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现代战事

第二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战事


民国16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安徽省临时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发动和领导全省人民逐步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道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全省各地先后发生80余起暴动,参加暴动的达57万多人。
一、武装暴动
【谢家坝暴动】
民国16年(1927年)10月,共产党员俞昌准根据中共安徽省临委关于整顿组织、建立武装、组织暴动的指示,奔赴群众基础较好的南陵县谢家坝和芜湖白沙圩一带开展农民运动,发展党员,并建立党支部,俞昌准任书记,属中共芜湖县委领导。
经过俞昌准等人的宣传发动,谢家坝地区的林都圩、西村冯、十八姓的农民,于11月组织了农民协会。接着,七连圩、金家阁等地农民协会也相继建立,会员达2000多人。与此同时,白沙圩的马坝陈农民协会也宣告成立,会员发展到四五百人。为了准备暴动,俞昌准把堂兄、堂叔等人的4支手枪筹集来,又派人买了3支步枪。同时请铁匠打制刀、剑等武器。12月31日,俞昌准领导谢家坝、白沙圩500余农民举行暴动,提出了“抗租、抗息、抗债、抗税”、“打倒土豪劣绅”“打倒新军阀”等口号,声势浩大,震撼南陵、芜湖2县。与此同时,还成立了一支有100多人的农民赤卫队。
民国17年1月中旬,农民赤卫队在殿湾村、草沟湾、浮城寺等地打开地主粮仓,强行借粮。南陵县国民政府2次派自卫队前往镇压,均被农民赤卫队击退。农民赤卫队正准备乘胜前进、扩大战果时,安徽省国民政府主席陈调元派遣一个营的兵力前往“清剿”。2月,国民党军先后包围了马坝陈和谢家坝,挨户搜查、登记,大肆逮捕,俞昌准等人遭通缉。暴动失败。
【阜阳暴动】
民国17年(1928年)1月,蒋介石遣韩振声至国民党第十军逼杨虎城“清党”,并要逮捕南汉宸(第十军政治军事学校校长兼该校共产党组织书记)、魏野畴(第十军政治部主任,该军共产党特委书记)等共产党员。南汉宸、魏野畴等人被迫离开部队。2月9日夜,魏野畴在太和县城主持召开有70多名共产党员、干部参加的紧急会议,成立中共临时皖北特委(魏野畴为书记)。决定将第十军、第十九军以及驻界首的河南省肖之楚师及皖军王金韬师党的工作立即转入地下,进行军运工作,策动军队起义。在特委领导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第十军、第十九军、肖之楚师、王金韬师及各县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由100余人发展到近千人,第十军内部有党员280多人,第十九军教导团9个连,都建立了党的组织。4月5日夜,在杨虎城部工作的军委代理书记宋树勋叛变,将起义计划和党员名单通过太和县长李天午转告第二师师长孙蔚如。4月6日,孙蔚如集合教导团学员,收缴武器,将110多名共产党员交炮兵连长孙从洲押送出境,驱逐出皖北。
8日,临时皖北特委获悉宋树勋叛变和阜阳党内李象贤把暴动计划泄露给国民党特派员办事处秘书吕醒寰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定当晚举行起义,随即分别通知行流赤卫队割断阜阳至太和的电话线;王官赤卫队和插花、苗集的农协会员准备携带武器到阜阳城汇合;任命胡怀西、申明甫分任第一、二敢死队队长,确定夜间以火烧留守司令部厨房为起义信号;令李端甫立即去工官集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组织农协首先暴动;刘贯一去界首发动肖之楚师兵变。是日下午,李端甫、李烈飞等回到行流,即派遣李泮林带领赤卫队解除了行流税兵的武装,缴获长短枪19支,随即在王官集小学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传达了特委的暴动计划,将3000名赤卫队员编成5个大队,第一、第二大队负责攻城,第三、第四、第五大队负责在王官集一带斗地主分财产,还组织了宣传大队,设立了给养处,一切布署就绪,攻城赤卫队待机而动。
4月9日凌晨,阜阳正式举行武装起义。第二敢死队队长申明甫按约定时间、地点,点火明号时,因天雨未燃,被守军发现,申明甫等人当即将军部门岗解除武装,缴获步枪4支,发出紧急持枪的集合号,带出40多人撤离军部,往东门外文峰塔下集合。城内外各处集结的人员,见不到信号,未能按计划配合攻城。是时,把守东城门的第六连排长吉超(中共党员)自己采取行动,打比反动连长苗霞飞,并占领了东门,但遭到守军的反扑。一小时后,驻三里湾师范学校的教导第二团,在杜聿德指挥下也开始起义,击伤教导团长高建白,击毙反动官兵二三十人后,率起义部队赶到文峰塔下。魏野畴得知杜聿德已率部起义,便派六连前往接应,自己率少数起义部队把守东门与守军战斗。顿时,城内留守司令部枪声大作,梁文铁团向起义部队反扑。魏野畴即率队向三里湾撤退。行流赤卫队因雨大未能赶到,插花、花苗集、城关及老集等地的农协会员亦未能行动,阜阳城未克。为摆脱国民党军追击,昌绍先、杜聿德率350多人,过颍河向行流、王官集方向挺进,魏野畴率领200人向阜阳西南转移。上午,昌绍先、杜聿德率所部起义队伍抵王官集和赤卫队会师。下午在大寺庙前召开了皖北工农兵起义庆祝大会,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选举李端甫、李烈飞为苏维埃政府正副主席,昌绍先、杜聿德为皖北工农红军正副指挥。会后,收缴地主武装长短枪60多支。起义军迅速扩大到一个团,赤卫队也发展到近万人。
11日晨,国民党军第十九军留守司令王守义,纠集梁文铁团、骑兵一营和高建白团兵变未拉出来的3个半连,及国民党阜阳县长康欣之的反动武装共约2000人,由东、西、北三面将王官集包围,向起义军发起进攻。此时,由于部分起义军和赤卫队下乡保护农民打土豪未归,留守的起义军不足500人,长短枪仅200余支,在昌绍先、杜聿德指挥下奋起反击,激战三四小时,终因众寡悬殊,弹尽援绝被打散,当地人员疏散隐蔽,外地人员由杜聿德、苗勃然率领突围。突围部队行至太和县前后尚寨时,遭太和团总尚臣、练总尚泽普等武装的截击,经激烈战斗,高望东、李端甫、李烈飞等率领一队脱险,昌绍先受伤牺牲,胡英初、蔡甲午等20人被俘遇难,赤卫队员、起义部队士兵80多人在战斗中牺牲,杜聿德、苗勃然被俘后于阜阳就义。
在杜聿德、苗勃然率部撤退时,向西南转移的魏野畴部途经新村集、老集时,被国民党军第十二军(军长任应歧)收编的谭万国士匪武装截击。谭以谈刘为名,将魏野畴、胡景陶、蔡乘波、胡怀西等人先行逮捕,随后解除了起义人员的武装。深夜,魏野畴帮助胡怀西越天窗逃脱时,被谭万国杀害,起义失败。
【郎溪暴动】
民国17年(1928年)4月下旬,中共郎溪特别支部将陈文率领的农民武装“毕桥民众门卫大队”改编为“郎溪农民自卫团”,计500余人枪,下设4个营,由陈文任团长,郎溪特大书记夏雨初任党代表。同时成立以夏雨初为总指挥的暴动指挥部,并在城内组成工人突击队。5月8日晚,农民自卫团由毕桥秘密向郎溪县城行动,拂晓前接近小南门。9日黎明,在城内工人突击队的策应下,农民自卫团一举攻入郎溪县城。10日,暴动指挥部改为“工农委员会”,夏雨初任执行主席。工农委员会颁发《告全县同胞书》,公开提出不交租,不还债,不纳一切捐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的主张。还公审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释放了100余名犯人。17日,国民党当局出动2个营正规军围攻县城。19日,农民自卫团从东门突围撤往鸦山和宣城水东山区,暴动失败。
【商南起义】
民国17年(1928年)8月,中共党员徐子清(又名徐思庶)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在太平山穿石庙召汗党的干部会议,制定武装起义计划,具体研究武器来源和起义方法。会后,中共党员周维炯、漆德玮、周厚玉、冉再宏、廖业琪、汪永金等人,通过各种关系,先后打入了丁家埠、竹叶庵、福禄庵民团和商城县大队当兵,在民团中秘密发展一批党员。周维炯打入丁家埠民团后,被提升为军事教练兼第四班班长。在周维炯的积极努力下,丁家埠民团发展11名党员,成立了共产党大部,周维炯被推选为支部书记。
民国18年3月13日,中共鄂东特委与豫东南特委在柴山堡南竹园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在商城县南乡(今金寨县关店、斑竹园、白沙河、南溪、丁埠一带)发动农民起义。豫东南特委将商南共产党组织暂时委托鄂东特委领导,鄂东特委派徐其虚、徐子清等至商南,成立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员会,徐子清任书记、李梯云、徐其虚、周维炯、肖方等为委员,领导起义准备工作。5月2日,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鉴于关王庙党支部遭到破坏,在太平山穿石庙召开紧急干部会议,决定起义时间由中秋节提前到立夏节,成立了起义指挥部,由徐子清、肖方负责总的指挥,周维炯负责组织民团起义,廖炳国负责联络工作。4日,李梯云在麦园肖氏祠召开厂行动会议,作了具体部署。
5月6日(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商南正式举行起义。立夏节这天,丁家埠民团周维炯以民团值星的名义,布置打扫卫生,将枪支弹药全部集中存放。为厂控制岗哨,会餐前,周维炯又借故罚团丁田继英(中共党员)站三根香岗的办法,将岗哨掌握在自己手中。会餐开始,周维炯等轮流向民团副队长张瑞生敬酒,把张瑞生和丁统统灌醉后,将其逮捕,夺取全部枪支,呜枪宣布起义。在周维炯的宣传动员下,绝大多数团丁参加了起义军。当晚,周维炯派出30多人,星夜直奔汤家汇,从乐区民团第二队队长杨晋阶家,强行取出其隐藏的10多支新枪,并处决县里派来的一名“清乡委员”。此同时,南溪、竹叶庵、福禄淹、文昌宫、徐王庙、大屋湾、牛食畈、西河桥、包家畈等地共产党员和农民协会皆举行起义,解除了本地民团武装。竹叶庵夺取民团枪支17支,福禄庵夺取民团枪支11支,文昌宫夺取民团枪支10支,徐王庙夺取民团枪支6支,牛食畈夺取民团枪支5支。一举获得起义的胜利。9日,各路起义队伍会师斑竹园,成立中国工农红军(下简称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辖第九十七、第九十八团和特务营、炸弹队,共200余人。红军第三十二师成立后,立即展开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到8月间,全师已发展到300余人,赤卫队发展到5000人,初步形成了一块以南溪、斑竹园、吴家店为中心,纵100余里、横约70余里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
【流波暴动】
民国17年(1928年)8月,中共党员吴江受霍山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六安流波,积极发展党员,建立流波党支部。与此同时,南溪共产党组织派曾昭布打入流波镇济美公盐店,在工人中发展党员。至民国18年春,流波四周农村部建立了共产党支部。
民国18年1月,国民党军六安保安第三团派连长李胡子率30余人驻扎奔流波,以搜捕共产党员为名,敲诈勒索,抢劫奸淫,当地群众恨之入骨,中共流波党支部鉴于暴动时机成熟,遂定于3月26日(农历二月十六日)晚举行武装起义,消灭保安团驻军、建立农民武装。不料,暴动计划被泄,流波镇保安团驻军大肆搜捕暴动人员,王作沛、上作亮被捕,其余人员迅速转移隐蔽。暴动计划未能实现。
5月上旬,在商南起义胜利的鼓舞下,吴江、黄安仁等研究决定,于5月20日再举行暴动,并派人前往南溪请求红军第三十二师给予支援。21日,红个第二十二师师长周维炯率部攻打金家寨获胜后,即山燕子河样戈东进,中午,由张冲三里岗攻入流波镇。是时,吴江、陶光明率暴动队伍由苏口方向切入,两面夹击,国民党驻军保安第三团仓皇向麻埠方向溃逃,到唐子集时,遭黄安仁率领的暴动队伍迎头痛击,死伤过半,余部逃往麻埠。暴动队伍获枪10余支,活捉流波乡董陈云德。22日,起义队伍在流波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乡农会,枪决罪恶累累的陈云德。24日宣布成立流波游击队,队长吴江,副队长蔡五二,下设3个分队,60余人,有长枪20余支。
【六霍起义】
民国18年(1929年)春末,国民党军陈调元部第五十六师桂振远旅进驻霍山,扩充地方武装,阴谋收缴被共产党控制的民团枪支。鉴此情况,中共霍山县委即于5月初,领导诸佛庵民团举行起义。中共六安县西北区委于5月17日领导武陟山农民举行起义。中共六安县委于5月19日领导南庄畈第六保联络自卫团举行起义,并将30多名起义人员组成六安县第六区游击队,与桂旅展开针锋相对斗争。8月5日,在3次局部起义的影响下,中共中央巡视员方英在霍山豪猪岭召开六安、霍山、霍邱、寿县、英山、合肥6县党的联席会议,专门讨论武装起义问题。正当六霍地区全面起义处于一触即发之际,11月7日晚,六安独山自卫团将六安县第三区第二乡农民协会秘书何寿全和2名女农协会员逮捕,独山地区共产党组织即趁此机会,发动独山地区农民举行大规模起义。8日拂晓,独山周围15个乡的数下农民,手持人刀、长矛、钢锥、土枪等涌向独山镇,在自卫团魏祝三部驻地马氏祠门前打死哨兵,夺下枪支,迅速将魏部包围。魏部慑于起义群众的声威,被迫释放何寿命。南岳庙民团100余人赶来支援魏部,起义群众奋起抗击。被围自卫团见起义农民越来越多,遂纵火焚烧民房,仓皇逃去,起义队伍遂占领独山镇。9日,独山附近的两河口、龙门冲、郝家集等地纷纷起义。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决定乘胜进攻麻埠镇,建立革命根据地,当即成立了六安县第三区工农革命委员会及军事指挥部,由鲍益三任总指挥,方英任党代表,并将起义队伍编为一支72人的游击队,又从农协会员中挑选一批骨干组成赤卫队。16日,中心县委委员桂伯炎、袁继安等领导六安县第六区农民举行起义,以区游击队为主力,击溃了驻金家寨的汪东阁民团,将区游击队扩建为游击大队。接着,与红军第三十二师一道乘胜东进,于17日攻克流波。是日下午,六安县第三、六区游击队、赤卫队共2300余人围攻麻埠镇,由于国民党军守备较严,起义队伍装备低劣,激战4小时未克,又连续围攻4日不下,伤亡近200人,被迫撤出战斗。19日,舒传贤和中共霍山县委书记喻石泉在燕子河领导西镇200农民举行起义。在红军第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率领的80多名战士的配合下,歼灭驻闻家店的西镇自卫团,捣毁了西镇事务所等机构,击毙、俘获一批民团头目及豪绅地主,缴获一批枪支弹药,成立革命委员会和军事指挥部,由徐育三任总指挥,将起义队伍编为西镇游击队。游击队成立后,3次击退西镇自卫团残余势力伙同英山县自卫团向西镇的反扑,在道士冲击退霍山县自卫团的进攻,支持毗邻的地区农民举行起义,使暴动扩大到深沟铺、黄栗杪、上土市、杨家河、包家河、高山、太平畈、道士冲、新铺沟、烂泥坳等地。12月16日,为排除六安县独山与霍山县西镇之间的交通障碍,西镇军事总指挥徐育三奉命率领游击队北进,支援霍山县桃源河农民起义获得胜利,使独山、西镇2块红色区域连成一片。为扩大起义战果,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命令六安县第三区游击队向北行动。l月25日晚,第三区游击队策应周狷之、毛正初领导徐家集民团举行起义。由于徐家集离驻扎重兵的六安太近,毛正初即率队连夜西撤,配合共产党员李野樵领导江店民团举行起义,并将2支起义武装合编为六安县第四区游击大队,毛正初任大队长,开往南岳庙、真人庙、王祠堂一带进行游击战争。
与此同时,中共霍邱县委于12月20日领导白塔畈300余农民举行起义。夺取王家老楼地主武装50多支枪,在秋家楼打败了民团,组建了游击队。民国19年1月24日,中共霍邱县委又领导尧冲农民举行起义。在尧岭头击溃储海清、熊仲川2个民团,俘民团50多人,缴枪60多支。
六霍地区连续暴发的武装起义的胜利,引起了国民政府的恐慌。蒋介石遂以独立第一旅为主力向共产党根据地反扑。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将县委直接掌握的武装编为安徽红军第一游击纵队,西镇的游击队编为安徽红军第二游击纵队。1月20日,中心县委又将2支游击纵队合编为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下辖第一六、第一七团,共200余人,长短枪145支。30日,红军第三十三师在霍山县2000余名赤卫队的配合下,激战2天,第一次解放了霍山县城。2月中旬,该师又在第三十二师的配合下,攻克麻埠,旋即攻占独山,缴自卫团长枪16支,继占流波,击败英山县自卫团,使独山、麻埠一带根据地完全恢复。到5月,己形成东西宽100余里,南北长200余里,拥有40余万人口的皖西革命根据地(图2—3—1)。

【广德暴动】
民国18年(1929年),广德地区蝗虫成灾,土地颗粒无收。地主奸商趁机囤积粮食卖高价,造成严重饥荒。中共广德支部因势利导,组织花鼓塘一带农民开展扒粮斗争。冬,在黄金坝以教书为掩护的中共党员王金林,根据中共广德县委指示,着手进行武装暴动准备。12月1日,王金林以母亲做寿为名,在家召开会议,具体研究暴动事宜。民国19年3月,王金林集结300余农民,正式举行武装暴动,当即镇压了恶霸地主刘绍鼎,开仓济贫。暴动胜利后,王多林率领队伍包围了独树街地主武装自卫团,迫使该团副团长以下30余人携枪起义,继又消灭了花鼓塘国民党保安队,迫使戈村等地民团投诚,接受改编,不久,起义队伍改编为红军广德独主团,后改名为红军皖南独立团。
广德武装暴动,震惊了国民党当局。4月,南京国民政府令首都卫戍团团副李元凯率领一个营,配合广德县保安团共1000余兵力,向广德地区进行第一次“清剿”。红军独立团采取“避敌主力,待机出击”的方针,日蔽夜行,分散活动,东打西拢,与之周旋,在郎广要道货路口,截获了杨杆大地主运往县城的6万余斤军粮,消灭了东冲、姚村2个乡公所,收编了郎溪毕家桥魏西武、沈金山、毕小田为首的土匪武装100余人,枪80余支。独立团扩编为3个营8个连。9月,独立团主力在戈村伏击国民党卫戍团一个连。随后,在赤卫队配合下,将广德县城包围,威吓国民党军。历时5个月,经20余次战斗,毙国民党军50余名,收编地主、土匪武装200余人,除恶霸地主4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红色区域扩大到广德西乡、南乡、东乡的大部地区及郎溪、宣城、宁国和浙江孝丰的边缘,纵横百余里,独立团发展到650多人。在红军独立团斗争的影响下,是年夏,郎溪姚村山区的牙山、九村、茶冲、永丰、姚塔及涛城的山下铺、长乐一带的造纸工人和贫苦农民也起而斗争。8月初成立了赤卫队,15日消灭了姚村乡公所,16日,在夏桥路途村,成立了村苏维埃政府和农民自卫团,使姚村红色区域与广德西南乡红色区域连成一片。
10月,陈调元遣第五十七师第三四二团团副喻凤之率兵一营,纠合宣城、广德、郎溪、宁国4县保安团队共2000多兵力,对红色区域进行第二次“清剿”。红军独立团和农民自卫团紧密配合,奋起反击。26日,王金林、陈建富率独立团、自卫团及农会会员共150多人,翻越抱袖岭(俗称螃蟹岭),攻打宣城县水东镇。因过早暴露作战意图,宣城、郎溪之国民党驻军迅速增援,致腹背受敌,伤亡甚重,被迫撤出战斗。时,吴子华、魏西武、刘绍武与农民自卫团的沈云山、曹柏相合谋,胁迫300余人携枪100支在郎溪投敌叛变,使独立团遭受很大损失。王金林因思想轻敌,仍率独立团和郎、广2县的部分赤卫队员攻打浙江孝丰县城,行至皖浙交界的孝丰门徒村,遭国民党军伏击,独立团第一营营长郭凤介、警卫连长汪锦冲等英勇牺牲,王金林率100余人突出重围,绕道转回黄金坝,方免遭全军被灭。民国20年2月2日,陈调元遣第三十七师许国庭团,广德四乡民团以及宁国、孝丰等地地主武装共2700余人,对红色区域进行第三次“清剿”。中共广德县委将红军独立团与农民自卫团一部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皖南游击队”,下辖3个中队,在郎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仅2个月时间就先后摧毁了广德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区、乡、村公所10处,镇压了反动区长卢启炳、张绍池、杨又新等大恶霸;击毙了反动民团团长杨少基,打垮了封建反动道会“黄枪会”,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三次“清剿”。
8月,国民党纠集广德县保安团、许国庭团和民团共约3000余人,对红军游击队发动第四次“清剿”。红军游击队求胜心切,匆忙出击。王金林亲自率领红军游击队及赤卫队共1000余人,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攻打广德西南乡的甘溪沟。结果,缴获甚微,游击队中队长龚守德等却在战斗中英勇牺牲。9月12日,王金林又率红军游击队、赤卫队和农会会员向誓节渡守军发起进攻。因前进前夕国民党增驻一个正规军连防守,几度攻城不下,队伍伤亡很大。王金林右臂负伤,被护送到花鼓塘汪家冲藏匿,红军战士、赤卫队员只剩下100余人。在撤出战斗转宿洪塘村时,又遭许国庭团一部及县保安团共200余人的包围,红军战士、赤卫队员涉水突围,30多人中弹溺水牺牲,其余60多人突出重围后,向戈塘、南门冲方向退却。在国民党军追击中,龚新发、周光文、杨杆民3人同时携枪叛变。当晚,部队由南门冲向詹村转移时,又遭到叛徒龚、周、杨带来的保安团300余人的伏击,队伍被打散,第三中队长杜义贵又投降叛变。最后红军游击队只剩下17条枪,分别埋于小青峰岭下,人员分别隐蔽转入地下。10月12日,王金林因警卫员龙明忠告密,在汪家冲被许国庭部王德隆营的一个连捕获,11月,在广德城北英勇就义,广德暴动遂告失败。
【请水寨暴动】
民国19年(1930年)2月2日,中共潜山县委发动的四乡起义群众以拜年为名,从四面八方涌向请水寨,上寨人数达1000多。4日,中共潜山县委书记、暴动总指挥王效亭宣布正式暴动,并将原秘密武装和起义农民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潜山独立师”,师长王效亭,党代表陈履谦,下设2个大队,计100余人。独立师成立后,即攻占潜山的咽喉要地水吼岭,消灭了水吼岭五庙民团,随后又派出一批干部领导了梅寨、五庙、王家牌楼、黄柏等地农民的武装暴动,使潜山的第五区(后半区,今潜山县水吼岭以西地区),七区(今潜山县的黄柏区及源潭区大部)、六区(今岳西县汤池区、菖莆区、五河3个区及主簿、来榜2个区的大部)等广大地区成为红色区域。
3月6日,国民政府潜山县长崔澍龙率县自卫团等千余之众,前往请水寨镇压。为保存革命力量,王效亭率独立师向霍山转移。途中,与霍山南乡的领导人蔡世剑等,领导了黄尾河、胡家河、头陀河暴动(今属岳西县),成立了赤卫军。
3月中旬,独立师至闻家店,与红军第三十二、三十三师协同,歼灭了落儿岭、土地岭、新开岭之国民党驻军,并易名“潜山工农革命军”。4月6日,工农革命军与红军第三十三师联合,协同英山游击队打回英山,途中击败国民党军阻击,于8日解放了英山县城。9日,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化名夏唯宁)主持下,工农革命军及红军第三十二、三十三师领导人在闻家店举行事军会议,制定扩大皖西根据地计划。12日,攻克霍山后,立即挥戈南下,沿途消灭了王昌三、李维甫民团和石榜的商团武装,接着占领水吼岭,歼守军一个营。
4月中旬,潜山工农革命军改为红军第三十四师,全师兵力达千余,有长枪90支,短枪数十支,土枪500余支。下旬,红军第三十四师在第三十二、三十三师的援助下,打回潜山,再克水吼岭。开辟了以天堂为中心,方圆1500平方公里,有15万人口的革命根据地,与皖西红色区域连成一片。
6月上旬,中共中央军委特派员朱瑞来潜山巡视,将红军第三十四师改为“中央独立第二师”,由中央直接指挥。18日,独立第二师根据中共安庆中心县委联席会议部署的“向响肠河以东发展”的方针,攻打梅城,激战一日未克,回师天堂。7月22日,安徽省国民政府纠集省保安团及桐城、潜山等6县自卫团、队,计6000余人,分3路进犯天堂,独立第二师与之激战10余日后,被迫再次退回霍山。国民党军尾迫不放,在诸佛庵、新开岭、流波、金家寨等地战斗中受损,全师伤亡过半。9月4日,王效亭等率师东归,又遭国民党军围困于衙前,再次受损。王效亭、储余、李亚(团长)等分散隐蔽,后转至皖西地区,凌霄、刘国鼎(团政委)、汪越(团长)等去皖南。至此,请水寨暴动遂告结束。
【罗家咀暴动】
民国19年(1930年)2月,中共安庆中心县委召开怀宁、桐城、庐江、潜山、太湖、宿松、望江、贵池8县联席会议,决定组织6月暴动,建立革命武装和游击根据地。2月1日晚,中共党员陈雪吾、王淀华、张顺卿等18人,在孔城(今属桐城县)党支部配合下,以突袭手段缴获孔城商团长枪16支,子弹数十发,并连夜运往方家仓(今属枞阳县)收藏,为武装暴动作准备。5月,中共桐城县委召开军事扩大会议,决定在庐南暴动,并组建皖中工农红军独立团,陈雪吾任政委。会后,陈雪吾率领部分人到方家仓秘密运送枪支,吴大章进城取子弹,陶国器、朱南友到孔城、七架桥等地组织发动群众,约定在庐江境内母子坟会合暴动,并派浮山中学学生、共青团员张功铸(七驾桥民团团长张晏清之子)回去作内应,中共七架桥区委派人作向导,夺取张晏清民团枪支后,再奔向罗昌河夺取张栋才民团枪支,与庐江县民团和柯家坦、叶明义2股起义武装汇合,开到桐北三十里埠、大关以西山区,最后至欧家岭一带建立游击根据地,迎接鄂豫皖红军东进。6月14日晚,陶国器、王靖江率领安徽大学、浮山中学、六邑中学、东南中学、桐城中学等回乡学生和孔城自卫团7名战士及一部分农民共约40人,按照预定时间从四面八方到唐家湾集合,前往母子坟与取枪人员会合。陈雪吾等去方家仓运枪,因风向不顺,至鸡鸣时船才到。起义人员在母子坟会齐,分发枪弹,暴动后,分2路行动,规定拂晓时,进驻罗家咀隐蔽,天黑后继续前进。不料,罗家咀地主李镜甫,暗地派人送出消息。15日9时左右,七架桥、罗昌河2民团四五十人,将罗家咀包围,暴动队伍与之激战10分钟,冲出包围,王靖江阵亡,张佩卿、吴大章、周家驷、周振超、高木匠等人被捕,张佩卿英勇就义。暴动遂告失败。
【大石岭暴动】
民国19年(1930年)3月下旬,中共太湖县委在太湖、宿松、望江县边区大石岭一带发动农民举行武装起义。4月17日暴动开始、叶仁山、叶义山、孙敬纯等率领赤卫队员和农民200余人,包围了当地的恶霸地主李贯珍家,开仓分粮,并将李贯珍当场处决,继又镇压了劣绅韦大衍。数日后,赤卫队发展到120人,工农武装发展到2000人。4月20日,在大石岭五里庙召开群众大会,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太望赤卫队”。月余之间,太望赤卫队先后围抄了韦大衍、韦晓山、杨和义、吴绍周、胡少廷、李宗保、李伯超等20户地主、劣绅家,缴获长短枪90余支,子弹1000余发,没收稻米2000余担,土布500余匹,分给了贫苦农民。5月中旬,太望赤卫队在金鸡岭被国民党太湖、宿松、望江自卫队击溃,暴动失败。
【黄口暴动】
民国19年(1930年)7月10日,中共徐海蚌特委委员、宣传部长陈履真至萧县,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与萧县行动委员会研究决定,在黄口、王寨,永固等3地同时举行武装暴动。分工李祥龄、张圣和、谢光亚负责黄口地区,黄蕴山、胡文清负责王寨地区、纵翰民、肖雅忱负责永固地区暴动事宜。
中共黄口支部书记李祥龄受领任务后,立即返回黄口,积极筹划暴动。当时黄口驻军有国民党第三军第二十七师的一个连,黄口区自卫队和商团一个班,共200余人、枪。黄口区自卫队队长张永祥是共产党员,该武装为共产党所掌握。商团武装系保护商界上层人士财产,不介入政治斗争。据此,李祥龄等研究确定:时届暴动之日暴动队员伪装赶集,以突袭手段消灭驻军连的岗哨,冲入营房,迫其缴械投降。分工李祥昌带领一部进攻火车站东守军的一个排,程瑞凯带领一部进攻火车站西守军的一个排,包继宣带领一部进攻驻军连部的一个排。李兆铭带领黄口小学生组成宣传队,在暴动开始后,上街贴标语、散传单,开展政治宣传。郑传舜组织铁路工人于站东李阁村附近破坏铁路,切断交通线。
7月6日10时左右,暴动队员分别集结于进攻目标附近,指挥所发出信号后,程瑞凯等20余名突击队员迅速冲进站西排营房,守军惊慌失措,纷纷缴械投降。站东排守军,见势不妙,夺路向东逃窜,至黄口东北3里之张寨附近,被当地群众缴械。中午,站北驻军的一个排仍据险顽抗,突击队员程瑞凯、李祥太先后牺牲。李祥龄当即决定,以坚持军事围攻的同时,加强政治攻势。他一面派人找来商会会长刘德印、唐秉五,动员他们向守军喊话;一面指挥队伍将驻军营房前屋点燃,迫其投降。此时,驻行政局大院持枪待命的区自卫队武装,在张永祥带领下缴械。15时,暴动获得全胜,缴长短枪近200支。起义队伍当即成立红军第十五军第一师独立营,营长李祥龄。
16时,鉴于国民党军铁甲车由徐州方向开来,独立营迅即撤离黄口,沿萧黄公路向南挺进。次日,转向王寨,拟与王寨、永的暴动队伍会师,不料,两地均因条件不成熟,未按期暴动,独立营遂于王寨西的宁园、郝楼休整。9日,独立营回师曲里铺,遭国民政府萧县县长王会率县警备大队追击、包围,遂展开激战。在独立营处境艰难时,连长任爱斯乘机哗变,拉走了装备最好的一个连大部分人员。独立营遭此挫折后,力量削弱,情绪低落,最后只得将人枪分散隐蔽,暴动遂告结束。
【石梁河暴动】
民国19年(1930年)7月20日,中共泗县县委(时属江苏省委领导)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共徐海蚌特委指示,决定于8月1日举行暴动,将县委改组为党、团合一的行动委员会(下简称“行委”),书记丁超伍,军事委员魏正斌、徐蔚农(徐兆铭)、许华国,成立了红军独立师,何凤池(化名李宝璋)任司令,魏正斌、丁超伍任副司令,万仲议任政委,下设4个大队。会议认为石梁河东岸地区,距泗县城仅20余里,群众基础好,暴动成功后易夺取县城等条件,确定为暴动重点地区。会后,丁超伍等至石梁河东岸地区,一面组织群众抗租抗税,一面发动党、团骨干和农会干部,筹集枪支弹药,为暴动作准备。29日,暴动队伍开始集中,由于声势较大,被泗县国民政府察觉,县长余念慈令第九区(草沟区)团防局长余良辅,副局长袁镜炎从界沟向河东监剿;第四区(上塘区)团总张元臣从上塘集向西监剿;县自卫团张汉兴、高树屏2个中队随时配合出击。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第九区区长王景诚获悉后,即转报中共泗县“行委”负责人,“行委”当即决定提前暴动。
30日,石梁河地区暴动队伍300余人(有枪100余支),汇集于石梁河东岸大、小魏庄。泗县国民政府急令自卫团张汉兴、高树屏之个中队自仇岗出发,向暴动队伍进攻。自卫团连发2颗炮弹未炸,便仓皇而逃,暴动农民奋勇追击4余里,将其赶回泗县城,继而返回仇岗,焚烧了勾结自卫团的反动地主张继舫家所有衣物家具。当晚于朱圩子整编队伍,正式打出红军独立师的旗帜。31日,混入暴动队伍中的原土匪头子李洪吉阴谋策反,当即被处决。下午,部队进驻上塘集附近殷许庄,利用国民党军内部矛盾,分化瓦解,俘李安文部30余人,缴长枪23支,手枪3支,及一批子弹、手榴弹,并处决李安文。接着,魏正斌率队攻打崔庄大地主张明辅,因其设防严密,未克。8月1日午后,部队进驻霸王城,击溃团练,缴步枪25支,子弹400余发。是日夜,经任集、朱庄,渡过石梁河至西大、小邓湾,于2日拂晓前抵屏山,打开地主徐华庭(外号北霸大)粮库,开仓济贫。在此,独立师与徐华国领导的“光蛋会”暴动队伍会合,进军洪泽湖,建立根据地。3日早饭后,部队行至马厂东南唐沟时,被国民党泗县自卫团2个中队及第四、九区团防局和双庙乡团练等地方武装共约2000余人包围,独立师一面仓促应战,毙伤乡练10余人。一面派人去黑塔给原中共泗县县委书记王子玉送信;没料信误交大张庄劣绅张恒胜手中,致王子玉被捕。部队在魏正斌指挥下,奋战终日,因弹尽无援而溃散。赵海涛、魏开龙、黄小子等阵亡,暴动至此失败。4日晨,魏正斌被俘,后在泗县西关外英勇就义,王子王被解送省会安庆,亦于民国20年3月8日英勇就义。
【叶柳湖暴动】
民国19年(1930年)7月下旬,中共江苏省委巡视员刘瑞龙和上海军委的王九风、李必江,相继到宿县百善西南的胡楼村,与当地党组织负责人陈钦盘、赵建五、陈文甫等人研究决定,在宿东、宿西同时举行武装暴动,并计划在胡楼一片建一个连,岳集、五卜各建一个连,宿西合建一个营,由陈钦盘组织指挥前后营子、胡楼等村的农民,于8月9日暴动,攻打百善,继而汇合徐楼等地的农民协会,进取临涣。
8月6日晚,百善团防队9名团丁,突然窜至胡楼逼缴烟款,陈钦盘等当即将团丁捆绑,缴长枪9支,并连夜通知各村,提前举行暴动。7日晨,参加暴动的三四百贫苦农民,手持长、短枪及大刀、长矛、棍棒,分别从阎庙、史庄、满乡、马乡、后李家、土营、前后营等地涌向胡楼。陈钦盘宣布成立红军第十五军第一团第一连,随即向百善集进发,攻打团防局。由于团防局事先接到前赵营子地主赵宗志的密报,防范严密,激战半日未克。近午,起义队伍向西南撤退,行至海孜,遭地主武装袭击,傍晚抵徐楼,与临涣起义队伍会合。
8日拂晓,李必江率领胡楼、徐楼等二三十个村庄的七八百参加暴动的农民,开进叶柳湖后,突遭寿振岭团防队包围。起义队伍迅速占据湖中炮楼迎击。战至黄昏,终因弹药不足、众寡悬殊而不支,遂决定连夜分头突围,各回原地隐蔽,待机再起。夜三更时分,东西南北各突围小分队开始行动,李必江、陈钦盘、赵元俊等10余人作后卫掩护。由于起义农民缺乏军事知识,组织又不够严密,撤退时没有指定目标转移,因而在团防队发起总攻时,各自应战,致被击散。李必江、孙铁民等突围后,分散隐蔽在宿县十里铺中共党员王东凡家及宿西四职中学桑园内,后因叛徒出卖,孙铁民被捕,英勇就义,暴动失败。
【六洲暴动】
民国19年(1930年)8月,中共无为县委决定在六洲地区组织武装暴动,县委机关从三汊河小学迁至距六洲镇8里的新华寺小学,开始进行暴动准备工作,11月下旬,县委在白茆洲开会布置暴动事宜,决定成立红军皖南第三游击纵队。刘静波任纵队长,任昌举(即任惠群)任政委,下辖3个大队。12月7日上午,胡德荣、任昌举分别率领人员收缴地主枪支,至14时,共收缴步枪20支,子弹数百发。傍晚,暴动队伍集结新华寺广场,无为县城12名青年学生由杨骥才率领,携鼓号前往参加暴动。午夜,刘静波率领暴动队伍分3路向六洲镇国民党军据点进攻,守军拼命抵抗,3次冲锋未克,战斗持续至拂晓。由于三官殿、汤沟一带国民党军闻讯增援,为保存实力,暴动队伍陆续撤到新板桥、骆家跳一带,分散转入游击活动。暴动遂告结束。
【瓦埠暴动】
民国20年(1931年)3月27日,高中林(方英、中共中央巡视员)在寿县上奠寺召开寿县、凤台、阜阳3县党的联席会议,正在研究寿县能否举行武装暴动问题时,忽接中共瓦埠支部报告称:寿县国民政府县长张相昆率领七八十名军警即将至瓦埠“清剿”共产党组织。与会大多数人员主张乘势举行武装暴动,给予迎头痛击。于是,中共寿县中心县委连夜召开县、区干部会议,成立行动委员会,书记曹鼎,委员杨盟山、魏化祥、薛骞,负责指挥暴动。后因查明进入瓦埠的不是县军警,而是当地联庄会派出二三十人保卫区公所的武装,因而决定首先袭击瓦埠区公所,捉拿反动区长路奎汉,然后夺豪绅地主的枪,发动群众扒粮。
29日深夜,暴动群众云集泰山庙,正要进袭区公所时,由于叛徒告密,路奎汉逃走,致使进袭区公所未成。行动委员会立即在泰山庙开会,决定成立寿县游击队。30日,参加暴动的游击队和农民群众1000余人,涌向瓦埠街,在望春园馆店门前宣布暴动开始。接着,游击队分别于瓦埠及附近农村,逮捕地主豪绅10多人,收缴长短枪130多支。31日,发动瓦埠周围农民群众3400多人,扒掉方小楼地主的粮食。
4月1日,反动联庄会纠集地主武装1000余人,进攻瓦埠暴动队伍,游击队连夜转移到张咀子一带。地主武装跟踪而至,将游击队包围,游击队顽强抵抗,多次突围,未能成功。在此紧急关头,中共瓦埠区委向开明地主曹云峰等人借来20多支枪、2000多发子弹,由曹为邦、宋德渊等率领几十人,打着“小甸集联庄会”的旗号,前往张咀子援救,游击队在突围战斗中,戚连雨等18人英勇牺牲,其余突围出来的人员即分散隐蔽。
【黄家坝暴动】
民国20年(1931年)8月,驻南京国民党军第四师工兵营第三连,在连长、共产党员杜一民率领下,于雨华台秘密起义,以演习为名,渡江西进。途中第三排离队,第一、二排于下旬抵寿县石家集。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派寿县县委书记曹鼎将该部与瓦埠暴动后分散隐蔽的武装合编为寿县游击队,东进李山庙,歼灭团防局,缴获20多支枪。9月3日,在殷家冲击溃团防武装近千人的进攻,转战至寿西湖菱角咀。29日夜,攻占李家圩,击毙恶霸地主李惠涛兄弟俩及其保镖,缴获长短枪7支。继而组织500多群众,展开分粮斗争。而后,游击队折回史区休整,在堰区和瓦区一带,屡遭敌挫。10月27日,在李英主持下,寿县游击队扩建为寿县游击大队。29日抵凤台县白塘庙,发动群众分掉地主岳子彬家的粮食3.8万多斤,动员38人参加了游击队。31日,在唐志远主持下,中共黄家坝支部决定11月5日举行武装暴动。鲁口集党组织集中30支长枪、江口集党组织集中20支长枪,待机策应。
为配合黄家坝暴动,寿县游击大队于11月3日凌晨抵黄家坝,当地农民纷纷要求参军,使游击队由140人增加到170多人,有步枪80多支,轻机枪2挺。10时,游击大队率领6个村500余农民,涌向地主家,分了黄贯信等4户地主粮食1.8万余斤,正式举行暴动。地主吕华三潜出,将黄家坝暴动情况报告了当地团练和红枪会。14时许,团练纠集2000余兵力围攻起义队伍,国民政府凤台县长夏富堂亦率兵抵双集(距黄家坝8里),游击大队即分兵于七贤墓、后黄一带布阵迎敌。15时许,团练等武装发起进攻,游击大队英勇抗击,打退其4次冲锋,激战3小时,弹药将尽。此时,团练武装又发起第五次冲锋,北路夏富堂部亦由五郢向游击大队背后偷袭而来。鉴此,游击大队决定立即突围,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李英、曹鼎、唐志远等游击大队领导人和中共颍上县委书记程东方及黄家坝支部书记黄子贞等71人壮烈牺牲,24人被俘,起义遂告失败。
【双河集暴动】
民国21年(1932年)3月,中共合肥北乡区委采取造枪、买枪、夺枪等办法,组建起府北游击队,共100余人枪;并在府北地区发展赤卫队,组建群众武装,4月7日,在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军委张志一率领下,游击队、赤卫队和1000余暴动农民,手持步枪、红缨枪、大刀、长矛,在双河集举行暴动,一举攻克国民党双河集联保办事处和团防局,缴获步枪12支。随后,暴动队伍兵分2路至崔瓦房、双河集和造甲店扒粮,持续3昼夜,共扒出地主粮食2000余担,并夺得一批枪支弹药。
双河集暴动的烽火迅速蔓延,国民党当局急忙从合肥、寿县调遣兵力会同白龙厂、元疃集、埠里、下塘集4个民团,向双河集进剿。中共北乡区委书记崔筱斋和张志一率领游击队、赤卫队奋起抵抗,多次击退国民党军进攻。战斗中,共产党员刘志勋壮烈牺牲。为避开国民党军锋芒,游击队、赤卫队向寿县边界地区豪沟村(今属长丰县)转移。次日午时,国民党调集1000余兵力,从四面将豪沟村包围,向暴动队伍发起猛攻。游击队和赤卫队一面奋起还击,一面组织突围。激战一夜,崔筱斋、张志一等20余人突出重围,转移至肥东县边缘地区活动。在国民党军尾追堵截下,又转战数日,终因孤立无援,伤亡过大,被迫化整为零,分散隐蔽。不久,崔筱斋不幸被捕,于下塘集英勇就义。
【牛岗暴动】
民国17年(1928年),六安县东南乡的思古潭、曹坯塘、张母桥等地,建立起共产党支部组织,并于埠塔寺、九十铺、张家店、施家桥、陈家河及舒城县张母桥、鸳鸶庙、干汊河等地,建立了秘密农民协会等群众组织。民国21年4月25日,在中共六霍县委委员汪孝芝(又名汪林务,群众称其汪三姑娘)和宋仁宏的组织、领导下,霍德、邵正宏带领曹坯塘、埠塔寺赤卫队,陈干臣等带领九十铺、陈家河、施家桥赤卫队,李华玉带领张母桥赤卫队,共约1000余人,集合于牛岗(又名六家岭)宣布暴动,成立了六安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和区特务队。暴动队伍几经转战后,在月牙塘接到中共皖西北道委的命令和送来的百余支枪,遂整编为六霍县游击大队,由陈干臣任队长。游击大队成立后在张大院子、小老家、思古潭、丁家老圩和六安、舒城县交界一带收缴了许多地主武装,镇压了思古潭的黄同轩、陈家河的陈霞庭等恶霸地主,声威大振。之后,队伍开进张家店,改编为六霍县独立营,不久悉数编入红军。
【柯村暴动】
民国23年(1934年),黟县柯村地区遭受特大旱灾,土豪劣绅勾结官府催租逼债,农民苦不堪言,反抗呼声愈益强烈。中共太平中心县委根据太、黟、祁县委的意见,报请闽浙赣省委批准,因势利导,领导柯村地区农民举行暴动。暴动时间原定于秋后,因交通员遭国民党军警杀害,计划泄露,中共太平中心县委遂决定提前到8月21日举行,指挥部设于拜祭堂,由韩锦侯任总指挥。是日晚至次日凌晨,杨家墩至柯村一带首先暴动。农民团、赤卫队,手持长矛、大刀,开仓放粮,焚烧地契债据,在杨家墩镇压了黟县自卫团团总汪晓堂;在柯村镇压了民愤极大的豪绅胡炳希、汪炳才、胡昌阳等。参加暴动的农民群众达3200余人,在不到7大的时间内,东起黟县方家岭,西至石埭县城安(今属祁门县),南到祁门县历口,北达太平县七都(今属石台县),南北长120里,东西宽110余里的范围内掀起了暴动高潮。9月初,中共闽浙赣省委派宁春生率300名红军和行政干部,由祁门经黟县碧山、洪到达柯村,加强对暴动的领导。暴动胜利后,中共太平中心县委由拜祭堂迁至柯村,成立了皖南苏维埃政府和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柯村地区有600多户、2300余人分得了土地。
为保卫新苏区,皖南苏维埃政府以闽浙赣苏区派来的武装力量为主,建立了皖南游击队,县、区、乡分别设有大队、中队及分队,还建立厂红军江边特区司令部。在宁春生、刘毓标等领导下,游击队与农民团、赤卫队等群众武装相互配合,先后与国民党几个县的地方武装在木子岭、打鼓岭、方家岭、朗坑、杨家墩进行10余次战斗,共毙国民党军士兵70余名,俘6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多件,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12月,方志敏等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抵达柯村,根据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形势,布置柯村苏区转为游击区,将游击队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争,以保存革命力量,保护基本群众。先遣队留下一个侦察营,与皖南游击队合编,组成600余人红军独立团(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以黄南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进行抗日宣传。
民国24年春季以后,柯村地区白色恐怖愈益严重,王弼(中共皖南特委书记)、苏承屏(皖南特委少共团书记)被捕后叛变,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军第七十八、八十八师及各县保安团,以绝对优势兵力,对柯村反复“围剿”,王和生、胡锦标、宁春生、储汉仪、方再兴、洪常静等先后被捕,惨遭杀害。柯村地区的革命烈火暂时被扑灭,不久,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势力又迅速兴起,投入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郑家村暴动】
民国24年(1935年)元月,为配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的行动,中共贵秋东中心县委在作了较充分准备之后,决定于农历年关领导和发动郑家村地区农民暴动。不料,叛徒彭根炎将暴动计划泄出,当地劣绅余广兴、徐永太、王少君等逃往高坦、贵池等地,搬兵“围剿”。在此紧急关头,中心县委决定将暴动时间提前,一面派王根炎去留田(今属贵池县)联系,要求红军支援,一面派人将要道处电线割断。l月29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一支800多人的农民队伍,在中心县委书记夏金良、钱坑区委书记闻宗周的率领下,在郑家村祠堂宣布暴动。当天抓获了叛徒彭根炎和自卫队长柯茂林(后逃脱),缴获长、短、土枪20余支。2月1日,农民队伍与皖赣红军独立团在大井边会合,参加暴动有一二千人。暴动地域以贵池郑家村为中心,包括来田、九步岭、华田坂、红石潭、钱坑、安平、小河、十里坡等地,纵横达60余里。正当各地农民焚毁田契、进行插牌分田时,国民党贵池县自卫队长陈鼐彝率领200余兵力前往“清剿”。由于红军独立团在高坦附近赴援受阻,农民团在栗西坑被冲散,夏金良下落不明,闻宗周外走,历时9天的郑家村暴动最后在贵池西南的湖山被镇压。
【秋浦高山暴动】
民国24年(1935年)6月,中共江南特区委员会成立后,即对暴动问题作厂多次研究,并着手暴动准备工作。依据当时环境和斗争情况,决定党的秘密组织不全部参加暴动,保留贵祁县委及老山陈等地的秘密活动区,以利在国民党军“围剿”、封锁时,能够通过秘密组织关系进入国民党统治区活动和购买必要物资。会后,积极开展群众工作,扩大游击队和赤卫队,集训200余人,为举行暴动和建立苏维埃政权准备基层领导骨干。同时决定江南红军独立团主动进攻敌人,以扩大影响,制造舆论。7月间,红军独立团在猪公岭一战,消火了接近根据地的国民党安徽保安团一个中队,缴枪20余支;随即转于贵池与青阳交界的九华山伏击国民党军,生俘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宣传部长;8月,袭击了殷(家汇)屯(溪)公路重镇殷家汇,歼灭一个保安中队,缴枪40余支,并将其碉堡烧毁。独立团由500人发展到800人。经过一番政治和军事准备之后,于是年中秋节夜,在贵秋东地区举行武装暴动。暴动范围东起贵池县狮茅岭,西至东至县白水张家,南至秋浦县鸡头岭,北至贵池县鸡公岗,纵横七八十里,参加暴动的群众达5万人。暴动胜利后,成立了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各县、区、乡苏维埃政权也相继成立,持续时间达4个月。后因国民党重兵进攻,贵秋东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独立团被迫转移,分散游击,苏区转为游击区。





二、围剿反围剿战事
【霍山之战】
民国19年(1930年),霍山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国民党反复派遣军队进行“围剿”,妄图摧毁新生的革命政权。5月2日,国民党当局遣驻六安的新编第五旅潘善斋部,猛扑霍山县城,六安的反动民团亦同时向皖西苏维埃区进犯,中共霍山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被迫转移至诸佛庵。潘善斋旅进占霍山县城后,实行白色恐怖,在霍山和六安县部分苏区捕杀共产党员、苏维埃政权基层干部和革命群众达1800余人。
不久,中原大战爆发,驻皖西国民党军大部调往参战。6月中旬,许继慎、曹大骏等乘国民党军西调之际,率领红军第一军第二、第三师,向六安、霍山县西部地区国民党军据点发动进攻,先后收复流波、麻埠,独山,两河口等地,第三次攻占霍山县城,歼国民党地方武装约千人。国民党军驻六安新编第五旅2个团反扑,红军予以迎头痛击,毙、俘其副旅长以下官兵700余人,缴获迫击炮1门,重机枪1挺。7月12日,红军第一军与英山县游击队在霍山县燕子河会合,向南进击盘踞英山的国民党军韩杰旅。13日,红军第二师向驻金家铺之韩杰旅一个团发起进攻,追至狮子坳将其全歼。下旬,红军第一军奉命西调,出击平汉线。
8月,因红军主力西上,国民党军新编第五旅遂纠集六安、霍山自卫团600多人,并从颍上、寿县、合肥等地,网罗红枪会、黄缨会徒5000多人,向苏区大举进攻。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中央独立第一师、六霍赤卫师奋勇抗击,苦战月余,从9月3日起,被迫向商南转移,潜山中央独立第二师,在梅城、衙前镇战斗亦先后失利,转移至舒城沈家桥时,复遭国民党军包围,牺牲较大。国民党侵占苏区后,再次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霍山、六安两县被害干部500多人、群众1.96万多人,掳卖妇女1690多人。革命中心区受害尤重,几乎没有人烟。
【秋浦之战】
民国19年(1930年)秋,红军第十军转战于赣北地区。国民党“皖赣会剿总司令部”总指挥鲁涤平唯恐九江有失,急调5个师兵力在沿江集结,企图阻歼红军第十军主力于彭泽一线。红军第十军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主动撤出彭泽,出其不意折向皖南,挥师东进,进攻秋浦(今东至县)。11月5日,红军第十军第一旅第一团、第七旅第十团为先头部队,第四、第七旅为后卫部队,共3000余人由波阳向皖南开进。是日晚,在秋浦龙泉湾与国民党波阳、秋浦联防队相遇,将其全歼,击毙队长范振木。继而急行军120里,冲破陈家镇、罗家亭、尧渡街等3道封锁线,于6月凌晨2时到达秋浦县城附近,攻占鹫台山,进驻座落在山上的秋浦县立南门岭高等学堂。接着,第四、第七旅向县城推进,击溃国民党守军约一个营,占领县城,捣毁秋浦县国民政府各机关,烧毁钞票、粮券,砸开监狱,救出被捕的共产党工作人员刘学诚和进步人士等八九十人,并没收豪绅地主财产,开仓济贫。高门岭高等学堂师中32人当即参加红军第十军。16时,红军第十军主力撤离秋浦县城,回师赣东北。
【香火岭之战】
民国19年(1930年),国民党纠集8个师又3个旅近10万兵力,对皖西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11月5日,国民党军范熙绩第四十六师主力调驻六安、霍山县,卫立煌第四十五师驻蚌埠一带,预备军团总指挥陈调元驻安庆,计划第一步对根据地造成“圆箍式”包围,第二步以主力突入根据抛占领集镇,控制要道,寻找红军主力作战;第三步进入农村,分区“清剿”。
为粉碎国民党军“围剿”,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一方面以地方武装为主体展开广泛的游击战争,迫使国民党军不敢冒进和分散“清剿”;另一方面则集中红军主力,打击国民党军薄弱环节,以转变整个战局,12月上旬,红军第一军由鄂东进入皖西。14日攻克金家寨,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一个营及反动民团共1000多人。15日,在鹅毛岭击溃国民党军守军一个营。16日,占领麻埠、独山、叶家集等重镇。18日,东进青山店、苏家埠、韩摆渡,再歼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陈旅2个营。安徽省国民政府主席陈调元急令第四十六师、警备第二旅全力防守六安,霍山县城,并进占韩摆渡、苏家埠、诸佛庵等地;豫鄂皖三省边区“绥靖”督办李鸣钟又令第三十师第八十九旅由商城进占金家寨,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旅进占叶家集,第四十五师由蚌埠派兵驰援,企图从东、南、北3面对红军进行新的包围。鉴此,红军第一军于21日将主力集结于麻埠地区,准备乘国民党军合围时,在香火岭伺机予以歼灭,29日,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和警备第二旅一个团分3路向麻埠进犯,中路第一三八旅的2个团由苏家埠经独山向东香火岭(今称东鲜花岭)推进;右路第一三六旅第二七一团,由韩摆渡经石婆店向西香火岭(今称西鲜花岭)推进,左路第一三七旅、警备第二旅一个团,由霍山经诸佛庵向麻埠进犯。进占金家寨、叶家集之第三十师、二十五师,则迟疑观望,未敢冒然前进。
鉴此,红军第一军果断作出集中主力于运动中击破各路敌人的部署。30日,红军第一师的第一、三团与红军第二师的第四团由麻埠北上追击中路第一三八旅,在东香火岭,与该旅先头部队遭遇,红军第一师第一、三团分别抢占东香火岭南北两侧高地,向该旅侧翼袭击,红军第二师第四团从正面发起猛攻,迫使该旅先头部队压缩于东香火岭山沟。激战4小时,全歼其先头一个团;其后续部队一个团见势不妙,仓皇回窜,红军第一、三团乘胜猛追,在东香火岭以东同兴寺附近将其全歼,后在同兴寺又歼灭其一个团。同日,右路国民党军第二七一团已进至西香火岭。红军第二师第四团奉命迎击,全歼其先头一个营,另2个营向北溃窜,在石婆店附近被红军第二师第四、六团前后夹击,将其击溃。俘团长柏心山。
红军第一军主力在中路、右路作战时,钳制国民党军左路的仅有地方游击队和赤卫队;国民党军乘隙进至麻埠外围的梁山高地,并以一部冲入镇内。红军第一军直属队,在军长许继慎指挥下,将突入镇内的国民党军击退,与其形成对峙。红军第一师第一团在同兴寺奉命星夜返回麻埠,会同军直属队和赤卫队,发起反击,将该路国民党军击溃。香火岭战斗,计歼国民党军3个多团,击溃一个多旅,毙、俘团长以下官兵3000多人,缴枪1700多支,并全歼六安杨松山自卫团。国民党第四十六师残部退回六安、霍山县城不敢复出;第二十五师、第三十师慌忙分别从叶家集,金家寨向固始、商城县退去。国民党军对皖西地区的合围即被粉碎。
【独山之战】
民国20年(1931年)3月上旬,国民党军采取“迫堵兼施”战术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以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师等组成“追剿”部队,由第二十二路总指挥兼第三十师师长吉鸿昌任“追剿”总指挥,专寻红军主力作战;另布署第五十七师(附暂编第二旅宋世科部)于霍邱南以南叶家集至六安、霍山、英山一线,新编第二十五师于商城县以东方家集、黎家集至霍邱县叶家集一线实施防堵,并令驻鄂东北和平汉线东侧的4个师,及潢川、商城等县守备部队,积极投入战斗,予以配合。共投入10个多师,约十二三万兵力。计划第一步“肃清”鄂豫边的红军;第二步进攻皖西,以实现蒋介石限令于5月底“完全肃清”鄂豫皖红军的企图。
4月上旬,国民党“堵剿”部队开始在苏区边沿地区“清剿”,中旬,以7个团的兵力,越过淠河向皖西苏区进犯。13日占领独山,14日占领诸佛庵,15日占领麻埠,并伺机进攻金家寨。
中共皖西临时分特委根据当面敌情,广泛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阻击和袭扰侵犯之国民党军。同时,连续向中共鄂豫皖特委告急,要求主力红军支援。鄂豫皖特委即决定集中主力,首先打击深入皖西之国民党军。20日,红军第四军军部率第十一师和第十师、二十九团,由商(城)南东进,21日在叶家集与红军第十二师会合。24日,红军第十、十一师经石婆店向独山前进。25日,红军第十师和十一师向独山之国民党驻军发起猛攻;红军第十二师亦同时从叶集附近出发,绕过国民党军正面进占东西香火岭,于麻埠外围阻击国民党军援兵;独山附近两河口、石婆店、南岳庙等地赤卫队和群众,在东西2面展开夹攻,积极参战。日是拂晓,红军第十师第三十团和红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分别向国民党军独山外围阵地马家大尖和黄伯院等地发起攻击,歼国民党军一部;8时,红军第二十九团乘镇内国民党军向外围增援之际,突然自三里岗南下,直扑独山镇,经4小时激战,全歼驻独山国民党军第五十七师一个团又一个营,毙、伤、俘2000余人,缴枪1200余支(挺),使侵占麻埠、诸佛庵之国民党军连夜宿回霍山城,红军遂收复皖西苏区失地。
【苏家埠战役】
民国20年(1931年)9月,国民党蒋介石在对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三次“围剿”失败后,又着手筹划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到11月,集结在鄂豫皖地区周围的国民党军已增加到15个师。其中在皖西地区有第四十六、五十五、五十七、七师等部,分布于六安、霍山、合肥、潜山、蚌埠地区,防区辽阔,兵力薄弱。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决定,留红军第十二师于潢川、商城地区,牵制豫东南地区国民党军,主力自固始向东南进发,会合先期返抵皖西的第七十三师,求歼皖西的国民党军,向东扩大根据地。
民国21年3月18日,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等率第十、十一师东进。20日同第七十三师在六安县独山镇会合。时,皖西国民党军10多个团从六安县城至霍山县城沿淠河东岸,以苏家埠为枢纽,构成一线防御,企图阻止红军向东发展,其兵力部署为:第四十六师(辖第一三六、一三七、一三八旅,每旅2个团)师部率第一三七旅、警备第二旅各一个团及第五十五师第一六三旅驻六安;第一三七旅旅部率另一个团驻马家庵;警备第二旅之另一个团驻韩摆渡;第一三八旅及第一三六旅旅部率一个团驻苏家埠,第一三六旅另一个团驻青山店;警备第一旅驻霍山。国民党军二线兵力尚有第五十五师之另2个旅及第七、五十七师等部,分驻合肥、潜山、蚌埠等地,均距六安、霍山较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决定,以皖西地方武装从两面袭拢、迷惑国民党军,总指挥部率3个师自两河口东渡淠河,发起苏家埠战役。
21日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渡过淠河。22日拂晓,红军第七十三师和霍山独立团围攻青山店。同时,红军第十师在击溃由苏家埠增援青山店之国民党军2个团后,进围苏家埠,红第第十一师直逼六安城郊。韩摆渡、马家庵守军慑于红军攻势,遁入六安。23日,红军第十、十一师重创六安出援之国民党军2个团,残余分别逃人苏家埠、韩摆渡。至此,红军第四方面军将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和警备第二旅主力共6个团分割包围于青山店、苏家埠、韩摆渡。鉴于国民党军寨高壕深,强攻不易奏效,红军第四方面军决定采取围点打援战法,以围攻苏家埠、青山店守军,吸引六安、霍山国民党军出援予以各个歼灭。遂即调整部署:以第十师主力围困苏家埠,第十一师一个团和六安独立团围困韩摆渡,第十一师主力置于六安县西南之平头岗、樊通桥一线占领有利地形,准备歼灭六安出援之军,第七十三师和霍山独立团围困青山店,并相机歼灭可能由霍山出援之军,第十师一个团为总预备队。31日,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师长岳盛指挥六安、霍山2地部队同时出援。由六安出援之第一六三旅等部共4个团,其第一梯队2个团进至苏家埠以北之凉水井、桂家老坟时,遭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役总预备队一个团和第十一师主力的东西夹击,当即歼其一个团,生俘团长陈培根,另一个团窜入韩摆渡;其第二梯队仓皇返入六安县城。由霍山出援之警备第一旅进至十里铺时,亦被红军第七十三师击溃,窜回霍山。苏家埠守军突围未成;青山店被围之第一三六旅一个团乘机突围,大部被歼,一部窜入苏家埠。至此,苏家埠、韩摆渡2地聚集国民党军达6个团。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继续围困国民党军,大力开展政治攻势的同时,将主力集中于机动位置,休整待机,以地方武装监视六安、霍山2城国民党军。红第第四方面军总部判断,在六安、霍山出援之敌被打垮后,国民党军再援,最大可能来自合肥方向。因此,预先在戚家桥、樊通桥以东的陡拔河南两岸勘察地形,制定作战方案,进行战场准备。
苏家埠、韩摆渡之国民党守军被围月余,粮食极缺,军心动摇,携械投降者日增。皖西国民党军频频告急。为扭转皖西战局,4月下旬,蒋介石任命第七师师长厉式鼎为皖西“剿共”总指挥,指挥13个团约2万人自合肥大举西援。徐向前判断:援敌虽多,但道远师疲,建制杂乱,士气低落,有歼灭援敌于运动中的可能。遂即以小部兵力会同赤卫军,继续围困苏家埠、韩摆渡,并监视六安方向,第七十三师在樊通桥地区占领阵地,正面阻击,并以一个营协同六安独立团进至陡拔河以东地区引诱厉式鼎援军西进;第十、十一师主力分置于第七十三师两翼,准备对厉式鼎援军实施迂回包围。5月1日,红军第七十三师一个营在陡拔河以东地区同厉式鼎先头部队接触后,即按预定计划边打边向后撤。2日拂晓,国民党军第七师第十九旅尾追,一部渡过陡拔河,进至红军第七十三师阵地,其大量后续部队尚在对岸。红军第七十三师乘国民党军第十九旅半渡之际发起猛攻,已过河之国民党军被迫后撤,未过河部队不明情况,继续前进,一时前退后拥,混乱不堪。红军第七十三师乘势冲杀,国民党中第十九旅中弹落水者不计其数,该部被歼大部。其后续部队发现前面大利,急忙抢占老牛口、婆山岭高地,企图稳住阵脚。红军第十一师主力和红十师主力即迅速从两翼包抄过去。15时,红军第七十三师第二一七团渡过陡拔河,猛插国民党军纵深,摧毁了厉式鼎总指挥部,活捉厉式鼎;红军第十一师主力和第十师主力也迅速攻占婆山岭、老牛口高地,切断了国民党援军退路。至此,国民党军10多个团全被红四方面军包围于陡拔河岸边,自相践踏,极度混乱,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在地方部队、赤卫军及人民群众配合下,乘势从四面八方向国民党军发起突击,到17时,国民党军2万余人除少数漏网外,均被歼灭。在红军第四方面军集中兵力歼击厉式鼎援军期间,苏家埠、韩摆渡被围之国民党军曾数次突围,均未得逞。厉式鼎援军被歼后,苏家埠。韩摆渡2地之国民党军,在待援无望、内无粮草的情况下,8日,向红军第四方面军缴械投降,战役胜利结束。
以徐向前为总指挥的苏家埠战役,从3月22日至5月8日止,历时48天,共歼国民党军3万余人,俘总指挥兼师长厉式鼎和5个旅长、11个团长以及营以下官兵2万余人,缴长短枪1.2万余支,机枪171挺,各种炮43门,电台4部,击落国民党军飞机1架,解放了淠河以东广大地区。这是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空前大胜利,也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的大胜仗(图2—3—2)。

【霍邱保卫战】
民国21年(1932年)5月,国民党集中26个师又5个旅约30万兵力,分3路对鄂像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其右路军司令部设六安、李济琛兼司令官,王均为副司令官,辖3个纵队、1个预备队。6月15日,王均将所属的第一、四、七、十二各师,分成左、中、右三路,以右路军为先行,中、左两路军配合,分段大举进剿皖西革命根据地中心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七十五师和地方武装奋起抗击,终因众寡悬殊,被迫后撤。月底,淠河以东革命根据地全部丢失。7月5日,王均右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官徐庭瑶令第四师独立旅及第一、第二(欠1营)团,攻破红军淠河防线。同日,徐庭瑶令第四师第十旅沿城东湖东岸向霍邱县城疾进,将城四面封锁,构筑工事。8日,又增加补充第一团和第二十四团围城。城内的红军第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奉张国煮之令,率领军警卫营和县独立团立下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展开殊死保卫战。10日,守城军民在红军第七十四师、七十五师增援下,将国民党军击退。12日,国民党军再次发起进攻,其第四师第二十团从东门主攻,第二十三、二十四团分别从南、北门助攻,堵截城之西南角,霍邱自卫团堵截西门及城西北角湖边等处,并出动飞机配合地面炮火轰击。守城军民与进攻之国民党军展开殊死战斗,至18时,东门、南门、北门相继被攻破,西北城楼上的炮楼亦被占领,全城唯一的出口西门被机枪封锁,除旷继勋率领百余人冒死从西门突围、泅水脱险外,千余人英勇牺牲,干余人被俘。霍邱县城遂为国民党右路军第一纵队占领。
【郭店子之战】
民国21年(1932年)8月10日,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红军第二十五军军长蔡升熙指挥第七十四、七十五师在砖佛寺附近伏击国民党军第四师独立旅获胜后,主动撤向夏店、吴阳集一带。11日,迸至六安县郭店子、杨柳店一带,准备歼灭占领钱家集之国民党军第十二师。16日,国民党军第七师第十九旅以第三十七、三十八团、由单家埠向郭店子进犯,策应钱家集之第十二师作战。红军第七十四、七十五师乘国民党军第十九旅主力刚至郭店子部署未定之机,立即发起进攻,毙俘国民党军官兵甚多。国民党《剿共战史》记载:是役“伤亡五六百名,高起团长重伤,桂华峰团副阵亡,其余连排长阵亡者,不计其数”。当夜,红军为避开国民党军主力,遂分别撤向丁家集、火星庙。下旬,国民党军第一、二纵队继续向根据地中心区进犯,红军第七十四、七十五师在节节抵抗之后,分别撤向独山、金家寨。9月20日,国民党中路军第六纵队由商城县攻入金家寨,其右路军3个纵队亦分别向金家寨方向搜索前进,占领大片苏区。月底,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被迫退出皖西。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
【黑虎尖之战】
民国21年(1932年)10月,红军第二十七军成立后,转战宿松、潜山、桐城等县,于11月初抵霍山县三里店,向皖西北中心区回军。6日到达淠河东岸磨子潭附近时,国民党军第三十二师第九十四旅已抢先占领河西岸黑虎尖等大小山制高点,第四十七师也跟踪而至,占据两侧山头,切断红军去路。正在危急的情况下,徐海东率领红军第七十九师一个团强渡淠河,向黑虎尖阵地猛攻,用刺刀和手榴弹杀开一条血路。团长程启波率领突击队,从悬崖攀登上山,突袭国民党军侧背,国民党军猝不及防,顿时混乱。全军乘势一涌而上,胜利突围。
15日,国民党军第三十二师尾追红军第二十七军至吴家店附近。红军在吴家店以东的包畈河北岸一线展开,与之激战3昼夜,终于打退在38架次飞机掩护下、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多次攻击,毙伤俘国民党军近千名。
【皖西北中心区保卫战】
民国22年(1933年)7月,国民党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二十五军在鄂东北中心区保卫战失利,奉命转至皖西北根据地休整。国民党军“鄂豫皖三省边区剿匪总司令”刘镇华闻讯,遂将其前线指挥部由新集东移沙窝,并将第五十四师及第七十五师第二二三旅、第六十四师第一九旅由鄂东北调到皖西北地区;将第三十一师及六十四、六十五师各一部,调至潢麻公路一线,阻红军西归。9月10日,国民党军第四十五师、七十五师由北,第五十四、六十四师由西,第四十七师由南、第七师、十二师由东,从四面向皖西北根据地进犯,合围红军第二十五军。中共鄂豫皖省委继续采取内线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决定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在南溪东北的桃树岭一带构筑工事,正面抵御国民党军。9月13日,国民党军第四十五师第一三三旅首先向双河山进犯,企图占领南溪。红军第二十五军英勇抗击,毙伤其300余人。14日,第七十五师二二四、二二五旅在飞机配合下,攻击瓦层基阵地,企图占领汤家汇。红军第二十五军全部西移,协同红军八十二师,在瓦屋基一带与之激战一日,将第二二四旅击溃。但第二二五旅由东前来攻击红军侧翼,红军遂退至大门坎山、汤家汇及其东北一带高地,给其进攻之先头团以重创,打退第二二五旅的进攻。16日,国民党军第四十五师占领双河山,红军主力东调,收复了双河山,但第七十五师乘红军主力东去,于19日以2个团同时向汤家汇一带进攻,红军主力遂将双河山阵地交第二路游击师,急忙驰援汤家汇,经激烈争夺,击退国民党军的进攻。红军第二十五军经艰苦奋战,虽局部获胜,但未能制止国民党军的攻势,反使自己陷于被动应付的不利境地。皖西北中心区保卫战一直持续到23日,红军不得不撤出汤家汇地区,向南转移,关王庙、汤家汇、双河山、桃树岭、南溪等地遂被国民党军占领。皖西北中心区保卫战失败。
【葛藤山之战】
民国23年(1934年)3月上旬,红军第二十八军与“围剿”之国民党军周旋,由古碑冲(金寨县境)向西转移。12日晨进抵葛藤山,休息不久,驻南溪之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师第一六一旅旅长刘书春率全旅(2个团)向红二十八军进攻。红军第二十八军军长徐海东令第八十二师第三营占领活泼岭以北高地,担任阻击汤家汇可能出援之国民党军;令第八十四师第一营坚守葛藤山东南山脊;令第八十二师(欠第三营)向葛藤山西南小石家沟佯动,将第一六一旅吸引过去,而后留下一个排牵制,主力隐蔽撤回,协同第八十四师第二、三营迂回侧击第一六一旅侧后。第一六一旅果中计,当即将主力拉去进攻小石家沟,红军第八十二、第八十四师4个营遂按原计划从东面迂回,向国民党军第一六一旅侧后突然发起猛攻,留在小石家沟的一个排和坚守东南山脊的红军第八十四师第一营也乘势出击。第一六一旅受到3面夹击,顿形混乱,经一个多小时激战,将该旅击溃,歼其1000余人,俘该旅旅长刘书春,缴获武器弹药甚多。
【太湖县城之战】
民国23年(1934年)8月下旬,红军第二十五军大踏步地回旋活动于六安、商城、英山县之间的广大地域,在六安县郝家集击退国民党军第十一路军独立旅的进攻。中共鄂豫皖省委为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决定攻打英山县城。30日,红军第二十五军进至英山城下,发现城内驻有重兵,设防严密,遂改变计划,采取远距离奔袭的战法,出其不意,进攻国民党军防御薄弱的后方太湖县城。9月3日17时,红军第二十五军由英山县东北的杨柳湾出发,急行军90余里,隐蔽进至太湖县西北的回龙湾。4日下午继续前进,又急行军170余里,于半夜时分,以迅猛动作攻占了太湖县城,歼灭国民党军安徽省警备旅一部,俘太湖县长和秘书长,缴获大批药品和布匹等物资。红军第二十五军指战员每人都领到一把雨伞,高兴他说:“一把伞就是一间房啊!”战斗结束后,红军第二十五军在太湖地区发动群众分粮、分盐、分衣服,对周围各县影响很大。红军第二十五军乘此有利时机,将第七十五师分散在英山、太湖县交界的陶家河地区开展群众工作。至10月底,红军在陶家河地区恢复了纵横近40里的一块游击根据地。
三、三年游击战争战事
【谭家桥之战】
民国23年(1934年)1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第十军团,转战浙皖边、皖赣边一带,12月10日到达黄山东南之汤口地区。11日晚,国民党蒋介石急以浙江省保安处长俞济时为“追剿队”指挥官,辖第七师第二十一旅(李文彬)、第四十九师(伍诚仁)、补充第一旅(王耀武)、浙江保安第一纵队(蒋志英),共11个团的兵力,专事“追剿”。令“赣浙闽皖边区警备司令”赵观涛,安徽省国民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刘镇华,分别在浙西、赣东和皖南方向堵击。俞济时受领任务后,即设指挥部于歙县。
13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第十军团在屯(溪)青(阳)公路附近越过康岭、焦岭、白马岭向谭家桥进发,途中获悉:追剿之国民党军补充第一旅王耀武部孤军追抵汤口,决定利用乌泥关至潭家桥段公路两侧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拦腰予以痛击。红军第十军团设指挥部于钟鼓山后凹山上,背临留怀荡,从乌泥关起,沿公路两侧设伏,将火力较强的第十九师部署在乌泥关以北,并以1个连控制制高点,随军教导团在正西沿公路两旁布置地雷,待补充第一旅通过乌泥关,进入埋伏地域以后,即行封锁乌泥关口,断其退路。同时,第二十师会同第十九师主力对补充第一旅拦腰出击。
14日凌晨1时左右,红军进入阵地。6时,俞济时率补充第一旅从汤口出动,以第二团为前锋向谭家桥方面搜索行进,10时,进入红军设伏地区,红军突然发起攻击,国民党军顿时陷入混乱,其前锋第二团,以红军猛力冲击下呈动摇状,团长周志道及团副程智均被击伤。但由于战场指挥的失误,将主力摆在乌泥关以南一带,地处悬崖陡壁,兵力展不开。国民党军在混乱中调整了部署,将兵力布守在公路两侧,集中火力向战斗力较弱的第二十师阵地猛攻。第二十师指战员奋勇反击,但因不长于正规作战,而第十九师又增援不及,以至阵地被国民党军冲垮。随即国民党军从乌泥关、黄泥岩包抄而来,夺占石门岗制高点。红军为夺回阵地连续向国民党军发起4次冲锋,在石门岗一带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战斗持续到17时,双方成对峙状态。红军伤亡300余人,第十九师一至六连指战员大部阵亡,师长寻淮洲在率队冲锋时负重伤(后在转移途中牺牲),第八十七团团长黄英特阵亡。是时,国民党军第二十一旅已由太平向潭家桥靠近,红军为保存实力,决定撤出战斗。在掩护撤退的战斗中,军团政治委员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先后负伤。黄昏,红军向文雅街、留怀荡东北方向转移。至15日拂晓,全部撤出谭家桥地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为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迫堵截,在旌德、泾县、太平、青阳、石埭、黟县、祁门、休宁、歙县等10余县地区往返转战,进行大小战斗10余次,但始终未能摆脱被动局面,被迫于民国24年1月上旬离开皖南,回军浙赣(图2—3—3)。

【长山冲之战】
民国23年(1934年)11月,国民党军以56个团的兵力,在10余个保安团、民团的配合下,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清剿”。中共皖西北道委令红军第八十二师(约700余人)和第三路游击师(约170余人)东去霍山、舒城、潜山县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以钳制、分散进剿的国民党军。11月初,红军第八十二师师长周世觉率领所部和第三路游击师从立煌县熊家河出发,渡过史河,突破国民党军封锁线,进抵潜山县城,攻克衙前镇,歼潜山县一个保安中队,俘中队长以下30余人,缴长短枪30余支。10日,攻克舒城县晓天镇,毙、俘国民党保安队及民团90余人,缴长短枪80多支。12月1日,到达霍山县长山冲休整。2日下午,国民党军第六十五师第一九四旅第三八七团以隐蔽手段尾追而来,其先头部队进抵西界岭。3日凌晨3时许,红军第八十二师和第三路游击师继续向目的地出发,拂晓,经长山冲口到达石垸墙附近时,被国民党军第三十八团截击,周世觉即令第三路游击师师长高克文指挥该师2个连阻击,自率其余部队向西侧山冲撤退。10时许到达五风口,又遭反动民团黄英的“老小八团”阻击,红军第八十二师几次冲锋均被击退,便在土地庙固守。天黑突围时,周世觉牺牲,一部分向熊家河转移,另一部分当晚与第三路游击师师长高克文会合。在高克文率领下突围出来200余人,经立煌县婆婆寨到达红旗山,向东行进,在界岭、龙门冲、青菜冲等地,数次击退尾追之国民党军。中共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以长山冲战斗损失向归队干部问罪,将第三路游击师师长高克文和几个参谋处决。
【熊家河之战】
民国24年(1935年)元月8日,国民党蒋介石令其在豫鄂皖边区各部队,务于3个月内肃清苏区红军主力。“清剿”重点是皖西,企图将红军第二一八团和第一、二路游击师歼灭于开顺街、叶家集、武庙集、皂靴河、苏仙石以南地区。中共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令第一路游击师南下罗田,第二路游击师东渡史河,跳到外线牵制国民党军,自率红军第二一八团和商北大队坚守立煌县熊家河。元月21日,国民党军第一六师第六一六团和一八师一部向熊家河发起猛烈进攻,高敬亭指挥红军第二一八团和商北大队奋力还击,激战3日。24日,国民党军增调第五旅前来进攻,高敬亭率部且战且退,撤至熊家河以东的小南京。25日拂晓,国民党军跟踪而至,高敬亭率部连续越过几个山头,转移到熊家河正南的黄眉尖。高敬亭令商北大队就地留下坚持,牵制国民党军,自率红军第二一八团由中共赤城县委书记石裕带路,突出国民党军合围圈,到达胭脂、麦园一带。商北大队遭国民党军围攻,突出包围后,又几经冲杀,转战到麦园与红军第二一八团会合。商北大队转移后,赤城根据地失陷。
【王庄之战】
民国24年(1935年)9月12日,红军第二十八军在霍山县转战中,行至太阳畈东北侧黄泥榜,遭国民党军第三十二师第九十四旅第一八八、一八九团的拦截,激战半日,师长罗成云牺牲。为摆脱国民党军围攻,红军第二十八军冒雪连夜翻越大别山最高峰白马尖至马家河。15日拂晓,部队强行军赶至潜山县王庄,秘密包围正在家中过春节的安徽省国民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余谊密的住宅,出其不意生擒余宜密及其次子余竺僧(时任潜山县保安大队副),歼其机枪班及武装警卫20余人。16日下午,在潜山县上龙山与尾追之国民党军第九十四旅第一八八团激战,歼其一个多连,红军第二十八军手枪团副团长蔡泽礼在战斗中牺牲。部队乘黄昏向舒城县舵岭方向转移,途中将余谊密及其子和9个恶霸地主处决。
【孤山之战】
民国24年(1935年)3月4日,红军第二十八军政治委员高敬亭率2个营和手枪团一分队去赤城、赤南途中,在立煌县梓树坪一带,歼国民党军第一八师第六二二团第三营大部。22日,在皮坊西北的鸡冠石与第二路游击师会合后,击退国民党军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珍所率第六一四团和特务团第三营的进攻。郑廷珍恼羞成怒,遂令其第六一五团于24日围攻红军第二十八军驻孤山的后方机关和医院。高敬亭闻讯,即令第二路游击师攻击六一五团后续部队,吸引其兵力,策应孤山人员突围。由于众寡悬殊,尽管轻伤员也拿起武器作战,但终究未能突出包围,大部分人员壮烈牺牲或被俘。
【桃岭之战】
民国24年(1935年)4月20日,红军第二十八军到达潜山县汤池畈东北的桃岭地区(今岳西县境内),14时许,登上桃岭。国民党军第二十五路军第三十二师第九十五旅第一九团跟踪至汤池畈。红军第二十八军政治委员高敬亭,决定利用桃岭有利地形,设伏歼击尾追国民党军。即令特务营占领坳口及其两侧,将国民党军第一九团诱上山后,坚守山口,并加以阻击;军主力隐蔽在坳口西南侧山后鞍部,待机出击,第三营为预备队,配置在852高地西南侧;军指挥所设在伏龙寨南侧。16时30分左右,国民党军第一九团成后三角队形向红军发起攻击,当其第一、二营先头部队进至坳口南侧伏击圈时,红军居高临下,突然开火,将其压制在山坡上。国民党军以为是红军小部队在此阻击,又连续发起两次攻击,均被红军击退。其第一、二营后续梯队随即加入战斗,并以部分兵力向坳口东侧迂回,在山腰架起重机枪,向坳口射击。红军特务营即令第三连和第二连的2个排投入战斗,坚守阵地。红军因接战已久,子弹、手榴弹消耗殆尽,即与国民党军白刃格斗,战斗异常激烈。师政治委员方永乐率军主力从侧后出击,切断国民党军退路,特务营趁势勇猛冲杀,在红军前后夹击下,国民党军第一九团先头2个营被全歼,后卫营被击溃,毙其营长乜士信。红军第二十八军二四四团团长徐贤才在战斗中牺牲。国民党军第九十六旅第一九二团赶来增援时,红军已撤出战斗,经伏龙寨向马家畈方向转移。
【晓天之战】
民国24年(1935年)7月5日,皖西北独立游击师师长孙仲德率游击师一部去皖西革命根据地整训,途中协同舒城县晓天储德纯游击队500余人,在晓大寒山、柏庙、枣树塘埂、唐老屋等地,与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团1200余人激战,毙伤俘保安团官兵110余人,缴枪600余支。
【黄渡之战】
民国24年(1935年)7月,皖西北独游击师政治委员张如屏、参谋长曹云露在合肥西乡的一次战斗中分别负伤,临时决定由中共皖西北特委宣传部长马实率队进山,与师长孙仲德会合。马实率队进山受阻,折回原地,9月,在中派河附近的邱陂寺,被国民党合肥县保安队和三河区长王庚年纠集的地主武装包围。马实临阵慌乱,指挥部队向北突围。部队抵黄渡口时,前有中派河阻挡,后有追兵,被迫背水与保安队决一死战,结果大部牺牲或失散,200余人的队伍仅剩20余人,在群众掩护下化装脱险。
【花凉亭之战】
民国24年(1935年)8月13日,红军第二十八军主力转战至霍山县燕子河地区,获悉国民党军第六十五师第一九五旅第三九九团一个营由流波移驻花凉亭,企图截击红军。高敬亭和方永乐(红军第二十八军第八十二师政治委员)分析诸条件后,决定采取突袭手段,将这支即孤立、又突出的国民党军歼灭。遂令部队由燕子河出发,急行军40余里,黄昏前隐蔽进至花凉亭南侧银矿岭地区。部队进至预定地区后,当即查明该营在花凉亭南侧高地和凉亭坳东北侧高地布署一个连,构筑有野战工事,并用树枝设置障碍,用以控制凉亭坳通向花凉亭的道路;在黑桃湾东侧长形高地部署一个连,配有重机枪,用以保障花凉亭侧翼安全;其余部队分驻花凉亭和田湾大瓦房,营部驻花凉亭。根据这一情况,22时左右,部队在花凉亭坳口和龚家湾南侧一线展开,先以特务营向花凉坳东北侧高地发起进攻,而后,方永乐率手枪团和第二四四团第一营相继攻克花凉亭西侧高地和田湾大瓦房,并向花凉亭发起进攻,第二四四团第二营攻占黑桃湾东侧长形高地之重机枪阵地。战斗正在向花凉亭纵深发展时,从俘虏口供中得知花凉亭国民党驻军为一个团,鉴于情况有变,加之时近拂晓,方永乐即令部队停止攻击,迅速撤出战斗。是役,毙伤国民党军200余人,俘百余人,缴获步枪200余支,轻机枪3挺,重机枪4挺,迫击炮1门,子弹百余发。
【妙道山之战】
民国24年(1935年)9月13日,红军第二十八军转战至潜山县妙道山。该山高陡险峻,唯有一条小路穿行而上。此时,红军第二十八军政治委员高敬亭患病,用担架抬着行军。国民党军第三十二师第九十五旅跟踪尾追而至,旅长高国钧下令部队弃其辎重,蜂拥而上,企图活捉高敬亭。在此紧要关头,方永乐令第二四四团第二营由前卫改为后卫,掩护红军第二十八军主力向茅山方向转移。第二营营长林维先率第六连沿山脊展开,居高临下,以凶猛火力杀伤尾追之第九十五旅,连续打退其多次攻击。该旅正面进攻不成,即以一部从右翼迂回冲上山岭,将第六连的退路切断,双方在山岭展开激烈肉搏。混乱中,红军第八十二师师部的副官被国民党军一士兵扭住厮打,致副官身上的钱袋撕成两截,银元、钞票顿时撤落地上,国民党军士兵随即蜂拥抢钱,你争我夺,混乱不堪。第六连乘机猛击,予以大量杀伤后,林维先令第六连连长李世焱,率2个排迅速转移,自己和副连长邓少东率一个排牵制国民党军,经反复挤杀,牺牲多人,时已弹尽,无力再战,在营长林维先带领下,纷纷跳下三丈深的悬崖,有的不幸牺牲,尚有20余人在便衣队的帮助下,转至小河南与军主力汇合。
【中畈湾之战】
民国24年(1935年)12月15日,红军第八十二师参谋丁少卿率特务营和手枪团一个分队在天堂寨(今岳西县)与第五路游击师会合,2部共400余人。17日11时左右,行至中畈湾地区,发现国民党军第一八九团第一营(欠一连)由当地小保队一个班带路,经杨家山,凉亭庙寻踪而来。于是,丁少卿和第五路游击师,决定利用中畈湾林木茂密、地形复杂等有利条件,伏歼尾追之国民党军,令特务营在大黄栗树岭有利地形上展开;手枪团一个分队隐蔽配置在水竹塘东南侧丛林中,伺机而动;第五路游击师为预备队,随指挥所配置在朱家山北侧高地。12时许,国民党军第一八九团进至中畈湾北侧山梁与特务营接战,一小时后,国民党军独立第五旅第六一五团5个连赶来增援,团长曹兴文率3个连进到杨家山、凉亭庙向中畈湾北侧山梁进攻时,手枪团一个分队迅速隐蔽地沿水竹塘东北侧太湖佬向国民党军左翼、侧后迂回,并发起突然攻击,当即击毙团长曹兴文、营长陈登朝。国民党军战斗队形顿时大乱,手枪团分队迅即分兵2路猛打猛冲,特务营即由中畈湾东侧山脚向国民党军勇猛冲击,并夺其机枪阵地,激战一小时,歼其大部。国民党军第六一五团另外2个连,进至蜜蜂垄南侧高地后,被第五路游击师阻击,无法前进。是役,毙国民党军团长以下官兵128人,俘200余人,缴获重机枪1挺,步枪200余支,子弹5000余发,红军牺牲1人,伤7人。
【高河埠之战】
民国25年(1936年)3月,红军第二十八军第二四五团团长梁从学率部奔袭太湖县徐家桥守护队获胜后,由山区转至平原,部队全部着国民党军灰色军服,以伪装手法连克潜山县黄泥港、王家河、怀宁县三头桥、小市岗4镇,长驱直人安庆高河埠。高河埠是安庆北部的一大集镇,四面均筑有碉堡,驻有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团100余人。红军第二四五团以国民党军某部名义进入该镇后,强要保安团让出驻地。当保安团集合时,红军二四五团迅即占领各碉堡,继将保安团百余人包围,人枪全部俘获。红军在平原地区连克数镇,震惊省城安庆,扩大了影响。

上一篇:第一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战事
下一篇:第三节 抗日战争战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