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宋灭南唐,分裂了83年的安徽重新获得统一,战争随之停止。北宋末年,宋王朝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积贫积弱”,危机日深一日。皖南人民不堪忍受宋下朝的残酷统治,在歙州爆发了大规模的方腊起义,安徽战事再起。尤其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后,北方金国大举南侵,南宋与金,元在安徽争战,反复不断,直至南宋兵败芜湖,人江南北始为元人所统一。元初,安徽人民不愿忍受元统治集团的压迫和掠夺,江南各地纷起义兵,进行反抗。继而,人民起义的烽火蔓延大江南北,乃至全省各地。安徽人民的起义斗争,动摇了元朝的统治基础,加速元朝灭亡。
一、宋、南唐战事
宋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以曹彬为州西南面行营马步战都部署,率水陆10万大军由荆南(今湖北省江陵)沿江东下,乘南唐军无备,越过湖口(今江西省境)在贵池以西的峡口寨登陆。南唐池州守将弃城而逃,曹彬未战即占池州。闰十月,曹彬大破南唐水军于铜陵(今铜陵县),获战舰200余艘,生擒800余人。南唐芜湖和当涂的守将皆望风而降。十二月,曹彬进攻南唐江防要地采石矶(今马鞍山市西南),击败南唐守军2万余人。
战争初期,赵匡胤依江南人樊若水所测采石江面宽窄数据,在石牌口(今怀宁县)用竹缆将大船联系起来,制成跨江浮桥。当曹彬占领采石后,赵匡胤即令将石牌口的浮桥移至采石矶。以使集中在和州的步骑兵得以渡江,尽快与曹彬会合。结果只有3天将浮桥架成,与江面不差尺寸,大军行之如平地。南唐主李煜初闻宋军在采石江面架设浮桥,以为是儿戏,仅遣镇海节度使郑彦华率水军万人、天德都虞侯杜真率步兵万人前往抵御。但2将貌合神离,同役不同心。曹彬采取各个击破战法,击败南唐水陆2军,掩护江北步骑顺利渡江,合力进逼唐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开宝八年二月初,宋军进逼金陵城下,李煜惊恐不安,急遣湖口神卫军都虞侯朱全率兵10万,入援金陵。开始,朱全恐宋军乘机攻占湖口,托病迟不发兵。十月,在李煜一再催促下,始移军东下,准备用长百余丈的木筏和能载千人的大战舰,破坏采石浮桥,切断宋军后路。宋军闻讯,赵匡胤即令江路巡检战部署王明,在独树口江中到处树立长木,作为疑舰,做好迎战准备。朱全至独树口,见到处是舰桅,果不敢进。后独自乘大舰至皖口(今怀宁县西,皖河入江处),遭王明与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刘遇部合击。朱全纵火攻刘遇战舰,宋军稍退,忽转北风反烧朱全战舰,朱全不战自溃。宋军乘胜追击,朱全军人乱,俘溺数以万计。朱全自焚而死。十一月,宋军发动总攻,占领金陵。李煜投降,南唐亡。
二、宋、金战事
【渡江之战】
金天会七年(1129年)十月,金军乘南宋江防尚未巩固之际,在完颜宗弼(即金兀术)统帅下,大起燕、云、河、朔之兵,分东西2路渡江南下攻南宋。完颜宗弼率领主力东路军攻陷寿春(今寿县),十一月一日攻占合肥,继破巢县(今巢湖市)、和州(今和县)、无为军(今和县),进攻采石渡(今马鞍山市西南)。南宋江淮宣抚使杜充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闻金兵前来进攻,不敢出战,仅派兵6万防守长江南岸。统制官岳飞泣谏出战,杜充不听。太平州(今当涂县)知州郭伟率兵抵抗,击败金兵。金兵进攻芜湖,又被郭伟击败。金兵与叛将李成合破乌江(今和县乌江镇),从马家渡(今和县南长江西岸)渡过长江。杜充遣都统陈淬率岳飞等17将领兵3万迎战。陈淬战死,其他部将溃走,岳飞孤军奋战,杀伤数千,以无粮援退守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十二月,完颜宗弼攻占建康,直趋广德(今广德县),杀宋军守将周烈,岳飞率兵进入广德军,截击金兵,6战6捷,俘金兵首领40余人。后经教育,释放其中一部为内应。金俘将回营之后,趁夜在军营纵火,岳飞乘势出击,大败金兵。
【顺昌之战】
金天眷二年(1139年),南宋与金达成以黄河为界的和议。次年五月,金熙宗和都元帅完颜宗弼,以收回河南、陕西之地为借口,撕毁和约,兵分4路大举攻南宋。完颜宗弼亲率主力10余万夺取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挥师南下。时南宋新任东京副留守刘北上赴任,五月十五日行至顺昌(今阜阳市),闻金军前锋已进至陈州(今河南省淮阳),距顺昌约600里。因顺昌地处颍水下游,为金军南下必经之地。刘为屏蔽江淮,决定以所率“八字军”约之万人与知府陈规共同坚宁顺昌。战前,刘凿沉船只,激励将士决心守城,广派斥候察明金军动向;发动民众环城修筑土围,用以护城屯兵;同时加固城池,增设障碍,准备迎战金兵。五月二十五日,金军游骑进抵顺昌城郊,刘设伏擒获金军千户2人,得知金前锋军将军韩常部屯距城30里的白龙窝(今阜阳县西北)。刘乘其不备,派兵千余夜袭其营,斩获甚众,二十九日,金军第三路都统王褒与龙虎大王2军3万余人,渡颍水合击顺昌。刘使用疑兵计,大开诚门,金军不知虚实,未敢冒进。刘乘其犹豫之际,以强弓劲弩齐射,继以步兵持长枪、大斧猛冲。金军不支,向颍水溃退,多落水溺死。六月二日,金军移驻城东拐李村(距城20里),刘利用金军骑兵不善夜战的弱点,派骁将阎充率锐卒500,夜袭金营,大败金军,金军退驻老婆湾(今太和县颍水北岸)。光颜宗弼闻前锋军连遭重创,亲率精兵10余万自汴京驰援,进抵颍水北岸。刘部将中有人恐寡不敌众,建议退守江南。刘召集诸将,晓以利害,激励将士背城死战,并派曹成等2人去金营行间,诡称刘是太平边帅之子,只图逸乐,不懂战守。完颜宗弼信以为真,即将攻城的鹅车、炮具留下,轻装趋顺昌。完颜宗弼至城下,见城垣简陋,遂遣精骑攻东西两门,自率亲兵4000,往来为援。时值盛夏,金军不惯炎热。加之金兵铁盔重铠(号“铁浮图”),暑热更加难忍。早晨天气凉爽,金军猛攻,刘坚守不战,午后,天气酷热,金兵力疲气衰,刘派数百人出西门佯攻,继以5000精兵,潜出南门,攻击金军侧翼,大败金军。刘还在颍水上游及城外草地中置毒,致金军人马食水草后皆病。完颜宗弼不甘失败,移驻城西。时连日大雨,刘频频派兵夜袭。完颜宗弼久攻顺昌不下,又闻岳飞进援刘之军己破金兵于上蔡(今河南省新蔡县),被迫率部退回汴京(今河南省开封),顺昌围解(图2—1—6)。

【柘皋之战】
金皇统元年(1141年)正月,金帅完颜宗弼乘各路南宋军奉诏南撤之机,率骑兵10余万,再次进攻南宋,渡淮河,破寿春(今寿县),长驱而南。南宋高宗急令大将刘、杨沂中、张俊分率所部渡江抗击。中旬,刘部首先自太平州(今当涂县)渡江;下旬,军至庐州见城内民众逃散,兵力薄弱,缺乏防御器具,难以坚守,遂退兵东关(今含山县西南东关)据险扎营,钳制金军。金军进占庐州后,完颜宗弼遣大将韩常等率部分兵力继续南进,攻取含山、和州(今和县)等地。二月初,张俊、杨沂中先后渡江,击败金军,会师和州。随后,刘、杨、张3军分路进击,收复清溪(今含山县西南)、含山等地。金军败退柘皋(今巢湖市西北),凭借地势平坦、利于骑兵作战的有利地形,就地宿营,列阵河西。时恰逢大雨,河水暴涨,金军即将柘皋河上的桥梁毁坏,以阻南宋军前进。二月十七日,刘率兵追至河东,见河阔仅2丈余,即命士兵积薪为桥,抢渡而过。次日,南宋军各部齐集,刘与诸将分军为3,准备进攻。金军分为左右2翼,夹道而阵。杨沂中挥军从上游渡河,进击不利。此时,张俊部勇将王德见金军右翼为劲骑,即挥军过桥,向其猛攻,乘金军阵势混乱之机,大呼冲杀。金军以“拐子马”两翼而进。杨沂中令万余士兵手持长斧,奋力砍杀,攻破“拐子马”。金兵败逃柘皋西北的紫金山,后又在店步(今肥东县店埠)与南宋军激战,不支溃逃。南宋军乘胜收复庐江。此战,斩杀金军万余人,宋军亦伤亡900余人(图2—1—7)。

【采石之战】
金大定元年(1161年)八月,金主完颜亮迁都汴京,征女真、契丹、奚三部壮丁24万,又强征汉族壮丁,编为32军,另征水手3万充水军,分3路南下进攻南宋,自率主力17万出寿春向江淮进军。南宋将刘令建康都统制王权进驻寿春,抗击金兵。王权畏缩不前,进至庐州,探悉金军势大,即退至和州(今和县),将士纷纷请战,王权诡称奉旨弃城守江,便乘船先逃,部众随之退往采石。金军渡淮后,连占庐州、和州、完颜亮下令拆房造船,准备于十一月八日渡江进攻。甫宋为挽救危局,解除了王权职务。以御前诸军都统制李显忠接替负责江防事宜,派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虞允文至采石犒师,催李显忠赴任。十一月八日,虞允文至采石,见形势危急,李显忠又未到任,军无主帅,便召集统制张振、王琪、时俊等聚议,遂集兵1.8万人,进行整顿,设防抗击。将步骑军隐蔽于高地背后,将水军的海鳅船分为5队,1队居中,2队为东西翼,载以精兵,由当涂民兵踏车驶舟,在江中截击金军舟船;另外2队分别隐蔽小港,以为后备。金军大批舟船自杨林口(今和县东25里)渡江,少数登上南岸,南宋军奋力抗击,将其全歼。海鳅船在江中来往冲击,并施放霹雳炮,轰击金兵船舰,金军大败,纷纷落水,多沉尸江中,余船向杨林河退走。虞允文判定金军必再来攻,当晚令部将时俊率海鳅船封锁杨林河口,用“克敌神臂弓”射杀金兵,又派人去上游放火,烧毁金军残余船只。完颜亮渡江不成,被迫于十二日率军转向淮东,企图从瓜州南渡夺取镇江。虞允文遂离开采石,率军往镇江(图2—1—8)。

【宿州之战】
金大定三年(1163年)五月,金集中兵力10万于河南,以左副统帅赫舍哩志宁率兵万人屯虹县(今泗县、灵璧),积粮修城,准备南侵。南宋孝宗令大将李显忠、邵宏渊出兵抵御。邵军攻虹县不下。李军在陡沟(今灵璧县南)击败金兵攻取灵璧,继而收复宿州,杀金兵数千。赫舍哩志宁率兵万人由睢阳攻宿州。被李显忠击败。金将贝萨自汴京(今河南省开封)率步骑10万复攻宿州。李显忠出战。邵宏渊因嫉妒李显忠而散布厌战言论,按兵不动,其子邵世宏串通中军统制周宏于夜间鼓噪,率所部出城逃走,人多动摇,诸将亦纷给率部逃去。逃者出城时受金兵袭击,死伤众多。金兵乘机攻城,李显忠力战却敌,终因势孤于夜间撤退,宿州失陷。金兵追至符离(今宿县符离集),杀南宋兵4000余,南宋军溃败,军资、人员损失殆尽。
【淮北之战】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宋镇江都统兼知扬州韩胄乘金北方边防紧张、内部连年饥荒之机,兴师北伐。金以平章政事布萨揆驻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征诸道兵分守要害。四月,南宋武义大夫毕再遇、镇江都统陈孝庆攻泗州。泗州有东西2城。毕再遇派部分兵力佯攻西城,吸引金兵;自率主力从东城的南角突入,金兵大败,从北门溃逃,西城金兵投降。五月,陈孝庆继又攻克虹县(今泗县)。是时,军马司统制田俊迈进攻宿州(今宿州市),被金兵击败。池州都统郭倬、主管军马行司公事李汝翼率主力5万继至,复攻宿州城不克。适大雨,南宋兵露宿城外,疲倦不堪,金以200骑兵突袭,南宋军大乱,死伤数千,连夜溃走。郭倬缚田俊迈送金营,以保全自己。恰毕再遇正向徐州挺进,至虹县遇郭倬等溃兵,毕再遇收其散卒至凤凰山(今灵璧县境)会合陈孝庆,击败金追兵,斩金兵甚众。旋奉命撤退,毕再遇亲自断后,掩护主力安全撤退。时各路北伐军皆被击败。
【淮南之战】
金泰和六年(1206年)十一月,金平章政事左副元帅布萨揆发兵9路反攻南宋军,自率一路3万人,出颍(今阜阳)、寿(今寿县),欲渡河进攻淮南。通过密测淮水深浅,得知八叠滩(今寿县西北淮河边)水浅可渡,乃派兵一部声言欲在下蔡(今凤台县城)渡河。南宋守将中计,即集兵防守寿州北面。布萨揆率主力潜从八叠滩渡淮,宋军慌乱退走,金兵乘机夺颍口(今寿县西正阳关),攻下安丰军(今寿县)及霍邱县,继攻合肥,陷和州(今和县)。另一路金兵3万,由河南路统军赫舍哩子仁率领出涡口(今怀远县东),破滁州。南宋大为惊慌。次年十一月,以增岁银30万两,犒军钱300万贯,献伐金首谋韩胄之首,向金乞和。
【淮东之战】
金兴定三年(1219年),金兴兵攻南宋,3路并进。其东路数万人,由金左副元帅仆散安贞率领,围安丰军(今寿县)及滁(今滁州市)、濠(今凤阳县东北)等州,分兵侵全椒、来安、天长、六合(今江苏省六合县),游骑进至采石杨林渡(今和县东25里)。南宋忠义都统李全率忠义军截击金军归路。金军攻各州县受阻正准备集中兵力时,其左都监赫舍里约赫遭李全袭击,在化湖坡(今怀远县北)战败,士卒伤亡甚多,将领多人战死,乃撤各州县之围,全军北撤。
三、南宋、伪齐战事
【庐州之战】
伪齐阜昌五年(1134年)十二月,伪齐联合全军合攻庐州(今合肥市)。南宋淮西安抚使仇以戍卒于余迎敌,战败,乃据城固守,求援于湖北制置使岳飞,岳飞遣统制牛皋等率2000骑驰援。牛皋至庐州,大军尚未到达,金军5000骑已向庐州城逼近,牛皋选随从数十人展开精忠旗与战。金以岳军援至,且疑有伏兵,不战而退,牛皋率从骑追击30余卫,金兵自相残杀,死者甚多,副都使、千户、百户数十人被俘,余皆溃走。
【藕塘之战】
伪齐阜昌七年(1136年)十月,伪齐发兵30万,分三路侵淮南:伪齐主刘豫子刘麟率中路兵,由寿春(今寿县)侵庐州(今合肥市);侄刘猊率东路兵,由紫荆山出涡口(今怀远东涡水人淮处)攻定远;知东平府孔彦舟率西路兵,由光州(今河南省潢川)犯六安。南宋枢密使张浚遣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进至濠州(今凤阳县东北),与盱眙江东宣抚使张俊、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县)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庐州淮西宣抚使刘光世相策应,以抗伪齐军。刘猊军至淮东,遭韩世忠阻击,转向定远。刘麟10余万众从淮西架浮桥渡过淮水,至濠、寿之间,遭张俊抵抗。刘猊率众进犯定远,企图经宣化(今滁州市西北)直逼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其前锋至越家坊(今定远县东南),被杨沂中击败。刘猊遂改道庐州,拟与刘麟合军进至藕塘(今定远县藕塘)时,又与杨沂中军相遇。刘猊据山列阵,矢石如雨,对抗杨沂中军。杨沂中令摧锋军统制吴锡率劲骑5000,突入刘猊阵,乘其混乱,以大军进攻,白率轻骑骁至敌侧冲击;由泗州来援的前军统制张宗颜部攻其背后,伪齐军大败,刘猊仅率数骑逃去,余众万人皆降。刘麟在顺昌(今阜阳市),孔彦舟围光州,得知刘猊战败,皆拔寨退走。南宋获伪齐军舟船数百艘,车数千辆,其它军需品甚多。
四、蒙、宋战事
【安丰之战】
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冬,蒙古遣大将昆布哈率东路军进攻南宋江淮地区。十月,蒙军抵淮西,攻陷固始(今河南省境),南宋淮南将吕文信、杜林率溃卒数万叛降,六安、霍邱皆为叛军所据。十一月,蒙古军大举进攻淮西,南宋蕲(今湖北省蕲春)、舒(今潜山县)、光(今河南省潢川)3州守将皆弃城逃走。昆布哈收3州兵马粮械进攻黄州(今湖北省黄岗),派游骑从信阳(今河南省信阳)向合肥方向活动。南宋淮西制置使史嵩之援光州,淮东制置使赵葵援庐州(今合肥市),沿江制置使陈韦趋和州,为淮西声援。南宋援军尚未到达,昆布哈部将察罕即陷定远、六合(今江苏省六合县),给南宋江淮防线以严重打击,次年十月,昆布哈攻黄州不下,回军转攻安丰军(今寿县南),南宋知军事杜杲率军坚决防守。蒙古军先用火攻,焚烧城楼,南宋守军即以木制牌仗随隔随补。蒙古军以巴图鲁(敢死之士)砍断牌仗,拼命攻城。杜杲则集中善射者,以小箭专射巴图鲁眼睛,巴图鲁多负伤退走。蒙吉军继又将城壕填平,筑27道上坝,利用上坝乘风纵火,恰逢风雪骤作,杜杲乘机出击,强占坝路,多次击退蒙古军。时池州都统制吕文德率军由池州(今贵他县)赶至增援,突入城中,合力防守。蒙古军被迫撤围退走。
【庐州之战】
蒙古太宗十年(1238年)九月,蒙古人将察罕率领号称80万大军进围庐州(今合肥市),期破庐州后,拟在巢湖造船,伺机渡江进攻江南。蒙古军在庐州城外筑土城60里,凿壕2道,以巨木建坝高出城楼,攻城器械超过攻安丰时数倍,向庐州发起进攻。南宋安抚使兼知庐州杜杲与城中军民尽力防守,淮东的民兵也参加保卫庐州战斗。南宋军以油灌草,从坝下纵火,靠城木坝,皆为灰烬。南宋军又在城内亢七层雁高塔架炮轰击,多中坝上,蒙古军惊乱。南宋军乘机出击,蒙古军撤围,改攻滁州(今滁州市)、招信(今江苏省盱眙西),均被击败;又因淮水被南宋舟师控制,不能南进,察罕遂引军北还。
五、南宋、元战事
元至元十年(1275年),元军攻破襄阳后,以左承相河南行省巴延、平章行省阿珠为元帅,领兵数十万攻南宋。正月,巴延率水陆2军沿江东下,攻下安庆、池州(今贵池县)等地。南宋沿江各地守将纷纷败降。三月,南宋丞相贾似道求和不成,被迫率兵13万进驻芜湖,令淮西制置使夏贵率战舰2500艘泊于江中,派宁武节度使孙虎臣率军7万人驻丁家洲(今池州下游,铜陵东北15里)防守。贾似道自率后军驻港。巴延作大筏置薪其上,扬言焚舟从陆路进攻。部署妥当后,以步骑协同战舰向南宋军攻击,并以炮轰击南宋军。阿珠率划船数于艘乘风急进,呼声震天。南宋军先锋将姜才刚出战,孙虎臣即逃跑,全军溃乱,夏贵也不战而逃。贾似道与孙虎臣逃至杨州,南宋军大部溃散,被杀或落水淹死者不可数计。元军不战而占领建康(今南京市)。宁国府(治所今宣城县)、太平府(冶所今当涂县)、和州(今和县)、无为军(今无为县)等地。
六、人民起义战事
【方腊起义】
宋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原籍歙州(治所今歙县)人方腊(一说浙江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淳安西人),在歙州七贤村杀死大地主方有常,火烧当地官绅住宅,举行起义。十一月二十三日,率义师至青溪帮源洞(今浙江省青溪县西)誓师,自号“圣公”,年号永乐。不到10天,众全数万,攻克青溪县城。十二月二十四日又攻下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县),击毙官兵千余人,旋即占领寿昌、分水、桐庐、遂安(今浙江省境)、休宁等县广大地区,活捉休宁县知县事曲嗣复,声威大振。宣和三年一月十口,方腊领导起义军攻占歙州,杀宋东南将郭师中、士曹椽粟先等,歙州、休宁、祁门、绩溪、黟县相继为起义军占领,队伍发展到10余万人。是月,宋徽宗派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率兵15万进行“围剿”。在淮南起义的宋江,亦于此时被朝廷招安,随童贯讨伐方腊。方腊起义军分兵2支,一支由方腊率领,沿新安江直下钱塘,威逼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另一支从歙州北出宣州(今宣城县),攻占宁国、旌德、泾县等地。三月,起义军攻打杭州失利,7万人战死。时童贯的西路军刘延庆部在泾县与起义军遭遇,起义军伤亡惨重。刘延庆军连得宁国、歙县2城。杨可世、刘镇部在歙县以西击败起义军,与刘延庆会师。童贯的东路军工禀部于浙江省重创起义军后,对方腊所在的帮源洞实施包围,方腊以余部数万拒敌,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就义。
【皖南人民起义】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太平(今当涂县)、宣(今宣城县)、徽(今歙县)等州人民纷纷起义抗元,元行管军万户张领兵镇压,多次被起义军击败,但起义军因力量分散,寡不敌众,被各个击破。至正二十三年,歙县、绩溪饥荒严重。歙县人杨三八、汪千十等领导饥民起义,据险结垒,与元军对抗,后被退休官僚许揖诱降。至正二十七年,太平县叶大五领导当地人民起义,进攻宁国,兵败,叶大五被杀。是年,绩溪县胡发、饶必成、芜湖徐汝安、孙惟俊等也领导当地人民起义,不久均遭失败。
【刘福通起义】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颍州(今阜阳市)白莲教首领韩山童与刘福通,利用元朝开挖黄河故道,“大役劳民,而民益怨”之机,杀黑牛、白马,在颍上白鹿庄聚众宣誓起义,拥韩山童为明王。不久,韩山童被捕遇害,韩妻携其子韩林儿逃往河北武安山(今河北省武安县境)。五月,刘福通返回颍州率众起义。因起义军皆以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红巾军迅速占据颍州、亳州(今亳县)、项城(今河南省项城),接着又攻下元朝粮仓朱皋(今阜阳南120里),开仓济贫。后分兵入河南。队伍由3000人迅速发展到10余万人。在刘福通等起义的影响下,长江、淮河流域广大地区农民纷纷举行起义,其中主要有:李二(号芝麻李)与赵君用等起义于萧县,攻占徐州及附近各县,人数达10余万。庐州、安丰(今寿县境)人民起义响应,攻占安丰。定远人郭子兴与农民孙德崖等组织数千农民,响应刘福通,举行起义,亦称红巾军,于至正十二年二月,攻克像州(今临淮关)城,自称节制元帅,附近农民涌跃参加红巾军,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至正十五年二月,红巾军攻占亳州,刘福通迎立韩林儿为帝,号小明王,国号宋,建都亳州,改元龙凤。十二月,元河南平章答失八都鲁调集各路元军向红巾军发动进攻,红巾军在河南太康战败,元军乘胜围攻亳州,刘福通拥小明王南走安丰,亳州被元军占领。红中军转战河南、山西、山东、陕西,队伍扩展到30余万。至正十七年六月,红巾军分3路北伐,深入西北、东北地区。至正十九年秋,红巾军在汴梁失守,刘福通、小明王突围退居安丰。
【徐寿辉起义】
江南沿江之战: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湖北罗田人徐寿辉与彭莹玉、赵普胜等,利用白莲教组织起义,以红巾为号,在蕲水(今湖北省浠水)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年号治平。一年间攻下皖、赣、鄂大部地区。至正十二年二月,起义军攻占江州(今江西省九江),继而围攻安庆。九月,元江西省平章政事桑吉奉命进至太平(今当涂县),募兵3000前往镇压。时起义军赵普胜。周闾等部号称百万,屯军池阳(今贵池县)。元军乘船趋占铜陵,义军反击失利,损失船只600余艘,周被俘。池州(今贵池县)、石台(今己没入陈村水库中)等县,相继为元军占领。起义军水师反击,又败,乃收缩兵力,撤安庆(今安庆市)之围。元军乘胜进占湖口(今江西省境)、江州。起义军乘大船4艘猛力反攻,元军全部被歼,桑吉负伤被俘。起义军歼灭桑吉元军之后,乘胜收复所失州县。
安庆之战: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徐寿辉红巾军占领池阳(今贵池县)以上沿江各地后,安庆即成为一座孤城。徐寿辉曾遣部将赵普胜进攻过一次,固安庆有小孤山之援,无功而还。十月,又遣赵普胜、祝寇、陈友谅等联合会攻,仍因有小孤山之援,攻了一个多月,未能攻破。陈友谅分析了久攻不破的原因,即从上游直攻小孤山。连战4昼夜,元守军不支,弃小孤山逃至安庆。陈友谅追至安庆城下,继续进攻安庆。元安庆守将淮南右丞余,守备坚强,起义军先锋攻上东城,被其击退。相持2个多月后,起义军改由一面猛攻为东、西、南三面同时强攻。陈友谅亲自在西面指挥,余见西面攻击最急,亦亲自前往督战,战斗日夜不息,起义军不断增强兵力,城内元军则亳无外援,次年二月城破,余负伤自杀,元军全部被歼,义军占领安庆,四月,义军赵普胜部攻下池州后,陈友谅即分兵进取江西。
【朱元璋起义】
滁州之战: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定远郭子兴与孙德崖起义于濠州(今凤阳临淮关),贫农出身的朱元璋,结束游僧生活,投郭子兴军。朱元璋助郭子兴解濠州之围后,回故乡号召人民起义,得700人。还濠州时,见彭大、赵君用等专权横暴,乃以700人属别将,自率徐达、费聚等24人南下定远,发展势力。一月之内很快聚众3800人,又在横涧山(今定远县西)智收缪大亨部2万余人,军声大振。七月,朱元璋率军进攻滁州,遣先锋花荣先战,然后投入主力,遂克滁州。时彭大、孙德崖、赵君用挟持郭子兴率濠州红巾军攻下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泗州(今已没入洪泽湖中),内部矛盾激化。彭大病死后,孙德崖、赵君用企图杀害郭子兴。郭子兴带领部众万人西走滁州就朱元璋。滁州遂成朱元璋起义军的主要根据地。
和州之战: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一月,朱元璋以滁州缺粮,派兵进袭和州(今和县),遣赵继祖伪装元军使者至和州犒赏守军,张天佑率3000人化装为庐州(今合肥市)兵护送“元使”前往,耿再成率主力万人在张天佑军十里后跟进,约定俟张天佑军薄城时举火为号,耿再成率军突击,张天佑误期未到”,耿再成届时未见举火,认为张天佑已据和城,即驱兵至城下。元和州守将平章额森特穆尔闭城,缒兵出战,起义军攻城不利,耿再成负伤退走。元军追至千秋坝(今和县西南),日暮撤退时与张天佑军遭遇,战败,起义军追至小西门,夺桥突入和州城,额森特穆尔乘夜逃走。朱元璋见耿再成军败还,即率军援张天佑,到达时张天佑军己占领和州。朱元漳入城,整顿军纪,安定民心。三月,元军10万进攻和州,朱元璋以万人守城,不断派兵出击,元军屡败,撤围退走。起义军为打通取粮通道,先后攻占新塘(今和县附近)、青山(今和县东北45里)、鸡笼山(今和县西北40里)等地元军据点。
采石之战: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郭子兴在和县病死后,小明王韩林儿诏令其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师。朱元璋拟率部渡江,以求发展,正苦无舟楫之际,巢湖义民首领俞通海等率一支“拥众万余,船千艘”的水军前来投奔。朱元璋乃积极训练水军,首先击败元中丞曼济哈雅军,占领峪溪口(今芜湖裕溪口)。六月一日,朱元璋率诸军渡江,攻牛渚矶(今当涂县西北),夺占采石,沿江元军据点望风迎附。朱元璋军占领采石、夺取粮食后,诸将欲返回和州。朱元璋认为退守和州不能进取江东,难成大事,遂下令砍断船缆,任其顺流东下,示无归意,并立即发军进取太平路(今当涂县)。元平章鄂勒哲布哈等弃城逃走,生擒万户纳克楚。曼济哈雅以水军进至采石江面,封锁姑孰口(今当涂县南,姑溪河入江处),切断了义军与和州的联络。元“民兵”元帅陈先率兵数万进攻太平路。朱元璋遣徐达、邓愈、汤和等率军迎战,并在襄城桥(今当涂县城北2里)设伏。陈先战败,中伏被擒。曼济哈雅见陈先败亡,遂退还峪溪。十月,陈先的儿子陈兆先复集民兵屯方山,曼济哈雅复拥舟师于采石,与陈兆先成犄角之势。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为进图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遣常遇春进攻元采石驻军,纵火焚毁元军船舰,元军大败,曼济哈雅只身逃走。三月一日,朱元璋亲率起义军从太平出发,水陆并进,歼陈兆先民兵于江宁(今江苏省江宁),攻占集庆。六月,朱元璋派邓愈攻占广德,七月,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自称吴国公。
皖南之战: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遣统军元帅徐达率常遇春等部进攻宁国路(今宣城县)。元守将长枪元帅谢国玺弃城逃走,守臣拜布哈、杨仲英等闭城拒守,吴军久攻不下,常遇春负伤。四月,朱元璋见久攻宁国路不克,即亲往督战,命造飞车攻城。吴军在飞车前编2层竹排以防石矢,数道并进。拜布哈、杨仲英等战败出降,吴军入城。俘元地方武装元帅朱亮祖,分兵占领所属各具。七月,朱元璋遣元帅胡大海由绩溪进军徽州路(今歙县)。元守将元帅巴斯尔布哈及建德路(今浙江省建德县东建德旧城)万户吴纳等据城抵御,被吴军击败。吴军占领徽州后,乘胜追至白际岭(即今白际山,休宁县南85里)又败元军,吴纳白杀。吴军相继占领所属各县后,进攻江西婺源时,元江浙参政杨鄂勒哲率兵10万反攻徽州,胡大海回师救援,在徽州城下大败元军,杀元镇抚吕才,杨鄂勒哲退走。
安丰、庐州之战: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刘福通红巾军在汴梁失守后,拥小明王韩林儿退居安丰(今寿县境),继续坚持抗元斗争。至正二十三年二月,红巾军叛将、元太尉张士诚以部将吕珍为先锋,发兵进攻安丰。吕珍部围安丰多日,城中粮尽,刘福通急向朱元璋求援。三月,朱元璋率徐达、常遇春等部渡江救援,至安丰附近时,吕珍已攻破安丰,杀刘福通。吕珍知朱元璋军至,乃水陆连营,增设障碍,进行抵御,初战击败朱元璋左右军。朱元璋即派常遇春部横击吕珍阵,3战3捷,又击败元庐州(今合肥市)左君弼来助的援军。吕珍、左君弼皆败走。朱元璋救出韩林儿,将其送往滁州暂居,然后令徐达等移师进攻庐州,左君弼据城固守。徐达等围攻3个月未能破城,安丰却被元军乘虚夺取。时,陈友谅正率大军进向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朱元璋即命徐达等从庐州撤围,回救洪都。至正二十六年四月,徐达率步马舟师3万余人再次进攻安丰,一举歼灭元将朱展部1万余人,夺取安丰,并乘势攻克颍州,至此,朱元璋平定了江淮各地,遂对张士诚展开全面进攻。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张士诚部被灭。
潜山之战: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八月,吴将朱文逊、秦友谅等部攻无为(今无为县)。九月,吴将徐达率军从无为登陆,夜至浮山寨(今枞阳县北浮山下),在青山(与浮山相连接)击败赵普胜军后,追至潜山。陈友谅遣参政郭泰率军渡沙河(今潜山县东60里)迎战张德胜。张德胜又将其击败,斩郭泰,占领潜山。
七、红巾军兼并战事
【池州之战】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朱元璋为向长江上游发展,遣中翼大元帅常遇春率部将廖永安等军,自铜陵进攻徐寿辉红巾军领地池州(今贵池县),廖永安率步卒从陆上、常遇春率舟师从水路进抵城下,2军会合进攻,从池州北门攻入城内,杀徐寿辉守将元帅洪某,俘别将魏寿、徐大麟等。薄暮、徐寿辉以战船数百艘进行反攻,复为吴军击败,吴军遂占领池州。次年四月,徐寿辉再遣将赵普胜自枞阳(今枞阳县)进攻池州,一举将城攻破,生擒吴军守将赵忠。赵普胜攻下池州后,留兵驻守,自结寨枞阳,多次派兵四出寇掠吴境。至正十九年四月,吴元帅徐达,为解除枞阳对吴军的威胁,遣部将俞通海等率军进击。俞通海乘赵普胜来池州之际,向其进行突然袭击。赵普胜猝不及防,弃船登陆逃走,吴军俘其部将赵牛儿、洪钧及船舰数百艘,进占池州。
【池州、太平之战】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夺取徐寿辉红巾军兵权、自称汉王后,为向长江下游发展,遣兵进攻池州,吴军中翼大元帅常遇春以5000人守城,万人伏于九华山(今青阳县西)下,陈友谅军直抵城下,吴军伏兵断其归路,守军亦出战,前后夹击,陈友谅军大败,战死1万余人,被俘3000余人。闰五月,陈友谅亲率舟师挟徐寿辉进攻太平(今当涂县)。吴守军仅3000人,由枢密院判花云与朱文逊指挥。朱文逊战死,陈友谅军围攻3日不下,遂以巨船迫近西南城垣,命士卒从船尾攀登城墙,突入城内,吴军战败,花云被俘,不屈被杀。陈友谅攻占太平后,即在采石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汉,改元大义。闰五月五日,陈友谅由采石率舟师东下,进攻建康。朱元璋设伏迎击,陈友谅战败,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多,吴军获巨舰百余艘,俘2万余人,陈友谅乘小船逃走。朱元璋遣徐达、张德胜、冯国胜等追击,又派元帅余某直攻安庆。张德胜军追至采石,与陈友谅军复战,张德胜战死,冯国胜以五翼军进攻,陈友谅败,放弃太平,西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徐达追至池州后还军。吴军乘胜攻占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