进退两难。起义军展开强攻,击毙唐军近300人,余部溃退。起义军连夜集中大船300艘,满载粮资顺汴水而下,天明,起义军将船泊于堤下,伏兵千人,大军在堤外列陈,诱唐军至泥沼中,然后予唐军以夹击。唐军大败,被击毙1000余人,余部皆降。起义军乘胜北渡濉水,占领徐州,俘唐徐泗观察使崔彦曾等,队伍很快发展到20万人,占有安徽、江苏北部和山东南部广大地区,并乘胜连克濠(今凤台县临淮关)、滁(今滁州市)、和(今和县)等州。咸通十年初,唐朝廷以康承训为都招讨使,并约沙陀朱邪赤心(后来唐赐名为李国昌)协助镇压起义军。康承训军自河南沿汴水东下,直逼宿州,在距宿州西90里的柳子镇(今濉溪县百善区柳孜集)以西扎营,从新兴(今涡阳县北)至鹿塘(今涡阳县东北石弓集)30里,“壁垒相属”。二月初,康承训军前锋千余人渡涣水与起义军战,起义军数战不利,庞勋遣大将王弘立率兵3万救援。十一日袭鹿塘,又败于沙陀骑兵,死伤2万余人。康承训乃乘胜进逼柳子镇,与起义军连续数十战。三月二十九日,柳子镇失守,起义军仅数十人逃回宿州。庞勋组织各支起义军五六万人,约期分路进攻,企图夺回柳子镇。但因消息走漏、起义军又多失期,致不战而溃,继又失临涣、留武、小睢(临涣南)等寨,康承训军直抵宿州西。至八月底,起义军的宿州外寨均被康承训军攻破。起义军首领张儒等领导起义军退保罗城(外大城),英勇抗击,击毙康承训军数千人,后因张玄稔叛变,设计诱杀了张儒、张实等全部起义将领,致使起义军坚守了300多天的宿州失陷。九月五日凌晨,叛将张玄稔在宿州城内堆积柴草数千束,纵火焚烧,伪装城陷军溃,率3万士卒直趋苻离,诱杀苻离起义军守兵万余人。时庞勋正率起义军向西转战至宋州(今河南省商丘),渡汴水攻亳州不克,循涣水而东,至蕲县(今宿县蕲县集)西,遭康承训军8万人围攻,庞勋率众顽强抵抗失利,庞勋等近万人英勇牺牲,起义失败。
【王仙芝起义淮西之战】
唐乾符元年(874年)底,濮州(今山东省鄄城县北)人盐贩出身的王仙芝,聚众数千人在长垣(今河南省境)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次年,与黄巢起义军会师曹州,纵横于山东各地,几个月发展到数万人。乾苻三年,起义军在河南遭唐军东西夹击,跳出包围圈,挥师南进,在淮西(今皖西)连克庐州(今合肥市)、寿州(今寿县),舒州(今潜山县)等地,转战于江淮河汉之间,声势浩大,队伍扩展至30万人。时王仙芝幻想妥协,遭黄巢等广大将士反对未成。乾符五年二月,王仙芝在湖北黄梅战败,起义军损失5万余人。余部由尚让率领至亳州与黄巢会合。
【黄巢超义安徽之战】
唐乾符三年(876年)十二月,黄巢率起义军攻克蕲州(今湖北省蕲县)与王仙芝分道,北山齐、鲁。王仙芝死后,黄巢被推为起义军领袖,称黄王,号冲天大将军,以“王霸”为年号,分设官职,建立组织。五年二月,黄巢自亳州挥军北上,进军河南,直逼洛阳。唐朝廷迅即调兵遣将,加强洛阳及其外围的防御。三月,黄巢采取避实击虚、远征江南的战略,转移至淮南,直插和州(今和县),横渡长江,进入江西。八月,黄巢率军北上,进攻宣州(今宣城)。唐宣歙节度使王凝赶往南陵(今南陵县)迎战,受挫退保宣州。起义军久攻宣州不克,转向浙东,经福建入广东,众至百万。六年十月,回军北伐。进入安徽,转战池(贵池)、宣(宣城)、歙(徽州)等江南15州。广明元年(880年)六月,攻克宣州。八月自采石渡江,屯兵天长。九月,渡淮河,十月,攻占申、颍(今阜阳)等州,遂长驱直进,夺占长安。十二月十三日即皇帝位,国号大齐,改元金统。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起义失败。
三、辅公反唐战事
唐武德六年(623年)七月,唐淮南道行台仆射辅公于丹阳(今南京市)称帝,国号宋,举兵反唐,继而攻占寿阳(今寿县)等地。唐令赵郡王李孝恭率舟师入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河南总管李世率陆师出淮、泗,分多路进攻辅公。辅公以舟师3万驻博望山(今当涂县西南江畔);以步骑3万驻青林山(今当涂县东南),筑城结垒,并以铁锁链横断江路,以拒唐军。武德七年三月,李孝恭与其行军长史李靖率舟自舒州(今潜山县)进军,李世率步卒1万渡淮河进至峡石(今凤台县城西南)。辅公军坚壁不战,李孝恭即派兵绝其粮道,并派老弱至辅公营寨诱战,以精兵待机出战。当辅公军中计出击时,唐军主力迎战,遂大败辅公军,破辅公军于博望、青林两戍地。李靖进军丹阳,辅公率兵数万弃城东走,逃至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西),被乡民执送丹阳遭杀。
四、刘展反唐战事
唐上元元年(760年)十二月,唐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刺史刘展遭疑,调为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刘展举州兵反,领兵7000攻打广陵(今江苏省扬州),旧都统李及淮南东道节度使邓景山发兵抵御。李引兵渡江,屯京口,邓景山率万人屯徐城(今泗县)。邓景山被刘展击败溃奔寿州(今寿县)。刘展入广陵,遣将攻濠(今凤阳县)、楚(今江苏省淮安),略淮西。刘展击败邓景山后,转兵攻李,自上流渡江,袭击下蜀(今江苏省镇江西)。李垣军溃奔宣城。刘展乘胜追击,遣将南攻宣州,向江西进军,北陷舒(今潜山县)、和,滁、庐等州。唐平卢兵马使田神功率所部精兵5000由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县)南进讨伐刘展,刘展率8000兵抵御。两军战于都梁山(今盱眙县西南),刘展兵败,退天长,逃往江南,后在下蜀战死。
五、吴、后梁战事
后梁凤历元年(913年)十一月,后梁遣淮南西北行营招讨应接使王景仁,率兵万余进攻吴之庐(合肥市)、寿(寿县)二州,吴镇海节度使徐温等率万人拒战。两军在赵步(今凤台县东北淮河北岸)相遇。时吴兵尚未到齐,徐温只得率所部4000兵与后梁军决战,因众寡悬殊,不胜后退,后梁军即乘胜追击。当吴军退到险要隘口将要遭歼时,吴将陈绍急中生智,大呼道“我已诱敌很深,应予击之”。跃马挺枪,奋起还击,众将士信以为真,士气高涨,踊跃随出,击退后梁兵。吴军集中后在霍邱再次战败后梁军。在后梁军渡淮而南时,吴军霍邱守将朱景将后梁军设在淮河浅水徒涉处的标志移往深水中。败退的后梁兵误入深水,被淹死者达半数以上。
六、后周、南唐战事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底,后周遣李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以王彦超为副都部署,统帅12将攻南唐。南唐以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率兵2万赶往寿州(今寿县西)救援,并以奉化节度使皇甫晖为应援使,常州团练使姚凤为应援都监,率兵3万屯定远为应援。李在正阳关(今寿县西南)架设浮桥渡过淮河,王彦超先击败南唐兵2000余人于寿州城下,先锋都指挥使白延遇击败南唐兵千余人于山口镇(今寿县东山口)。南唐寿州守将清淮节度使刘仁瞻坚壁不出,固守州城。
显德三年正月,周世宗柴荣亲征淮南,令侍卫都指挥使李重进率部先赴正阳,河阳节度使白重赞率兵3000屯颍上。南唐刘彦贞率援兵进至来远镇(今东正阳),不听刘仁瞻劝阻,以战舰数百趋正阳。李恐浮桥被毁,退保正阳。李重进引兵渡淮,与刘彦贞军激战,斩刘彦贞等万余人,余众逃往寿州。皇甫晖军退保清流关(今滁州市西北20余里)。二月,柴荣抵寿州城下,扎营于犯水北岸,令诸将围攻寿州。刘仁瞻率兵奋力抵御,并设营于涂山(今怀远县东北)之下,袭击后周军侧背,断其粮道。柴荣即令赵匡胤攻打涂山,赵匡胤引兵绕至山后,以伏兵击败南唐兵于涡口(今怀远县东北),继而乘胜驱兵进攻清流关。皇甫晖战败,急忙退入滁州,准备断桥自守,赵匡胤跃马麾兵,涉水直抵城下,皇甫晖整众出城应战,受伤被擒,赵匡胤遂克滁州。后周军进攻寿州,一连攻了几个月,没有收下,时已五月,进入大暑,淫雨不停,柴荣见河水猛涨,军粮不继,城一时又难以攻下,即自涡河北归,以李重进代李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继续围攻寿州,七月,寿州城中粮食将尽。南唐齐王李景达遣援兵驻于寿州南之紫金山(今八公山),自拥兵5万驻濠州(今凤阳临淮关)以为声援。后周遂放弃扬州、滁州、集中兵力进攻寿州。八月,南唐将林仁肇以水、陆军援寿州,至下蔡(今凤台县)被后周将张永德击败。紫金山南唐军几次运粮进援寿州城,均被赵匡胤击退。并失城2座。夜,刘仁瞻儿子刘荣谏偷渡淮北降李重进,被刘仁瞻抓获斩首。
显德四年三月,柴荣再次率水师亲征淮南,抵寿州城下后,即令赵匡胤击南唐援兵前锋寨,截断其粮道,使南唐军首尾不能相救;又令虎捷左厢都指挥使赵晃水军数千沿淮而下。准备阻截余众沿淮东溃:部署妥当后,遂令各军向八公山南唐军营寨发起猛击,获大胜,斩南唐军万余人,余众东走。时南唐淮南驻军发生分裂,互不相救。柴荣即自率数百骑沿淮河北岸追击,诸将沿南岸追击,水军从中而下,追奔200余里,南唐军战溺而死及投降者近4万人,获船舰粮杖以10万计。柴荣耀兵于寿州城北,寿州守将因援兵败,出降后周。刘仁瞻病甚,不省人事,由监军使周廷构代行。柴荣于寿州之战后得南唐8州之地。十一月,再亲自督军攻濠州(今凤阳临淮关),以甲士数百乘驼涉水,继以骑兵攻拔南唐所设水栅,焚毁战舰70余艘,占领濠州南关。南唐派战船数百艘援救濠州。柴荣亲自率水陆两军趁黑夜前往袭击,大破南唐援军于洞口(今五河县浮山洞口),斩杀5000余人,降2000余人。南唐战船数百艘由洞口东逃,后周军水陆并进,军于泗州城下,南唐守将举城降。显德五年三月,后周占领南唐江北地区(图2—1—5)。

上一篇: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事
下一篇:第五节 宋、元时期战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