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古代战事

第六节 明时期战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利用元末农民起义造就的有利条件,制定了一些轻徭役、租赋的政策,暂时取得了农民的拥护,因而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安徽也因之一度战事平息。建文元年(1399年),明王朝内部因争夺帝位,发生了“靖难之役”,安徽战事遂起,尤其在明王朝中叶之后,宦官专权,政治日渐腐败,加之西方殖民者入侵和倭寇侵扰,致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连绵不断。正德六年(1511年),刘惠、赵燧等率农民起义,在淮河南北与官军战斗达一年之久。嘉靖年间,倭寇从浙江进入皖南劫掠骚拢,之后又进犯皖北,前后达2年之久。崇祯八年(1635年),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分3路突入安徽,直捣明中都凤阳,对明王朝进行了猛烈冲击。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占北京,终于推翻了明朝统治。安徽战争局面始告结束。
一、明统治集团内江战事
【宿县、灵璧之战】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继帝位,先后削除周、湘、代、齐、岷等五王的王位,燕工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恐祸及自己,乃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以援引“祖训”,讨伐“奸恶”为名,自称“靖难”之师,在北平起兵南下,争夺帝位。朱允闻讯,先后3次兴兵北伐。四年三月,朱棣率军进至宿州(今宿州市),在淝河(今北淝河)击败跟踪而至的明都督平安军4万骑,继而攻克宿州城。四月,朱棣军在齐眉山(今灵璧县西南)被战败。明朝廷因齐眉山之胜,误闻朱棣已率军北还,遂将北伐主力之一的魏国公徐辉祖部调回京师。朱棣即乘机攻克灵璧,俘平安等将士10余万。五月,克泗州,乘胜挥师南渡淮河,占天长(今天长县),直抵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渡江,攻入南京。
【朱宸濠反明安庆之战】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宁王朱宸濠以反武宗暴政为名,率兵10万出江西,顺江东下,围攻安庆,企图进击南京,夺取帝位。明都督佥事杨锐、知府张文锦率兵据城固守,顽强抵御。朱宸濠见强攻不成,即令金事潘鹏前往劝降,亦不成。朱宸濠兵围安庆城18日不下,明南赣汀漳巡抚都御史王守仁,乘朱宸濠集兵安庆、南昌空虚之机,联合临江、赣州、抚州等州兵,合军8万人攻下南昌,迫朱宸濠撤安庆之围,退回江西。七月,朱宸濠及其僚属为王守仁所俘。
二、农民起义战事
【刘惠起义军入皖战斗】
明正德五年(1510年)七月,河北文安县刘六(刘宠)、刘七(刘宸)联合齐彦名、杨虎、刘惠等人举旗起义。次年,原六安县秀才赵燧与其弟赵、赵镐率500人响应,队伍扩大。起义军分路作战,杨虎、刘惠、赵燧率一路转战河南、山西。十一月,由江苏高邮攻入灵璧,又破虹县(今泗县)、亳县,大败明武平军。起义军进至泊龙庙渡小黄河(今宿州市北)时中伏,杨虎船沉溺死,刘惠代为主将,称奉天征讨大元帅,赵燧为副元帅,败明军总兵白玉军于太和(今太和县)小南门,攻破霍邱,阵斩明河南布政使厉伍杰。淮河南北官吏望风遁逃。后转军河南。正德七年三月,刘惠、赵燧又由河南汝宁入颍州(今阜阳市),占朱皋镇(今阜阳县境),转六安,破舒城(今舒城县),退屯河南光山、商城。五月,再攻六安,趋庐州(今合肥市),至定远,又回军六安,分军为2。一路由刘惠亲自率领万余人,北走商城,另一路数千人由赵燧率领,东攻凤阳,克泗县、宿州、定远等地。明王朝调集辽东、宣府、大同边军和京营10万余人,围攻起义军于皖西、豫东各地。起义军因兵力分散,被明军击败,刘惠战死,赵燧被俘殉难,起义军失败。
【师尚诏起义军入皖战斗】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七月,河南农民师尚诏在柘城起义。明副使曹邦辅率兵镇压,与起义军战于霍山,起义军失利,死400余,退入河南。九月,师尚诏率起义军自永城攻陷宿州(今宿州市),将乘虚进袭凤阳时,被明军追败于五河,所部四散。再败于蒙城,死伤甚众。十月,师尚诏被俘殉难,起义失败。
【刘汝国起义】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刘汝国在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参加梅堂起义军,活动于鄂皖边区。不久,梅堂被明军剿俘,刘汝国脱走太湖,联络义士,坚持斗争,队伍发展到数万人,自称顺天安民王。明王朝下令安庆、湖广的抚臣会同南京操江都御史合兵镇压,义军击毙安庆指挥陈越、都司周弘谟、州判陈策等。明巡抚陈吾德,统大军分道由太湖、宿松、黄梅、桐城并进,义军退至金堂寺,刘汝国失败被俘,于安庆被杀。
【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颍凤之战:明崇祯七年(1634年)末,李自成、张献忠等各部起义军乘明官军入陕,后方空虚之机,陆续从陕西转战进入河南。总数达二三十万,大小72营。起义军在荥阳誓师后,立即分路进军。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率领的东路,“专事东方”,袭取明中都凤阳。为了迷惑敌人,东路军又兵分3路:一趋六安,为南路;一趋凤阳,为中路;一趋颍州(今阜阳市),为北路。南路军为“游骑”,十二月十一日,张献忠率领北路军攻破颍州城,明知州尹梦鳌多处负伤,投水自杀,指挥李从师、王廷俊,千户孙升、田三震,百户罗元庆、田得民、王之麟等战死,通判赵士宽组织部分家丁进行巷战,最后也投水而死。起义军捕杀了乡居的原兵部尚书张鹤鸣。高迎祥、李自成率领的中路军于一月八日克固始进入安徽,九日克霍邱,十三日占领正阳关,与张献忠部汇合围攻寿州(今寿县)。寿州官员早已闻风而逃,然寿州大地主方震儒“破家给土,乘城拒守”,是时,凤阳人民遣人迎接起义军,相约于元宵节时,内外夹攻,合取凤阳。起义军按约越过寿州继续东进,先密遣300人,乔装商贾车役,潜入凤阳城内,待机配合当地人民里应外合。十五日晚,驻守凤阳的明官吏,依然“笙歌彻耳,士女如云”,欢度元宵。起义军乘机里应外合,发起进攻。明军惶恐,无人敢于迎战,知府颜容暄穿上囚服,匿于狱中,起义军顺利进入凤阳,歼灭明班军2284名,高墙军196名,精兵755名,操军800余名,共约4000余人,杀留守、知府以下文官6人,武官41人,并将官署、鼓楼、皇陵和龙兴寺焚毁,明廷大为震动。东路军攻占凤阳3日后,分兵2路,高迎祥、李自成率一军北上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张献忠独引一军南下,破庐州、巢县、无为、潜山、太湖等县,由霍山、英山趋鄂东。
和滁之战: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二月,高迎祥、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从河南转战到江淮之间,由庐州(今合肥市),南下,连破巢县、含山,围攻和州(今和县)。明和州知州黎宏业纠集地主士绅据城固守,在城上发炮射击起义军。起义军离城10里扎营。3日后,明守军已疲乏不堪,起义军于夜间出动精锐部队奋勇攻城,用长梯攀登城墙,顶方桌挖掘城脚,又以大炮轰击西门,城破,守军溃散,黎宏业自缢死。起义军占领和州后,声势盛大,合诸部兵数十万,连营近百里,于次年一月进围滁州。明军据城死守,数日不下。明总理五省军务卢象升率大军来援,与起义军大战于滁州城下。起义军首领摇动天战死,乃解围北进,经寿州(今寿县)、颍州(今阜阳市)攻克萧县、砀山。
安庆之战:明崇祯九年(1636年)十二月,张献忠联合罗汝才、马守应等部起义军20万人,由郧、襄(均河南省境)东下,至江淮地区。崇祯十年一月,进攻安庆,明军5000人出城迎战,被起义军全歼。起义军围攻安庆14日未下,明廷调动大军驰援,起义军于二月走庐江,入潜山,被明副使史可法,总兵左良玉击败于枫香驿(今宿松县境)。三月,起义军复自潜山出太湖,与明副将潘可大等4000明军战于宿松家店。明军被起义军包围数重,突围未成。明援军史可法等被起义军阻击,不能前进,只能放炮声援。起义军突入明军营,全歼明军。杀明将潘可大、程龙、陈于王等。张献忠率军进入湖广。
庐州之战: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张献忠部起义军进入江北,与贺一龙、左金王等部起义军联合,以英霍山区为基地,北攻亳州(今亳县),南攻霍邱、灵璧、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东攻含山、和州(今和县),击败各地明军。明军惊恐,南京戒严。接着,起义军攻破六安、舒城,张献忠驻军七里河,直抵庐州(今合肥市)城下。庐州明守军据城顽抗,起义军屡攻不下。五月初,张献忠闻明提学御史徐垣之至庐州举行试士,即先遣人装作商贾,混入城中为内应。不久,学使送信牌往庐州,张献忠派人截取后,使壮士化装成为庐州迎接学使的差役,将学使刺死,张献忠自乘高车,令诸将扶拥,精兵着儒生服装后随,扮作人城应考的诸生进城。庐州闻学使到,开门出迎。入城后,三炮刚完,着长衣儒冠者突然现出戍装,各执短刀而起。迎候的官绅惊惶失措,四处奔散,预伏城内的起义军及时响应,明守军大乱。起义军未遇抵抗便占领了庐州。继又攻破庐江、无为,在巢湖训练水军。明监军太监卢九德派总兵黄德功、刘良佐率兵抵御,在夹山(今和县西北)大败,黄德功逃往定远,江南大力震动。明巡抚郑二阳、凤阳都督高光斗被捕治罪。
上一篇:第五节 宋、元时期战事
下一篇:第七节 清初战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